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那樣說,這故事到底怎麼說?
說三十多年前的一個夜晚十點多,
在空軍眷村一個小小小角落……
——劉德華《黑蝙蝠中隊》
1957年5月29日傍晚,臺灣地區。在某空軍眷村,「中華民國空軍」34中隊飛行官李暋照例和妻子敬禮話別,然後轉身上車,奔赴機場。他昨天出任務,今早回到家,進門不到兩小時,隊上就又下達了任務指令。這晚,天空飄著細雨。
深夜23時10分,廣州。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雷達站的螢屏上出現了目標信號。「美制蔣機」一架,正從廣西返回廣東境內,準備出海返航臺灣地區。收到敵情,在佛山沙堤機場,空18師夜航截擊大隊某中隊長蔣哲倫迅速完成備飛。隨著BK-1φ渦噴引擎的轟鳴,一架長相奇怪、頂著「大鼻子」的殲-5戰機昂首出擊,直刺夜空。
殲-5戰機
23時26分,蔣哲倫到達預定截擊空域。很快,他發現目標並展開兩輪攻擊。機炮桌球怒吼,一串串23毫米口徑和37毫米口徑曳光高爆彈如同流星雨般鑿在這架即將逃離的飛機身上。後者拖著濃煙烈火,撞毀在廣東省恩平與陽江兩縣的交界山區,化作一團熾烈的蘑菇雲。
解放軍空軍殲-5甲擊落國軍偵察機
次日,當地部隊及民兵找到了殘骸落區。機身上被燒黑的青天白日徽記、四臺破碎的引擎和十多米長的機翼殘片告訴人們,這是一架國民黨「空軍」的大型飛機。14具機組人員的遺體橫七豎八躺在荒草之間,其中有的已經被彈片與烈火摧殘得面目難辨。由於正值夏季、天氣溼熱,遺體處理困難,民兵和當地群眾遂將這些遺體草草合葬在一處廢窯之中。
墜落的國民黨偵察機殘骸
對於解放軍空軍來說,這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性質的戰例——首次在夜間複雜條件下通過機載雷達引導下擊落敵機。而蔣哲倫駕駛的這架「奇怪的」殲-5,就是當時入列不久的夜戰型殲-5,通常稱為殲-5甲。
殲-5,即沈飛仿製生產的前蘇聯МиГ-17型戰鬥機。而殲-5甲作為殲-5的主要改型,是一種在殲-5基礎上改進而出的的夜間戰鬥機。相比其前輩,殲-5甲的前機身加粗,機頭上端有突出進氣口前緣313毫米的鯊魚嘴狀雷達罩,進氣口內加裝了半球型天線中錐,裡面「塞」了一臺RP型搜索瞄準雷達。
退役的殲-5甲
由於裝有雷達,殲-5甲在空戰索敵中不需要過多依賴目視發現和地面引導,具有較原始機型而言非常強大的夜戰能力。兩門23mm口徑航炮+一門37mm口徑航炮的經典組合令殲-5甲具有同時期單座戰鬥機中名列前茅的火力輸出,一個點射即可可以輕鬆拆下大型轟炸機的機翼。實戰中,我軍技術人員曾改進殲-5甲的RP雷達,將下向視野由14度改為7度,上仰視野不變,從而屏蔽了尾追低空飛行敵機時雷達可能收到的地面反射雜波幹擾。
是役,蔣哲倫首開殲-5甲的擊落戰果。而被擊落、化作敵軍機上一顆紅星的,是一架編號「518」的RB-17G型偵察機。那天,這架由敵軍資深飛官李暋擔任機長、隸屬「中華民國空軍」34中隊的飛機連同機上的14人,沒能返航。
那麼,第34中隊到底是一支怎麼樣的部隊?為什麼他們會駕駛著RB-17G這種由轟炸機改裝的大型偵察機深入大陸腹地?這故事還得從幾年前說起。
自從敗退臺灣以來,在國民黨內部,「反攻大陸」的呼聲一直沒有停過。然而,喊口號歸喊口號,以「國軍」的二三十萬部隊去硬碰摩拳擦掌隨時準備「統一臺灣」的解放軍數百萬雄師,無異於以卵擊石——作死。想要積攢「反攻」的實力,還得靠某個更為強大的國家的支持。
這個更為強大的國家,就是美利堅合眾國。於是,蔣介石找「山姆大叔」要錢要槍要子彈。「山姆大叔」說,沒問題,但是我們美國人講交易,要有條件。什麼條件?很多,但其中一條就是,讓「臺灣空軍」情報部門在美軍技術支持下,對大陸進行空中偵察,協助美方獲取「紅色中國」的情報。
「中華民國空軍」第34中隊,就是在這一時期組建的一支特殊隊伍。這支隊伍由各空軍部隊選派精銳飛行員組成,甚至其中有不少飛行員參加過抗日戰爭。這支部隊裝備過的機隊均為偵察機,包括但不限於RB-17G、RB-57、P-2V等。他們的任務是:突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空,攝取機密設施影像。為了追求隱蔽性,他們一般都在夜間行動,如同晝伏夜出的蝙蝠,故亦得名「黑蝙蝠中隊」。
