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老字號

2021-02-27 看懂上海
想孵老飯店孵出個名堂經可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現在的小年輕,時尚餐廳吃慣了,對付老一套往往是一點概念也沒有。一看到以人名做飯店名字或者某某記、某某坊就想當然認為是老店,它們都是「偽懷舊」的代表,還是需要明眼辨真假。

老吃客們都知道,老字號要儘量挑吃中飯的時候去。一些老飯店的頭牌師傅都是上了歲數的,保留了早報導早下班的習慣,下午就要收勺走人的,所以能吃中飯就別等到晚飯。

如果是要外帶回家「孝敬」爹爹姆媽的,也要留出充足的排隊時間,名氣響點的老字號外賣部幾乎都是要排隊的,如果碰到逢年過節排隊時間更不會短。當然,要是買到了帶回家,那肯定是對長輩的超級馬屁了。

總是大排長龍的光明邨

不要用「顧客是上帝」的標準來要求老飯店。既然人家菜挺刮,服務也就別計較了,這些阿姨媽媽磨洋工也好、拆爛汙也罷,都不是存心針對你的,人家只是單單不吃洋人「顧客是上帝」這一套。碰到肯和你噶噶三湖的那是要看緣分的,他們會洩露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骨灰級別的點菜功略。

好了,接下來就盤點幾家耳熟能詳的老字號。

上海老字號的揚州館子扳著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其中便有福州路上的老半齋。老半齋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開業,原址位於漢口路湖北路口,民國初年遷至漢口路浙江路口。老半齋由幾位開銀行的楊州商人創辦,最早叫「半齋總會」,後來因為馬路對面又開了一家「新半齋菜館」便改名為「老半齋酒樓」以示正宗。

如今的老半齋依舊保持著古樸陳舊的門面,進去後分內外兩個區域。靠外頭的區域經營小吃快餐,最常見的搭配是紅燒獅子頭配菜飯,油光光,晶晶亮,胃口好的再來一疊菜肉餡的油煎餛飩,適合飢腸轆轆的過客。      

你要是想正兒八經品一席揚州名菜,那還得去裡頭的點菜區,定定心心坐下來。老半齋的點菜員都是口齒清楚、手腳麻利的上海阿姨。不但菜名價格熟得一塌糊塗,對老吃客的面孔也有著超強的記憶力。     

水晶餚肉

清蒸刀魚

館子仍舊以經營鎮揚風味菜為特色,水晶餚肉、熗虎尾、煮乾絲、白汁回魚、清燉蟹粉獅子頭等揚州名菜一律拿得出手。你要是正好趕在3月陽春時分,還能嘗嘗他家的「清蒸刀魚」。     

端上來的清蒸刀魚和一根筷子差不多長短,體型細長,很精緻的賣相。咬上去只覺軟軟滑滑甚是香嫩。鮮,是自然的,但要說比一般的江魚要鮮多少,非美食家的舌頭還真嘗不出來。所以,多數人只是來吃個名氣。如果你天生對「鮮」這個味覺情有獨鍾,那麼推薦你老半齋的另一道人氣美食「刀魚汁面」。雖說是沒有任何魚肉的光面,但因為是清蒸刀魚的汁水煨出來的,所以相當濃稠鮮美。口感與清蒸刀魚相比,絲毫不遜色,價格卻親民許多了。更便宜的是鹹菜煨面,你別小看了它,家常風味的鹹菜雖然鮮度不及刀魚汁,但更能解膩,很適合前邊已經吃撐了的食客。

刀魚汁面

鹹菜煨面搭些澆頭也是一些老吃客的習慣

品完鹹鮮味的主菜,不妨再來幾件小點心。蘿蔔絲餅和蟹黃小籠餡料飽滿,不是小菜,甚似小菜。千層油糕和黑米糕則是十分有特色的甜點。如果一頓下來還不夠過癮,外賣部最有名氣的鮮肉月餅是一年四季都能買到的,此外還有各類青團等時令點心。

德興館是光緒九年(1883)創立的百年老店。當時開在十六鋪,進貨方便,因此魚蝦蔬菜都特別新鮮,生意很興隆。有一種說法講德興館是上海本幫菜的發祥地,蝦子大烏參有「天下第一參」之譽,在三十年代是政界要人、社會名流和電影明星的聚集地;另一些人卻說光顧的食客以販夫走卒為多,他們喜歡草頭圈子、糟缽頭和紅燒鮰魚。     

