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471字,閱讀時間4分鐘
最近在聚會上遇到朋友佳慧,半個月沒見,她憔悴了不少。我過去寒暄,問她發生了什麼。誰知她深深嘆氣,對我說道:「上次你問我小宇期末考得怎麼樣,我都沒好意思跟你說,全班倒數第五。暑假我給他報了網課,想著補一補。結果是給自己找了事兒!」
我忙說:「這不是好事兒麼,他不肯學嗎?」
佳慧接著說:「學是坐在那裡學了,但老師講過的題,我還得講一遍,真不知道是不用心還是真的傻。」
我安慰她:「可能學習方法出了問題吧。」
佳慧說:「我都是他們班上最用功的家長了,每天都盯著孩子學習,費了這麼多心,成績一點沒提升,真是對牛彈琴!」
其實小慧面臨的困境,在很多家長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孩子還沒上小學,就摩拳擦掌,排除萬難打算輔導作業。等孩子真的上了學,直接給他「保姆式」的輔導:「這道題沒聽懂?來媽媽給你講。這裡不會寫,來媽媽先給你寫兩遍。」看似很用力,但對孩子的幫助卻十分有限。
為什麼「保姆式輔導」沒什麼用?
曾經聽一位當數學老師的朋友吐槽:周末布置的數學作業,是小學三年級基礎訓練題。收上來43份作業,除了有3位同學態度很差根本沒完成外。其他40份作業合格率超過90%,甚至有12位同學完全沒錯。
他根本不信,將同樣的題又發給這些同學,結果只有一人是全對(還不是之前全對的那12位),其他人更是慘不忍睹。後來那位朋友憤慨地對我說:「我在家長群裡告訴他們,以後統統不要檢查對錯,不要替孩子做題。」
這種從提醒孩子寫作業,到規劃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再到坐在旁邊監工,一有錯誤馬上指出,最後在檢查完畢讓作業變得完美的輔導方式,就是保姆式輔導。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孩子只有動筆是主動的,其他全都仰仗於父母的推動,這種「幫孩子學習」的方法,弊端顯而易見。
一方面,保姆式輔導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在《認知天性》中,作者指出:對學習者來說,最好的習慣之一是進行有規律的自測,重新校準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作業就是一種校準的習慣。白天在學校學習的新知識,晚上回來用作業的形式進行自檢。知道自己掌握的情況,在解答中思考,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學習的閉環。在學習的過程中,寫錯、不會才是意義所在。
但再看看保姆式輔導,家長的期望是孩子什麼都會,最好不出錯,準確無誤地完成作業。所以孩子還來不及通過不會和錯誤來學習,家長就已經出手消滅了他們。這樣本來的學習機會,就被剝奪了。
另一方面,保姆式輔導影響了教師的判斷。正如前面數學老師隨堂測試解釋的真相:那些全對的孩子,並沒有真正的掌握知識。但如果老師不去做隨堂測試,他可能會認為「大家都會了」,不去改進授課的方式,不去幫孩子們鞏固那些知識。真的到了考試時,家長就會發現,我很努力啊,孩子作業完成得那麼好,為什麼一考試就慫了?
輔導作業先要明確目標
曾經和一個小學三年級孩子的媽媽聊天,她說自己也不想這樣輔導作業。但是就看著孩子把做的七七八八的作業交上去給老師嗎?
我反問她:「那你輔導作業的目的,是給老師交上去一份完美的作業嗎?」
如果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你很容易就能得到相反的答案。作為教師,要求父母輔導孩子作業,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
1.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不需要輔導作業,家長很有可能對孩子學習的狀況關注不夠。學校老師要求家長檢查孩子作業,也是為了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可以和老師溝通。
這裡也給大家一個建議,發現孩子出錯的題目可以收集成一本錯題集,不需要孩子動手抄,只要整理出來後,用上面的喵喵機進行列印整理,下次再翻出來做就可以鞏固知識了,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2.關注孩子學習習慣
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寫作業時,獲取知識可能還要排到學習習慣後。比如坐姿,握筆姿勢、格式標點等。由於師生比,老師沒辦法盯好每個人的每個細節,這就需要在完成家庭作業是,父母給予關注。
更高一些的目標:
完成基礎的部分,我們不妨給輔導孩子寫作業這件事兒,定個更高一些的目標。畢竟一晚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需要產生更大效果。將寫作業看作孩子生活中的一種事務,可以在輔導作業的同時,幫孩子建立一種"事務管理"的經驗和方法。
陷入保姆式輔導怪圈,三個原則來幫忙
想要讓寫作業這件事兒發揮最大的效果,並不說家長可以放手不管。讓孩子「自生自滅」。學海無涯,你就是孩子的嚮導和領路人。寫作業的過程就是學習經驗傳授的過程。但記好這三個原則,才能讓孩子在每晚幾個小時的「溫故」中有所收穫。
第一原則:圍觀不語真君子
曾經看到一段視頻,一位媽媽開著窗戶訓孩子,整個小區都聽著這樣的聲音,直到深夜。拍攝視頻的人表示,雖然很煩但是能理解媽媽的心情。但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發現,在孩子寫作業時,你越說他,他反應越慢,智商越不在線。
這是人類大腦特殊的反應機製造成的。當孩子感到焦慮或緊張時,大部分的大腦資源都集中到了「戰鬥-逃跑」的模式,哪裡還有能力去做題呢。所以孩子學習時,跟著一起學,或安靜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方式。
第二原則:問題留到最後說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Andrew C. Butler和耶魯大學Henry L. Roediger兩位教授為了搞清楚,到底哪種反饋方式,對學習效果的影響最大作了一次實驗。結果發現,當做完測試後,過一段時間在反饋,學生記憶和學習的效果最好。
因此,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看到錯題馬上提醒,不如等所有內容都完成後。再和孩子一起,看看哪些錯了,哪些做對了,對他的幫助更大。那種貼身輔導,遇到錯誤馬上指出的方式,不符合認知科學。
第三原則:多思考方法背後的目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習的方法不止一種。找到合適自己的,效率才會最高。但是在學校教育中,為了滿足大部分孩子的需求,老師會指出比較主流的學習方式。
但作為更加了解孩子的家長,如果可以多思考學習方式背後的目的,就能幫孩子微調這些普遍的學習方法。
舉個例子:老師布置孩子把新認識的字抄100遍,是為了寫得更漂亮,記憶更深刻。但聽覺型的孩子,用聽寫的方式,就會記得更牢。或許就不用抄寫一百遍。
小辮子媽有話說:
當我們將輔導作業看作是任務,就很容易迷失在行為本身。認為自己付出了努力,就一定會收穫孩子成績提升的結果。但事實上,如果方法錯了,努力越多,離目標偏離的就越遠。甚至可能會讓孩子患上「作業恐懼症」,或者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輔導孩子作業,父母需要先明確目的,再尋找正確方式。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遊戲化學習:中國孩子忙著戒手機,美國學校作業卻是打遊戲?
郭晶晶兒子幼兒園14萬一年,育兒專家:再昂貴的早教也離不開三點
0-3歲寶寶智力開發,和遊學歸來的蒙氏教師學幾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