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丨虛構往往比現實更真實,更有力量

2021-02-18 讀者


寫作最終是對內心的考量,就是你的內心有多大。很多人內心沒有這個世界大,只有少數人內心比這個世界深邃。

「路內的小說是一代人的精神鏡像。他筆下的青春,不僅是年華,也是燦爛的心事,不僅常常受傷,也飽含生命的覺悟。」

          

路內,1973年生,被稱為最好的七零後小說家之一,著有「追隨三部曲」(《少年巴比倫》《追隨她的旅程》《天使墜落在哪裡》)以及《雲中人》《花街往事》。4月16日,路內憑藉最新作品《慈悲》,被授予第十四屆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小說家。

 

對於《慈悲》,華語傳媒文學大獎評價其「見證了一個作家的成熟和從容。從傷懷到悲憫,從鋒利走向寬闊,路內的寫作已不限於個人省思,而開始轉向對平凡人生的禮讚,對日常生活肌理的微妙刻寫」。

4月25日,讀者新媒體邀請作家路內做客「讀者·樂讀會」,在微信群做直播訪談,和讀者暢談他的新書《慈悲》,分享他的寫作與思考。以下是活動的文字記錄。

《讀者》:《慈悲》似乎和您之前的作品不太一樣,很多人說第一次看到這本小說的時候很震驚,都懷疑跟寫「追隨三部曲」的是不是同一個作家。這種轉變是有意的嗎?

 

路內:寫《追隨她的旅程》、《少年巴比倫》的時候,我三十多歲,可能三十多歲的時候,人的心態還是很年輕的。但是現在我覺得,過了四十歲寫的長篇小說肯定會和以前有些不一樣。這是自然的,可能也是不自然的。「不自然」,可能是有個文學的自我意識。「自然的」,就是因為年紀大了。當然,我不排除也有返老還童的機會,呵呵。

 

《讀者》:很多人說《慈悲》像餘華的《活著》,題材上也類似,都寫到了饑荒,寫了上個世紀下半葉的普通人的生活。您怎麼看這種類比?

 

路內:這個類比蠻有意思的,因為作家本身有上下文的關係。但我恐怕不宜過度討論餘華老師的作品,尤其是餘華老師的小說非常優秀,有很高的價值。其實往上看的話,在一個當代的中國作家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當代作家、現代作家,包括外國作家的影子。有時候,我覺得《慈悲》這個小說其實有些像魯迅的痕跡。這種上下文的關係,我覺得其實也是一種傳承的關係吧。

 

補充一點,坊間有時候說像《活著》,其實我有一點點自己的疑惑。我覺得至少在視角上就不太一樣,《活著》是第一人稱的視角。對寫小說的人來講,視角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關係到一個小說的語調、節奏等等。

 

《讀者》:《活著》寫苦難有種溫暖的底色,讓人感動得稀裡譁啦,同時又像從文中伸出一隻手來擁抱人的感覺,給人慰藉。《慈悲》的視角很客觀,似乎只是把苦難呈現給我們,令人悲從中來,然後就不管了。您怎麼看這種觀點?

 

路內:對,我覺得這是一個小說的技術問題。就是說,小說家在取一個視角的時候,一個什麼樣的寫法的時候,其實他已經很深刻地考量過。如果一定要再談餘華的話,可以談談《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賣血記》就是一個作者退回到比較客觀的位置上的方式。你看魯迅寫《阿Q正傳》的時候,也都是那樣一種眼光。從現代文學的源流上講的話,其實大家都非常接近。

 

《讀者》:《慈悲》裡的生活很沉重,所有人好像都在一個小小的蠶繭裡掙扎纏鬥,找不到出路,看了讓人很絕望很難受,好像我們只能這樣卑微無助地活著。小說最後借水生弟弟之口,有了唯有慈悲的領悟,這是您給他們的出路嗎?

 

路內:不是,這個小說哪有什麼出路!我覺得所有出路都在歷史現實中間。作家不會故意給人物製造這樣一種出路的。所有的人物都是走向當代,走向今天,走向我們的現在。小說結尾是一個寓言式的結尾,其實並不是為了讓人物獲得一個什麼救贖。

 

《讀者》:《慈悲》這個書名用的是佛語。小說裡也多次寫到了生死,水生的父母、師傅、叔叔、妻子,最終都悽涼地死去。有個片段,玉生病重後說,人都是要死的,小何醫生卻說,你講錯了,人都是掙扎著活下來的。生與死似乎是您的小說主題。您是怎麼看的?

