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覺的魅惑:荷蘭國寶級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揭秘

2020-12-26 Art視點

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圖像的時代,視覺成為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但是,眼見不一定為實。許多藝術家善於利用視錯覺,巧妙地瞞過世人的眼睛,取得不可思議的效果。錯覺的魅惑也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史,創作出一個又一個的經典。

利用視錯覺創作的街頭3D立體畫

十七世紀荷蘭代爾夫特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讓無數世人頂禮膜拜。一直以來,少女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環」被認為是作品的點睛之筆,熠熠生輝的珍珠與純真無邪的眼神相呼應,為作品增添了無限的神韻和想像。

油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幾個世紀以來,畫中少女的神秘身份引發了各種猜測。英國作家翠西·雪佛蘭還以這幅名畫為靈感創作了同名小說,後來被改編為電影,講述了畫家維米爾和家中女僕葛利葉之間的曖昧情愫,珍珠耳環成為其中重要的敘事線索和信物。

畫家維米爾生活的小城荷蘭代爾夫特

然而,當我們仔細觀看這幅熟悉的畫作時,真的可以確定女孩戴著珍珠耳環嗎?最新研究顯示,我們的眼睛很可能被藝術家矇騙了!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展廳內的畫作

2018年2月至3月,在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內,國際藝術專家團隊運用科技手段對作品進行了全面的掃描和透析,並對畫家所用顏料的成分進行了分析檢測。在這個過程中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顛覆了人們長久以來的認識: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並非真正佩戴了耳環!

研究人員對畫作進行掃描

研究發現,畫面中疑似珍珠的物體可能只是兩撇薄塗上去的白色顏料,事實上並沒有具體的輪廓,它們構成的球形具有很強的迷惑性。更重要的是,在少女的耳垂和球狀物之間並沒有連接物,所謂的耳環實際上懸浮在畫面當中!藝術家巧妙利用視錯覺欺騙了我們大腦枕葉的視覺皮層,讓其從最稀薄的空氣中變出了一顆珍珠!

畫作局部

然而,這僅僅是畫家的惡作劇玩笑嗎?並非如此。許多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擅於用圖像來傳達道德寓意。維米爾把沉甸甸的耳環變成了無重量的懸浮物,他可能也是憑藉這個隱喻告誡世人:珍貴的寶石也許只是源自於華麗的視錯覺,精緻描繪的現實表面之下往往隱藏著人生的浮華和虛無。

充滿寓意的十七世紀荷蘭繪畫

時至今日,這幅名作依然留下許多未解之謎。然而,答案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為觀眾帶來永恆的美的享受。這一穿越時空的經典回眸似乎有種魔力,能夠蕩滌心靈的塵埃,讓人不禁停下來凝神冥想,編織著畫面背後的動人傳說。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已成為經典圖像

