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拒絕向中央政府逼宮,唐玄宗為何堅定認為他反心畢露呢?

2020-12-27 顧道驚城

安史之亂發生一個月後,安史叛軍就席捲了河北與河南,直接打到潼關腳下。

但是事情發展到此時,安史叛軍的軍事潛力已經基本耗盡,再也看不到任何勝算。

此時,大唐政府已經將重兵收縮至潼關一線,安史叛軍根本無法再向西前進一步。

至於向南,因為魯炅守南陽、許叔冀守靈昌,李巨、尚衡守彭城,賀蘭進明守臨淮、薛願守潁川,張巡守雍丘,許遠守睢陽,安史叛軍一時也無法打開局面。

南陽節度使,以南陽太守魯炅為之,將嶺南、黔中、襄陽子五萬人屯葉北,以備安祿山。

是時,許叔冀在譙郡,尚衡在彭城,賀蘭進明在臨淮。

安祿山遣兵攻潁川。城中兵少,無蓄積,太守薛願、長史龐堅悉力拒守,繞城百裡廬舍、林木皆盡。期年,救兵不至。

潮怨賁,還攻雍丘,賁趨門,為眾躪死。巡馳騎決戰,身被創不顧,士乃奉巡主軍。

會祿山反,或薦遠於玄宗,召拜睢陽太守。

由於一時間無法打開局面,致使安史叛軍的戰線不斷被拉長,也使得他們佔據的河北與河南也開始出現不穩定因素。

最典型的就是:在顏杲卿和顏真卿兄弟的組織下,河北24個郡,有17個郡又掛起了大唐的旗幟。

及顏杲卿殺李欽湊於土門,揚聲言榮王琬、哥舒翰二十萬眾徇河北,十七郡皆歸順。

除此之外,郭子儀和李光弼率軍殺入河北,並一再取得大勝。郭子儀和李光弼甚至表示,只要維持現狀,他們就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拿下安祿山的老巢。

李光弼、郭子儀統河朔勁卒,連收恆、定,若崤、函固守,兵不妄動,則順逆之勢,不討自弊。

從某種意義上講,安史叛軍現在已經陷入死局之中。從當時的情況看,他們的滅亡已進入倒計時狀態。

面對此情此景,安祿山大罵那些鼓勵他造反的人:你們鼓勵我造反時是怎麼說的?現在的事實又是什麼?

祿山懼,欲還範陽,召嚴莊、高尚責曰:「我起,而曹謂萬全。今四方兵日盛,自關以西,不跬步進,爾謀何在,尚見我為?」

問題是,現在的安祿山已無法退縮,只能拿什麼「漢王百敗,最終戰勝項羽」的例子鼓舞自己。

總而言之,不經歷風雨怎麼能經歷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成功人士,都百戰百敗,最終咬牙堅持下來,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所以我們絕不能輕言氣綏。

田幹真自潼關來,勸祿山曰:「自古興王,戰皆有勝負,乃成大業,無一舉而得者。今四方兵雖多,非我敵也。有如事不成,吾擁數萬眾,尚可橫行天下,為十年計……?」祿山喜……乃內尚等,與飲宴,祿山自歌,君臣如初。

問題是誰也看得出來,現在的安史叛軍只是在垂死掙扎。

大多數淪陷區已經被收復,叛軍實際控制的地方,已被壓縮在了以洛陽和範陽為中心的狹小地區。放眼望去,大唐帝國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一片汪洋大海,安史叛軍控制的地方就好像兩個孤島。

戰爭進行到此時,只要我們看看最基本的歷史地圖,都會明白一個事實:誰處於安祿山的位置,都會感到絕望。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潼關守軍出了問題。

只因後來的歷史是以唐肅宗的視角所寫,所以在相關歷史記錄中,許多聳人聽聞的事被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