黑蝙蝠中隊隊徽。蝙蝠、夜色及北鬥七星象徵夜航,蝙蝠翼尖穿過紅圈代表該中隊穿過「赤色鐵幕」執行偵察。
接受過美方教官團隊的改裝訓練後,本來駕駛RF-84系列輕型偵察機甚至F-86系列戰鬥機的這些「國軍」飛官將學會駕駛RB-17G這類由轟炸機改裝的大型偵察機。有著過硬的飛行技術的他們,既能在7000米高度上執行高空偵照,也會在200米以下的超低空躲避雷達突防,會在遭到解放軍戰機追擊時利用地形進行規避。甚至有過追擊中的我軍飛行員被「黑蝙蝠中隊」偵察機誘使撞山犧牲的實例。
由於中國大陸方面長期缺乏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戰鬥機和高效的夜間陸基防空手段,這群「黑蝙蝠」一度在大陸領空內暢行無阻,給包括西北核設施建設在內的國防項目保密工作帶來很大麻煩。甚至有這麼一種說法:在1958年之前,中國的天空是敞開的。
任務歸來的黑蝙蝠中隊機組,注意機翼上的彈孔
而在1958年以後,這樣的情況隨著空軍夜間攔截體系的發展和代號「543部隊」的我國地空飛彈部隊組建而改變。從此,「黑蝙蝠中隊」也好,日後的「黑貓中隊」(「中華民國空軍」第35中隊,裝備美制U-2高空偵察機)也罷,臺灣方面派出的偵察機再也無法像以前一般「逍遙自在」。其中倒黴透頂的,就像518號RB-17G一樣折翼大陸,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再也無法「R2B」(Return to base的縮寫,意為返回基地)。
說也快,說也慢,說也三十年過了。
是老天爺突然睡醒了,
還是命運的編劇換了人做?
——劉德華《黑蝙蝠中隊》
著名歌手劉德華於2002年發布的歌曲《黑蝙蝠中隊》MV有一個相當美好的結局:多年後的一天,當年被擊落在大陸的「國軍」飛行員滿頭銀髮、戎裝整齊地回到臺灣,與女主角終得團聚。然而在歷史上,結局是悲情的。
三十餘年過去,「階級鬥爭」被拋諸歷史車轍中,改革與開放成了時代的主旋律。80年代的一天,荒蕪已久的廣東省恩平縣金雞山上出現了一群陌生人。他們大多操著閩南口音,但沉默寡言、面容肅穆。在當地派出所警員的陪同下,一位老農走在隊伍前列。行到山腰處,老農停了下來,抬手指向眼前的荒草從。那裡,藏著一處風雨剝蝕的廢窯……
秋風無情,吹落葉飄滿地。
流水無心,像落去的漣漪。
請別再哭泣,那傷心的歌曲。
當楓葉再紅,我會回來看你。
——劉德華《黑蝙蝠中隊》
那正是一個楓葉再紅的季節。1992年12月14日,臺北桃園國際機場的停機坪上,禮兵致敬、眾人無聲。隨著一架華航貨機艙門打開,815號RB-17G的14名機組成員終於回到了戰友與家人身邊——只不過,14人都已置身於一方靈柩,與迎接的人們陰陽相隔。隨後,他們被再次合葬於空軍陵園一處面積460平方米的大墓穴中,直至今天。
35中隊,即「黑貓中隊」隊徽
而「黑蝙蝠中隊」——「中華民國空軍」34中隊的建制,於1974年徹底解散。「黑貓中隊」(第35中隊)帶著更為先進的U-2「蛟龍夫人」高空偵察機接手了對大陸的偵察任務。之後的幾年內,有4架U-2折翼於解放軍地空飛彈部隊之下,兩名「國軍」飛行員隨機斃命,另兩名被俘。隨著70年代初期中美關係的緩和,這樣的偵察行動如同其當年悄然出現一般地倏然消失。或許,是更為先進的間諜衛星接替了偵察機的任務?
在多年對大陸的偵察行動中,「黑蝙蝠中隊」有140餘名機組人員因事故或被擊落喪生。他們都是技術精湛的航空人才,卻也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願意也好,不願也罷,身負抗戰功勳、本應得到民族尊敬的的他們被玩弄於大國博弈的股掌之間、被歷史的車輪碾碎,稱之可憐再適合不過。而美國軍方則穩坐釣魚臺,只管坐收漁翁之利。今日看來,可氣可恨。
儘管各自對「同胞」與「祖國」的定義有所分歧,「黑蝙蝠中隊」的飛官們和解放軍空軍飛行員同為炎黃子孫,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他們卻要為了他國的利益,在藍天之上刀兵相見、血灑蒼穹,怎能不叫人痛心?
有些痛一直沒有停過,
有些傷一直沒有好過,
有些話一直說不出口。
——劉德華《黑蝙蝠中隊》
黑蝙蝠中隊機組人員,每一次合影都可能是遺照
盼統一,祈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