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歌曲有著明確的政治教化意義,如國歌、軍歌,這是人盡皆知的。除此之外,不少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其形成背景和歌曲所寄託的涵義,也有著說不盡的歷史故事。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每到新年,大街小巷就響起這首耳熟能詳的《恭喜恭喜》。事實上,這首歌並非只是一曲賀年歌。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曾被日軍抓捕入獄的音樂家陳歌辛在欣喜之餘創作了這首歌,以此慶祝中國人民取得的艱難勝利。由於歌曲發表於1946年農曆新年前夕,經過民眾傳唱,於是成為家喻戶曉的賀年歌。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還有很多流行於大陸的港臺歌曲,其背後也有我們未曾發掘的大歷史。
美麗的稻穗:「八二三炮戰」下無人收割的稻田
1949年,國民政府敗逃臺灣,從此將臺澎金馬地區和大陸地區分割開來。雙方都以自己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自居,都強調要打到對岸去。在中美實現建交的1979年之前,兩岸軍事對峙長達三十年,期間衝突不斷。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以強大火力炮擊金門島,對岸還擊——這就是著名的「八二三炮戰」。由於戰況激烈,當時不少原住民青年應召入伍,在金馬前線服役,青壯年勞動力減少,卑南族音樂家陸森寶在家鄉看到成片的水稻已經成熟卻無人收割。於是,他寫下一首歌《美麗的稻穗》:
今年是豐年,鄉裡的水稻將要收割,願以豐收的歌聲報信給前線金馬的親人;
今年是豐年,鄉裡的鳳梨將要盛收,願以豐收的歌聲報信給前線金馬的親人;
鄉裡的造林,已長大成林木,是造船艦的好材料,願以製成的船艦贈送給金馬的哥兒們。
陸森寶本名Baliwakes,生於1910年,當時日本已經據臺15年,殖民當局針對原住民的「理蕃政策」,正在開始從鎮壓討伐向教育同化轉型。陸森寶先後進入日人開辦的蕃人公學校和臺東公校讀書,後考入臺南師範學校。在學期間,他曾作為學生代表,為前來視察的日本昭和天皇的叔叔朝香宮鳩彥親王演奏鋼琴。1941年,日本當局發起「皇民化運動」,要求原住民全部改取日本名字,Baliwakes就變成了「森寶一郎」。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要求臺灣民眾回歸漢姓,「森寶一郎」又成了陸森寶。姓名之變,背後體現的是家國之變。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曾動員四千餘名臺灣原住民組建「高砂義勇隊」,前往南洋一帶為日軍作戰。光復後,原住民又受國民政府之徵募,在內戰中馳騁。
一曲《美麗的稻穗》,唱的是對親人的思念,也是陸森寶面對時局的複雜心緒。
黑蝙蝠中隊:隱匿飛行的未歸人
同樣講述兩岸對峙歷史的歌曲,還有劉德華演唱的《黑蝙蝠中隊》。
兩岸軍事對峙期間,國民黨空軍第三十四、三十五飛行中隊,駕駛美國提供的偵察機趁夜幕從臺灣空軍基地起飛,穿越整個中國大陸拍攝情報、空投傳單或空降特務然後返航。其中,三十四中隊的隊徽是有著北鬥七星的深藍色背景下一隻展翅的黑蝙蝠,象徵其飛翔於深藍的夜空中,翅膀穿透外圍的紅圈,潛入「赤色鐵幕」。三十五中隊的隊徽則是紅色背景下的一隻很萌的黑貓,寓意著在黑夜中有雙明亮的眼睛,迅捷地出入於「紅色鐵幕」。兩個飛行中隊的旅途要面臨大陸無數雷達、高炮、飛彈和米格戰鬥機的攔截,埋伏著無盡的兇險。為避開大陸的雷達偵搜,「黑蝙蝠」們進行的是超低空飛行,可謂九死一生。
因為每次任務的飛行時間都很長,黑蝙蝠中隊機組成員最高達14人,分三班次輪值,一旦被擊落即傷亡慘重。從1953年始到1967年止,黑蝙蝠中隊進行過八百多次的飛行,共損失148名飛行員,佔全部成員的三分之二,眷村因此而時常有哭聲。從1961年始至1974年止,黑貓中隊28名飛行員共執行了220次偵查任務,損失10人——「黑貓」們駕駛的是著名的U-2高空偵察機,只需要一名飛行員,傷亡人數相對較少。然而,「黑蝙蝠」和「黑貓」們用生命搜集到的情報,並沒有落到國民黨手中。飛機一落地,美方情報人員立刻登機取走情報。美方出錢,臺灣捨命,這是在用鮮血維繫美臺同盟。
兩岸對峙也造成了骨肉分離。1982年,大陸方面曾將擊落後俘虜的兩名「黑貓」飛行員葉常棣和張立義釋放,允其返回臺灣。不過臺灣方面卻一直拒絕接收,生怕這些被「染紅」的人登島後產生統戰效應,對其統治構成威脅。直到1990年臺灣政治局勢發生變化之後,葉、張二人才得以返臺。
