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紀行 臺灣:亞細亞的孤兒

2021-02-07 大鯨公社
「我最後一次去基隆接船是一九四九年農曆除夕前,去接《時與潮》社的總編輯鄧蓮溪叔叔和爸爸最好的革命同志徐箴一家六口。我們一大早坐火車去等到九點,卻不見太平輪進港,去航運社問,他們吞吞吐吐地說,昨晚兩船相撞,電訊全斷,恐怕已經沉沒。」——《巨流河》「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1983年,後來成為臺灣音樂教父的羅大佑,在他的第二張專輯裡推出了《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臺灣的命運——便像這歌詞所敘說的那樣——如同被放逐到茫茫太平洋上的飄萍,交雜著各種顏色、各種方向的風,卻惟獨失去了根。在臺灣的「中國人」——這對他們來說,多少是一個辛酸的稱謂。蔣介石退守臺灣之際,曾立碑「勿忘在莒」,揚言要「反攻大陸」,然而多少年過去,面對和平的大勢所趨和島內的複雜局勢,自身認同尚且面臨危機的「流亡者」們,也只能是「望洋興嘆」。

  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也許是演繹這份離散之情的經典之作。基隆林家兄弟在亂世的悲劇境遇,以及在臺灣人心中抹不去的「二·二八事件」的傷痛,都在其中呈現。而作為電影外景拍攝地的九份也由此馳名。九份位於新北市瑞芳區,日治時期因為盛產金礦而鼎盛一時,大批淘金者湧入,將這裡的坑道挖得如蛛網般密不透風,曾有「小香港」和「亞洲金都」之稱。然而我們到達九份的時候,這裡早已脫去了舊日繁華的外衣。一行人登上金瓜石的黃金神社,只見荒廢的基座和孤獨的石頭鳥居,曾見證日本的統治與「黃金山城」的繁榮。天風獵獵,世事滄桑,吹散了歷史再也無法聚攏,而人來人往之地,喧囂終究歸於平靜。財富與欲望枯竭之後的九份,終得以恢復生活的本來面目。


  當然,聞名而至的旅人仍是不少的。在九份的盤山公路上,隨處下車,便能鑽進一條熙熙攘攘的巷子裡,領略昔日山城繁華的餘音。臺灣小吃甚多,這裡的巷子便是明證,芋圓、肉乾、蚵仔煎一應俱全,不僅如此,在上上下下的坡道兩邊,也遍布許多頗有韻致的創意鋪子,販賣些古早的「臺灣特色」,一瞬間將人帶回到那個傳說中的年代。於是好玩的,好看的,莫不齊全,在城中小巷遊蕩的過程本身也成為一種眼福。偶爾撞見老戲院的院牆上民國風的壁畫,或是電影鏡頭裡熟悉的酒家之時,則似時空易位,充滿了錯愕感。


  九份閒逛,也可以有別樣的味道。比如偏離人群走上一條清靜的小巷,在一草一木間尋訪生活的轍印。九份民居多沿山而建,遠眺近觀景色俱佳。狹窄的小道兩旁各是風格不一的小樓房,一路走下去,好像穿行在另一重天地。在一處簡陋的別墅之處,我邂逅了一隻白貓。暖暖的午後,她本來趴在石梯上曬太陽,另一隻小夥伴也在附近張開手腳,躺在高處的陽臺酣睡。淘氣的「弟弟」、「妹妹」則與經過的遊人們嬉耍,擺出各種姿勢和鏡頭捉迷藏。我們路過時,貓咪方才懶洋洋地伸了下胳膊腿,回頭一瞥,慵懶的眼神讓人捉摸不透。

  齊邦媛先生在她的回憶錄《巨流河》一書中,曾記載她們一家遷臺之後,自己屢次去基隆港接船的經歷:

  「我最後一次去基隆接船是一九四九年農曆除夕前,去接《時與潮》社的總編輯鄧蓮溪叔叔和爸爸最好的革命同志徐箴一家六口。我們一大早坐火車去等到九點,卻不見太平輪進港,去航運社問,他們吞吞吐吐地說,昨晚兩船相撞,電訊全斷,恐怕已經沉沒。」

  前些日子吳宇森大作《太平輪》上映——戲如何且不論,至少讓那段特殊時期的亂世情愁重回華人世界的視野,而基隆港,作為國共內戰後期用於國軍眷屬撤退的接站港口,也被迫來到了聚光燈的舞臺中央。


