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蓮葉羹
作者:鄺婕妤
記得讀過一篇文章,從講究飲食的角度盛讚賈國府是個「詩禮簪纓之族」,例舉了諸如:胭脂鵝脯、楓露茶、糟鵝掌鴨信、茄鯗之類的精品美品。那位作者用以做比較的是《金瓶梅》裡宋惠蓮用一根柴禾兒燒爛的一個豬頭,讓讀者一見高下。
賈府的飲食歷來就是紅學家們的一大話題。一道茄鯗就有無數的紅學家、民俗學家和美食家討論了許多年,因為它奢華,也因為它謎一樣的製作方法。上世紀80年代揚州人研發了「紅樓宴」,其中就有茄鯗。三十多年過去了,紅樓宴日臻完善,已經成為江蘇十大主題名宴之一。茄鯗作為四調味之一,列在菜單上。不過,它缺少了一道再美味不過的食物,那就是蓮葉羹。
蓮葉羹是賈寶玉挨他爸一頓胖揍以後,想起來要吃的「小荷葉、小蓮蓬的湯」。初讀時我以為這碗羹比做茄鯗更可具體實施。這會兒細讀,又覺得遠不是那麼回事。雖然馬瑞芳教授說那就是一碗疙瘩湯,但它是一碗可以好好閒話一大篇,恐怕還無法再現的疙瘩湯。
書中第三十五回,透過薛姨媽的視角和鳳姐的話語,給讀者大概解釋了這道羹湯的來源、食材配料和味道特色。
「四副銀模子,都有一尺多長,一寸見方,上面鑿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蓮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樣,打的十分精巧。……鳳姐也不等人說話,便笑道:』姑媽那裡曉得,這是舊年備膳,他們想的法兒。不知弄些什麼面印出來,借點新荷葉的清香,全仗著好湯,究竟沒意思……』」
先說這銀模子,當是一尺多高,橫切面一寸見方的四稜柱。說四副而不說四塊或四條,每副應該都是對開的,這樣脫出來的菱角蓮蓬才形態完整。
每副的縱切面上鑿有8-10個花樣,如此推算,像紅豆綠豆太小,大約得有蠶豆那麼大。還得銀匠有些藝術細胞,有好手藝,鑿出造型好的花朵、菱角和蓮蓬,才談得上十分精巧。
2.舊年備膳用,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鳳姐說這是舊年備膳用的。元妃省親就是當年的事,不能說舊年,那就只能是賈璉的奶娘趙嬤嬤口中的接駕了。趙嬤嬤和鳳姐爭相誇耀賈家和王家接駕的奢靡和風光。曹雪芹借元妃省親寫當年江寧織造接駕之事。曾有詩云:「三汊河幹築帝家,金錢濫用比泥沙」,說的就是有曹寅參與的,為康熙爺南巡,在揚州建塔灣行宮的事。據此可以推測蓮葉羹是為康熙南巡而研製的,是御膳級別的、極奢靡的菜餚。
3.這是誰想的法兒?
想法兒的他們可能是誰?做羹的自然是廚子,但這樣考究的創新菜譜肯定不是多渾蟲之流想得出的。
我猜測他們是個小團隊,既有常在公侯府中應酬的老爺們,也有府裡的清客們,還有一兩個聰明能幹的廚子。
老爺們知道菜餚要在什麼檔次上,比如他們可能赴了揚州鹽商的家宴,吃過施胖子梨絲炒肉、汪銀山沒骨魚;知道鹽商家一道炒綠豆芽有多奢靡,先是廚子用針把碎肉一點一點地灌進豆芽瓣中,然後才煎炒成菜。
清客們能讓這菜雅致起來,比如某相公獻策把疙瘩做成花朵的模樣,另一位善花鳥丹青的負責畫出樣子來,才好叫銀匠按樣子開模。
廚子決定他們的主意是否可操作,比如這做成花朵的疙瘩只能小到什麼程度,雞湯裡要不要放豬裡脊和乾貝。
4.湯裡面各種花樣的小麵團,是怎麼印製出來的?
什麼面印出來?鳳姐都不知什麼面,也就是說從成品是品嘗不出也看不出的,大概不是單一的某種面。是哪幾種面按什麼樣的比例混合了,又添加些什麼佐料?是冷水和面呢,還是開水燙麵呢?用銀模子印成形之後,是直接汆入湯中呢,還是上籠蒸熟了再兌上好雞湯呢?都一概不得而知了。但總要能讓豆子大小的花兒朵兒,形完整、不糊湯、口感新穎才夠得上接駕的檔次。
5.怎麼借新荷葉的清香也是個謎。
是不是湯快燉好的時候下幾片荷葉,然後迅速提起,以免荷葉變色;或者是把荷葉擠出汁來和在面裡,把小荷葉、小蓮蓬都做成碧綠的;又或者在籠裡襯荷葉蒸花兒似的疙瘩?
難怪揚州的紅樓宴,連茄鯗都在菜譜上,卻沒有蓮葉羹。想來把一道為康熙爺南巡開發的菜餚,根據書上幾行簡單的敘述就搬到宴席上,也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就算有詳細的菜譜,鳳姐都說:「就是太磨牙!」蓮葉羹的奢靡不在食材上,而在製作上。
最後鳳姐那句:「究竟沒意思」總結得對極了。因為形式遠遠大於內容了。細想又豈止菜餚如此。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們
▼
珍愛紅樓夢 重酬徵稿
期待你的參與
詳情請點擊→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