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是那些心存妄想、自吹自擂的人。所以一個人若想成功最可怕的敵手不是別人,而是身體裡那一顆一觸即膨的「妄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理性和情緒的鬥爭,自己隨時隨地在和自己爭訟。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
自我審視才能再現真心
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服得客氣下,而後正氣伸情俗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現。
--《菜根譚》
一個人之所以有心氣高傲的現象,無非是利用一些虛假的言行來裝腔作勢,如果能夠制伏這種浮誇的不良習氣,心中的浩然之氣就可以伸張出來。心中的七情六慾都是意念活動的妄想,如果能夠消除這些胡思亂思的念頭,真正的本心就會出現。
《菜根譚》中說的「降服得客氣下,而後正氣伸」的法門,「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現」的方法,不是別的,就是用自省克制矜高倨傲。
這一點就是孔子所說的「內訟」。
《論語·公長》:「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意思就是說由內心對自己進行自我審判,在心中進行情感與理性、天理與人慾的權衡,找出自己的缺點,時時進行自我反省,避免自己因為一點點成績就忘乎所以,迷失自己的本心。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抱怨別人對自己不好,周圍的環境不足以讓自己施展抱負,卻很少反省自己,所以就想借著換個環境或結交新的朋友來改變尷尬的境遇。
就以工作為例,社會上有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員工頻繁辭職,被問及原因時,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人際關係不好相處、工作內容簡單乏味或現在的職位不能激發自己的潛能等等總而言之,就是廟小屈才。
但是職場中人很少會意識到,當我們這樣給自己找藉口時,我們實際上只看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
因為我們僅僅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當然會一味地認為自己本身所具備的才華與自己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認為自己沒有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埋怨上級處事不公,總認為自己這匹千裡馬沒有遇到好的伯樂。
很多人正是這樣一味地追求自己所想像的工作及生活,卻忽略了現實本身所存在的弊端,往往把
自己的定位點定得太高,對自己所追求的目標過於理想化,而真正行動時卻常常碰壁,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
這種例子屢見不鮮身條許多多的事情都可以表明我們缺乏對問題的思考和自我反省,以及對社會、對自身條件的認識。
人們總是能夠很快地看見令人眼花繚亂的慾念,而對自己漸漸膨脹的矜高妄心卻熟視無睹。
話說,一顆反省的心遠勝過一張炫耀的嘴,與其一天到晚地追逐力不從心的海市蜃樓,倒不如回過頭來好好地檢點自己。
所以我們在遇到問題、抱怨周遭環境或別人對自己不好時,首先應該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有不合時宜的妄想,如果沒有,當然好,但是如果有,就要先清除胡思亂思的念頭,讓真正的本心顯露。
降伏內心才能控制浮躁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要想降伏惡魔,必須首先降伏自己內心的邪念,只有把自己內心的邪念先去除了,所有有的惡魔才會消除;要想駕馭住禮違紀的事情,必須首先控制自己浮躁的情緒,只有把自己的浮躁情緒控制住了,那些外來的悖亂事物才不會侵入。
在當前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環境下,商業氣息日益濃厚,人員交流與往來空前活躍;同時,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也帶來了無數的精神困擾、疑惑,沉甸甸的如同巨石般橫亙心頭,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斷衝擊、挑釁著我們的心理防線。
特別是對於那些心理素質本就敏感脆弱的人來說,這無疑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心魔」之中,如:緊張,厭煩,焦慮,苦悶,恐懼,憤怒等等情緒,使其身心健康遭受巨大的痛苦。
《菜根譚》提出「降魔者先降其心」「馭橫者先馭其氣」的解決辦法。而這個辦法總結起來就是:消除心中的妄念,平息浮躁的情緒,從容淡定地應對所有的外來橫逆之物。
心緒慌亂之時需要「快刀斬亂麻」,一刀落下,繩結自開。如果在紛擾之中亂作一團,最終我們只會潰不成軍。
然而,許多人面對紛繁複雜的問題時,通常會心慌意亂,自亂陣腳。
人生就是如此,從容淡定中,自會有另一種活法,另一番境界。
這就好比下雨時,匆忙奔跑躲雨的人卻成了落湯雞,而漫步賞雨的人,雖然渾身溼透但心境卻是明朗的。
相比之下,這個淡然安定欣賞雨景的人,其實深諳從容生活的智慧。
面對問題,忙亂是一種選擇,從容也是一種選擇,而前者出錯,後者出方法。所以那些被重任選擇的人多是從容的人。
可是「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古今中外有許多人都在磨難的泥濘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腳印。
雖然他們備受磨難,但是他們也從磨難中練就了處變不驚從容應對的品格。他們不會因為遇到一點小挫折而憤憤不平能夠耐得清貧、耐得寂寞,也能在浮華誘惑面前保持冷靜,不喪失本我。
「降自心」「馭橫氣」,說的就是去除心中的妄念,維護一顆平靜切實的心。實實在在、平平淡淡的過活便是聖人濟世的智慧和灑脫。
對於那些不可以強求的,保持「隨時」「隨性」「隨喜」的心境,順其自然以一種從容淡定的心態來面對人生,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清代有個文人蔣坦,有天聽見雨打芭蕉,心緒悽迷,就在花園的芭蕉葉上寫了一個句子:「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有位小姐看到了,就接著寫:「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其實,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是種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所以,「幸」與「不幸」,全在於你
世事往往就是這樣,幸福總喜歡披著一件不幸的外套走進我們的生活。
我們所熟知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它告訴我們,好事與壞事都不是絕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會引出壞的結果。
很多時候,幸福也是一樣,總是蘊藏在不幸的外表下面。其實,從心理學角度講,所有的「不幸事件」,都只有在我們認為它不幸的情況下,才會真正成為不幸事件。與之類似,還有我們常說的「不幸中的萬幸」。
「幸」與「不幸」都是依據人們自己心中的標準而言的。
所以,我們能不能獲得幸福?現在是在不幸中掙扎,還是在幸福中陶醉?將來是步入幸福,還是陷入不幸?答案往往只有我們自己能回答。
能從不幸中看幸福,就會別有洞天雖然世界是現實的,但看不見、摸不到的命運卻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裡,我們若能懂得從不幸中看幸福,那麼,你就會發現,原來結局別有洞天。
正如心理學家哈利·愛默生·佛斯迪克博士所指出的:「生動地把自己想像成失敗者,這就足以使你不能取勝;生動地把自己想像成勝利者,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成功。偉大的人生以想像中的圖畫,你希望成就什麼事業、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一作為開。」很多偉大人物最終取得的成功,就是憑藉這樣一種智慧的心態取得的。
遇到所謂的「不幸」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看待它,如何對待它。
事實上,時間是永不停息的,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沒有什麼「幸」與「不幸」是永恆不變的,我們只有學會從不幸中看到幸福,採取有效的措施扭轉大家所謂的「不幸」的趨勢,自信地找準一個方向,並耐心地、努力地堅持下去,幸福與成功便會水到渠成。
任何時代、任何事件,都是無所謂好壞的,眼前的一切,不過是時間軸上的一個點。
學會放眼前方,用心去尋找、去捕捉那蘊於不幸中的幸福,我們最終會發現,在這個無限延伸、充滿變數的軸線上,自己真的得到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