如今的德興館仍然保留著清代的門面,匾額上黑底金字寫得分明——百年老店創建於1878年光緒年間。這裡以澆頭面最為出挑,一到飯點,樓上樓下幾乎客滿。不過,不知是店老闆還是上海百姓杜撰出來,德興館的面,還有一番「黃袍加身」的傳奇:

據說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一路閒遊至村舍農莊,忽聞茅屋裡飄來燜蹄肉香,嘗過之後感覺入口即化、肉質糯香,即刻就決定收為禁宮膳食。

無論遊商攤販,還是宮廷御膳,德興館最大眾的燜蹄面,一直被上海人視為「上海第一面」。酥軟脫骨的燜肉焐入面中,化而不失其形,澆頭與湯麵融為一體,鹹中帶甜,甜中蘊鮮,是蘇州面在上海紮根變幻的百年典範。據說德興館平均賣出每兩碗面,其中就有一碗是燜蹄面。

燜蹄面配爆魚

如今,德興館在上海有將近十家分店,但廣東路的那家百年老號,始終是大家心目裡的正主。黑底金字的招牌,端正地掛在街口二層小樓古香古色的飛簷之上,遠遠就能看到門口石階上兩個外賣窗口旁的人龍。

>> 點擊《德興館的燜蹄面》查閱更多

說起素食,老一輩人嘴裡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棗子樹、新素代之流,在伊拉記憶裡根深蒂固的素食品牌除了功德林還會有哪家呢?

功德林開業與1922年,原來在北京東路貴州路口,由來自杭州城皇山常寂寺的高維均法師之徒趙雲韶等創辦,以淮揚風昧的素菜為特色,到了30年代才搬到黃河路43號。

素蟹粉

素鮑魚

功德林在上海的總店位於南京西路,分店那就多了去了。它也是素菜葷做的元老,素蟹粉、素腰花、素鱔魚、素肉鬆等等都可以以假亂真,不過素油還是重了點,現在的MM動筷子前還是會有所顧忌。其實可以試試五香烤夫、白汁蘆筍、羅漢菜等經典素菜。

上海開埠之初,南京路石門路一帶是王姓居民的住宅區,稱「王家厙」。1940年代,號稱上海點心狀元的王家沙就誕生於此。

王家沙起家的是生煎、蝦仁餛飩、豆沙酥餅和兩面黃這「四大名旦」,後來蟹粉系列漸漸成為了特色。最有名的蟹粉小籠和蟹粉湯糰,份量扎足,咬開來可看見黃澄澄的蟹粉,捨得下原料的本,口味自然鮮美,而價格也比普通的鮮肉小籠和鮮肉湯糰要高出一截了。

兩面黃

蟹粉湯糰

而兩面黃有點像油煎蓋澆方便麵,又香又脆,有肉絲、蝦仁等好幾種澆頭。因為一盤是超大分量的,所以往往是閨蜜或情侶、夫妻合吃一份,你一口來我一口的,情意也就在這樣的來回中更親近濃厚了些。    

憑良心講,王家沙現在的點心是一年比一年油了,今年清明小編排了裡三層外三層的隊買了盒鹹蛋黃肉鬆青團,還沒咬開外面就是一層油,這就讓人很不開心了。然後咬下一口,裡面更是汪出一包油,這就讓人更不開心了。不過如今王家沙的生意依然好的不得了,尤其是逢年過節,隊伍都一路排到吳江路上了。

以前的南京西路石門路是有天橋的,這個丁字路口是出了名的美食金三角,無論從天橋的哪端樓梯走下去,都有一家好名聲的餐飲店誘惑著你。北面是紅甜心(已經拆除),西面是王家沙,東面就是綠楊邨了。「綠楊深處是揚州。」這是清代詩人王漁洋的名句。創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綠楊邨酒家店名由此而得。

和前面提到的王家沙相比,綠楊邨是個可以坐下來,點點淮揚名菜的地方。豆沙鍋餅、大煮乾絲和水晶餚肉被稱為「綠楊邨老三篇」,幾十年來得到了上海時髦外婆和時尚MM的鐘愛。有人把豆沙鍋餅換成了棗泥鍋餅,有人和我一樣不喜歡水晶餚肉,但大煮乾絲大家都是買帳的。揚州師傅的刀工無可挑剔,每根豆腐乾絲的直徑都不超過一毫米。其他名菜有脆鮮乾絲、五柳魚絲、綠楊酥雞、千層油糕等,還有用名貴中藥材烹製的食療和鹿宴。

