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君說兩句:
說起老北京的糕點,那話題可就長了。誰都知道的驢打滾、艾窩窩、芸豆卷、牛舌餅等等,京味糕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京味,所謂「京味」的組成就是京城歷史的沉澱所積累的文化和習俗,不斷吐故納新,形成了獨特的飲食口味,本期精彩君就帶你一起走訪這些傳統的京味點心。當然了,提到那麼多,我們能在青島品嘗到的,也只有稻香村了。精彩君順便說一句,各大超市專櫃有賣,別看貴,味道真心贊。這真的不是廣告!
點心的故事
點心,人人皆知,但點心的概念、分類其實困惑著不少人。點心隸屬糕點類,而糕點又屬於面點這大門戶。
若從專業工藝角度來說,則分為:油酥類、混糖類、漿皮類、爐糕類、蒸糕類、酥皮類、油炸類、其他類。京式點心,與廣式、蘇氏點心齊為中式點心中的三大頂梁柱。而京式糕點的來源又主要分為三類:宮廷點心、民間點心,以及從外地傳來(以蘇氏為主)的各式甜鹹口味的非主食類面點。
當然,由於北京人口主要由漢族、滿族、回族組成,以大順齋為主的清真點心鋪也在京城佔有一席之地。其品種多數與漢族相同,牛舌餅、糖火燒、核桃酥等,但唯一的區別是使用清真類食用油。
在北京城過去的苦日子裡,家家戶戶過節不過買一點肉餡吃頓餃子,平時吃糠咽菜,尋常人家根本不會享受到酥皮、甜餡帶來的幸福,因此拋去宮廷裡的精緻糕點,在大街小巷點心鋪裡遇到的不是達官就是顯貴。即使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代老百姓家的小夥子大閨女們,最幸福的也不過是在打烊之前,買上一點點心渣兒解解饞。
可為什麼在過去,點心那麼讓人高不可攀呢?一個是點心的製作過程,比較繁瑣,從揉面,和餡兒,上鍋蒸,進爐烤,少則半天,多則兩天,並且在那個年代,沒有機械化的流水線生產,貨架上的每一塊點心都要手工製作。二一個原因就是製作點心的原材料,精細的白面、雞蛋、大油、色拉油,放在那個年代,都不是家家都能經常吃到的。雖然現在點心的價格遠不及法國的馬卡龍,也比不了日本的抹茶卷,但至今像玫瑰餅這類的酥皮點心仍需要多名技師親手完成,每一塊點心背後都是師傅們數年的積累。
而宮廷點心更是因為自己的精細聞名遐邇,製作宮廷點心的師傅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從挑選食材到揉面和餡,從造型設計到控制火候,就連最後的裝盤形式都得需要一氣呵成,這期間還需要師傅的文化積累,賜給它們一個吉祥的寓意,也是宮廷點心的點睛之筆。
現在,稻香村門市部裡的三五百種點心,基本算得上是多數北京人對於甜品的最初記憶。伴隨著多少代人的成長,那些做著夢都能喊出名的點心,不單是一味甜,一口酥,透過琳琅滿目的產品後面,點心可有1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製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可稻香村食品廠技研部主任張雲濤從老人那裡聽到的故事,更是找到了這「點點心意」的鼻祖。在商周時期,紂王率兵打仗,由於路途遙遠,環境艱苦,軍隊只好攜帶一些幹硬的乾糧,正是這些不易壞掉的乾糧將曾經只會出現在餐桌上、熱氣騰騰的主食漸漸送上了通向點心的道路。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中國人就用精心製作的纖細掃帚頭將雞蛋打發,烘焙出類似於蜂蜜蛋糕的點心。而這種打蛋手法也是為何中式的點心卻強調著蓬鬆之間含有「咬勁兒」的主要原因。
現如今,要想一探北京點心傳奇,不得不走進依舊叱吒風雲京城點心界的幾位大佬們的「府邸」。它們的故事不單在於那些美味的糕點,更重要的是歷史的味道。
京城點心去哪吃?
