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畏淺薄
「亞細亞的孤兒」,我第一次聽這個名詞,來源於羅大佑的歌曲(點擊下方圖標收聽),旋律和歌詞都極為喜愛,從中學時代起一直是最愛之一。最近因為一些新聞,重新翻出來回味,感慨連連.
先說這首歌的背景吧。
「亞細亞的孤兒」最早源自一部同名小說,1945年臺灣吳濁流先生所著,描述當時臺灣在日本統治下,一個臺灣知識分子在臺灣被日本人欺負,在中國又被歧視的悽慘命運。
後來這個名詞被用於形容國民黨第8軍709團和第26軍278團在中緬邊境的故事,為此香港還拍攝過一部電影。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替換中華民國進入聯合國,中日,中美建交後。臺灣在國際社會受到了冷落,被從聯合國甚至世衛組織開除了。一時在國際社會孤立無援,此時的臺灣,被許多臺灣青年稱為「亞細亞的孤兒」,如此情況才有了羅大佑創造的經典《亞細亞的孤兒》。
上述幾段故事,都是有關遺棄、拋棄,雖然說得都是家國情懷,但大國小家同樣磨難,羅大佑的歌詞就體現了這種關懷。
近段時間,有部熱門電視劇《虎媽貓爸》,再次挑撥中國家庭關於兒童教育的神經,是美式的教育的放鬆引導還是中式傳統的嚴加管教更合適呢?看官各有看法,但這些城市裡的孩子的教育和這些孩子可都不是「亞細亞的孤兒」,他們有的只是幸福的煩惱。
而貴州畢節的留守兒童才是不折不扣的「亞細亞的孤兒」,所有農村裡的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才是「亞細亞的孤兒」。雖然最後證實畢節4個兄妹並非因貧困自殺(家中有臘肉、玉米和存款),李克強總理也批示臨時救助不能流於形式等等,但這也只是事後補救而已,因被遺棄而服農藥自殺和原來傳聞的因飢餓自殺相比,只是多了塊遮羞布而已。
雖然畢節4兄妹自殺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父母雙雙離家日久(至今仍失聯),其親情嚴重缺位,何來教育的完善、人格的健全。
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我們大肆歌頌創業者,讓他們名利雙收,而這一切離不開大批勞動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正因為農民工進城務工,才促成城市、國家數十年來的經濟發展,然而貧富差距、城鄉差異卻始終橫亙。其中因為戶籍制度造成外來子弟的教育問題更是讓義務教育成為一個空談,如果不是笑話的話。
因為農村勞動力人口的大幅遷移,而他們在城市的保障未見成型,家人無法在城市團聚,就這樣村已不村,家已不家,才釀成了如此悲劇,新時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詞曲:羅大佑
演唱:羅大佑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真理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作者:不畏淺薄
來源:每天一句德魯克
歌曲背景介紹來自百度百科、韓寒博客
本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天增加一點管理常識,關注個體成長、組織完善、社會健全,互動交流請加woxuan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