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要記得吃飯,還要了解「掐飯」哦。
「你給吃飯了。」「你吃飯拉麼。」「食咗飯未。」「汝食罷未。」「掐飯了冒有。」「裡七飯了嗎。」「弄去飯了伐。」「幾吃了嘛。」「吃甚來來。」這些分別是雲南、大同、廣州、福建、湖南、安徽、上海、甘肅、內蒙的方言,你了解嗎,這些方言的普通話版為「你吃飯了嗎。」
現在是信息化,數據化生活節奏特別快的時代,如果你想跟上時代的腳步,就必須要學好普通話,在裝備這項特別厲害的技能後,你的溝通交流就會順暢很多。可是普通話的大力推廣,會不會讓方言漸漸退出我們的時代。有記者曾提到,是要求否相關部門建立方言檔案,將方言傳承下來呢?
在6月2日,教育部舉行發布會,進一步回答了該如何處理推廣普通話和方言文化傳承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徐曉萍表示,推廣普通話和使用傳承方言這兩方面並不矛盾。首先,憲法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明確規定要推行普通話。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國家機關、學校、新聞媒體和公共服務行業等重點領域使用普通話,增強規範使用普通話的意識;而且,還要積極倡導社會各界人士學習、了解並且會使用普通話,以此克服溝通困難,促進全國各個地區、各族人民之間的溝通,推動社會經濟不斷發展。
為什麼說推廣普通話與傳承方言這兩者不矛盾呢,因為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範的是公共領域的用詞用語。如果你處在非公共領域,那麼你說普通話或者方言都可以,在非公共領域不做任何的限制,法律也規定了有些時候可以在公共領域可以使用方言,比如在執行公務、播音、戲曲影視等藝術形式出版教學研究等方面,需要使用方言的時候是可以使用方言的。
方言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語言多樣化的具體體現。同事是山東人,在工作之餘,忽然看到同事與家人通電話,聽著他那一口流利的山東話,頓時感到十分親切。在工作的時候,在大家面前,他是一個工作者,處在公共領域,他使用大家通用的普通話。但是在此刻,他是家裡的孩子,他在熟悉親切語言和他的父母交流開心的事情,減少父母家人對他的擔憂。可見,方言代表著一種對家人的情懷,更是讓家人減少擔心的寶物。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大家都怎麼判斷對方是不是老鄉呢?我見過很多方式與老鄉相認,但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通過方言。當你身處異地,和別人開口講話的時候,你本來以為自己已經在說很標準的普通話了,可是對方還是能一下聽出來你是他的老鄉。頓時,讓身處他鄉感覺孤獨無助的你,感覺很親切,仿佛是家人在身邊。由此也可以看出,方言還可以讓遠在他鄉的人感到溫暖。
以上可見,普通話的推廣與方言的傳承並不矛盾。大可不必擔心普通話推廣會使方言漸漸退出。因為「鄉音無改鬢毛衰」不論你到什麼時候,骨子裡有的東西都會一直在。方言是刻在我們身體裡的,無論什麼時候,它都不會被取締。回到家裡,看到家人,你就會不自覺的發現,方言,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