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女神,曾在天津譜寫傳說,民國時期的天津人都知道!

2021-02-21 天津族


在民國時期的天津,曾經有過很多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芳名的傳奇美女……他們是無數人心中的女神,她們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傳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些民國美女的天津往事。

胡蝶:電影皇后的天津情緣


「電影皇后」胡蝶的少年生活與天津有著很深的情緣。1908年,胡蝶出生於上海,乳名寶娟。胡蝶3歲的時候,父親胡少貢在姐夫唐紹儀(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提攜下出任京奉鐵路總稽查,胡家的居所從此在京奉鐵路一帶輾轉。1915年,胡家移居天津。此時的小胡蝶已顯露演藝才華。她經常能模仿出本地特色的叫賣聲,比如她隨父親到北站遊玩,小販「又香又脆的天津鴨梨,一毛一個」的吆喝被她學得惟妙惟肖。胡蝶的堂妹胡珊、堂弟胡業培也住在胡蝶家裡,孩子們的天津生活還是蠻熱鬧的。

客居天津的胡蝶、胡珊被父親送到聖功學堂(今新華中學前身)讀書,胡蝶正式取名胡瑞華。後來,胡蝶在《胡蝶回憶錄》中說,「聖功學堂是天主教學校,校規很嚴,白襯衫,黑裙子,上課都得規規矩矩。」校規雖嚴,但閒暇大可開懷。下課了,姊妹倆常像鳥兒一樣飛出校門。胡蝶在回憶錄中稱,她和胡珊「踢毽子、跳繩,玩夠了,一個銅板買一個肉包子或是買一大堆糖炒慄子,再花一個銅板就可以叫輛黃包車回家」。

1916年,胡蝶的父親辭去差事,她也只好告別津城南下廣東。1924年,胡蝶一家回到上海,那一年她考取了中華電影學校,並改名為胡蝶,從此走上了演藝之路。  

馬珏:近百年前的北大校花


馬珏是北大教授馬裕藻的長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平曾流行過一句話:馬裕藻對北大有啥貢獻?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北大生了個漂亮的女兒。馬珏有多漂亮?馬裕藻一位學外語的朋友曾這樣讚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麼美。」 即使用現在的眼光看,馬珏也是「女神」級的美女。

馬珏進入北大後,「身材亭勻,長相清麗,是一位大方端莊的江浙女子」的她被公認為校花,人稱「馬皇后」,背地裡則稱馬裕藻為「老丈人」。馬珏的玉照也曾兩次刊登在天津《北洋畫報》。其實,馬珏在入北大以前已是北平小報上的明星少女了。當時由成舍我創辦的《世界畫報》就經常報導馬珏的行蹤。不管是她看一場電影、逛一次公園,或者是去東安榮華齋西點鋪吃冰激凌都要派記者跟蹤報導一下。在北大時,馬珏每天收到十幾封情書,甚至有裝訂成本的。魯迅對馬珏很是關愛,每出新書必送馬珏一本,直至馬珏結婚,以致這些年來網上流傳不少關於魯迅與北大校花馬珏的八卦文章。

最後,這位出自北大的才女、美女卻「出人意料」地嫁給了天津海關職員楊觀保,一些小報甚至以「北大校花下嫁天津海關職員」為題進行報導,一時引發轟動和熱議。楊觀保畢業於北洋大學,供職於天津海關,其祖上曾任清庭左侍郎史,也算是官宦家庭。據說兩人相識已久,楊對馬珏頗為忠誠,每星期返回北平一次,經過長期交往,終獲佳人芳心。一位馬珏學生的後代曾經拜訪過晚年移居於山東棗莊的這對夫婦,他回憶:「楊爺爺畢業於老北洋大學,會很多語言,年輕時一表人才,曾經與梅蘭芳同臺演出過。我記得楊爺爺當時已經快八十了吧,依舊還不停止看書,好像很多書還是英文的。看書時,還用尺子隔著,在書上劃線。」

單純的馬珏選擇了一個單純的愛人,從此過著平靜如水的生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未嘗不是一種福分。作為北大最早一批女學生中的一個,馬珏的才貌雙全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記的美好印象。她本人則長期在上海兒童圖書館工作,於1994年去世,享年84歲。與轟轟烈烈無關的她,卻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北大校花。

