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好音樂 好玩音樂關注我們
如想第一時間看到音樂人攻略的推送的文章,請記住這兩個操作:1.把音攻微信號「標星」;2.文末右下角點「在看」。
文章來源:編曲二三事
作曲就是瞎哼哼?眾多作曲人紛紛表示強烈譴責。
但其實,這似乎是一個既對又錯的命題。
首先其實要明確的是作曲的概念。在古典音樂中,作曲(Composing)的概念更廣泛一些,除了主旋律的書寫,其他樂器的書寫也包含在作曲的概念之中。而現代音樂中的作曲(Songwriting)概念則更窄一些,僅僅指主旋律的書寫,而Composing的概念則和現代音樂中編曲(Arrangement)的概念更加接近。
所以我曾經打趣過,雖然貝多芬和薛之謙都可以稱之為「作曲」但它們的概念是天差地別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你說作曲就是瞎哼哼,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只不過,作曲(Songwriting)有很多技巧,正好借著這個問題,我就把這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擴展開科普一下。「哼歌」的不足之處
說起哼歌,我經常會收到一些音樂愛好者的小樣,往往就是只有旋律的手機錄音,姑且可以稱之為「瞎哼哼」。只不過,未經過優化,或者說未經過專業訓練過的作曲者(Songwriter),創作出的旋律往往比較簡單,也會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說:
1. 節奏錯亂
這種情況非常常見,我們知道,一首歌的拍號是幾乎不會變化的,不論是4/4拍或者3/4拍,這種拍子都是在以小節為單位不斷循環的。而未經雕琢的旋律,可能會出現時而2/4,時而4/4,時而3/4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會讓編曲人比較頭疼,只能根據樂感重新整理節奏,劃分每一句旋律。
2. 旋律簡單、平淡
旋律簡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音階,很多音樂初學者哼出的旋律都是五聲音階,這是源於五聲音階的舒適與穩定性,並且這種音階可能已經深入了中國人的DNA了。
其二是和弦,總會有人問我和弦與旋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總結來說,和弦你可以理解為旋律下的鋪墊。不同的和弦按照拍子,有規律地變化,可以稱之為「和弦進行」。同一種和弦進行可以配出無數種旋律,當然,同一個旋律,也可能配出若干種「不同風味」的和弦進行。而很多流行音樂都有相似的和弦進行套路,諸如我們常說的1645,卡農,4536251等等。而當你聽的歌足夠多的時候,這種和弦進行套路便深入你的腦海,哼出的旋律便不自覺地「套用」了這些和弦進行,即便你甚至並不知道這些和弦是什麼意思。
說不定你此刻腦海中浮現的旋律,就正好可以套進卡農和弦進行之中。也正因為如上兩點,你會覺得,隨便哼哼的旋律似乎總有那麼一些「平淡」,或總是覺得和其他歌有點相似。
所以,當你有一點音樂基礎,或者甚至沒有音樂基礎,只是聽歌比較多,這種情況下,你都可以哼出一小段原創的旋律,儘管比較簡單,或者稍有瑕疵,但你都可以認為是作曲的「雛形」。
這裡要插一句,我總是愛用《野子》這首歌的旋律舉例。
這首歌在專業的作曲者看來,很像是一首隨便哼哼出來的旋律,因為它沒有太多的裝飾,取而代之的是純天然,未經雕琢的感覺。我也會經常思考,是不是技巧使用過度,也會使音樂變得油膩做作?反而這種自然的旋律,能給人帶來更多新鮮感的衝擊?這一點,可以引發一下大家的思考與討論。