  有人把基隆比作北美的New York Harbor,然而對於臺灣的外省人而言,基隆卻並不完全是新大陸的開端——畢竟,相對於揚起自由旌旗的雄心勃勃的美國人,臺灣人卻是以逃亡者的身份趕赴基隆的。對他們來說,這裡是暴風驟雨的短暫終結,也是漂泊旅途的漫長開端。


  如今的基隆依然是一座人口眾多的熱鬧港口,亦不乏令遊客心馳的景點,譬如讓吃貨垂涎三尺的廟口夜市,和西北方15公裡左右的野柳地質公園。然而要一堵其人文意蘊,卻不得不親自走入這座城市的街巷裡弄裡探索。漫步於基隆的大街,會逐漸感受到它和臨近的臺北的迥異之處。


  在市中心聳立著諸多西式風格的建築,構成了一條帶著濃鬱懷舊氣息的長廊景觀。作為開放的港口,這裡似乎與西方人的關係更密切。最初在此地殖民的西班牙人,早在1626年便在今日基隆的和平島(那時稱社寮島)修築「聖薩爾瓦多城」,後來基隆則歷經荷蘭人、鄭氏王朝、清王朝、日本人的統治。可以說,在臺灣的歷次易主中,基隆都首當其衝,這也使得港口以片瓦之地承載著數百年權力更替的腥風血雨,同時也留下了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強烈印跡。夏日午後,任意徜徉在一字排開的小洋樓之間,頗有一種離了寶島,重回天津衛的感受。於是想到1900年的八國聯軍,也正是從天津港登陸,一路燒殺劫掠,攻陷北京。近代中國的港口城市,在表面的繁榮背後,頗有同樣不可告人的心酸鬱結。


  從基隆往內陸幾個小時的車程,便可抵達臺灣的心臟城市臺北。如今的現代化和繁華景象早已掩蓋了當年作為「化外之地」的偏僻與荒蕪,在以銅錢為「圖騰」的臺北101大廈附近,你會以為自己恍如身處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腹地。車水馬龍的羅斯福大街與熱帶樹木相互掩映,燈紅酒綠的夜店文化也使「暖風燻得遊人醉」,在沒有限行的臺北街頭,機車的咆哮聲激發著市民雄心勃勃的荷爾蒙。可以說,臺灣再無一座城市擁有如臺北這般的自信與強力,就算在僅次於它的第二大城市高雄,也決計找不出臺北東區一樣的「花柳繁華地」。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臺灣人在創造了亞洲四小龍的奇蹟之後,在一系列的經濟騰飛中,多少已經淡忘當年留下的歷史瘡疤。然而物質的富足卻始終填不滿靈魂的虛空,命運離散的殘缺無法用摩天大樓來補齊,於是對當代的臺灣人而言,「傳統」一詞對他們反更顯得彌足珍貴,這就使得即便在臺北這最為富庶的都市裡,也還保留著足以令人撫今追昔的憑證——譬如臺北故宮博物院。


  說起「故宮」,若我們只能想到紫禁城那血紅色高牆圍成的故地,那必定是不完整的。1949年江山易主之際,敗退臺灣的國民黨也順手牽走了舊故宮中大量的無價之寶,譬如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三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曾在中學語文課本裡引起我們無限遐想的「核舟」。這些文玩珍寶的故鄉,無一不在海峽彼岸。也可以說,正是被賦予了強烈歷史印痕的古物,讓嘗盡離散之苦的臺灣人始終不忘自己的文化身份,決絕地挺過了與美斷交、失去聯合國合法席位、臺獨勢力掌權等一系列風雲變幻,執著地堅持著身為炎黃子孫的那份驕傲感。「故宮」之於臺灣的中國人,便如同「約櫃」之於漂泊四方的猶太人,只要還有一息尚存,便絕不肯放棄自己對於民族國家的認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黃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圖》,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中斷作大小兩段,又在近代的歷史風雲中各自紛飛,前段《剩山圖》陳於浙江,後段《無用師卷》藏於臺北。2011年6月,兩幅傳世畫卷於多年隔絕一水之間後,於臺北「山水合璧」,當時的中國總理溫家寶這樣形容這一文化之盛事:「畫是如此,人何以堪。」對於依舊天涯漂泊的中國人而言,不知聽聞此語,又將是怎樣的一番感慨了。(嘉木)