上世紀九十年代兩岸關係解凍,在zg中央和地方各單位的大力協助之下,黑蝙蝠中隊的遺屬得以來到大陸尋找親屬遺骨。黑蝙蝠中隊李暋機組共14人於1959年被擊落於廣東恩平,1992年12月14日,他們的遺骨被轉交對岸,臺灣方面給予了他們至高的榮譽。2001年,於1963年在江西崇仁上空被擊落的周以慄機組14人也遷葬回臺。歌曲《黑蝙蝠中隊》的後半段唱的就是這個故事:
說三十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十點多,在空軍眷村裡的一個小小小角落
……女老師懷了孕想在今夜說,飛將軍有任務說要馬上走
……誰知那晚飛將軍他一去不復返
……說也三十年過了……
臺北機場跑道上長長的迎接人群中,小孩都已三十多,而飛機載回來的是
傳說已久從未謀面,名叫「父親」的英雄。
飛官遺孤長大成人,終得見三十多年未曾謀面的父親——儘管他們已經凋零在兩岸兄弟相爭的炮火之中。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黑蝙蝠和黑貓中隊的捨命偵查,美方才深刻了解中國大陸日漸強大的軍事實力,最終選擇了聯中拒俄的策略,臺灣反倒成為被美方拋棄的對象。兩岸對峙猶如「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時過境遷。儘管島內政治風雲變換,「反攻大陸」早已不再是臺灣朝野的追求,「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臺灣年輕人,對這些行動背後的家國情懷也略顯陌生,不過黑蝙蝠和黑貓中隊的故事也並未就此被島內民眾遺忘。2011年臺灣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的綜合常識測驗中有一道題:以下何者不是「中華民國」空軍曾經編制下的偵察機中隊名稱?四個備選項中,即有「黑蝙蝠」和「黑貓」。
來自眷村的思鄉情:爸爸的草鞋、外婆的澎湖灣
軍政和意識形態的阻隔,並不能阻止兩岸軍民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峙期間的一些民謠,也凸顯了這一情感。
《爸爸的草鞋》創作於1980年,由葉佳修作詞曲,潘安邦演唱。該曲以國民黨第52軍的歷史為背景,描述了士兵在內戰和抗戰中轉戰祖國大江南北,而最終又落寞走臺的悲情故事,表達了臺灣軍民對故國家鄉的深刻思念。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
遠遠的故鄉在召喚
滿載半世紀飄泊的滄桑
倦航的船兒快來靠港,靠港
潘安邦的父親潘時驊是浙江溫州人,國軍少將,他第一次從兒子的電報中看到歌詞即感懷淚下,可見這首歌對那些遲遲無法歸鄉的老兵們的感染力。不過這首歌在臺灣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流行。
1981年該曲發表時,因涉嫌「洩露軍事機密」而遭到臺灣當局的禁止。實際上,所謂洩露部隊番號、軍史和駐紮情況的擔憂只是問題的一個表面,當局更為懼怕的是,因這首歌而引發老兵們的思鄉情結,動搖軍心。在兩岸對峙的年代,這並非杞人憂天。一曲楚歌可以一夜之間離散霸王的千軍萬馬,「一雙草鞋」又何嘗不能呢!
直到解嚴多年後的2005年,潘安邦再次發行該曲時,島內政治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綠營主導下的社會氣氛,年輕人對「臺灣主體性」的關注早已超越老一輩對故國家鄉的眷戀。「愛臺灣」成為當紅政治人物們的口頭禪,鄉愁也隨著外省籍老兵們的謝幕而日益消散。不過,這首歌在大陸傳唱甚廣。
在大陸膾炙人口的臺灣民謠《外婆的澎湖灣》,也是潘安邦的成名曲。澎湖列島作為臺灣門戶,長期駐紮著大量軍隊。潘安邦的父親是浙江人,母親是澎湖人,他就出生在眷村,即軍隊眷屬聚居之地,直到20歲才離開澎湖。
美麗島與被禁的鄉愁
1987年解嚴之前,國民黨當局對於歌曲的發行審查非常嚴厲。據統計,僅1978年至1987年間,當局就禁止了九百三十餘首歌曲。不過,被禁與否並不是一首歌在臺灣社會能否流傳的單一因素,許多歌曲反而是越禁越紅,成為反抗當局的精神象徵。在這些歌曲中,從未有一首歌能夠像《美麗島》一樣,成為「愛臺灣」的代表。
《美麗島》由李雙澤創作、楊祖珺演唱,1979年被臺灣當局禁止。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
