五祖法演禪師在白雲守端禪師門下省悟

2022-01-01 思想的青草

      五祖法演禪師在白雲守端禪師門下省悟,他的省悟因緣是什麼呢?
  法演禪師(?~1104),俗姓鄧,綿州巴西(今四川省綿陽市)人,北宋臨濟宗楊岐派禪僧,白雲守端禪師法嗣。他的出家,一說是在少年(《禪林僧寶傳》卷三十),一說是三十五歲(《續傳燈錄》卷二十),他受具足戒之後,就到成都學習《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等唯識學方面的經典。
  在這個道場,他聽到唯識學中有這樣一種觀點而引起的爭論,這個觀點是:
  菩薩進入「見道」這一階位時,智慧與理性冥合,外境和內神契會,就不分能證和所證(也就相當於認識過程中的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了。
  印度的外道對這個原理加以攻擊,他們說:既然不能區分能證和所證,那麼,究竟以什麼為證呢?
  當時僧人們沒有能夠回答。於是,外道就貶損佛教,不準寺院撞鐘擊鼓,讓僧人反披袈裟。直到唐朝的玄奘法師到了那裡,了解到這一情況,代表佛教提出答案,他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外道不再有疑問。
  法演禪師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冷暖」可以明白,但是,什麼是「自知」呢?
  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八個字,後來慧能說過。講經場的法師告訴他說:你如果要了解這些,應當去南方問傳佛心宗的人。
  

佛心宗就是禪宗。於是,他就離開四川,出來參禪,參了許多禪僧,心中的疑團始終沒有破,後來參訪慧林宗本禪師,才基本上消除疑惑,但是還有一些,比如,有一個公案他參不透,這個公案是:
  有僧人問興化存獎禪師:四面八方來時,應當怎麼辦?興化說:打中間的。僧人就開悟了,向興化禪師行禮致謝。興化禪師卻說:我昨天到一個村裡赴齋,半路上遇到大雨,我就到古廟裡躲避,躲過去了。
  他就這個公案請教宗本禪師,宗本說:這是臨濟宗中的公案,你必須問他們家的兒孫。
  

 宗本禪師是雲門宗的僧人。於是,法演禪師就去參臨濟系的浮山法遠禪師,請教這個公案,法遠禪師對他說:你這樣的參禪方法,我想講一個比喻給你聽。你就像一個三家村(指人煙稀少、非常偏僻、沒幾個人知道的小村莊)裡的賣柴的人,拿了根扁擔,站在十字街頭,見了人,卻是問這樣的問題:你知道今天朝廷的中書堂裡討論了什麼事嗎?
  法演一聽,沉思道:這樣的話,我離悟道還遠著呢。
  

  

  浮山法遠禪師很關心法演,有一天,他對法演說:我老了,擔心會虛度了你的光陰,你可以去依白雲禪師。此位老禪師雖然是一個後生,我也沒有見過他,但他是有過人之處的,必定能夠了你的大事。
  這樣,法演禪師就辭別浮山法遠,來投白雲守端禪師,他舉了一個「僧問南泉摩尼珠」的公案,具體內容是:
  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舉《永嘉證道歌》中的兩句「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問南泉普願禪師說:什麼是「藏」?普願禪師回答他:與你往來的就是「藏」。師祖禪師又問:不往來者,又如何呢?南泉說:也是藏。師祖又問:那麼什麼是「珠」呢?南泉就招呼他說:師祖!師祖禪師連忙答應。南泉罵他說:滾開,你不明白我的話。師祖禪師因而開悟。


 法演禪師請教這個公案的意義,白雲守端禪師就呵叱他,法演被守端禪師這麼一罵,開悟了,於是,獻上一首開悟偈:
      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寧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白雲禪師印可了他的開悟。這一開悟因緣,後人也有參究,竹屋簡禪師頌曰:
      忍死叮嚀見白雲,一杯鴆酒十分斟。
      若教不飲空歸去,田地無由被陸沉。
  但是,白雲禪師對他的接化錘鍊還沒有結束。他吩咐法演禪師負責磨穀物的事務。過了不久,白雲對他說:有幾位禪客從廬山來,都有了一個悟處,要他說,他也能說得清楚,問他,也能答得明白,要他發表自己的見解,也能表達得不錯,只是還沒有在這個點上,未在。
  這是明確的提醒。法演是明白人,他就想了:既然他們都能夠說得、也明白提,為什麼「未在」呢?他又這樣參究了幾天,「忽然省悟。」(《續傳燈錄》卷二十)他一切放下,來見白雲,白雲禪師見他到了這個境界,高興得手舞足蹈,而法演禪師卻是很淡然,他只是一笑而已。

 

五祖法演《幾度賣來還自買》禪詩鑑賞

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五燈會元》卷十九

【譯解】

山前有一片田地閒著沒種好久了

我請問祖翁:這塊田地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呢?