不過別說,現在綠楊邨的素菜包還是要排隊才能買得到的,旁邊的蟹粉包子卻是冷冷清清的沒人理。包子皮口感精細,帶點微甜,蔬菜餡切的很碎,一點不油,顏色也碧綠生清的很好看。現在江寧路口那家綠楊邨依舊是日日排隊,去的晚了,貨櫃裡的貨色就少的可憐了。

說起福州路上那家「老正興」,也許上海無人不曉。老正興號稱「飯店之王」,王者領頭也,稱其為「王」不是因為它辦的早,而是因為掛老正興招牌的菜館眾多。解放以前,光上海就有120多家。

現在依然開張的、在全國資格最老的,應屬當年排行第三創建於1908年、原開在大陸商場內(即東海大樓,現南京路353廣場)、1934年遷至山東路、後再喬遷至福州路的「老正興」,這家才是現存的「真正老正興」,而標榜「真正老正興」的那家店,已毀於歷史長河的一場火災之中。

老正興最有名的兩道菜幾乎是每桌必點的。油爆蝦是河蝦做的,殼薄肉嫩。草頭圈子用的是大腸最肥厚的一段,一層一層的,嚼起來十分有韌勁。不喜歡內臟的可以吃草頭,完全沒有異味,反倒清香爽口。「肉食動物」可以來一份本幫醬方,大塊的紅燒肉入口甜津津,軟綿綿。

>> 點擊《「老正興」往事》查閱更多

說到陽澄湖,就是大閘蟹;說到蟹宴,就是王寶和了。但王寶和卻是賣黃酒起家的。

據上海縣續志記載,清朝乾隆九年(1744)浙江紹興人王寶和在當時的上海小東門外的裡鹹瓜街開設了一爿作坊,以銷售紹興酒為主,這可是上海灘最早經營酒的店鋪。鹹豐二年(1852),這家老店遷至盆湯弄(今南京東路、山西南路)一帶,到了1936年才搬到現在的地方。到如今,老店已經升級成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四星級酒店。

老上海都知道,王寶和大酒店裡一年四季都有特色蟹菜供應。王寶和好比上海的蟹名片,要是有遊客組團要在市內吃大閘蟹,任何一個司機都會把你帶到這裡。日本首相小泉曾經在「蝶戀花「宴會廳品嘗過蟹宴。其他八間小宴會廳全部以西江月、浣紗溪、滿江紅等中國古典詞牌命名,還真有點國宴的派頭。  

蟹八件

去王寶和吃大閘蟹好比上了一堂課。「蟹八件「是王寶和提供的整套吃蟹工具,不過大多數吃客都自說自話地將其濃縮為「蟹二件」。現在能把蟹肉拆完後重組回一隻完整螃蟹的高手估計已經絕跡了吧。記得小辰光,爹爹姆媽會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一步一步對付整隻蟹,哪些是營養精華,哪些是不能吃的髒東西。味道似乎沒怎麼變,但服務員換盤子的速度卻不如以前了。

雖說現在是夏季,推薦這家或許有些不合時宜。但夏季的夜晚,吃頓火鍋當夜宵也是不錯的選擇。上海人吃火鍋,對羊肉還有蠻多的講究,第一標準就是要吃「熱氣羊肉」,當場切,沒有冷藏,吃的就是肉頭的新鮮。吃頓涮羊肉,在老上海眼裡,第一首選的店就是百年老店洪長興。

洪長興屬於清真羊肉館,業主馬賜立擅長烹調羊肉,1914年隨其侄馬連良來滬,見上海各地風味的菜館都有,獨缺北京涮羊肉的吃處,便在新城隍廟旁邊(今延安中路、連雲路口)開設了洪長興羊肉館。

當年,洪長興老店的一大特色,就是吃「大鍋飯」——幾個素不相識個客人圍辣一口大火鍋邊來涮羊肉。當然,鍋內是分隔了好幾個區域。大家各涮各個,相安無事。

此外,店內始終使用京式紫銅火鍋,燃燒生炭,鍋湯常保持沸騰,使羊肉涮後鮮嫩可口。而由於洪長興的聞名,雲南南路一帶也獲益不少,至今依然有「到雲南路吃熱氣羊肉」的說法。