北京稻香村
特色點心:自來紅 牛舌餅 夾沙方糕 蜂蜜蛋糕 鮮花玫瑰餅
1895年,南京人郭玉生北上,在前門外的觀音寺安營紮寨,開了一家「稻香村南貨店」。前店後廠,是當時京城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落腳沒過多久,便火爆四九城。有多火呢?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撞星率極高」。魯迅就是那裡的老主顧,「稻香村」光在《魯迅日記》裡就出現過10餘次。雖然稻香村從1895年至今,其間被迫歇業過數年,但流傳至今的味道也絕對讓人豎得起大拇指。一百年的積澱,也讓北京稻香村掌握了500多種點心的製作方法,除去季節性的產品外,門市部裡每日也備有至少200餘種的京式點心。
擱現在,春節到稻香村打個點心匣子也是不少人的必備節目之一,甭管今年出了什麼新品種,以自來紅、牛舌餅、鮮花玫瑰餅等為主的傳統點心怎麼都是第一個被碼進匣子的絕對主角。早上來塊蜂蜜蛋糕或者夾沙方糕也仍舊是不少北京人最習慣的早餐之一。這幾種元老級點心,之所以經久不衰,一是離不開從小就習慣那口兒的感情,但就著回憶咬下一口稻香村的點心,那讓人想多吃一塊的欲望,還是來自其中的美味。
牛舌餅,應該算得上是稻香村最讓人惦記的點心了。而它的前身正是蘇氏點心——襪底酥,而襪底酥這個名字還是南宋時期,伴隨在孝宗皇帝身邊的陳妃給起的。但當其傳入京城後,因叫襪底酥不雅,其形狀又似牛舌,故被改名「牛舌餅」。牛舌餅,是為數不多的鹹味兒點心之一,十三香、花椒粉的搭配單聽有些近似「黑暗料理」,正是因為糖、鹽、十三香、花椒粉的完美比例,這種甜中帶鹹的口味才給這麼多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一塊用北京妙峰山(該地玫瑰在5月左右成熟,其餘用山東玫瑰)產的玫瑰純手工製作的鮮花玫瑰餅是京式點心界的「美少女」之一。它最讓人熟悉的外形不過是乳白色的酥皮表面蓋有紅色的「鮮花玫瑰」印戳,底部略顯金黃。掰開的同時,酥皮星星點點地掉下來幾小片兒,加入蜂蜜和玫瑰花瓣的餡兒,更是突出了新鮮玫瑰的濃鬱。輕輕咬下一口,是那般鬆軟甜香。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自來紅的偏愛漸漸淡去,但是家裡老家兒冷不丁地還是有點想那口兒。自來紅,其實是京派月餅的典型代表。外皮用小磨香油和面,餡又囊括冰糖、紅絲、瓜仁等,再加上桂花的提味,吃起來非常酥鬆利口。而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自來紅的名字來歷:烤制前,餅皮為白色,出爐後,不單全身變成棕紅色,並且月餅的上邊會出現一個深紅色的圓圈。
當西式蛋糕強調綿軟的時候,蜂蜜蛋糕則詮釋著何為中式蛋糕。這個也被稱作「槽子糕」的點心,曾俘獲了乾隆爺以及慈禧老佛爺的味蕾,由於中國人製作蛋糕時,不專門使用低筋麵粉,因此蜂蜜蛋糕口感鬆軟的同時又有一點咬勁兒。而又名為梅花蛋糕的黃糕則是北京蒸製類蛋糕的代表,蛋香撲鼻的同時,不用擔心它會帶來過高的熱量。夾著紅豆沙餡的夾沙方糕,由於餡混桂花,那一口,在紅豆的纏綿與方糕的綿軟之間,還有濃鬱的桂花香味在口中縈繞。
仿膳
特色點心:豌豆黃 芸豆卷 薩琪瑪 核桃酥 肉末燒餅
宮廷點心以極其精細聞名,哪怕是街面上最常見的,進了「宮裡」都得塊頭變小,口感變細。雖然現在紫禁城裡沒了「御膳房」,但坐在皇帝後花園——北海公園瓊島上的仿膳裡,品上幾塊宮廷點心,那感覺也是足夠賽神仙的,3D感十足。
宮廷點心是京式點心中的一大分類,但其中包含的品種不光是點心,還包括各種精緻版的北京小吃,例如:驢打滾、艾窩窩。可毋庸置疑的四款宮廷點心則是:芸豆卷、豌豆黃、小窩頭、肉末燒餅。
