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周最近有點擔心她的女兒,快三歲了還不能流利地說話。只會蹦出兩三個字,學了很久會一些簡單的名詞比如『爸爸』和『媽媽』等。他們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語言表達缺失」症,有這種症狀的孩子在語言學習方面會比普通孩子慢2-3倍。婆婆一直嫌棄兒媳學歷低,覺得是她的原因影響了孫女的智商,導致說話比較晚。
孩子開口說話早晚和智商掛鈎嗎?
以小周的孩子為例子。雖然孩子說話晚,但是其他方面的表現和普通孩子一樣,甚至更好。三歲的她已經會自己盛飯,給寵物打掃籠子,還認識一百多個漢字。她可以聽懂大人在說什麼,只是無法流暢地表達而已。
2017年,美國育兒協會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他們隨機選取了62名「語言表達缺失」的兒童,發現其中只有一名被證明智商較低,與正常兒童相差不大。甚至出乎意料的是,有三個孩子不是不會說話,而是懶得說話。
記者採訪會說話卻不願說話的孩子,他們表示:如果他說得流利,他父母會要求他不停地表現給別人看,太麻煩了。一個三歲左右的孩子能預想到這一點,智商絕對在同齡人中名列前茅。
所以很明顯,孩子說話的時間和智商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繫。對比說話早晚的角度,只能得出一個非常片面的結論。
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
一般來說,孩子在1歲左右就能學會簡單的單詞,比如父母經常教的雙音詞,比如「爸爸」、「媽媽」,他們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些單詞的具體含義。
到2歲的時候,可以熟練地使用短句,但大多數時候,只能用單個詞組成句子,如「媽媽,擁抱」,「不要,去」等。
孩子到了3歲左右,基本能說出完整的句子。此時的孩子正處於「好提問期」,喜歡提問。據統計,男生普遍比女生晚一點。
3-6歲,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會迅速上升,說話會流利,價值觀會初步確立。在這個階段,孩子喜歡說話並渴望表達自己。
(當然,這些數據只是計算出來的平均值。根據個人情況不同,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主要供參考。)
生活中有哪些原因會導致一些孩子說話晚?
1.外部因素
孩子5歲前能力的培養完全取決於父母,孩子好不好完全看父母怎麼教。語言能力只是大腦在不斷刺激下的慣性反射,並不是細胞本身攜帶的遺傳信息。所以,如果父母不能在合適的時間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或者環境不適合,孩子說話自然會慢。
2.內部因素
部分兒童因身體或心理缺陷而出現一定程度的語言表達障礙,可分為「表達障礙」和「感覺障礙」。
前者問題多為生理缺陷,如語音問題、大腦語言區發育異常等,屬於不可抗力,家長需要儘快就醫。
後一種情況很複雜。兒童可能會有一些生理問題,如聽力障礙,或一些心理副作用。自卑的孩子不容易記住事情。如果他們不記得了,自然就不會表達了。無論是哪種原因,發現越早效果越好。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說話
1.周期性刺激
通過重複一個單詞來刺激孩子的神經系統,伴隨著遊戲或玩具等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孩子可以很快形成模糊的概念。一般來說,孩子們通常在一周左右開始模仿父母的聲音。
2.經常對話
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和他溝通,營造合適的語言氛圍,幫助孩子儘快開口說話。
3.通過有趣的育兒書教育孩子
現在市場上有很多育兒書籍,把遊戲和語言教育結合在一起。從市場反饋來看,效果不錯,畢竟興趣才是孩子最大的老師。
學習離不了好工具!《語言表達第一課》是專為2-8歲孩子設計的語言啟蒙繪本,將語言啟蒙、語言遊戲、創意聯想結合在一起,非常實用的育兒教育繪本。
全套一共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打比方》為主題的四本書。
它不僅僅是一套語言啟蒙書,更是一套能鍛鍊孩子閱讀能力,識字能力、思考能力和想像力的工具書。
書中所有的內容都貼近真實的生活,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熟悉書本,用色彩分明的有趣圖案吸引孩子學習名詞、認識漢字等等。
這套書,還能拉近父母與孩子的距離、
很多親子小遊戲,趣味問答等互動設計,讓枯燥的文字學習,變成一個快樂的小遊戲,輕鬆又簡單,哪怕是2~3歲的寶寶也能邊玩邊學。
一套書玩下來,孩子們不知不覺就認識了成百上千個詞語,還學會了流暢的語言溝通。
無論是記憶力,還是理解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養,這對於孩子以後應對升小學的【看圖說話】類題目,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這套書品質也超棒,優質厚實紙張,裝訂牢固,經得起孩子的折騰和反覆翻頁。採用環保油墨印刷,圖文清晰,色彩豐富明亮,很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
最近發現國內出版社推出了新版,所以趕緊推薦給大家,而且價格也特別給力,原價159,現在只要99.9元/套,一頓外賣的錢,就能擁有四本圖書。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帶一套回去和孩子一起在玩耍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