比如說,封常清坐鎮洛陽,卻讓洛陽在四天之內淪陷;封常清退至陝州,又勸高仙芝不戰棄守陝州。

總共不到十天時間,封常清和高仙芝就從洛陽退到了潼關,那是長安城面前的最後一道防線。

高級將領不戰而逃,這本就是聳人聽聞的事,可讓史書一說,那好像又是正常之極的事。關於這一點,我在前文已經分析過,不再贅述。

封常清和高仙芝所做的事固然聳人聽聞,但與哥舒翰隨後幹的事一比,那簡直就是小兒科。

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大軍,坐鎮潼關與安史叛軍拼消耗,這可以解釋為軍事上的需要。

但是在此過程中,這支軍隊竟然天天想著要改組帝國中央政府,這叫什麼事呢?

只因後來的歷史是以唐肅宗的視角所寫,所以在相關歷史記錄中,愛國軍人想用武力迫使皇帝換個宰相,這才是多大點的事啊?

甚至而言,愛國軍人為了帝國的根本利益,希望年老痴呆的皇帝趕緊下臺,也不是多大的事啊?

問題是,如果處於唐玄宗的角度,這就是潼關守軍想造反啊!

軍人如果想強迫皇帝換宰相,還想證明它是合法的,前提只有一個,那就是軍人的力量已經大到無人能制約了。

這種事情,通常只有霍光和董卓才幹得出來。

順著這種邏輯,一旦換宰相成功之後,下一步要做什麼呢?自然是換皇帝,或是把皇帝當擺設。

宰相禍亂天下,皇帝卻一門心思地信任、重用他,這本身證明皇帝已完全喪失了繼續執政的能力。

由於哥舒翰率軍坐會鎮長安城附近的潼關,所以大家自然希望哥舒翰領銜幹這件事。

但是聽到這個消息,哥舒翰明確表示拒絕。

哥舒翰為什麼拒絕?因為他也知道,這是要他當霍光和董卓。

可無論是霍光還是董卓,其下場都不能算太好。

作為軍方大佬,用武力強迫皇帝換帝國宰相,這是公然造反啊!

哥舒翰雖然拒絕了相關建議,但相關人士卻不甘心,於是這消息很快傳了出去。

唐玄宗聽到這種消息,自然充滿了恐懼。

或說翰曰:「祿山本以誅國忠故稱兵,今若留卒三萬守關,悉精銳度滻水誅君側,此漢挫七國計也。」思禮亦勸翰。翰猶豫未發,謀頗露。國忠大駭,

從理論上講,安史叛軍根本無法真正威脅到帝國中央政府,而駐紮在潼關一線的二十萬西北軍卻可以。

如果他們突然掉轉槍口,帝國中央政府當時就是要玩兒完的節奏。

是的,哥舒翰當時並沒有同意手下將領的意見,不願意用武力劫持宰相楊國忠。

可問題是,哥舒翰也沒有旗幟鮮明的反對這種建議啊!

就哥舒翰當時的表現,明天有人用武力收拾宰相楊國忠時,他會堅決打擊嗎?我估計是不會的。

就哥舒翰當時的表現,最多只能表示他不會這樣幹,卻並不證明他會堅決反對別人這樣幹。

如果哥舒翰是旗幟鮮明地反對這種建議,他應該把提出這種建議的人抓起來,然後立刻交給皇帝處置。

再退一步,哥舒翰也應該馬上向皇帝揭發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

對此,我們可以看看郭子儀是如何處理類似事件的。

唐代宗打算削奪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但他的舊部卻率先行動,試圖通過兵變的方式迫使唐代宗讓步。

唐代宗希望郭子儀出面平定叛亂,郭子儀直接抓住了兵變的四十個主謀,並將他們全部處死,理由也很簡單:「我郭子儀是忠臣,他們這樣做是陷我於不義。」

初,李國貞治軍嚴,朔方將士不樂,皆思郭子儀,故王元振因之作亂。子儀至軍,元振自以為功,子儀曰:「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五月,庚辰,收元振及其同謀四十人,皆殺之。