洪長興裡的服務員阿姨出了名的好,自己帶酒水進去她們看到了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她們還會透露點菜功略,說這裡羊肉多吃點,其他東西稍微來點就可以。

>> 點擊《上海人吃羊肉》查閱更多 

老城隍廟的松月樓有個蠻嗲的全名——春風松月樓,有點春風得意的味道,又有點風花雪月的情調在裡面,不過你可不要想豁邊了,那裡可是的的刮刮的素菜館。 

上海人逛老城隍廟是屬於特殊活動,從騎在爹爹脖子上到牽在姆媽手裡,再到如今拖著自己小孩閒晃,那裡的擁擠和排隊倒是從來沒變過。

松月樓是屬於外側的餐館,排起隊來相對寬敞點。大家伸長脖子等著的首推海棠糕。男女老少都咽著口水看著老阿姨嫻熟的手法,等到放冬瓜糖這一步大家都開始在心裡數數了,看這一鍋輪的到自己嗎?碰到一口氣買8個的主,大家就又像洩了氣的皮球,把口水往回咽。當然也有幸運的時候,那就是排在前面的那個人說這鍋數目我不夠,讓你先買。這樣的人,就是拎得清爽、不斤斤計較的。當然,也有朋友對海棠糕十分不屑,說太甜,口感也粗糙。

海棠糕

隔壁的窗口是賣素菜包的,冷清多了。雖然松月樓的素菜包也是有70多年歷史的老牌產品了,但青菜和香乾都切的很大段,菜色泛黃,皮也粗糙,和功德林、綠揚村的不能比。

杏花樓原為始創於1851年的「探花樓」。探花樓由於生意興隆,當時的店老闆招股集資將原址翻建成七開間門面四層樓鋼筋水泥的大酒樓。翻建後酒樓生意火爆,名氣卻不大,當時店經理的好友,一位在中學任教的蘇寶華先生就向該店老闆建議,以唐代詩人杜牧「杏花村」詩句為由,取名「杏花樓」。老闆聽了很高興,於是就將店名改為杏花樓。

 「杏花樓」店招牌是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特意為該店書寫。這是朱汝珍留存為數不多的墨跡中的一塊。這也是朱汝珍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書寫店招。長二米高八十釐米的紅木匾招牌歷盡七十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保存完好。