他說:這田地賣了好幾次,最後又都買了回來

不是為了種田

而是為了給松竹引得清風

【分析與鑑賞】

這是五祖法演的投機偈,也就是禪者有所省悟時,以此表達他的見地。

山前一片大好的田地,卻閒著沒有應用,不用說了,這就是佛性的比喻。佛性人人有,卻閒著不去開發,任其雜草叢生。

相關焦點

  • 箴言錄丨法演禪師:師嚴然後所學之道尊
    禪宗四祖道信禪師、五祖弘忍禪師皆住此山接引學人,舉揚禪風,世稱其所傳禪法為東山法門,又稱東山淨門。其教法以指導初發心者為主,具有漸悟之傾向,並可見禪宗教團獨特之儀禮與規則之源流。唐上元二年(675)弘忍示寂,門人神秀等葬其遺骸於此。後師戒、秀禪師、法演等亦先後來住,其中,法演禪師乃楊岐派之大哲。山腰有真慧寺,為弘忍所開創。②太平佛鑑:北宋太平佛鑑慧勤禪師。
  • 圓悟克勤禪師:最早的茶禪一味倡導者——日本禪茶多繼自其系
    聲名卓著,皇帝多次召其問法,並賜紫衣和「佛果禪師」之號,後又賜號「圓悟」,去世後諡號「真覺禪」。五祖'法演'門下有「三佛」,其中之佼佼者,當首推圓悟克勤。克勤的禪法薈萃各家精華,超宗越格,弟子滿天下,為臨濟宗楊岐派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克勤從小學習儒家經典,每天記誦千言,同學之中沒人能與他相比。
  • 北宋高僧佛鑑慧勤禪師的弘法歷程
    後來他來到舒州潛山縣太平寺,拜住持此寺的五祖法演禪師為師。五祖法演遷住舒州太湖縣白雲山海會寺時,慧勤與之相隨。但五祖法演平時對他教誨不多,雖「往來五祖之門有年」(《嘉泰普燈錄》卷十一),卻一無所得。而此時同門師弟克勤也經常抱怨法演不為他印證,心懷憤恚。不久,慧勤與克勤相繼離開了舒州太湖縣白雲山海會寺,遊方參學。
  • 大慧宗杲禪師略傳
    一日,圓悟飯超然居士趙公;師預坐,忽忘舉箸,圓悟顧師而語超然曰:「是子參得黃楊木禪也!」師既為所激,乘間扣曰:「聞和上嘗問五祖話,不知記其答否?」圜悟曰:「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作麼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五祖云:『相隨來也。』」師廓然脫去,知見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記室,著《臨濟正宗記》,俾焉分座,令接納。
  • 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上)
    薛見石門慈照禪師。12 雲頂山敷禪師。成都府帥請就衙內升座。時有樂營將。出禮拜。起回顧街前下馬臺雲。一口吸盡西江水即不問。且請和尚吞卻街前下馬臺。師展兩手唱雲。細抹將來。樂營將於此有省。13 自慶藏主者。蜀人。叢林知名。遍參真如晦堂普覺諸大老。遊廬阜入都城。見法雲圓通禪師與秀大師偕行到法雲。秀得參堂。以慶藏主之名達圓通。通曰。且令別處掛搭。俟此間單位空即令參堂。
  • 五祖弘忍大師圓寂紀念日
    在《六祖壇經》中記載:神秀大師做偈而未明心見性,六祖惠能大師做偈而明心見性,五祖弘忍大師將衣缽傳與惠能大師的故事千年流傳至今。弘忍大師為六祖惠能大師的師父,也是禪宗著名的祖師大德,五祖紹承四祖的宗風,為《宋高僧傳》所記述,亦極重禪定修證的行持;並非專以「無姓」或「性本空」等三兩句奇言妙語,便可僥倖而得祖位。至於五祖弘忍的禪宗法要,則見於他的門弟子所記述的《最上乘論》。
  • 悟道因緣|高峰原妙禪師
    原妙禪師於是懷香(即袖中籠香,以示求法之誠)前往禮謁。剛問訊完畢,祖欽禪師便拈拄杖將原妙禪師打出丈室,然後閉門不出。如此者再三,原妙禪師終於得以入室請益。祖欽禪師於是教他看「無」字公案。從此以後,原妙禪師便精勤參究「無」字公案,無有虛日。後來,每次入室請益,祖欽禪師便問:「阿誰與你拖個死屍來?」原妙禪師剛要開口,祖欽禪師便一拄杖打過來。如是情形,發生過好多次。
  • 大慧宗杲禪師悟道因緣
    這是大慧的謹慎,卻也是對法的忠直,湛堂的器重與鉗錘對他影響甚大,讓他終身感恩,他曾說:「宗杲雖參圜悟和尚打失鼻孔,元初與我安鼻孔者,卻得湛堂和尚。」(注9)  36 歲,師徒際會的因緣成熟,終於在京師天寧寺,拜見圜悟禪師 (注10)。《佛祖綱目》記載,大慧禪師拜見圜悟大師之前,仍然作了最壞的打算:甲辰九月,克勤有天寧之命,杲自慶曰:「此老實天賜我也。」
  • 【參禪悟道】高峰原妙禪師悟道因緣