郭子儀的舊部是不是想要裹挾郭子儀造反?《資治通鑑》認為有這個可能,所以在寫到元振見郭子儀的時候,司馬光說元振「自以為功」。

郭子儀有沒有用舊部的鮮血證明決心的心思?恐怕也是有的,因為郭子儀說得很清楚:「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擺明了就是要劃清界限。

當一個人打算造反作亂時,如果周圍人都是哥舒翰這種表現,那個人的造反大業基本可以算成功一半了。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政變之前,想讓李靖和李世績支持他。李靖、李世績的態度很簡單:我們絕不會支持你這樣做,

太宗將誅蕭牆之惡以主社稷,謀於衛公靖,靖辭;謀於英公徐績,績亦辭。

從表面上看,李靖和李世績拒絕了李世民,但他們並未把這件事說出去,這也相當於是在變相支持李世民。

如果他們真的不支持李世民,李世民拿什麼火併李建成呢?如果他們當時就向李淵揭發這件事,李世民還玩什麼玄武門政變呢?

從這層意義上,哥舒翰當時的態度,與其說是他拒絕了手下將領的建議,還不如說是他默許了手下將領的建議。

換而言之,你們想幹就幹,但千萬不要把我拉下水!

哥舒翰手下將領徵求哥舒翰的意見,絕不會因為哥舒翰沒有點頭,他們就幹不了這件事,而是因為幹這件事很容易,善後就有些太難了。

實事求是地說:用武力劫持帝國宰相,隨時會被定性為叛亂。到那個時候,直接責任人哪怕交出一顆腦袋,恐怕也完不了事。

哥舒翰手下將領建議他用武力劫持宰相楊國忠,並不是因為沒有哥舒翰領銜,就無法劫持宰相楊國忠,而是因為沒有哥舒翰領銜,萬一被定性為叛亂,手下將領註定只有死路一條。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有哥舒翰領銜,被定性為叛亂之後是不是就有活路呢?這個也很難說。

這種事實在太大了,至少哥舒翰對此心裡沒譜,所以就拒絕接受這種建議。

由於潼關守軍流露出用武力改組中央政府的意圖,哥舒翰的態度卻很曖昧,所以唐玄宗自然會非常害怕。

在這種背景下,唐玄宗就在潼關外圍又設置了一支軍隊。

擺在檯面上說,這支軍隊的存在意義是協助潼關守軍,但實際上,這支軍隊就用來防範潼關守軍的。

即募牧兒三千人,日夜訓練,以劍南列將分統之。又募萬人屯灞上,使腹心杜乾運為帥。

對此,哥舒翰非常不高興,於是就開始四處造輿論,說這支軍隊是楊國忠設置的,因為楊國忠習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與唐玄宗無關。

總而言之,如果這是皇帝的意思,我會無條件接受;問題是,這是奸臣楊國忠的意思,為了帝國的根本利益,我必須得破壞它。

在這種背景下,哥舒翰就把這支軍隊的長官叫過來殺了,並且用武力接管了這支軍隊。

翰疑圖己,表請乾運兵隸節下,因詭召乾運計事者,至軍,即斬首梟牙門,並其軍。國忠愈恐。

事情發展到此時,根本不用上綱上線,唐玄宗完全有理由認定:哥舒翰這就是造反作亂。

如果皇帝連這種事都可以接受,那麼藩鎮大佬玩個割據什麼的還叫事?

藩鎮大佬所做的事,無非就是想用槍桿子指揮地方政府;哥舒翰現在做的事,卻是想用槍桿子指揮中央政府。

只因後來的歷史是以唐肅宗的視角所寫,所以在相關歷史記錄中,這種聳人聽聞的事也被說得輕描淡寫。

總而言之,這就是愛國將領哥舒翰希望用兵諫的方式來挽救大唐帝國。

問題是,處於唐玄宗的角度,這就是潼關守軍要造反,關鍵是,潼關守軍造反的意圖越來越明顯,都有圖窮匕現的意味了。

史書上說,楊國忠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感覺非常害怕,所以就蠱惑唐玄宗逼哥舒翰出戰。

楊國忠聽到這個消息肯定非常害怕,難道唐玄宗聽到這個消息就不害怕?