對上海小人來說,杏花樓最出名的就是他們家的月餅了,傳統的豆沙、蓮芸、椰蓉、五仁已成為難以撼動的「四大金剛」。

杏花樓的粵菜也很有名氣,耗油牛肉、蔥油雞、咕咾肉、西施蝦仁、金錢雞、煙鯧魚等,老一輩逢年過節總要備上一點的。

杏花樓的網紅青團近兩年也是火了一把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臺北老字號
    它家的擔仔麵,精緻小碗,沒有肥肉的肉臊鮮香濃鬱,配以甜蝦頭熬成的高湯,上桌前先以熱水熱碗,面稍燙一下即撈起,撒上豆芽、香菜,再佐以蒜泥、烏醋、蝦仁,熱氣騰騰端到你面前。  因為歷史上被日本佔據過,飲食或多或少受到影響,臺北還有挺多經營日式料理的小店。
  • 舌尖上的春天到了!北京老字號春菜小吃扎堆兒上市
    蒲公英、魚腥草、涼拌三葉香、野菜窩頭……3月20日一大早,同和居門口的外擺攤位上,新上市的春菜整齊地碼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一盒盒野菜顏色翠綠、透著新鮮。「老話講應時而食,不時不食。開春吃野菜好處多著吶!」張大爺說著就選上了5盒。
  •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來啦,董克平帶你品味「舌尖上的美酒」!
    1985年左右,在一位朋友的竭誠鼓動下,徐小平有機會去北京西四附近一家叫「馬凱餐廳」的老字號餐廳「撮」過一頓飯,他驚奇地品嘗到了終生難忘的「東安子雞」。徐小平回憶說:整整十年後,我從加拿大回到北京創業,還一個人特意去了趟馬凱餐廳,想再體驗一次當年那種銷魂蝕骨舌尖上的快感。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上海「米道」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觀眾大呼解饞,也有人口水連連。很多人反映,拍攝美食特寫太少,無法滿足大家的口舌之欲。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魔都餐廳
    看《舌尖上的中國》,各種饞,有些天亮就能去吃,有些則需要收藏起來,哪天去到那裡了,一定要嘗個正宗。其中「八寶鴨」源自蘇錫幫的「八寶雞」,即不把鴨開膛,而是從翅膀下割開一個口子,由此取出內臟,將鴨子洗淨後再從這個口子裡塞進八寶餡料:糯米、蓮心、筍丁、火腿丁、慄子丁、冬菇丁、肉丁,成菜香味濃鬱、肥嫩香酥,成為老飯店一道馳名中外的看家菜。❤回復關鍵字「舌尖」即可獲取餐廳地址。3.
  • 紀錄片《尋味·王家沙》:老字號也可以是"網紅"
    原標題:75年的老字號,也可以是「網紅」 晨報記者 殷 茵 春節的蛋黃肉鬆八寶飯、清明節的馬蘭頭青團、中秋節的榨菜鮮肉月餅……每到傳統佳節,南京西路805號的王家沙門前總是排起長龍,這家中華傳統老字號不知何時起,已經成了「網紅」點心的代名詞。
  • 我們與「老字號」的故事
    王峰處長(左)、戴琳副處長(右)與本文作者周光曙交流老字號工作。     整理個活動中,老字號企業的掌握門人大都要十分配合支持,但採訪並不都很順利。老總們都很忙,有時一個老總要約上好幾次才能見到人,而有時,明明約好了,老遠跑上門去,他已不在辦公室,說是臨時有要事,得再約時間。讓時間觀念很強的記者們十分無語。    汗水凝結成珠璣文字,文字編織出生動故事。
  • 【美食】泉州小吃麵線糊 潤餅有望亮相央視《舌尖上的中國2》
    牛肉羹 面線糊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
  • 打卡美食:帶你領略舌尖上的六安
    這就來說說舌尖上的六安美食:六安的這些特色美食小吃,你都吃過哪些?今天小編帶你領略一下安徽六安這座城市中的美食小吃,個個都是經典,若是有機會來到六安,記得一定要嘗嘗呀,保準讓你愛不釋口。就這一道再普通不過的食物卻上了《舌尖上的中國》,自此聲名遠揚,在六安還有一年一度的蒿子粑粑節。蒿子粑粑是六安清明時節的一種特色小吃,以蒿子、米粉臘肉為原料精製而成,口感香脆,味鮮色美。
  • 「走過「十三五」 百姓故事」「老字號」裡葵花香
    在佳木斯這塊熱土上也有一株「葵花」,它歷經風雨,矢志不改向陽心,沉甸甸的果實中滿是能量。跟隨邵康遠的腳步,記者來到佳木斯葵花食品釀造有限責任公司院內。身為總經理的他指著辦公樓上「讓消費者滿意是我們永恆的追求」一行大字告訴記者,葵花食品堅持品質的信念如名字般執著堅定。
  • 弘揚餐飲文化 助力鄉村旅遊 「舌尖上的保定」美食展演亮相駱駝灣...
    (「舌尖上的保定」美食展)作為第三屆保定市旅發大會重要觀摩點,「舌尖上的保定」美食展演於9月22日、23日在駱駝灣小吃街火爆登場。漕河全驢宴共有108道菜式;創建於1923年的中華老味道白家罩餅精選食材,四代傳承;良心油條哥不用復炸油,自備驗油勺走紅網絡,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好滋味驢肉火燒首創驢火中式快餐標準,全國開辦一百多家直營店和加盟店,保定驢火走向全國;傳承三百多年的曲陽黑閨女餃子,祖傳藥膳秘方及手藝,小小的餃子更有獨特的味道;唐縣田造順碗肉、安國馬蹄燒餅、順平燻肉、高陽田家燒雞、曲陽缸爐燒餅......這些舌尖上的保定美食