Tips:這,其實只是臺灣遊記的下篇,之所以先發下篇,是因為小編不知道諸位觀眾能否接受上篇的尿性。回復「臺灣」,可以獲得《寶島與海》——我想像過大海,然後見到它,就是這樣——歡迎隨意吐槽。





相關焦點

  •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是我最崇敬的華語歌手羅大佑先生獻給臺灣的一首悲歌。彼時臺灣已在聯合國失去席位,淪落為東亞近太平洋上一個無處安身的孤兒。 但今天提這個孤兒,我指的不是寶島,是一群人,是我們。 前幾天世界發生了一件大事,給這個世界掀起極大波瀾的大事。 原本我們也應該受到波及,但是卻驚人的風平浪靜。在我們的世界裡,一切按舊例,消失的消失,壓制的壓制,禁止的禁止。
  • 龍應臺和羅大佑為什麼說臺灣是「亞細亞的孤兒」
    ,而臺灣歌手羅大佑頗有深意地用日據時期臺灣老一輩作家吳濁流的名著《亞細亞的孤兒》的書名,寫出著名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唱出了臺灣人在冷戰時期對冠之以「紅色」和「白色」的高壓和恐怖的那種驚懼感和悽涼感。
  • 馬世芳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能夠用一首隻有短短五六分鐘的歌,去承載一百多年份的歷史的沉重。那黑色的眼珠反映出來的是白色的恐懼。我們聽到白色的恐懼,馬上會聯想到一個名詞,就是「白色恐怖」。 在那個年代,羅大佑居然敢在他的歌詞裡面,寫白色的恐懼,以這樣的詞句,在當年的臺灣,還是戒嚴的時代,這樣的歌詞,你送到「新聞局」去審查,它是絕對不可能通過審查的。
  • SS01.亞細亞的孤兒
    文/不畏淺薄「亞細亞的孤兒」,我第一次聽這個名詞,來源於羅大佑的歌曲(點擊下方圖標收聽),旋律和歌詞都極為喜愛,從中學時代起一直是最愛之一。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替換中華民國進入聯合國,中日,中美建交後。臺灣在國際社會受到了冷落,被從聯合國甚至世衛組織開除了。一時在國際社會孤立無援,此時的臺灣,被許多臺灣青年稱為「亞細亞的孤兒」,如此情況才有了羅大佑創造的經典《亞細亞的孤兒》。上述幾段故事,都是有關遺棄、拋棄,雖然說得都是家國情懷,但大國小家同樣磨難,羅大佑的歌詞就體現了這種關懷。
  • 聽說 亞細亞的孤兒
    這是羅大佑在1983年發表的《亞細亞的孤兒》。今天我們要聊聊這首歌的故事。1983年,羅大佑出版了第二張個人專輯《未來的主人翁》,《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當時是放在A面第二首。《亞細亞的孤兒》這個歌名並不是羅大佑發明的,這個是一本早在1945年就完成的,臺灣前輩作家吳濁流先生的長篇小說的標題。羅大佑當年他是在他父親的書架上,看到了《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當時他看到這本書,還沒拿下來讀,只是書名的這幾個字,就已經觸動了他的靈感,腦海中馬上就迸出了旋律,就是這首歌副歌的那個旋律。
  • 臺灣:亞細亞的孤兒,還在風中哭泣
    他是臺灣歌手,也許,說起他的另一首歌,可能會更有利於對臺灣的理解。歌曲《大國民》。歌曲唱的是八九十年代的臺灣,臺灣得到快速發展,但是人很窮,社會很亂,貧富差距很大。臺灣領導人沒什麼好政策,天天開會,談這個談那個,年年沒頭。
  • 亞細亞的孤兒——羅大佑歌曲賞析
    1983年,羅大佑推出個人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亞細亞的孤兒》作為其中第二首登場,羅大佑提到是自己讀了同名書籍後寫出來的……「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 風水輪流轉,如今誰是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
  • 「臺灣對美日卑躬屈膝,淪為亞細亞孤兒!」又一名臺灣作家絕望了……
    由於日方主張衝之鳥礁是島,因此擁有200海裡的經濟海域,但中、韓國等國及中國臺灣一直認為衝之鳥是巖礁而不是島嶼。面對日本無理扣押臺漁民,即將「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上下集體緘默。臺灣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27日在臉書發文,批評臺灣寧願被美國和日本吃幹抹淨,也不要大陸的善意,臺灣搞了半天「把自己搞成了亞細亞的孤兒」。