    妙倫禪師是徑山無準師範禪師之法嗣。在妙倫禪師座下,原妙禪師謹遵師教,一心參究「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之話頭,以至於脅不至席,口體俱忘。但是,卻未有發明。當時,雪巖祖欽禪師住在北澗塔。原妙禪師於是懷香(即袖中籠香,以示求法之誠)前往禮謁。剛問訊完畢,祖欽禪師便拈拄杖將原妙禪師打出丈室,然後閉門不出。如此者再三,原妙禪師終於得以入室請益。祖欽禪師於是教他看「無」字公案。
  • 林野通奇禪師悟道因緣
    於是,通奇禪師便出關,前往蘇州清涼,禮謁天童圓悟禪師,請求印證。初禮圓悟禪師,通奇禪師便問:「學人絕跡而來(偷偷地從關中出來,他人不知道),特為親近和尚。」 圓悟禪師道:「莫妄想。」 [佛法當自證自悟,不從人得。] 通奇禪師道:「未審還有堂頭也無?」 [叢林中,方丈和尚也稱堂頭和尚。] 圓悟禪師道:「看腳下。」 [通奇禪師的問意是要親近圓悟禪師,請求指點。
  • 【連載·禪宗大德悟道因緣】406、萬峰時蔚禪師
    十一歲時,從演慶昇法師受業,因誦《法華經》有省,遂入杭州受具足戒。後投杭州虎跑止庵德祥禪師座下參學。   止庵禪師於是令他參究南泉禪師「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話頭。時蔚禪師雖然用功精勤,參究了一段時間,最終卻迷悶無所入。於是他便前往明州達蓬山,於佛趾寺側,卓庵隱修,奮志參究「三不是」公案,以至於廢寢忘食,目不交睫。
  • 論明末清初漳州虎硿巖衍如禪師的法脈傳承
    因此,臨濟宗在明代雖然盛況依然,但見於史傳的宗匠卻不多;只有中峰門下千巖元長,其法系曾傳入日本。及至崇禎時代,十三傳隱元隆琦住黃檗山萬福寺,復興黃檗宗風;後應請赴日本,於山城宇治創黃檗山萬福寺,開黃檗宗。到了明末清初,只有天童(圓悟)、磐山(圓修)、本溪(性衝)三派鼎峙的局面,已沒有往昔的盛況了。
  • 金碧峰禪師公案的啟示
    前面的「觀心無常」是一個能執的「我」;「觀法無我」是「我所」,我所有的東西,這個「法空觀」也是很重要的。
  • 王家葵 | 楚金禪師碑瑣議
    但畢竟其「脫胎右軍處尚有行跡可尋」,故亦為習顏者取法;而碑的另一面,吳通微書丹的《楚金禪師碑》則幾乎無人問津。兩碑都為楚金禪師立,雖然同刻一石,但有時間先後。天寶初年,楚金禪師持誦《法華經》有驗,先後獲舍利三千餘粒,於是構築多寶塔。此事竟然「感通帝夢」,玄宗皇帝賜下財帛,並御書塔匾額,以示高度重視。
  • 看看這位大禪師如何反懟
    最後,他在首山禪師門下開悟,聲名流布天下。有一次,他在湖南附近隨緣弘化的時候,長沙太守聽聞他來到自己治下,於是就以長沙境內的四處名剎相邀,請他選擇一處名剎出任方丈。善昭禪師接到太守的書信,讀完之後笑了笑,並未回復。
  • 紀念|正月初六 賢首宗五祖圭峰宗密禪師圓寂日——知見為法門,寂靜為正味,慈忍為甲冑,慧斷為劍矛
    ——賈島《哭宗密禪師》2021年2月17日,農曆正月初六,圭峰宗密禪師圓寂紀念日。圭峰宗密禪師(780—841)是我國唐代賢首宗第五代祖師。果州(四川西充)人,俗姓何。因長期居住在圭峰山,因而號為「圭峰禪師」,諡號「定慧禪師」。宗密禪師年輕時即精通儒學,弱冠之年,聽習經論,堅持素食,親近諸方禪德。
  • 覺照禪師在廈門鴻山寺圓滿講完《沙門果經》
    覺照禪師(左二)和法雲法師(左一)在會客廳茶歇,庚勤法師領眾迎請禪師升座講經。(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慧德)無論居士的問題深淺,禪師皆耐心解答。(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慧德)鳳凰佛教通訊員慧德報導2016年12月7日晚,江西佛學院覺照禪師在廈門鴻山寺鴻山講堂圓滿講完《沙門果經》,數百名居士現場聆聽,對這部南傳佛教的禪修經典有了一定的認識。覺照禪師應廈門市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鴻山寺住持法雲法師禮請,從2016年11月30日起,分7個課時為廣大信眾講《沙門果經》。
  • 南少林五祖拳高僧妙月傳奇
    大凡懂武術了解閩南五祖拳的,一提到妙月禪師,無人不知,其武功一點也不亞於北少林武功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