言歸正傳,真正的作曲人很多時候實際上也是通過隨便哼哼來寫旋律的,一般會是先有一小段旋律,我們稱之為「動機」,你可以理解為「這首歌中最想讓人記住的部分」,「最獨特的部分」。就比如說很多歌曲副歌第一句:「可惜不是你~」「我曾難自拔於世界之大~」,好聽的歌無一例外,它們的動機都很好聽。
所以,作曲家們絞盡腦汁,用盡天賦,寫出了若干個最抓耳朵的「動機」,之後的任務就是在這個動機上擴展,並且微調。
再插一句,有些時候,旋律動機是「憑空產生的」,是通過「天賦」創作出來的。但也有些時候,天賦不足時,我們也可以先創造出一個特殊的,與眾不同的,甚至略顯怪異的和弦進行,然後在這個和弦進行上創作,這樣創作出來的旋律,更有可能會與眾不同,更不容易有「抄襲」的風險。
從「哼歌」到「作曲」
如果將動機展開,這涉及到了作曲的技巧,如果展開講,內容還是很多的,我簡單舉幾個例子,來看看作曲之中有哪些套路,能讓你的旋律變得更好聽。我們隨便在網上找一些簡譜,舉幾個例子。
1. 重複與變化性重複
比如《簡單愛》的主歌,661161原封不動地重複了三遍(但注意,和弦要變化哦,不然就太死板了),這就是一種最基本的技巧。
再比如《那片海》副歌前兩句,非常典型的變化性重複,在鍵盤上,你會發現,55543235整個旋律向下移動兩個白鍵,就變成了33321713。所以,當你寫了一句旋律卻沒有思路繼續寫的時候,可以考慮把旋律整體平移若干個白鍵,就擴展了一段旋律。
這種例子太多太多,隨處可見的是「模仿的影子」,比如說第二句模仿了第一句的節奏,並在原來的旋律上做些修改。比如《老男孩》:
兩句話節奏完全相同,音高上規律也類似。
2. 重拍的引入
如果你寫的旋律直接從重音拍就進入,而在重拍之前沒有任何「引子」,這樣的旋律聽上去會有點直來直去的死板,你可以重拍前試著引入一些上/下行音階。比如《遇見》:
重音拍的高音1,被連續上行的5-6-7引入,包括第二句,也是模仿第一句,用1-2-3引出4,好聽的歌一般都會使用一些這樣的技巧。
當然,比如《那片海》的副歌:
第一句的重音拍是高音4,如果為了烘託出這個重音拍上的高音,你可以選用1-2-3的上行音階來引入,似乎也沒什麼不妥,但如果你想設計成欲揚先抑的效果,那麼連續的中音5則是把情緒壓抑住,之後再通過連續高音將情緒釋放。
不論技巧如何,重拍上的音符,一般都是需要用一些鋪墊去引入的。
3. 高音的使用
這個技巧很難用語言來總結,總之,你聽過好聽的歌,總有那麼一些「拔高音」的地方,這些將成為聽眾的「記憶點」,所以,試著在旋律中增加一些突如其來的高音,會給人很深刻的印象。高音也要慎用,否則,會造成極大的審美疲勞,揚抑結合的起伏感,才是最適合表達情緒的。
4. 節奏複雜化
很多初學者哼旋律,節奏會哼的相對平淡,比如連續的八分音符,但是,若是人為去構造一些複雜節奏,聽上去就會「摩登」很多。比如:
原本平淡的連續八分音符,被改成了略帶切分感的節奏,聽上去就不那麼古板。順便一提,這種節奏型是流行音樂中非常常見的。
在這幾個小技巧的幫助下,最初「隨便哼哼」的旋律(動機)被優化成一段,甚至一首完整的旋律,這才叫做作曲(Songwriting)完成。
下面是技術總結:
1. 哼歌得出來的是旋律創作的「動機」,「動機」在一些技巧的修飾下,不斷豐富,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旋律。
2. 普通人,或是音樂愛好者,隨便哼哼出來的旋律,可以稱之為作曲,只不過這種作曲的質量普遍不高,略有瑕疵,需要專業的技巧修改、裝飾。
可見,不學習音樂,只通過隨便哼哼的方式作曲,是很難行得通的,還是老老實實學習一下樂理比較靠譜。
* 本文圖/文來自網絡或經授權轉載,版權(圖/文/音/視頻)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引用此文僅用於學習交流,觀點屬於作者個人,僅供讀者參考。我們對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