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的天津,曾經有過很多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芳名的傳奇美女……他們是無數人心中的女神,她們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傳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些民國美女的天津往事。
胡蝶:電影皇后的天津情緣
「電影皇后」胡蝶的少年生活與天津有著很深的情緣。1908年,胡蝶出生於上海,乳名寶娟。胡蝶3歲的時候,父親胡少貢在姐夫唐紹儀(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提攜下出任京奉鐵路總稽查,胡家的居所從此在京奉鐵路一帶輾轉。1915年,胡家移居天津。此時的小胡蝶已顯露演藝才華。她經常能模仿出本地特色的叫賣聲,比如她隨父親到北站遊玩,小販「又香又脆的天津鴨梨,一毛一個」的吆喝被她學得惟妙惟肖。胡蝶的堂妹胡珊、堂弟胡業培也住在胡蝶家裡,孩子們的天津生活還是蠻熱鬧的。
客居天津的胡蝶、胡珊被父親送到聖功學堂(今新華中學前身)讀書,胡蝶正式取名胡瑞華。後來,胡蝶在《胡蝶回憶錄》中說,「聖功學堂是天主教學校,校規很嚴,白襯衫,黑裙子,上課都得規規矩矩。」校規雖嚴,但閒暇大可開懷。下課了,姊妹倆常像鳥兒一樣飛出校門。胡蝶在回憶錄中稱,她和胡珊「踢毽子、跳繩,玩夠了,一個銅板買一個肉包子或是買一大堆糖炒慄子,再花一個銅板就可以叫輛黃包車回家」。
1916年,胡蝶的父親辭去差事,她也只好告別津城南下廣東。1924年,胡蝶一家回到上海,那一年她考取了中華電影學校,並改名為胡蝶,從此走上了演藝之路。
馬珏:近百年前的北大校花
馬珏是北大教授馬裕藻的長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平曾流行過一句話:馬裕藻對北大有啥貢獻?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北大生了個漂亮的女兒。馬珏有多漂亮?馬裕藻一位學外語的朋友曾這樣讚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麼美。」 即使用現在的眼光看,馬珏也是「女神」級的美女。
馬珏進入北大後,「身材亭勻,長相清麗,是一位大方端莊的江浙女子」的她被公認為校花,人稱「馬皇后」,背地裡則稱馬裕藻為「老丈人」。馬珏的玉照也曾兩次刊登在天津《北洋畫報》。其實,馬珏在入北大以前已是北平小報上的明星少女了。當時由成舍我創辦的《世界畫報》就經常報導馬珏的行蹤。不管是她看一場電影、逛一次公園,或者是去東安榮華齋西點鋪吃冰激凌都要派記者跟蹤報導一下。在北大時,馬珏每天收到十幾封情書,甚至有裝訂成本的。魯迅對馬珏很是關愛,每出新書必送馬珏一本,直至馬珏結婚,以致這些年來網上流傳不少關於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八卦文章。
最後,這位出自北大的才女、美女卻「出人意料」地嫁給了天津海關職員楊觀保,一些小報甚至以「北大校花下嫁天津海關職員」為題進行報導,一時引發轟動和熱議。楊觀保畢業於北洋大學,供職於天津海關,其祖上曾任清庭左侍郎史,也算是官宦家庭。據說兩人相識已久,楊對馬珏頗為忠誠,每星期返回北平一次,經過長期交往,終獲佳人芳心。一位馬珏學生的後代曾經拜訪過晚年移居於山東棗莊的這對夫婦,他回憶:「楊爺爺畢業於老北洋大學,會很多語言,年輕時一表人才,曾經與梅蘭芳同臺演出過。我記得楊爺爺當時已經快八十了吧,依舊還不停止看書,好像很多書還是英文的。看書時,還用尺子隔著,在書上劃線。」
單純的馬珏選擇了一個單純的愛人,從此過著平靜如水的生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未嘗不是一種福分。作為北大最早一批女學生中的一個,馬珏的才貌雙全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記的美好印象。她本人則長期在上海兒童圖書館工作,於1994年去世,享年84歲。與轟轟烈烈無關的她,卻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北大校花。
趙四小姐:邂逅少帥後的曠世絕戀
趙四小姐生於1912年,學名綺霞。因為在姐妹中排行第四,所以在親友圈裡,她被稱為「趙四小姐」。她的父親趙慶華,做過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參議院議員。趙四小姐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她就讀於天津浙江小學和中西女子中學,取英文名字Edith,諧譯「一荻」,因此又名趙一荻。