仿膳最傳奇的宮廷點心非豌豆黃莫屬。「宮裡」的豌豆黃,必須口感極其細膩,迷你的大小絕不會讓食客失了雅相,最重要的是讓豌豆的香味在口中回味無窮。要做到這一點,非常的不容易,因為要知道豌豆黃的原材料只有黃豌豆和白糖兩種。因此要想製作出最正宗的宮廷版豌豆黃,從原材料的選用,到製作手法都要嚴格遵循當時御膳房的製作方法,而這考驗的正是師傅精益求精的精神和非常熟練的技術。製作豌豆黃的主要食材,要用當年新鮮的、色澤飽滿的幹黃豌豆,當豌豆煮出沙後,要過非常細的籮,篩選過後的黃豆沙要與白糖在鍋中炒到黏黏糊糊的,讓兩者之間充分融合,最後再放在模具中冷卻。仿膳的豌豆黃到底有多傳奇呢?毫不誇張地說,坐在位於瓊島上的餐廳裡吃完兩小塊豌豆黃,走到北海東門,嘴裡都能還有豌豆的餘香。再說口感,纏綿的程度完全毫無保留地暴露了其無任何其他成分的純粹形態,哪怕是豌豆黃最外面的一面,也就是與模具接觸的部分,入口也是即化,完全不留給人咀嚼的機會,一抿,真是唇齒留香。仿膳的芸豆卷延續的也是傳統做法。細膩的芸豆泥裹上水豆沙,添上些許白糖提味、增添口感,捏起來的時候,即不散,但又很真實地稍稍「走樣」,那白色的如意外形,實在惹人愛。
在《燕京歲時記》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薩琪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狀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但作為宮廷點心,薩琪瑪若想變得精細,就不得不將由雞蛋、麵粉製成的麵條切得較細。炸蓬後,將「麵條」
放進由白糖、蜂蜜熬成的糖漿中攪拌,入模具壓緊後,切塊上盤。入口後,雞蛋的香味非常撲鼻,口感也相當鬆軟,最主要的,上乘的薩琪瑪吃起來絕不會粘牙。
而肉末燒餅之所以能被例入宮廷點心,它的誕生離不開慈禧老佛爺,正因為那個典故,因此肉末燒餅也叫圓夢燒餅。據傳,一天夜裡,慈禧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吃了一個夾肉末的燒餅,覺得特別好吃。而第二天的早膳,果然廚房給自己送上來的,正是肉末燒餅。慈禧一看,怎麼和夢裡吃的一樣啊!於是就很高興,說這個廚師給自己圓了夢,就問是哪一位御廚做的。
值班的太監說是御廚趙永壽。於是,慈禧就立刻賞賜趙永壽,給了他一個尾翎和二十兩銀子。從那以後,肉沫燒餅也就作為圓夢的燒餅流傳開來。
而這肉沫燒餅可不同於平民百姓常吃的燒餅夾肉。燒餅略帶甜味,肉沫只用蔥姜醬油鹽糖炒至幹香,這麼一搭配,確實不得不感嘆老佛爺的口味,挺絕的。
宮廷點心還吃個好寓意。市面上吃到的核桃酥,不過是相貌平平的暗酥酥皮點心,但進了宮,為博皇上、皇后一樂,就得做成核桃的樣子,擺在桌上,取長壽之意。
美味珍
特色點心:小窩頭 長生及第 冰山企鵝 芸豆卷
過去,窩頭都是貧苦百姓家兒的常客。但宮裡天天吃著「滿漢全席」的龍子鳳女們,有時也得換換口味。但哪怕是窩窩頭,宮裡的做法也是相當的講究。即使貴人們想吃點粗糧,入口的小窩頭也不能剌著他們的嗓子。因此製作小窩頭要選用當年的極細的玉米面兒,杜絕陳貨,為了使口感更好,還要添加豆粉、桂花,而雞蛋黃兒的角色是使小窩頭吃起來更綿一些。過去,民間還流傳著一個關於慄子面兒的傳說,不為別的,只是讓小窩頭的味道更加神秘。但這只是個謠言,因為慄子面兒加熱後顏色會變黑。美味珍的宮廷點心更加精緻,夾著通過凍幹技術加工而成的草莓芸豆卷,大小不過芸豆,拿起來的時候,不自覺地小心翼翼,生怕打擾了面前的「小東西」。而芸豆卷全程製作都不能用手直接接觸,就連捲成如意卷的那一步驟都要用棉布來操作。