國民黨撤往臺灣後,一直高舉「反攻大陸」的旗號,時刻警惕「臺獨」勢力的興起,兩蔣父子在鎮壓「臺獨」分子方面並不手軟。當時臺灣政治歌曲的主旋律,也是以標榜中華正統、反攻大陸以及防「匪諜」等為核心的。相對而言,刻意宣揚本土價值的歌曲和文學作品,用閩南語演唱的本土歌曲,都有可能會被視作有「臺獨」傾向。實際上,《美麗島》歌曲的創作者李雙澤並不是一個刻意宣揚「臺灣主體意識」的人。同時期,李雙澤改編的另外一首歌,也被臺灣當局以涉嫌「親共」而被禁,名為《少年中國》: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去看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我用我遊子的哀歌
你對我說
古老的中國沒有哀歌,哀歌是給沒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國也不要哀歌,哀歌是給不回家的人
這首歌表達出了對祖國山河的依戀,浸透了濃濃的鄉愁,這與「臺獨」分子所宣揚的「臺灣主體論」顯然不同。
亞細亞的孤兒:被世界拋棄的臺灣
如果說「美麗島」是從歌曲名變成書名的,那麼「亞細亞的孤兒」則是從書名成為歌曲名的。
1946年,臺灣作家吳濁流在日本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從日據到光復的巨大歷史情境轉換中,臺灣知識分子胡太明離開故鄉,在日本和大陸之間尋找精神家園,在中日乃至本土的身份認同之中糾結、矛盾的複雜心境——猶如一個被拋棄的無家可歸的流浪兒。這部小說後來就以《亞細亞的孤兒》來命名。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隨後中日建交、中美關係正常化。
1978年12月15日中美正式建交,次日美國即宣布與臺北斷交。對於臺灣當局而言,這一連串的外交失敗,使得「中華民國政府」失去了在全世界代表中國的法理資格,「外交空間」所剩無幾,島內人心惶惶,頓生一種被世界拋棄之感,這種心境與「亞細亞的孤兒」不謀而合。在此情景下誕生的兩首歌曲,表達了臺灣人當時的心境。
雖不曾看見長江美,夢裡常神遊長江水
雖不曾聽過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裡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
在臺美斷交的當日,侯德健在悲憤之餘,寫下了《龍的傳人》,這首歌后來在兩岸傳唱至今。不過身處大陸的人很少去深究其歌詞中所隱匿的涵義。對於我們而言,黃河、長江近在眼前,想看隨時都可以去看,何必要苦苦在夢裡神遊呢?為何是在「巨龍腳底下」而不是「脊背上」成長呢?歌詞中「姑息的劍」又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姑息的劍」,原本的歌詞是「洋人的劍」或「奴才的劍」,臺灣當局怕因此而刺激美國人,要求修改。當時臺灣當局認為,其外交大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社會姑息逆流」。不過,侯德健的悲憤與臺灣當局所斥責的「美國人背信棄義」並不相同。多年後侯德健回憶創作初衷時說,「海峽兩岸的矛盾衝突是兄弟之間的紛爭,容不得外國人在其中挑撥離間、漁翁得利」;而美國在兩岸政府之中隨意擇取,使得兄弟相爭,洋人得利,中華民族終究還是沒能擺脫百年來被列強欺壓的命運,因此歌曲結尾處才有「巨龍巨龍你擦亮眼,永永遠遠地擦亮眼」這樣的詞句。
1983年,羅大佑則直接借用「亞細亞的孤兒」這一書名作曲,抒發臺灣人的悲情。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真理。
「紅色的汙泥」,表達的是反g教育下臺灣民眾對大陸政權的恐懼;「白色的恐懼」則指國民黨當局從1949年開始綿延三十多年的戒嚴和政治迫害。沒有「平等的遊戲」,似乎寓意著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日益降低。該曲作成後送審時,因羅大佑拒絕修改歌名,他的助理為了通過審查,在歌名上加了「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的後綴,竟然獲得通過。「中南半島難民」,指的是內戰後逃到緬甸金三角一帶的國軍殘部及其眷屬。臺灣解嚴後,羅大佑再次發行該曲時即去掉了後綴,明確指出,這首歌隱喻的就是臺灣。
歌曲是國族、社會和民眾情緒的承載體。歌曲潮流和內容的變更,背後反映的是國民境況和內心希冀的變化。換言之,歷史創造了歌曲,歌曲記錄了歷史的過程。
再說《恭喜恭喜》歌。當我們其樂融融地在商場採購年貨,聽著「恭喜你啊恭喜你」,又有誰曾想到,這本是先輩們喜聞日本投降後真情流露的歌曲;又怎麼想得到創作這首歌曲的音樂家,當時正服務於日偽政府,曾為日軍的「神風突擊隊」軍歌譜過曲,也為「大東亞共榮圈」唱過讚歌,同時還寫過《鳳凰于飛》和《夜上海》這樣的名曲。從這個角度說,歷史真相和人物境遇的複雜性,又是遠非歌曲所能承載和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