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圖像的時代,視覺成為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但是,眼見不一定為實。許多藝術家善於利用視錯覺,巧妙地瞞過世人的眼睛,取得不可思議的效果。錯覺的魅惑也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史,創作出一個又一個的經典。
十七世紀荷蘭代爾夫特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讓無數世人頂禮膜拜。一直以來,少女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環」被認為是作品的點睛之筆,熠熠生輝的珍珠與純真無邪的眼神相呼應,為作品增添了無限的神韻和想像。
幾個世紀以來,畫中少女的神秘身份引發了各種猜測。英國作家翠西·雪佛蘭還以這幅名畫為靈感創作了同名小說,後來被改編為電影,講述了畫家維米爾和家中女僕葛利葉之間的曖昧情愫,珍珠耳環成為其中重要的敘事線索和信物。
然而,當我們仔細觀看這幅熟悉的畫作時,真的可以確定女孩戴著珍珠耳環嗎?最新研究顯示,我們的眼睛很可能被藝術家矇騙了!
2018年2月至3月,在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內,國際藝術專家團隊運用科技手段對作品進行了全面的掃描和透析,並對畫家所用顏料的成分進行了分析檢測。在這個過程中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顛覆了人們長久以來的認識: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並非真正佩戴了耳環!
研究發現,畫面中疑似珍珠的物體可能只是兩撇薄塗上去的白色顏料,事實上並沒有具體的輪廓,它們構成的球形具有很強的迷惑性。更重要的是,在少女的耳垂和球狀物之間並沒有連接物,所謂的耳環實際上懸浮在畫面當中!藝術家巧妙利用視錯覺欺騙了我們大腦枕葉的視覺皮層,讓其從最稀薄的空氣中變出了一顆珍珠!
然而,這僅僅是畫家的惡作劇玩笑嗎?並非如此。許多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擅於用圖像來傳達道德寓意。維米爾把沉甸甸的耳環變成了無重量的懸浮物,他可能也是憑藉這個隱喻告誡世人:珍貴的寶石也許只是源自於華麗的視錯覺,精緻描繪的現實表面之下往往隱藏著人生的浮華和虛無。
時至今日,這幅名作依然留下許多未解之謎。然而,答案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為觀眾帶來永恆的美的享受。這一穿越時空的經典回眸似乎有種魔力,能夠蕩滌心靈的塵埃,讓人不禁停下來凝神冥想,編織著畫面背後的動人傳說。
#點亮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