趙四小姐:邂逅少帥後的曠世絕戀


趙四小姐生於1912年,學名綺霞。因為在姐妹中排行第四,所以在親友圈裡,她被稱為「趙四小姐」。她的父親趙慶華,做過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參議院議員。趙四小姐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她就讀於天津浙江小學和中西女子中學,取英文名字Edith,諧譯「一荻」,因此又名趙一荻。

1928年12月2日出版的《北平畫報》,封面就是「綺霞女士造像」。那時趙四小姐年方16歲。天津中西女子中學是著名的貴族學校,很多達官顯貴家的小姐都在這個學校讀書。趙一荻學習認真,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她興趣廣泛,愛好騎馬、打網球、遊泳、開車、跳舞等等,而她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尤其偏愛新文學。

趙一荻身材頎長,氣質絕佳,愛打扮也會打扮。1928年2月,經出身廣東的京津大亨、《北洋畫報》創辦者馮武越介紹,張學良在天津的一個舞池中與趙四小姐一見鍾情。趙四小姐不顧家人的反對、逃脫家裡的軟禁不告而別,毅然追隨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張學良。趙四小姐的私奔,在趙家掀起軒然大波。趙慶華登報聲明,斷絕父女關係,並從此不再做官。但她仍然心甘情願地以秘書身份陪伴著張學良。1929年,趙四小姐為張學良生下了惟一的兒子。

張愛玲:第一個家在天津


「第一個家在天津。我是生在上海的,兩歲的時候搬到北方去。」張愛玲在作於1944年的《私語》裡如是說。1922年,小煐子(張愛玲的小名)的父親張志沂(又名張廷重)通過堂兄張志潭的關係,以在津浦鐵路局謀了個英文秘書的職位為由,由上海遷居天津,住進了一處花園洋房,過起了獨門獨戶的小日子。

張愛玲住在天津「英租界一個寬敞的花園洋房裡」,她在《私語》中回憶是「英租界32號路61號」,而張子靜在《我的姊姊張愛玲》一書則說是「英租界31號路61號」。原32號路(營口道與徐州道之間)曾與現今的南京路平行,南京路擴寬時併入南京路,原31號路是如今的睦南道。有一幀張愛玲兒時在天津的照片很珍貴,她抱著洋娃娃好生可愛,後邊的背景大致就是座洋房,門口的格局也非常清晰。據文史專家勘察比較、考證,現赤峰道83號「非常接近」張愛玲在津的舊居。

張愛玲在天津度過了近6年的美好時光,20世紀40年代末,天津起士林在上海分設咖啡館,濃濃的天津情結讓張愛玲成了那裡的常客。1950年,張愛玲搬到上海南京西路附近黃河路上的卡爾登公寓,她在這裡創作了許多作品。張愛玲後來回憶:「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麵包,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天津的咖啡與麵包想必為張愛玲的筆端注入了靈感。

朱三小姐:趙四風流朱五狂


朱三小姐朱淞筠差不多是民國初年天津最負盛名的女子。人稱「朱三小姐」的她領一時風氣之先,有關她的八卦緋聞及風流韻事在各種文人的筆下,已經流傳了一個世紀。從民國初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先有「朱三小姐出風頭」,後有「趙四風流朱五狂」,以朱三小姐和朱五小姐為代表的朱家小姐領一時之風騷,成為民國年代北京、天津社交界的「八卦女王」。多年以後,董橋還在《今朝風日好》中引用友人的話說:「朱啟鈐生了兩位極漂亮的千金朱三和朱五,民國初年名噪京華,八方傾倒!」

朱淞筠的父親朱啟鈐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內務部總長,直至代理國務總理。朱啟鈐共有二子十女,由於朱啟鈐遊歷過歐美,並受原配夫人的影響,崇尚西歐生活方式,從不限制子女的社交生活。朱家的幾位大小姐先後活躍於北京、天津的社交界。民國初年,上層社會的婦女已流行穿西式服裝。為此,朱三小姐曾建議生於天津的舞蹈家裕容齡開辦一個女子服裝研究社。後來,裕容齡和朱三小姐研究後,研製出了後來風靡世界的中國旗袍。在此期間,朱三小姐自然成了中國第一個「新式服裝設計師」裕容齡的「模特兒」,而在當時這樣的服裝,被視為有違風俗的奇裝異服。