 

路內:這部小說談論的很多就是中國人很普通的生死觀念。至於這個詞是不是來自佛教,甚至來自基督教,並不是特別重要。其實無非是借用了一下佛教或其他宗教的用詞,最終要表達的還是一個很普通的理念。它是一個文學理念,不是一個宗教理念——也不能說文學理念普通。

 

《讀者》:您作為70後作家,是比較年輕的作家,為什麼關注的是對大家來說已經過去的事,而不是更當下的生活狀態?比如當下城市裡的普通人的生活?

 

路內:對,你講得非常有意思。但我已經不算很年輕,我1973年生的,是比較老的那輩70後。我覺得這個可能跟作家的想法有關係,尤其是對於寫長篇小說的人。我八年寫了六個長篇,我似乎有一種故事沒寫完的感覺。但是,我也在放棄很多故事,慢慢把注意力放在更值得講的故事上。四十歲以後我覺得還是少寫一點比較好,哈哈。

不過這個問題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如果我十年只能寫一個長篇的話,我會寫哪一個題材。這是我接下來要面對的問題。

 

《讀者》:《慈悲》的時間跨度非常大,很多情節也有歷史背景,但您似乎有意避開歷史事件,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一兩句。這和大多數作家的寫法很不一樣,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

 

路內:這是一個技術考量問題。既然一個小說,你用的語調什麼的,各方面都很簡單、簡潔的話,就不宜過多考量歷史節點上的一個一個事件。因為考量歷史節點,無疑會導致整個小說非常臃腫。因為你必須去寫細節,必須把事件對人造成的具體的、不同的影響寫出來。但是我覺得這麼寫的話,沒什麼意思。其實我在寫《花街往事》的時候已經嘗試過這種方法,對此我已經沒什麼興趣。

 

然後,採用這種簡潔的、模糊歷史的寫法,本身也是有寓意的吧。它能表達出我的一種觀念。其實這在小說寫作上也是有其合法性的。海明威不是有冰山理論嘛,他說最重要的那些東西,十分之九都在海面以下,只有十分之一在海面上。我覺得那些密度啊、體積啊,更大的東西其實都在那些沒有訴諸文字的內容當中。

 

《讀者》:小說中最讓人感覺溫暖的就是復生這個人物。土根望著復生穿著紅衣服在山上跑步的時候,忍不住感慨:「水生,我們都白活了啊。強生和她比起來,就像一頭豬啊。」不僅如此,小說裡所有人和她相比,都顯得晦暗無關。剛好她的名字也是死而復生的意思。您對這個人物是不是有特別的寄託?

 

路內:有吧,她無疑代表了首先是我對小說裡面人物自身命運的寄託。原來小說裡的人物都活得很慘,關鍵是活得沒什麼希望。我覺得至少年輕一代人是有點希望的。但是我寫完以後一看,其實復生跟我的年紀差不多,她要是真實存在的話,現在也該四十多歲了,其實也沒什麼大的希望,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也挺扯淡的。但在小說裡,她至少是個年輕人嘛。

 

《讀者》:小說後面水生幫浙江一個工廠畫圖紙,試車成功的時候,他感嘆,他終於搞垮了自己的廠。令人忍不住感慨。這是不是一種隱喻?

 

路內:我覺得算是一種隱喻吧,其實是一種很明確的比喻。你看這個故事講的是90年代後期深化改革的結果。其實它不是個人選擇的報復,而是歷史變遷的結果。當時,他們的工廠在整個體系中崩潰,就是這樣子的。所以我覺得,它不完全是一種比喻。可能是比喻,可能也是現實和事實之一。這種整體的經濟變化,對全世界的老百姓的影響都非常大。生活方式的改變、觀念的改變,其實都是基於這個。

 

《讀者》:您的小說有種真實的質感,很多細節都讓人願意相信是真實發生的而非虛構的。您的寫作中有多少是自己的經歷?怎麼處理現實與虛構?馬爾克斯說,一個作家是寫自己經歷的事,還是寫聽來或讀來的事,一眼就能看出來。您怎麼看?