1928年12月2日出版的《北平畫報》,封面就是「綺霞女士造像」。那時趙四小姐年方16歲。天津中西女子中學是著名的貴族學校,很多達官顯貴家的小姐都在這個學校讀書。趙一荻學習認真,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她興趣廣泛,愛好騎馬、打網球、遊泳、開車、跳舞等等,而她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尤其偏愛新文學。
趙一荻身材頎長,氣質絕佳,愛打扮也會打扮。1928年2月,經出身廣東的京津大亨、《北洋畫報》創辦者馮武越介紹,張學良在天津的一個舞池中與趙四小姐一見鍾情。趙四小姐不顧家人的反對、逃脫家裡的軟禁不告而別,毅然追隨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張學良。趙四小姐的私奔,在趙家掀起軒然大波。趙慶華登報聲明,斷絕父女關係,並從此不再做官。但她仍然心甘情願地以秘書身份陪伴著張學良。1929年,趙四小姐為張學良生下了惟一的兒子。
張愛玲:第一個家在天津
「第一個家在天津。我是生在上海的,兩歲的時候搬到北方去。」張愛玲在作於1944年的《私語》裡如是說。1922年,小煐子(張愛玲的小名)的父親張志沂(又名張廷重)通過堂兄張志潭的關係,以在津浦鐵路局謀了個英文秘書的職位為由,由上海遷居天津,住進了一處花園洋房,過起了獨門獨戶的小日子。
張愛玲住在天津「英租界一個寬敞的花園洋房裡」,她在《私語》中回憶是「英租界32號路61號」,而張子靜在《我的姊姊張愛玲》一書則說是「英租界31號路61號」。原32號路(營口道與徐州道之間)曾與現今的南京路平行,南京路擴寬時併入南京路,原31號路是如今的睦南道。有一幀張愛玲兒時在天津的照片很珍貴,她抱著洋娃娃好生可愛,後邊的背景大致就是座洋房,門口的格局也非常清晰。據文史專家勘察比較、考證,現赤峰道83號「非常接近」張愛玲在津的舊居。
張愛玲在天津度過了近6年的美好時光,20世紀40年代末,天津起士林在上海分設咖啡館,濃濃的天津情結讓張愛玲成了那裡的常客。1950年,張愛玲搬到上海南京西路附近黃河路上的卡爾登公寓,她在這裡創作了許多作品。張愛玲後來回憶:「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麵包,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天津的咖啡與麵包想必為張愛玲的筆端注入了靈感。
朱三小姐:趙四風流朱五狂
朱三小姐朱淞筠差不多是民國初年天津最負盛名的女子。人稱「朱三小姐」的她領一時風氣之先,有關她的八卦緋聞及風流韻事在各種文人的筆下,已經流傳了一個世紀。從民國初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先有「朱三小姐出風頭」,後有「趙四風流朱五狂」,以朱三小姐和朱五小姐為代表的朱家小姐領一時之風騷,成為民國年代北京、天津社交界的「八卦女王」。多年以後,董橋還在《今朝風日好》中引用友人的話說:「朱啟鈐生了兩位極漂亮的千金朱三和朱五,民國初年名噪京華,八方傾倒!」
朱淞筠的父親朱啟鈐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內務部總長,直至代理國務總理。朱啟鈐共有二子十女,由於朱啟鈐遊歷過歐美,並受原配夫人的影響,崇尚西歐生活方式,從不限制子女的社交生活。朱家的幾位大小姐先後活躍於北京、天津的社交界。民國初年,上層社會的婦女已流行穿西式服裝。為此,朱三小姐曾建議生於天津的舞蹈家裕容齡開辦一個女子服裝研究社。後來,裕容齡和朱三小姐研究後,研製出了後來風靡世界的中國旗袍。在此期間,朱三小姐自然成了中國第一個「新式服裝設計師」裕容齡的「模特兒」,而在當時這樣的服裝,被視為有違風俗的奇裝異服。
關於朱三小姐的婚姻情況,傳聞極多。至今,依然有些真假難辨。後人所知的是,1915年,朱三小姐與福建人嚴南璋結婚,新婚照片還登在了當時著名的時尚刊物《婦女時報》上。而這位朱家快婿的姨夫也是大大有名,為晚清軍機大臣瞿鴻禨。
李香蘭:那夜鶯啼聲細唱
《夜來香》、《何日君再來》兩首歌曲在華語地區廣為傳唱,可多少人知曉歌曲的原唱是誰?不是蔡琴,也不是鄧麗君,它們的原唱者叫「李香蘭」。「惱春風,我心因何惱春風?說不出,借酒相送。夜雨凍,雨點透射到照片中。回頭似是夢,無法彈動。迷住凝望你,褪色照片中。啊,像花雖未紅……」張學友的這首歌,也演繹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個神秘的名字——李香蘭。她是日偽佔據東北時期紅極一時的歌星,也是「滿映」的電影明星。
李香蘭本名山口淑子,於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奉天北煙臺,即今遼寧省燈塔市。她祖籍日本佐賀縣杵島郡北方村。早在1906年,其祖父舉家遷到中國東北。她有兩個義父,一個是天津便衣隊暴亂的總指揮,一個是偽天津市長潘毓桂。1933年,13歲的李香蘭就寄居在養父潘毓桂天津的家中,她努力學習漢語,從小就能說一口流暢的中國話。李香蘭不但中文好,而且有很高的藝術天分。因為條件優越,1942年,她被日寇控制的偽「滿洲映畫協會」招聘為專業演員。