關於朱三小姐的婚姻情況,傳聞極多。至今,依然有些真假難辨。後人所知的是,1915年,朱三小姐與福建人嚴南璋結婚,新婚照片還登在了當時著名的時尚刊物《婦女時報》上。而這位朱家快婿的姨夫也是大大有名,為晚清軍機大臣瞿鴻禨。

李香蘭:那夜鶯啼聲細唱


《夜來香》、《何日君再來》兩首歌曲在華語地區廣為傳唱,可多少人知曉歌曲的原唱是誰?不是蔡琴,也不是鄧麗君,它們的原唱者叫「李香蘭」。「惱春風,我心因何惱春風?說不出,借酒相送。夜雨凍,雨點透射到照片中。回頭似是夢,無法彈動。迷住凝望你,褪色照片中。啊,像花雖未紅……」張學友的這首歌,也演繹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個神秘的名字——李香蘭。她是日偽佔據東北時期紅極一時的歌星,也是「滿映」的電影明星。

李香蘭本名山口淑子,於1920年2月12日出生於奉天北煙臺,即今遼寧省燈塔市。她祖籍日本佐賀縣杵島郡北方村。早在1906年,其祖父舉家遷到中國東北。她有兩個義父,一個是天津便衣隊暴亂的總指揮,一個是偽天津市長潘毓桂。1933年,13歲的李香蘭就寄居在養父潘毓桂天津的家中,她努力學習漢語,從小就能說一口流暢的中國話。李香蘭不但中文好,而且有很高的藝術天分。因為條件優越,1942年,她被日寇控制的偽「滿洲映畫協會」招聘為專業演員。

1945年,她在上海大光明戲院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一躍而成為與周璇齊名的上海大歌星。她演唱的電影插曲《賣糖歌》及《戒菸歌》唱響神州大地,《何日君再來》、《蘇州夜曲》、《恨不相逢未嫁時》、《海燕》等歌曲更是家喻戶曉,成為與周璇、白光、張露、吳鶯音齊名的上海灘「五大歌后」,豔冠上海灘。抗日戰爭後,她曾一度被當做漢奸進行審判,但後來發現她是日本人後無罪釋放。1946年2月,李香蘭含淚揮別上海,被遣返回日本。

周銓庵:天津小程硯秋


1929年8月10日,天津《北洋畫報》二版刊登了一張周姓女子的小照,附文稱:「女士皖南人,名士周立之先生之女公子,前財政總長周學熙之女侄也。曾肄業於中西女學,善交際,喜跳舞,常出入於各交際娛樂場所。人以其貌似名伶程硯秋,均以程硯秋呼之。」這位周家女公子,正是後來在中國崑曲界大名鼎鼎的周銓庵。

周銓庵生於近代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東至周家。周銓庵的祖父周馥,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從官宦到工商,從收藏到學術,這個起源於安徽、發跡於天津、播散至海外的周氏家族,堪稱近代天津第一望族。除了周馥、周學熙、周叔弢、周煦良、周一良等知名人物外,周家還出了三個奇女子,一為嫁給周學熙四公子周志厚的楊慕蘭,為近代四大名票之一的近雲館主;一是周學煇的次女周仲錚(譜名周蓮荃),以小說、繪畫知名;還有一個,即周學淵的次女——周銓庵。

1938年夏,韓世昌的昆班曾在天津租界區的小廣寒戲園演出,周銓庵從此偏愛崑劇,專門師從著名笛師徐惠如拍曲,所學除生旦曲外,《夜奔》、《酒樓》、《彈詞》、《山門》、《刀會》等也廣泛涉獵。1941年,參加辛巳曲社。抗戰勝利後,從南昆名師施硯香學身段表演,專工五旦。1946年,她在開灤俱樂部首次登臺,扮楊貴妃上演《長生殿·小宴》,獲得觀眾好評。1947年後,多次到上海向張傳芳學《佳期》、《絮閣》、《藏舟》、《思凡》,向朱傳茗學《梳妝跪池》等戲。又向韓世昌學《遊園驚夢》,向包丹庭學《金山寺·水鬥》,向全福班老前輩沈盤生請益,演藝大進。1953年,她與精通音樂史論的謝錫恩結為伉儷,從此定居於北京。