 

路內:我以前覺得馬爾克斯說話挺好的,很重要。這個說法可能是對的。但是後來,我覺得這對小說家其實不重要。如果你永遠只寫自己身上發生的事,那你整個的局限性會非常大。小說退回到個人的話,那對作家的內心會有一個巨大的考量。就是你內心到底有多大。很多人內心沒有這個世界大,只有少數人的內心比這個世界深邃。這是每個人天分的不同。我覺得在取材的時候,是虛構還是個人經驗,其實不重要。因為小說終究是一個虛構的藝術。

 

小說作為一個虛構的藝術,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你即使在寫自我、自身的經驗的時候,在美學上仍然是假的東西。只要你呈現出這樣一個作者視角,通過敘述人的口吻去寫的話,它就是假的,它就是虛構的。說錯了,虛構不等於假,虛構並不等於不真實,虛構仍然可以是真實的,真實的對面是假。事實上,這種虛構的寫法往往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有時候甚至比報告文學的力量更強大一些。

 

這一點你去看電影就知道了。一個真實的記錄片,在電影院裡面講述的效果,或者說夢的效果,總是會比真正的故事片、劇情片稍微差一些。因為劇情片有它的營造法,有它的往上傳承的巨大源流。

 

所以你看人類文學的傳統,往上追溯,最早就是《聖經》《荷馬史詩》這些,全是虛構作品。其實從古埃及時代傳下來的真實的資料也有,象形文字也被解讀出來了,但是那個東西沒什麼意思,它沒什麼文學的力量。我覺得文學的力量就呈現在這個角度上。因此你去判別什麼東西到底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其實沒什麼意義。你看到一個文學作品,覺得它很真實的話,其實它只是虛構得特別好。

 

《讀者》:您最近有哪些寫作計劃?

 

路內:今年事挺多的。先要把「追隨三部曲」的一個番外短篇小說集出版了。差了一些沒寫完,大概還有一半的工作量。其實那些小說我都沒來得及寫。同時還在寫一部寫了一年的長篇小說。小說時間跨度很漫長,寫兩個年輕人大概二十年經歷。

 

 ▼

 

聽眾提問:這部小說的名字是《慈悲》,這個慈悲是不是佛學概念?


路內:這個所謂慈悲是不是佛學概念,小說裡面其實提到了,去參神拜佛,但是小說標題裡面的慈悲,和佛教的慈悲還是有一點差別的。至少它談到了一種反向的東西,比如國家對人的一種慈悲心理,這個慈悲心理究竟是可喜的、可悲的,還是可怕的,是值得討論的。但是作為作者過多地解讀這種東西,不太像一件正經事。我覺得我還是談談小說是怎麼寫的比較好玩。

 

聽眾提問:小說把工人的生活寫得很細緻深入,您自己是不是也有過當工人的經歷?

路內:我確實是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了四年的工人。那是我很年輕的時候,家裡很窮,就得去廠裡上班,我母親那時候也很傷感,沒錢供我讀大學。那是在90年代初,非常遙遠的事情。我的家庭背景是非常普通的家庭,我父親是工程師,我母親是工人。這樣的背景給了我很多寫作的素材,我太熟悉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講話的方式了。

 

 

聽眾提問:《慈悲》是一部悲劇小說嗎?

路內:我覺得《慈悲》並不屬於悲劇小說,事實上小說門類中也沒有悲劇小說、喜劇小說的區分。這不算一種分類。除了詼諧類的,其他都是偏向悲劇的。甚至有些喜劇類小說,其實最後仍然是悲劇。因為它的指向性是一樣。小說家會用一種反諷的手法,一種非常快樂的手法,讓你感受到生活極其殘忍的一面。

 

聽眾提問:您在寫《慈悲》的時候是傷感的還是平靜的?

 

路內:我有時候會很傷感。因為我會被小說本身帶進去。我有時候也會想,這種傷感是不是很庸俗。我也在慢慢地讓自己隔離開,能夠帶著一種相對更遠的距離去看我小說中的人物。但有時候還是免不了會傷感,我覺得這可能是我個人的心理素質問題。

 

聽眾提問:您比較喜歡哪些作家的作品?