  • 王傑: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由羅大佑作詞作曲,最早收錄在羅大佑1983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中。
  •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 亞細亞的孤兒,你是否還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第一次看到「亞細亞的孤兒」這幾個字,是因為羅大佑的一首同名歌曲。
  • 那邊選的如火如荼,這邊容易被侮辱,如今誰是亞細亞的孤兒 | 捂臉聽歌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1983年,羅大佑的第二張專輯發行,其中就有這首《亞細亞的孤兒》,翻開歌詞本,其中寫道:亞細亞的孤兒(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真的是這樣嘛?
  • 從「黑蝙蝠中隊」到「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被世界拋棄的臺灣  如果說「美麗島」是從歌曲名變成書名的,那麼「亞細亞的孤兒」則是從書名成為歌曲名的。  1946年,臺灣作家吳濁流在日本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從日據到光復的巨大歷史情境轉換中,臺灣知識分子胡太明離開故鄉,在日本和大陸之間尋找精神家園,在中日乃至本土的身份認同之中糾結、矛盾的複雜心境——猶如一個被拋棄的無家可歸的流浪兒。這部小說後來就以《亞細亞的孤兒》來命名。
  • 許紀霖:你真的了解臺灣這個亞細亞孤兒的迷離身世嗎?
    羅大佑的這首《亞細亞的孤兒》,作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風雨飄搖,四面楚歌,臺灣人整個感覺被世界拋棄了。「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羅大佑唱出了一代人的悲涼和迷茫。孤兒最痛苦的,莫過於自我的迷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歸屬誰?從16世紀臺灣進入世界歷史,到今日臺灣新一代的「太陽花革命」,四百多年的臺灣歷史,一直被這個「認同的迷惘」苦苦糾纏,揮之不去。作為同文同宗的大陸同胞,我們真的了解這個海峽對岸的孤兒嗎?
  • 亞細亞的天堂孤兒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此自由的氛圍,像是給這座小島施加了一個封閉力場一般,使其長期維持著自己熱情清新裡帶一絲憂鬱殘忍的風貌,免收周遭各大強勢文化的輸出影響,加上獨特(甚至於獨特得有些尷尬)的國際地位,讓臺灣成為太平洋上獨一無二、魅力撩人的「美麗島」。
  • 為什麼臺灣被叫作亞細亞的孤兒,我來告訴你
    次年,韓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東西方冷戰的世界格局下,不論是「解放臺灣」還是「反攻大陸」,都只能成為一句誰都不信的空泛口號,兩岸從此開始了長達40年的「鐵幕時期」。 朱實的歸家路也斷了。孤兒與庶子16世紀,葡萄牙人航行途中經過了一座林木繁茂、鬱鬱蔥蔥的島嶼,他們用葡萄牙語喊道,「伊爾哈!福爾摩沙!」
  • 歌曲背後的兩岸情懷:從「黑蝙蝠中隊」到「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被世界拋棄的臺灣如果說「美麗島」是從歌曲名變成書名的,那麼「亞細亞的孤兒」則是從書名成為歌曲名的。1946年,臺灣作家吳濁流在日本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從日據到光復的巨大歷史情境轉換中,臺灣知識分子胡太明離開故鄉,在日本和大陸之間尋找精神家園,在中日乃至本土的身份認同之中糾結、矛盾的複雜心境——猶如一個被拋棄的無家可歸的流浪兒。這部小說後來就以《亞細亞的孤兒》來命名。
  • 亞細亞的孤兒:那支被世人遺忘的泰緬孤軍
    臺灣著名音樂家羅大佑聽說了這件事後,非常悲傷,就寫了一首歌曲《亞細亞的孤兒》。泰緬孤軍,是當時對一支軍隊的稱呼。這支軍隊的成員,全部是中國人,或者準確地說,是最後一支國民黨軍隊。要說起泰緬孤軍,得從1950年說起。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介石敗逃臺灣。殘留在大陸的最後一支軍隊,是第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