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法演禪師在白雲守端禪師門下省悟,他的省悟因緣是什麼呢?
法演禪師(?~1104),俗姓鄧,綿州巴西(今四川省綿陽市)人,北宋臨濟宗楊岐派禪僧,白雲守端禪師法嗣。他的出家,一說是在少年(《禪林僧寶傳》卷三十),一說是三十五歲(《續傳燈錄》卷二十),他受具足戒之後,就到成都學習《成唯識論》、《百法明門論》等唯識學方面的經典。
在這個道場,他聽到唯識學中有這樣一種觀點而引起的爭論,這個觀點是:
菩薩進入「見道」這一階位時,智慧與理性冥合,外境和內神契會,就不分能證和所證(也就相當於認識過程中的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了。
印度的外道對這個原理加以攻擊,他們說:既然不能區分能證和所證,那麼,究竟以什麼為證呢?
當時僧人們沒有能夠回答。於是,外道就貶損佛教,不準寺院撞鐘擊鼓,讓僧人反披袈裟。直到唐朝的玄奘法師到了那裡,了解到這一情況,代表佛教提出答案,他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外道不再有疑問。
法演禪師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冷暖」可以明白,但是,什麼是「自知」呢?
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八個字,後來慧能說過。講經場的法師告訴他說:你如果要了解這些,應當去南方問傳佛心宗的人。
佛心宗就是禪宗。於是,他就離開四川,出來參禪,參了許多禪僧,心中的疑團始終沒有破,後來參訪慧林宗本禪師,才基本上消除疑惑,但是還有一些,比如,有一個公案他參不透,這個公案是:
有僧人問興化存獎禪師:四面八方來時,應當怎麼辦?興化說:打中間的。僧人就開悟了,向興化禪師行禮致謝。興化禪師卻說:我昨天到一個村裡赴齋,半路上遇到大雨,我就到古廟裡躲避,躲過去了。
他就這個公案請教宗本禪師,宗本說:這是臨濟宗中的公案,你必須問他們家的兒孫。
宗本禪師是雲門宗的僧人。於是,法演禪師就去參臨濟系的浮山法遠禪師,請教這個公案,法遠禪師對他說:你這樣的參禪方法,我想講一個比喻給你聽。你就像一個三家村(指人煙稀少、非常偏僻、沒幾個人知道的小村莊)裡的賣柴的人,拿了根扁擔,站在十字街頭,見了人,卻是問這樣的問題:你知道今天朝廷的中書堂裡討論了什麼事嗎?
法演一聽,沉思道:這樣的話,我離悟道還遠著呢。
浮山法遠禪師很關心法演,有一天,他對法演說:我老了,擔心會虛度了你的光陰,你可以去依白雲禪師。此位老禪師雖然是一個後生,我也沒有見過他,但他是有過人之處的,必定能夠了你的大事。
這樣,法演禪師就辭別浮山法遠,來投白雲守端禪師,他舉了一個「僧問南泉摩尼珠」的公案,具體內容是:
終南山雲際師祖禪師舉《永嘉證道歌》中的兩句「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問南泉普願禪師說:什麼是「藏」?普願禪師回答他:與你往來的就是「藏」。師祖禪師又問:不往來者,又如何呢?南泉說:也是藏。師祖又問:那麼什麼是「珠」呢?南泉就招呼他說:師祖!師祖禪師連忙答應。南泉罵他說:滾開,你不明白我的話。師祖禪師因而開悟。
法演禪師請教這個公案的意義,白雲守端禪師就呵叱他,法演被守端禪師這麼一罵,開悟了,於是,獻上一首開悟偈:
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寧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白雲禪師印可了他的開悟。這一開悟因緣,後人也有參究,竹屋簡禪師頌曰:
忍死叮嚀見白雲,一杯鴆酒十分斟。
若教不飲空歸去,田地無由被陸沉。
但是,白雲禪師對他的接化錘鍊還沒有結束。他吩咐法演禪師負責磨穀物的事務。過了不久,白雲對他說:有幾位禪客從廬山來,都有了一個悟處,要他說,他也能說得清楚,問他,也能答得明白,要他發表自己的見解,也能表達得不錯,只是還沒有在這個點上,未在。
這是明確的提醒。法演是明白人,他就想了:既然他們都能夠說得、也明白提,為什麼「未在」呢?他又這樣參究了幾天,「忽然省悟。」(《續傳燈錄》卷二十)他一切放下,來見白雲,白雲禪師見他到了這個境界,高興得手舞足蹈,而法演禪師卻是很淡然,他只是一笑而已。
五祖法演《幾度賣來還自買》禪詩鑑賞
山前一片閒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五燈會元》卷十九
【譯解】
山前有一片田地閒著沒種好久了
我請問祖翁:這塊田地為什麼不好好利用呢?
他說:這田地賣了好幾次,最後又都買了回來
不是為了種田
而是為了給松竹引得清風
【分析與鑑賞】
這是五祖法演的投機偈,也就是禪者有所省悟時,以此表達他的見地。
山前一片大好的田地,卻閒著沒有應用,不用說了,這就是佛性的比喻。佛性人人有,卻閒著不去開發,任其雜草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