劉金定:仙女般的琴聲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位名叫邵可侶的法國鋼琴教授在教導燕京大學的學生彈奏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前奏曲時,喜歡對學生這樣說:「這是從遙遠的天際傳來的仙女們輕柔的歌聲……」這些學生中,有一個來自天津的女學生。在那個年代的天津,這是一個只要提到鋼琴、一提到音樂就不能忽視的名字,她就是劉金定。著名鋼琴家劉詩昆4歲時就跟著「姑姑」劉金定學習鋼琴,著名學者資中筠視其為恩師。她是那個年代天津最早的私人鋼琴教師,也是那個年代天津乃至中國最好的鋼琴師。

劉金定出生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華僑家庭,祖籍廣東臺山,1932年時隨父母來到天津。劉金定是劉家的大小姐,下面還有四個弟妹,最小的弟妹是一對雙胞胎,與資中筠是中學同班同學。劉金定就讀於天津中西女中,課餘隨該校的美國鋼琴教師蘇敏德學習鋼琴,深得蘇敏德的喜愛。1935年考入北平的燕京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師從美籍鋼琴教師蘇路德和高科第,1939年畢業時獲得了美國斐陶斐學會的金鑰匙獎。

1939年從燕京畢業後,劉金定回母校中西女中擔任音樂教師,課餘從事音樂活動。劉金定的家在小白樓一帶。當時,劉金定在天津有「三大弟子」,一位是生於1925年的劉培蔭,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後赴德國;一位是生於1928年的朱起芸,曾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視唱練耳專家;還有一位即資中筠。1946年,經燕京同學的撮合,才與畢業於燕京大學新聞系的楊富森相識。一年之後,劉金定和楊富森隨母親同赴美國,1947年12月14日在美國正式結婚。自此,劉金定離開了天津。

族妹從一些老照片裡翻出了天津民國時的一些照片,分享給大家。


▲ 災民窩棚


▲ 拾柴禾的小孩(有些受驚)


▲ 皮帽帽簷放下的男人

▲ 洗手的大人和小孩

▲ 做煤球的工人

▲ 救世軍帳篷

▲ 利斯先生的席棚 婦女們

▲ 利斯先生的席棚 一個婦女

▲ 兩輛裝滿東西的人力車

▲ 馬車,堅固的車輪

▲ 吃玉米餅

▲ M. R. Nowlin   諾林夫人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族妹工資就漲5毛錢!

幸福生活靠大家!

求贊求廣告!!

「天津族」整理自天津廣播、民國畫報,侵權請告知

原來民國時期的天津故事裡,有這麼多傳奇的女神!!!!您了還知道哪些女子呢?留言說說吧!!