1945年,她在上海大光明戲院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一躍而成為與周璇齊名的上海大歌星。她演唱的電影插曲《賣糖歌》及《戒菸歌》唱響神州大地,《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恨不相逢未嫁時》、《海燕》等歌曲更是家喻戶曉,成為與周璇、白光、張露、吳鶯音齊名的上海灘「五大歌后」,豔冠上海灘。抗日戰爭後,她曾一度被當做漢奸進行審判,但後來發現她是日本人後無罪釋放。1946年2月,李香蘭含淚揮別上海,被遣返回日本。
周銓庵:天津小程硯秋
1929年8月10日,天津《北洋畫報》二版刊登了一張周姓女子的小照,附文稱:「女士皖南人,名士周立之先生之女公子,前財政總長周學熙之女侄也。曾肄業於中西女學,善交際,喜跳舞,常出入於各交際娛樂場所。人以其貌似名伶程硯秋,均以程硯秋呼之。」這位周家女公子,正是後來在中國崑曲界大名鼎鼎的周銓庵。
周銓庵生於近代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東至周家。周銓庵的祖父周馥,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從官宦到工商,從收藏到學術,這個起源於安徽、發跡於天津、播散至海外的周氏家族,堪稱近代天津第一望族。除了周馥、周學熙、周叔弢、周煦良、周一良等知名人物外,周家還出了三個奇女子,一為嫁給周學熙四公子周志厚的楊慕蘭,為近代四大名票之一的近雲館主;一是周學煇的次女周仲錚(譜名周蓮荃),以小說、繪畫知名;還有一個,即周學淵的次女——周銓庵。
1938年夏,韓世昌的昆班曾在天津租界區的小廣寒戲園演出,周銓庵從此偏愛崑劇,專門師從著名笛師徐惠如拍曲,所學除生旦曲外,《夜奔》、《酒樓》、《彈詞》、《山門》、《刀會》等也廣泛涉獵。1941年,參加辛巳曲社。抗戰勝利後,從南昆名師施硯香學身段表演,專工五旦。1946年,她在開灤俱樂部首次登臺,扮楊貴妃上演《長生殿·小宴》,獲得觀眾好評。1947年後,多次到上海向張傳芳學《佳期》、《絮閣》、《藏舟》、《思凡》,向朱傳茗學《梳妝跪池》等戲。又向韓世昌學《遊園驚夢》,向包丹庭學《金山寺·水鬥》,向全福班老前輩沈盤生請益,演藝大進。1953年,她與精通音樂史論的謝錫恩結為伉儷,從此定居於北京。
劉金定:仙女般的琴聲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位名叫邵可侶的法國鋼琴教授在教導燕京大學的學生彈奏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前奏曲時,喜歡對學生這樣說:「這是從遙遠的天際傳來的仙女們輕柔的歌聲……」這些學生中,有一個來自天津的女學生。在那個年代的天津,這是一個只要提到鋼琴、一提到音樂就不能忽視的名字,她就是劉金定。著名鋼琴家劉詩昆4歲時就跟著「姑姑」劉金定學習鋼琴,著名學者資中筠視其為恩師。她是那個年代天津最早的私人鋼琴教師,也是那個年代天津乃至中國最好的鋼琴師。
劉金定出生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華僑家庭,祖籍廣東臺山,1932年時隨父母來到天津。劉金定是劉家的大小姐,下面還有四個弟妹,最小的弟妹是一對雙胞胎,與資中筠是中學同班同學。劉金定就讀於天津中西女中,課餘隨該校的美國鋼琴教師蘇敏德學習鋼琴,深得蘇敏德的喜愛。1935年考入北平的燕京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師從美籍鋼琴教師蘇路德和高科第,1939年畢業時獲得了美國斐陶斐學會的金鑰匙獎。
1939年從燕京畢業後,劉金定回母校中西女中擔任音樂教師,課餘從事音樂活動。劉金定的家在小白樓一帶。當時,劉金定在天津有「三大弟子」,一位是生於1925年的劉培蔭,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後赴德國;一位是生於1928年的朱起芸,曾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視唱練耳專家;還有一位即資中筠。1946年,經燕京同學的撮合,才與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的楊富森相識。一年之後,劉金定和楊富森隨母親同赴美國,1947年12月14日在美國正式結婚。自此,劉金定離開了天津。
族妹從一些老照片裡翻出了天津民國時的一些照片,分享給大家。
▲ 災民窩棚
▲ 拾柴禾的小孩(有些受驚)
▲ 皮帽帽簷放下的男人
▲ 洗手的大人和小孩
▲ 做煤球的工人
▲ 救世軍帳篷
▲ 利斯先生的席棚 婦女們
▲ 利斯先生的席棚 一個婦女
▲ 兩輛裝滿東西的人力車
▲ 馬車,堅固的車輪
▲ 吃玉米餅
▲ M. R. Nowlin 諾林夫人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族妹工資就漲5毛錢!
幸福生活靠大家!
求贊求廣告!!
「天津族」整理自天津廣播、民國畫報,侵權請告知
原來民國時期的天津故事裡,有這麼多傳奇的女神!!!!您了還知道哪些女子呢?留言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