正如前文所說,宮廷點心更注重其中的寓意與廚師的心意。雖然滿漢全席始於民國,但從涼菜到糕點的製作,都延續著宮廷中的講究。美味珍是北京製作滿漢全席的餐廳之一,在點心上花費的心思非同一般。一道長生及第,外形酷似人參,實為填著花生、核桃、芝麻和少許人參(因為人參味苦)而炸制的點心。從點心自身的外形,到裝盤的設計,都透著皇親貴族的奢華、高貴。
而「冰山企鵝」更為傳奇。這道為夏季的酷熱專門設計的點心,不僅為果腹,更提供了遐想的空間。冰山的造型讓人從視覺上立馬降溫,用澄面裹著菠蘿餡兒蒸出來的「小企鵝」
不得不讓人佩服宮廷點心師傅的手藝。
花家怡園
特色點心:京味奶餑餑 豌豆黃 芸豆卷 艾窩窩 五色窩頭 翻毛月餅
花家怡園在繼承北京傳統小吃和滿清宮廷點心的基礎上,研製開發出原料考究、口感極佳、京味京蘊的創新糕點。因花家怡園董事長排行第八,人稱八爺,故取名:八爺膳點。八爺膳點由(山楂糕、豌豆黃、芸豆卷、艾窩窩、驢打滾、京味奶餑餑、五色窩頭)組成。採用純天然食品原料,不添加澱粉和色素。榮獲「全國面點設計大賽金獎」,可謂是點心界的新貴品牌,並且最重要的是,外包裝品質極好,絕對是內外兼優的好點心。
京味奶餑餑,北京傳統奶製品風味小吃,後傳入清宮。特點,質地軟嫩潤滑,香甜可口,營養豐富。豌豆黃,各家都有的北京傳統小吃,色澤淡黃,細膩,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還具有和中下氣,去除暑熱的功效。芸豆卷,色澤雪白,質地柔軟細膩,餡料香甜爽口。艾窩窩糯米製成的老北京清真風味小吃,其色澤雪白,形如球狀,質地黏軟,口味香甜。驢打滾,用黃米夾豆沙餡捲成的長卷,卷時鋪黃豆面,吃時將長卷滾上豆面,樣子和顏色頗似驢兒打滾,因此得名,是老少皆宜的北京傳統小吃,黏軟香糯,豆香味十足。
五色窩頭分為紅,綠,黃,黑,紫五種顏色,粗糧細做,微甜,營養豐富。而這幾年推出的翻毛月餅屬於宮廷大點心,已經失傳百年,每塊半斤,因此製作難度大。翻毛月餅烤後,表面浮著類似鵝毛一樣的麵皮,似掉非掉。傳說慈禧太后初見,因塊大而不秀,很生氣,拍桌而起,引起月餅上的毛徐徐飛落,其情景很美,她很讚嘆。
嘗後入口即化,問此月餅何名,曰無名。太后看此月餅表皮如翻著的白毛,「就叫翻毛月餅吧!」由此得名,幾款傳統月餅深受大家喜愛,不過日常並不做,等著中秋之時一定不要錯過。
其實北京城的點心傳奇也是呈百花齊放的狀態,除去以上幾家,餘下的無論是老字號,還是新星之秀,都有能力上檯面。銀錠橋東北角的烤肉季(清真),那賣的自來紅也是老北京的老口味。桂香村的鮮花玫瑰餅跟稻香村的如同京城玫瑰餅界的兩朵金花兒,而桂香村的江米條也是「媽媽們」最喜歡的京式傳統零食之一。住在城西的,別忘了吃完滿恆記的涮羊肉點一份豌豆黃解解膩。要說宮廷版的驢打滾不解氣,到牛街找白記!
內涵故事
登山
某個冬天,在山上遇難的登山團體經過兩周後終於被救出了。
大學同個社團的五個人相約去登山,卻因為天候的惡化而遇難。
當地搜救隊將四個人救出後,將他們送往醫院保護。事後,警察去打聽剩下的那一個人的消息。「中途就突然不見了」其中三個人異口同聲的說。
被救出的第四個人因為遇難的恐懼精神已經呈現不穩定的狀況,口中一直重複「掉了掉了掉了掉了」這種讓人聽不懂的話..
第五個人已經沒有必要去搜索了。
你知道其中的蹊蹺嗎?第5個人為什麼沒有必要搜索了?想知道答案,微信對話框回復「登山」就知道了。
| 精 | 彩 | 青 | 島 |
青島吃喝玩樂娛樂休閒微信
微信號:jcqingdao
宣傳推廣請聯繫小編 DJLVGE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3秒 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點擊左下「閱讀原文」快速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