  • 「雲上老字號」如此吆喝
    疫情之下,商家紛紛轉戰線上,掀起一股直播帶貨熱潮。上海著名商業文化地標豫園商城嘗試以直播形式「煥新」老字號。  通過網絡進一步觸達消費者可以幫助老字號不斷創新升級。而網絡直播中個性化的場景搭建讓直播內容更加生動有趣,豐富顧客的消費體驗。  「安排店員參與直播,讓更多的店員通過網絡平臺走出去,通過直播向大家更好地推廣產品,同時也服務好消費者。」
  • 助力鄉村遊 「舌尖上的保定」美食展演亮相駱駝灣
    由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保定市文化產業發展集團、保定市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主辦的「舌尖上的保定」美食展演9月22日-23日在阜平縣駱駝灣舉行。體驗非遺傳承 品味美食文化小吃街上,香氣環繞、遊客交織,18家保定特色美食攤位逐次排開,白運章包子、白肉罩火燒、漕河全驢宴、白家罩餅、良心油條哥油條、好滋味驢肉火燒、曲陽黑閨女餃子、唐縣田造順碗肉、安國馬蹄燒餅、順平燻肉、高陽田家燒雞、曲陽缸爐燒餅……這些舌尖上的保定美食,吸引了美食網紅現場直播打卡
  • 這才是廈門老字號的真面目!!!
    要說那些在廈門人的舌尖和記憶裡必須有姓名的閩南風味,味友一定要有。到現在,還有很多東南亞華僑和臺灣同胞會特地趕往集美總店,只為再吃上記憶中的味道~走在鼓浪嶼的小巷裡,黃勝記的老闆將剛做好的肉脯放到貨架上,油乎乎的香味頓時吸引了一堆人去買。
  • 【舌尖上的老字號】五味齋:五味湯圓搓出合肥美食記憶
    這個坐落於城隍廟鬧市裡古色古香的二層飯館,卻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名震江淮的地道百年老字號。說起五味齋的歷史,早在清朝年間,就憑藉香軟滑糯的元宵聞名揚州。「1956年後被引入安徽,最早就開在現在的步行街口,江淮大劇院隔壁。當時主要就是做湯圓和春卷,一角錢一碗的湯圓,很受歡迎。」談起老店的歷史,現在的五味齋負責人劉海波,依然充滿了自豪感。
  • 為疫線奉上一杯放心茶,吳裕泰堅守責任擦亮老字號
    為保證春茶供應,吳裕泰產品採購部和質檢部的專業人員克服困難,不懼風險,前往杭州、貴州等地,深入茶園參與茶葉採制加工,也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今年春茶季期間,吳裕泰上市了一批傳統工藝古法精製西湖龍井茶,這是吳裕泰與時俱進不斷為消費者提供新的消費產品的行動,也是其大力弘揚包括茶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
  • 這部胡同裡的京味劇,堪稱舌尖上的什剎海
    要論陣容上來說,這部劇的選角上也算是用心良苦,照顧到了老、中、青年不同群體的觀眾。演技方面雖然在一些細節方面有所爭議,但總體算是不錯。然而,這部在什剎海拍攝的京城劇,以胡同四合院以及京城美食為背景,卻未能將這幾大內容更深刻地展現給喜歡皇城根文化的觀眾們。老北京有句俚語說的是,&34;這是舊時北京城富裕人家生活的寫照。
  • 本地年輕人撐起老字號線上消費
    本報訊 日前,美團點評消費促進中心發布了《「餐飲老字號」數位化發展報告(2020)》。報告選取的96個餐飲類「中華老字號」品牌下屬1128家門店分布在全國29個省級行政區中的102個城市。報告顯示,客單價高、本地化、年輕化消費集中,是老字號餐飲呈現出的核心消費特點。
  • [專欄]舌尖上的鹽鎮----卷首寄語 (袁海婷)
    有尋常日子吃的手工面、滷麵、紅薯面、餄絡面、燴麵,以及水煎包、帶幹豆角和老窩瓜乾兒的酸漿糊塗飯、蔥花油饃、燙麵千層餅、發麵鍋盔饃、甜面片、懶擦饃、白蘿蔔大肉炒粉條、鹽鎮西瓜醬、擀饃卷菜,還有充滿年味的燴涼粉、松肉疙瘩、油炸小果子、蒸肉、鹽鎮扁垛、鹽鎮豬頭糕、鹽鎮豬頭肉、鹽鎮十一子家豆腐、李小鎮家的鹽鎮粉條,更有鹽鎮老字號如林廳子家的油糕
  • 老字號上潮,京秋好戲連臺、熱潮不斷
    在該場國潮盛會中,京東超市聯合40家老字號品牌、多個地方老字號商會、協會及非遺傳承人發布了老字號品牌振興「三大扶持計劃」,並將與各大老字號協會及老字號品牌共建「上潮京選」標準。同時根據上潮京選執行計劃,入選品牌會得到渠道流量扶持和平臺標籤加持,通過參與上潮京選會、上潮日等主題活動,所有參與入選上潮京選的品牌的產品都會在產品主圖上加上潮精選的標籤。隨著零售電商的迅猛發展,「網際網路+老字號」已成為老字號發展的核心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