路內:我比較喜歡的作家,過去比較喜歡卡夫卡、福克納、馬爾克斯,最近幾年喜歡博拉尼奧,然後通過朋友私底下的翻譯,慢慢喜歡上一個作品還沒有被翻譯到中國的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作家。

 

聽眾提問:從《慈悲》開始,您的創作是不是從青春文學轉向嚴肅文學?

 

路內:其實我不覺得我以前寫的是青春文學,當然有人願意這麼說我也無所謂。我也不覺得此後就走向了文學界所說的嚴肅文學。因為我覺得文學本身有一些「不嚴肅」的東西。寫一部小說的時候,我會用各種手段,比如反諷,用各種視角去處理我要的各種題材。其實我過去的青春敘事裡面,已經包含了我要講的這些東西,只是評論界沒有看出來。但我覺得中國評論界還是有很多人看出來了,我以前的小說也有很多文本分析的東西。

 

聽眾提問:您覺得在當代中國做一個職業作家現實嗎?要寫出偉大的作品,必須成為一個職業作家嗎?

路內:把作家當成一個職業是非常具有現實感的事情,它會讓作家保證一定的產量、一定的質量。但是這件事對寫出第一流的作品,我覺得好像沒有太大的意義。它似乎可以保證寫出三流以上、一流以下,這種中等偏上的作品,這是可以保證的。作為一個職業的話——職業嘛總有職業的取向性,但是文學有文學的另一種取向性。

 

獲得路內籤名版《慈悲》的幸運讀者:

火火、薇薇、蘭州妹子、慧慧、花影、camille、韓新玲、靜水流深、槐樹下、琛琛


恭喜10位幸運讀者,也感謝每一位參與活動的讀者,期待各位再來參加下一期的讀者·樂讀會,與你們喜愛的作家互動交流。

 

編輯:陸禾

「讀者·樂讀會」是讀者新媒體全新上線的訪談欄目,我們將不定時邀請著名作家、學者及各領域嘉賓,做客讀者在線訪談,和讀者分享知識與經驗。歡迎你的關注和參與。

4月20日讀者×豆瓣閱讀《你在北京還好嗎》贈書活動的幸運讀者:

流離公子(遼寧)、苗&籽—(廣東)、瑤貝希(湖南)、miku(陝西)、夏雨天(江西)、夏叔叔(重慶)、A-哈哲爾(四川)、約定◉‿◉(挪威)、背包客(廣東)、阿瑾(阿爾巴尼亞)