史書上這樣說,無非是為了證明哥舒翰這樣做,只是針對楊國忠,並沒有針對唐玄宗的意思。問題是,在當時背景下,誰也知道這就是針對唐玄宗的!

事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唐玄宗內心的恐懼肯定已是無可抑制了。

誰處於唐玄宗的角度也會認為,如果這樣坐視不理,哥舒翰隨時都會變成第二個安祿山。

是的,扯皮虎拉大旗的分析,潼關守軍都是為了帝國的根本利益。

問題是,一個人動不動就扯帝國的根本利益,本身就證明他想造反。

這種高大上理論的潛臺詞就是:與帝國的根本利益相比,皇帝算什麼呢?

在皇權政治下,扯什麼帝國的根本利益,那通常都是亂臣賊子的專利。

真正偉大而無私的忠臣,什麼時候會提帝國的根本利益呢?

相關焦點

  • 哥舒翰投降安祿山,一代名將為何晚節不保?
    ——《全唐詩》這首詩中歌頌的主人公,就是唐代名將哥舒翰。可惜,原本赫赫戰功能夠與北鬥星比高的一代戰將,最終的下場卻十分悲慘。那麼,哥舒翰的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又為何從「明星戰將」的神壇上隕落了呢?
  • 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
    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安祿山就已經死了,為何還打了6年才平息?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而這一場叛亂的主角自然是挑起戰火的安祿山,安祿山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他通過各種討好的手段獲得唐玄宗的信任,在經過漫長的準備之後,最終發動了叛亂,但是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多後,安祿山就被自己的兒子給殺害了,可是為何在安祿山死後,這場戰亂還打了6年才平息呢?
  • 安史之亂,唐朝大將「哥舒翰」兵敗古「三門峽」西原
    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載(756)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
  • 唐玄宗時期的奸臣,除了李林甫,還有個野心更重!
    唐玄宗是個很風流的皇帝,他一生最喜歡的女人居然是他的兒媳婦、壽王妃楊玉環。唐玄宗得到楊玉環後高興得不得了,很快就把她立為貴妃。楊家的人也跟著雞犬升天,就連楊貴妃的一個遠房親戚楊國忠也沾了大光。
  • 她把一個人介紹給了唐玄宗
    「安史之亂」之所以爆發,唐朝之所以從盛到衰,都是因為唐玄宗娶了楊玉環,和楊玉環整天花天酒地。那麼,「安史之亂」的爆發,和唐朝走向由盛到衰,是不是楊玉環造成的呢?楊玉環在唐朝衰敗過程中,應該負什麼責任呢?
  • 唐肅宗上位詳情:拉攏西北軍,背刺唐玄宗
    這個人,就是他立的太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當唐玄宗料理完一切瑣事,準備繼續動身前往蜀地時,太子李亨公然拒絕隨行,決定獨自北上。當然了,擺在檯面上可不是這麼說的。據說,大家要求唐玄宗回去長安堅守,唐玄宗不願意,於是命令太子李亨去安撫這些人,可這些人反而勸李亨不要跟唐玄宗走,一定要回西北堅守祖宗基業。
  • 盛世毀滅者:755年,他改變了大唐
    為何要殺我!」張守珪愛惜其才,於是改變主意,將他押解到京城,聽候發落。宰相張九齡看了報告,認為軍令如山,必須處死安祿山。他跟唐玄宗講了兩個故事。春秋時,司馬穰苴被齊景公拜為大將,齊國大臣莊賈為其監軍。唐玄宗聽到這兒,卻依舊認為安祿山是個人才,可免於一死。張九齡急了,我這故事不就白講了嗎?他再次據理力爭:「安祿山違抗軍令,兵敗喪師,依法不可不誅!」史載,張九齡還說出了一句驚人預言:「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