相關焦點

  • 天津人的命,全是撈麵給的!
    但這個事情在天津人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一碗麵條下肚,天津人哪裡還知道「苦」是什麼滋味。無論天兒多熱,當那碗滿是滷子與菜碼的麵條,穿舌過喉在身體內長驅直入時,整個夏天就變得無比熨貼。畢竟,這一碗,別處難尋。也沒有什麼能比一碗麵條更讓人心情舒暢了。
  • 《隱秘而偉大》夏處長竟是天津人!網友:萬萬沒想到這些明星都來自天津
    劇中飾演「沈青禾」的金晨接受採訪還曾透露來天津從來不住酒店都住王瀧正家裡要知道我大哏都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喜歡出名人和美女並且縱橫演藝界、主持界、體育界、歌唱界~哪個領域都少不了咱天津人1982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相聲班學藝,在校期間曾跟隨相聲名家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趙世忠學習。
  • 天津人發明「電影」一詞,民國時看首輪公映必然非富即貴
    天津的有趣和迷人,可不僅僅是吃喝穿的享受,名流們「玩」的也很前衛,看的電影都是好萊塢首輪供應的。很少有人知道,「電影」這個詞,最早是天津人發明的。1896年電影誕生後不久就登陸中國,但一直被稱為「光影戲」。1905年6月16日,天津《大公報》刊登一篇稿子,第一次出現「電影」這個詞。
  • 《趕大營》彰顯天津人家國情懷(圖)
    清朝末年,數百名天津楊柳青人追隨西徵軍進入新疆,為軍隊提供補給,同時還為左宗棠大軍運輸軍糧和彈藥,這一事件史稱「趕大營」。  「趕大營」一路非常艱辛。紀錄片《趕大營》導演李家森介紹:「我們拍攝到了一份天津人趕大營時期使用過的路單。這份路單展開後有1.5米長。從路單上的時間看,是1922年整理的,距今已有90多年了。
  • 天津這些老地名的由來,每個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幾個?
    天津大大小小的地方、街道數都數不清但是,你知道嗎?
  • 天津女明星怎麼都那麼「姐」?
    以至於在天津人眼裡,只有考上編制的,才叫有正式工作。都說天津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相聲,但是抖音、快手上的網紅都是東北人,沒幾個天津的。天津離婚率一直穩定在全國前三。結婚率更穩定,倒數第一。手起刀落的曉彤姐,一看就是在家主事兒的天津姐姐。因為男的都不主事,導致天津有句俗話,兒子都是給丈母娘養的。天津有幾大怪,比如婚宴下午擺;觀眾捧哏不上臺;想吃海貨借錢買……還有一條:孩子姥姥帶。天津人沒有「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的觀念。
  • 「我是天津人,不會說天津話,也不想學」
    吳語依儂,川話直爽,粵語前衛,京腔親和… …不過都比不過天津話的那股貧氣勁兒。隨著天津話相聲在全國越來越受歡迎,全國人民的腦海中,對於「天津話」和「搞笑」基本是畫上了一個牢牢的等號。說起天津話,好像很久沒有聽到這種語言了,身邊說天津話的人也越來越少。天津人,現在,你還會說天津話嗎?
  • 今晚10點,央視開講這段天津人的家國往事
    有一段關於天津人的歷史,你知道嗎?百餘年前,一大批天津人長途跋涉、歷經險阻來到新疆,他以不服輸的闖蕩精神在新疆經商、生活、紮根。直至現在,相當一部分津商後代仍然生活在新疆,他們保持著天津人的生活習慣,每每提及自己的祖輩百年前「百藝進疆」的家國情懷,依舊感慨而驕傲。
  • 只有天津人才知道的地道天津特產,你知道幾個?
    如同當年能醃鹹菜的海河自來水養育了一代天津人海河牛奶也伴隨了無數天津孩子成長甚至還衍生出很多天津人都沒吃過的「天津特產」是把大白菜切成碎塊加工炮製成的一種佐餐調味品雖然平時不起眼,但是你出去喝餛飩時如果裡面沒有冬菜,相信這碗餛飩會喝的每個天津人都懷疑人生的天津小八件
  • ...民國時期流傳的北京指點江山,天津退隱江湖,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津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民國時期流傳的北京指點江山,天津退隱江湖,到底是什麼意思民國有句話叫做北京指點江山,天津隱退江湖,在整個民國前期的風氣都是這樣的,同樣這也是北洋軍閥不成文的慣例,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 天津這家牛雜麵,火了20多年了,不少老天津人覺得是天津最好吃的