請以上10位讀者在文末留言,留下聯繫方式和電話,我們將儘快把書寄給你。

相關焦點

  • 非虛構創作:「真實」的力量、困境與未來
    以「事實」為基礎,非虛構寫作以對真實世界的獨到表達,揭露了我們所忽略甚至並不了解的那些隱秘而重要的部分,也在試圖以更有質感的敘事,深入還原事物本來的樣貌。在人們習慣談論流量,看重快速變現的當下,非虛構創作的價值依然毋庸置疑,它依舊是內容王冠上那顆明珠。但如何承其榮耀也承其重量,是當下從業者們不得不正視和思考的問題——如何找到更符合當下的可行路徑,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 這部電影比《熔爐》更殘忍,改編自真實故事,但現實往往更可怕
    韓國電影《熔爐》講述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內校長老師等人侵害學生的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
  • 《視與聽》奉俊昊訪談:靈感與虛構【譯】
    記者:這部電影是根據1986年的一系列真實謀殺案改編的。影片對事實的忠實度有多高?奉俊昊:這是韓國第一起真實的連環謀殺案,我記得它轟動一時。它發生在距離首爾不遠的一個鄉村小鎮及其周邊地帶,總共有十起左右的謀殺案,時間跨度為六年。這些謀殺不存在金錢或復仇層面的動機,都是非常純粹的、明目張胆的姦殺。
  • 費裡尼《八部半》:虛構的真實
    費裡尼《八部半》:虛構的真實現在從電影表現角度去看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其實只是指羅塞裡尼一人的影片,雖然國內總是把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作為新現實主義風格形成的重要影片之一,可是,除了把鏡頭朝向社會的「真實」這個創作命題之外,影像表現的根本在於「真實」再現的方法。   而置身其中的費裡尼卻是一個例外,他把電影看成是通過幻想和想像了解釋和改造現實的一種手段,虛構的真實要比記錄事實的真實更有力量。
  • 那些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們,現實往往比電影更殘酷!
    影視劇中有一類題材既好拍又難拍,這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視劇。好拍的地方在於故事是真實的,有邏輯可尋,難拍就在於如何把握好還原和藝術加工的尺度。今天要推薦的幾部電影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而這些電影也讓我們知道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加殘酷!
  • 紀錄片六種類型:紀錄片是與現實翩翩起舞的電影,而非虛構
    紀錄片是與現實翩翩起舞的電影,而非虛構。紀錄片用事實、真相、真衝突、真人以及真感情扎入現實中,你在大銀幕上所聞所見都根植於真實,無半分虛構。 依照美國學者比爾〃尼克爾斯的觀點,紀錄片可以分為如下六種類型: 詩意型紀錄片(Poetic Documentary) 詩意紀錄片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
  • 阿米爾汗的《真相訪談》比他的電影更好看
    作為一個社會訪談節目,很多人關注的是這檔節目的現實意義,如中國為什麼沒有這樣一個阿米爾汗,這些問題在節目播出後實際問題有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對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一檔節目它沒有意義,那麼我們的言論更沒有意義。
  • 從《敦刻爾克》到《秦時麗人明月心》,為什麼都用「虛構的真實」來觀照現實?
    即便是「諾蘭出品、必屬精品」的《敦刻爾克》,上映後也遭遇了關於歷史與虛構之間關係的討論。對於影視劇來說,如何處理真實與虛構的關係,一直是個難題。照本宣科太過僵化,完全虛構又失了真實。《敦刻爾克》選擇用虛構人物情節表達戰爭的真實,他認為虛構情節可以有效地對當時的情境進行多層次的詮釋,這就是陸海空三點成面的非線性表述的初衷。巧合的是,正在熱播的《秦時麗人明月心》也選擇了這一藝術創作方式,在歷史與真實之間找到平衡點。劇中的歷史事件符合真實歷史脈絡發展,在歷史的留白處則進行藝術加工,反而能更加彰顯出歷史質感與精神。
  • 虛構推理:如何將「真相」捏造為「謊言」,虛擬與現實的辯證?
    看到今年的新番《虛構推理》徹底刷新了我對於傳統動漫的認知。針對新番《虛構推理》我認為這部番徹底推翻了以往對於推理、偵破的原有表現形式,「反其道而行之」為隱藏鬼怪、妖精等真實存在的事實,將事件的真相完全掩蓋。打破原有正確的答案,虛構出一種全新的能夠令人接受的推理結果。對於《虛構推理》動漫主人公如何將真相捏造為謊言,虛擬和現實的辯證做出以下分析,請聽我娓娓道來!
  • 從「本故事純屬虛構」的演變,談電影和現實的關係