  • 唐玄宗後期的節度使,為什麼多用少數民族將領?
    哥舒翰,突厥人,大唐名將。唐詩《哥舒歌》:「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誇讚的就是他。任過河西節度使,戰功卓著。「安史之亂」中兵敗被俘,後被殺。高仙芝,高句麗人,也是大唐名將,安西節度使。「安史之亂」中討逆失利,被監軍太監邊令誠誣陷殺害。
  • 權力、愛情、尊嚴和自由統統丟失,唐玄宗的最後六年是怎麼過的?
    這場安史之亂爆發於唐玄宗執政時期,規模之大,是整個盛唐都不曾遭受過的災難,尤其在哥舒翰帶領的大軍戰敗後,整個唐朝幾乎沒有能夠再與安祿山相抗衡的力量,一時之間,大唐風雨飄搖,離滅亡只差一步之遙。楊國忠倒是會來事,把所有罪責都怪在了唐玄宗身上,認為是他不聽勸才導致明明知道安祿山會造反,仍然重用他,並請求唐玄宗趕緊出逃,跑到蜀地避難。這時候的唐玄宗早已沒有年輕時期的英武之姿,雖然很丟人,但是為了保命,也只能趁著天剛亮之際,帶著皇親國戚們抓緊出城。
  • 「八王逼宮」,張廷玉為何就能鎮住場面
    趴在階梯上的雍正皇帝,對勢頭正盛的廉親王胤禩說道:「胤禩,朕只向你說一句,要是十三弟有什麼三長兩短,你和你那些同謀們,就是自絕於天地,自絕於列祖列宗!」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廉親王胤禩認為的這場已經有「九成勝算」的逼宮事件,雖然盡在雍正皇帝掌握,而且也已經做好了完備的應對措施。
  • 哥舒翰一手建立神策軍,成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軍
    那麼,問題來了,神策軍是誰創建的,最後又是什麼結局呢?哥舒翰(?—公元757年),突厥人,突騎施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哥舒翰的祖父名叫哥舒沮,曾任左清道率,哥舒翰的父親名叫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今甘肅武威縣)使。
  • 唐玄宗為何痴迷「胖子」楊貴妃?除了皮膚好,她還有一項特殊本領
    還有杜牧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更是被人千古傳誦,因此,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也就被世人皆知了。我們都知道,唐朝以「胖」為美,楊貴妃也是屬於「胖人」的範疇。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為何唐玄宗會喜歡楊貴妃呢?難道就是因為楊貴妃「胖」嗎?
  • 唐玄宗的最後6年:權力、愛情、尊嚴、自由都沒有了
    大家看皇帝一家都這麼慘了,忍不住哭泣,唐玄宗也掩面而泣。皇帝和百姓這樣抱團一起哭的場面難得一見,更罕見的是,這時來了一個叫郭從謹的老漢,他走到玄宗身邊,直言不諱道:安祿山包藏禍心,已非一日,以前有人向朝廷告其逆跡,陛下卻不信,致使他陰謀得逞,陛下流離失所。我還記得宋璟為相時,每進直言,天下太平。
  • 陳玄禮發動馬嵬坡之變,卻能活到善終,唐玄宗有三點理由不動他
    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唐玄宗與宰相楊國忠、寵妃楊玉環,以及一幹禁軍從長安慌不擇路的準備逃向巴蜀。行至馬嵬坡時,天策軍大將軍陳玄禮縱容屬下斬殺奸相楊國忠,還逼迫唐玄宗縊死了楊貴妃。不過安史之亂結束後,陳玄禮跟隨唐玄宗回到長安,居然還得到一等公爵封賞,且得以善終而亡。那麼,楊玉環難道不是唐玄宗最愛的寵妾嗎?一個小小的禁軍統領陳玄禮縱容屬下殺死楊國忠,又逼死楊玉環,為何還能得到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