    天津人嘴刁,哪怕一碗普通的牛雜麵,也能吃出它的味道高低,提起天津的牛雜麵,很多人都會想到「竇四」,這家牛雜麵館名氣很大,幾乎所有的天津人都知道,很多人認為他家的面雖然貴,但是料足味道好。也有不少老天津人認為劉記特色牛雜麵館的牛雜麵是天津最好吃的,性價比高,一碗只要20塊錢,這家店搬過好幾次家,每到一個地方,他家的人氣依舊,很多老客人找上門去吃,順便還俘獲了一批新地址周圍的客人。
  • 這位天津小寶寶,你火了!
    視頻一火「天津話有多魔性」的話題又再次引起了大家的討論如果說天津人全是搞笑擔當那90%的功勞都要歸功於天津話天津人的幽默風趣離開了天津話是沒有靈魂的然後他猙獰地指我椅子腿,低頭一看,才知道他腳指頭被我椅子腿結結實實壓著了。非本地人根本看不懂系列天津人的對話非常善於活學活用嗯,有點東西☟
  • 我一聽天津人說話就想笑,介四為嘛?
    天津話本身就沒有粉紅泡泡屬性,而是自帶幽默細胞。再曖昧的告白只要到了天津人嘴裡,都讓人仿佛置身德雲社。這些形象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電視觀眾,深入人心到——天津人一開口,外地人就想笑。甚至還沒開口,只要天津人一跟你聊天……這位朋友!你怎麼可以在評論裡發語音!
  • 民國時期的茶葉海報令人驚豔!
    在民國時期,它出的美女廣告海報系列可以說是經典之作,據說上面都是中國古代傳統女性的展示,比較有民族文化特色。這套美女海報共有48張,裡面充滿了中國古典美女的元素,直到現在它們也是收藏家視為珍寶的東西。第一張臺茶外銷茶海報—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女神
  • 天津人的年味,都是津味素給的!
    天津人在除夕夜包餃子,一定是「津味兒素」。津味素配料複雜,每家都有自己的「秘方」,最常見的食材要數這幾樣:豆芽菜、白菜、香菜、果子、紅粉皮兒、醬豆腐、麵筋、香乾、麻醬。天津人眼中,傳統老味的津味餃子,當然是自己家做的最好吃。但是長大後偶爾去飯館,點兩盤餃子,搭配幾道天津菜,一起聊天拉家常也是不錯的選擇。
  • 誰說天津只有包子大麻花?細數天津那些不為人知的特色美食!
    好吃」就又多了另一種含義天津人「好吃」可不是說說而已早在清末到民國時期 天津毗鄰北京,工業繁榮,富人階層實力雄厚閒居天津的「富二代們」日夜吃喝玩樂講究「下完館子去聽戲」這就出現了一個美食家群體對於天津美食,很多外地人可能只知道狗不理包子,還有火遍大江南北的煎餅果子。但是前一陣天津的銀絲卷突然在網上走紅,好多衛嘴子竟然也不知道它是天津特產。
  • 天津首部沉浸式話劇《守護者·民國物語篇》成功首演
    12月24日晚,由天津北方對外演藝交流有限公司、民國物語博物館聯合出品的沉浸式話劇《守護者·民國物語篇》成功首演,以一種新穎、震撼的方式開啟了天津本土原創的沉浸式戲劇新模式。話劇首演在民國物語博物館舉行,社會山文旅港總經理王秀存、社會山商管公司總經理李海英、社會山商管公司副總經理吳晗、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藝術總監鍾海、天津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夏冬、天津市民族文化宮文化發展部部長陳新和馬軍等領導出席首演沉浸式話劇《守護者·民國物語篇》的故事發生在民國時期的天津,通過對江小溪和程諾兩人命運的描述,折射出內戰時期各方錯綜複雜的衝突較量和恩怨情仇,將英雄情結
  • 正宗天津人到底都吃嘛!
    天津的文化,天津精神,似乎都融入在這一個個食物中,從孩童到成人,不管過去多少年,不管離家多遠,懷念的,永遠是這個味道。正宗的天津人一定吃過這幾樣東西!其實天津人才不吃狗不理,那都是給外地人吃的♥ 豆根兒糖
  • 99%天津人都耐吃的20碗面,每一碗都是天津的面子!
    簡單的一碗麵就能夠實實在在溫暖天津人的胃對於愛吃麵的天津人來說,世界上最優美的姿勢,可能就在於挑起面的那瞬間!冬天到了,準備吃麵咯!原老天津衛炸醬麵,很多天津人很小的時候常去吃,正經的天津味道。這家的麵條是自己抻的,透明玻璃窗可以看到師傅擀麵的過程。獨麵筋、炸醬麵、打滷面、醋滷麵…個個都是人氣菜品。比面更贊的是特色燉豬蹄兒,肉質軟爛,幾乎每桌必點。
  • 為嘛一提天津菜,天津人就想到罾蹦鯉魚?
    每一個喜歡吃的人,最熟悉,最熱愛,也最無法忘記的,一定是任何佳餚都無可替代的家鄉菜。而每一種家鄉菜,都有其代表性的佳餚。比如在浙菜美食老饕的心裡,心頭肉就是紅燒肉。1992年,曾出版過一本《中國烹飪百科全書》,其中記載了40道天津菜:官燒目魚、罾蹦鯉魚、酥鯽魚、高麗銀魚、什錦火鍋、(火篤)羊三樣、扒海羊、扒通天魚翅、玉兔燒肉、金錢魚腐、酸沙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