#點亮生活美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戴珍珠耳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背後的故事
    奶酪發現與《蒙娜麗莎》齊名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實在是太唯美了。畫面裡的少女清純甜美,那眼睛像珍珠一樣閃亮著光芒。在約翰內斯·維米爾的畫作裡,我們能感受到少女和珍珠是一樣美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也因為背後創作的故事是空白的,一部同名電影填補這一名畫背後故事的空缺。
  • 藝術影片放映計劃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第一期我們分享了《草間彌生的生活》,第二期我們將帶來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故事。屆時恭候諸位!該片改編自作家崔西·雪佛蘭的同名小說,講述了17世紀荷蘭肖像畫家維米爾以家中的一名女傭為模特,創作出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故事。
  • 荷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曖昧
    在荷蘭,這個北歐城市,清新而淡雅的雲朵下面飄著文藝的浪潮。裡面住著一位畫家維米爾,他畫了一幅曠世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的背後卻有一段曖昧不明的往事。 曖昧是森嚴制度和禮教下面突出的一種適可而止的愛慕,新鮮又乾淨,不染雜質,帶著初戀般的慌亂和心動,貯藏在寧靜的夜裡。這裡的曖昧倒進了牛奶與蜜糖,充滿了浪漫和遐想。
  • 原來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背後,藏著這樣一段秘不可宣的愛情故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黃金時代畫壇巨匠弗美爾(也譯為維米爾)的代表作。這一幅小小的油畫,比八開紙大不了多少,油彩都已幹得開裂。但就是這樣一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畫,卻使得許多文人墨客、遊人看客在畫前欲走不能。
  • 荷蘭學者研究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新發現:畫中人物原本有睫毛!
    圖為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網絡圖片) 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在美術史上留下許多謎團
  • 談談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與其影視配樂
    談談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與其影視配樂文/長洲一騷人一部好的電影的配樂是如此迷人,一部好的電影音樂就是電影的呼吸,它控制著觀眾的呼吸與種種情緒甚至電影以外的想像力精通此道的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做到了,這樣的效果在作曲家的很多作品裡都有體現,除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1&2》同樣讓人印象深刻。我們要說的正是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為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配樂。那些夢幻迷離的音樂,把我們帶到了夢裡的17世紀繁華的荷蘭,更讓我們得以一窺大畫家楊-維梅爾的隱秘生活。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戴口罩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戴口罩 來源:銀川晚報     2020年04月30日
  • 第二季|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戴的竟然是贗品?!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米爾所有作品中最不「處心積慮」的一幅畫了,但也被世人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畫中少女回眸一瞥,微微張開的雙唇,有點懵懂的眼神……讓人過目不忘……而且少女的身份爭議頗多,有人說是維米爾的情人,有人說是他的女兒,有人說是他的僕人,反正正是因為是個謎所以才給了我們後人更多想像的空間(有興趣看野史的朋友可以看一下2003年由彼得韋伯執導,斯嘉麗主演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聽說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維米爾畫的,該怎麼聊聊這位畫家?
    維米爾這一生只流傳下來34幅畫,但他依然被稱為「荷蘭國寶級畫家」。要知道,另一位獲此稱號的倫勃朗,可是留下了上千多幅畫作。2. 維米爾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他有著非凡的感知力。維米爾的畫大都是描繪荷蘭人的日常生活,但他卻能夠從這些平凡的瞬間裡,挖掘出極具魅力的一面,並將它呈現給觀眾。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米爾其人其事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003女主:斯嘉麗.詹森1聽說男人都喜歡斯嘉麗那類型的女人,性感尤物,多看幾眼即使人血脈賁張。《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選擇當年18歲的少女斯嘉麗來演,簡直是不二人選了,臉蛋身材有看頭,架空的畫家維米爾情史軼事,更是噱頭。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以電影之名講述偉大畫家維米爾
    有這樣一幅畫,畫面畫了一位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畫中少女美麗,和諧;畫面柔和精確,令人難以忘懷。畫這幅畫的畫家楊.維米爾.凡.德爾弗特生活在17世紀的荷蘭,屬於荷蘭的黃金時代,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得到空前的發展。繪畫藝術也一樣,那時候的荷蘭藝術已經學會像鏡子那樣忠實的去複製自然。然而藝術反映的自然總是反映著藝術家本人的內心。
  • 【推薦】【劇情 / 愛情 / 傳記】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2003)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2003)導演: 彼得·韋柏 編劇: 奧莉薇亞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你的回眸一笑,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頗具文藝氣息的影片,該片名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本片於2003年9月7日上映,由彼得韋伯執導,獲得第76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在100分鐘的時間裡,畫面定格在油畫之中,每一個鏡頭都猶如回到17世紀的荷蘭,身臨其境。瞬間的截屏都猶如油畫般,整部電影似乎不像拍出來的,而更像是畫出來的。介紹這部影片就不得不提同名的一幅油畫,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梅爾(與梵谷,倫勃朗合稱為荷蘭三大畫家)在1665年創作了這幅畫。
  • 1665年,他畫了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康熙當時才12歲
    約翰內斯·維米爾是荷蘭黃金時代的著名畫家,他的代表作有《情書》、《代爾夫特的風景》以及1665年創作的世界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而這一年康熙皇帝才12歲。約翰內斯·維米爾簡介約翰內斯·維米爾於1632年10月31日出生於荷蘭的代爾夫特,他是荷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幾個世紀以來,他的作品一直是很多畫家學習的重要教材以及獲取靈感的源泉。維米爾的父親是代爾夫特的一個普通工匠,母親則是家庭主婦。1652年維米爾的父親去世,在兩年後,他娶了妻子凱薩琳娜·博爾內斯,之後兩人共生育11個孩子。
  • 莫裡茨皇家美術館:只有在這裡才能見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莫裡茨皇家美術館位於海牙的市中心,這裡曾經是荷署巴西總督莫瑞斯的宅邸,建造於1634年,這座具有濃厚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也被人譽為荷蘭最美的建築之一,當然也是海牙必須要打卡的一個景點啦。莫裡茨皇家美術館裡收藏了17世紀繪畫作品的精品之作,包括維米爾、魯本斯、倫勃朗等人的作品,其中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代爾夫特的眺望》以及倫勃朗的《杜爾普醫生的解剖學課》不僅是他們的鎮館之寶,更是國寶級的繪畫作品了。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戴」口罩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戴」口罩 (1/4) "← →"翻頁 當地時間4月23日,據英國天空新聞網報導,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西2014年曾在家鄉布理斯託爾一幢建築外牆上,模仿17世紀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創作了塗鴉畫《穿耳膜的少女》。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耳垂上那顆飽滿的珍珠,明暗變化,柔光流轉,是少女情慾的冠冕。柔和的衣服線條,黃色的頭巾,是夜色中綻放的花朵。藍色的顏料,是少女內心幽深隱秘的湖水。不期而遇的相對,生死度外的牽掛《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與梵·高,倫勃朗稱「荷蘭三大家」的維米爾的代表作,與達·文西《蒙娜麗莎》齊名。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和它背後一段永遠塵封的秘密
    1999 年,美國作家特蕾西·雪佛蘭 (Tracy Chevalier) 出版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部小說的靈感直接來源於維米爾 (Vermeer) 的一幅同名畫作。小說以 17 世紀的荷蘭代爾夫特為背景,雪佛蘭圍繞維米爾、畫中的少女和畫作本身講述了一個虛構故事。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也許一開始從名字就錯了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繪於大約1665年,出自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之手,現藏於海牙的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油畫質感的電影畫面,是給眼睛的饕餮盛宴
    一幅畫衍生出小說,最後改編成電影,就是大家熟悉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電影由英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的長篇小說改編,小說作家是以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代表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人物原型,以17世紀的荷蘭社會為背景,再現了當時西歐社會形態以及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