    所以說「本故事純屬虛構」這句話幾乎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電影中的故事多少都有對現實的借鑑和臨摹。據說以上的人物在現實中確有其人,但是他們卻和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有著極大的差異。之所以他們在藝術作品裡背上「汙名」,據說就是被當時的編劇有意為之。因為編劇們和以上的人物在現實中有過節,他們為了達到詆毀別人的目的,就以真名實姓給他們另寫生平,重新著書立傳,以達到讓對方遺臭萬年的目的。
  • 辛德勒的名單:真實的力量
    所謂紀實小說,就是人物事件都是真實的,只不過用了小說的敘事方法來寫。看完電影之後,我又找了原著小說,目前看完了後面的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電影中的經典畫面,更在於辛德勒,這個複雜卻又真實、偉大的人物。 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才能看完的電影。
  • 新番《租借女友》並非虛構,水源千鶴有真實原型,但動漫更完美
    但這種職業在中國往往只是個人經營,並沒有合法途徑。而在日本,這個職業是合法的,並且規矩嚴格,比如租借女友身體上的接觸最多只能牽手,其餘所有一律不準,如果客戶或者女友不小心觸碰底線,就有可能會被告到法院。
  • 為什麼不要臉的人,往往活得更有面子?
    本來是為了不丟臉,最後卻因為怕丟臉變得更丟臉。鄭淵潔在《皮皮魯和419宗罪》裡說過:「要面子的結果,大都是沒面子。」我們常常因為面子活在別人的眼光中,怕出錯,怕出醜,不懂得拒絕,企圖取悅所有人,結果最後卻往往事與願違。臉皮厚不是糟糕的事,人活著臉皮就是要厚一點,這也怕丟臉,那也怕丟臉,最後什麼都幹不成。
  • 詩歌與非虛構:凝聚記錄的力量,也應避免語言的過度自信
    一個詩人,如果僅僅描述外在現實,而沒有融入自己內心的深度體驗,往往難以創作出動人的詩篇。 」 蔣登科:在所有文學樣式中,詩歌應該是最敏銳的文學樣式,它可以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事件中的細節、心理、情感的變化,可以超越時空地抒寫詩人的情感,再加上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具有一定的旋律感,更易於和讀者的內在情感合拍,也就更容易傳播,所以在每次重大的事件中(不只是抗災事件),詩歌往往都在文學中扮演著排頭兵的角色。
  • 《非常目擊》雖然沒《隱秘的角落》吸睛,但更真實更有現實意義
    導語:《非常目擊》雖然沒《隱秘的角落》吸睛,但更真實更有現實意義宋洋、袁文康、尤靖茹等主演的電視劇《非常目擊》正在播出。《隱秘的角落》裡犯罪的張東升(秦昊飾演)和三個孩子的博弈固然引人入勝,很吸睛,但電視劇《非常目擊》也並非一無是處,它更真實,更具現實意義。二者的側重點不同,電視劇《隱秘的角落》描述的是張東升(秦昊)一再犯罪又隱藏得很好的的高智商的惡,與三個孩子心中隱秘的惡,側重的是技巧和懸疑。
  • 如有真實,純屬虛構 | CVSZ夏季單元 電影放映、戲劇工坊及嘉賓對話
    CVSZ夏季單元如有真實,純屬虛構Any Resemblance to Actual Event is Entirely Fictitious出品人蔡藝璇單元策劃人張瀚文  王凱帆回望歷史,我們往往會向看似理性的史料、向過往留下的清晰痕跡尋求指導,而文字記載、影像紀錄所攜帶的對表現「真實」的權威,佐以霸權文化對解釋高地的佔領,也時時刻刻使我們趨向單一線性的歷史理解和相對靜止的殖民意象。
  • 現實往往比電影更讓人難以置信!
    那就是看電影的時候,漆黑的屏幕上出現一行字: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電影還可以人為的粉飾黑暗,放大光明。但真實情況是,發生了的事情無法被修補編輯,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或許也永遠也無法抹去。現實往往就是那麼令人難以置信。
  • 獨生子女更想當「收哥機」?其實不如有個姐姐更能被寵溺
    美好的想像與現實生活大不相同。偏愛、陪伴、金錢支持等,默默扛起這一切的人,大部分反而是姐姐。出品丨騰訊新聞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李尖尖,有兩個絕世好哥哥,承包了這個夏天的全部檸檬,也高度概括了廣大網友對哥哥的終極幻想:他需要亦父亦兄,給人明目張胆的偏愛。
  • 《春天情書》虛構——通往真實的另一種路徑
    只是與《挪威的森林》不同的是,《春天情書》將「直子」反轉成了第一主角,給這名因為沉溺於前男友之死而不可自拔的深情女子置換了一個更美好的結局。或許是為了重現文學閱讀的質感,《春天情書》呈現出了一種「閱讀式」的觀影體驗。影片中幾乎所有的鏡頭均是固定鏡頭——人物在鏡頭中移動,導致鏡頭與鏡頭、場景與場景之間的切換宛如翻閱紙張一般。
  • 如何分清現實與虛構?——《五億探長雷洛傳:父子情仇》
    這是大家都很期待的一面,很多時候,在考慮一件事情的時候,自己複雜的感情就會進入其中符合自己的價值觀的結果是,即使真實理解也是這樣,而是違背自己的意願的結果,在哪裡有隱藏的秘密的感覺,真實,也不能消除它這就是人性今天推薦的這部影片充分發揮了人性雖然誰也不知道真相,但結果是誰都能享受的本作是五億探雷洛傳的後半部,五億探雷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