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編輯胡晴對我說,省商務廳正在進行第四批湖南老字號評選,似有合作空間。我曾策划過常德老字號評選活動,雖未啟動,卻從此對老字號念念不忘,便要胡晴跟進。第一次與胡晴去商務廳,接待我們的是該廳流通業管理處副處長戴琳。得知我們想做一本有關湖南老字號的圖書,戴琳沉吟了一會,說:「你們要是真有想法,就要做一本有文化品味的書出來,老字號的故事確是值得挖掘……」
經過幾個回合的磋商,我們定下了初步方案並得到了流通業管理處王峰處長的認同與支持。王處長拍板,該書的名字就叫《湖南老字號故事》。
省商務廳流通業管理處處長王峰(中)召集文萃傳媒採編團隊座談。
攬下這個任務,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時間緊、任務重、經費少,要做出一本精品圖書,非脫一層皮不可。好在文萃傳媒的王興銀老總擲地有聲:「這不僅是一個項目,更是一次大練兵的機會,我們不僅要做,還一定要做好!」
當時,湖南共有老字號企業81家(含中華老字號),分散到全省各市州,線長面廣,千頭萬緒,商務廳還要求將新評定的第四批老字號企業的故事也收錄其中。這對我們的採編能力是一次極大的考驗。
在王興銀老總的指揮下,我這個統籌者開始全身心投入到這一工作中來。為了保證質量,我們將團隊分為採寫組和編輯組,採寫組採回的稿件,交由編輯組進行再加工。為了趕進度,我帶隊趕赴老字號相對集中的長沙、常德、益陽、衡陽、嶽陽等地,召集老字號掌門人集中座談,分頭採訪。
值得一提的是,常德市商務局在組織全市老字號企業裳 門人座談時,作為常德惟一中華老字號的清真第一春掌握門人王仙娥提議,常德是老字號較多的地區,為什麼不藉助《華聲》雜誌的影響力,出版一期《華聲》常德老字號特刊呢?她的提議得到了所有企業的一致贊同。當時,常德共11家老字號企業,數量上在全省各市、州排第三。申報第四批湖南老字號待認定的有8家。
王峰處長(左)、戴琳副處長(右)與本文作者周光曙交流老字號工作。
出一本特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特刊的內容不能完全與《湖南老字號故事》圖書雷同,而新認定的老字號完全要重新採寫,工作量很大。為了不再增加圖書採寫團隊的負擔,我與助手張又心把這一塊任務承擔了下來。張又心既當司機,又當記錄員、美編,我則又當記者又做編輯。第四批老字號認定工作結束,常德又有5家企業獲此殊榮。為了採寫或指導企業採寫相關稿件,我們經常凌晨一兩點還在路途。常德市商務局為了做好這本特刊,共3次召集全市老字號企座談,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極大方便。
我與常德所有老字號企業都有過接觸,了解到他們的現狀和瓶頸後,我寫了一篇近4000字的調研文章《常用德老字號的「守」與「變」》,刊發在特刊上供老字號掌門人參考。
從花開到雪飄,從酷暑到嚴寒,我們的採編團隊,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幾乎是利用一切業餘時間,毫無怨言地奔波採訪、做案筆耕。記得有個叫姚瑤的女記者,剛生完寶寶上班不久,家裡還一堆煩心事,她卻面帶微笑地報從安排,外出採訪。記者餘婭更是讓人感動,她開著私車,在桃源奔波一整天,連飯都沒吃上一頓好的,母親得知她就在家門口而不回家吃飯,氣得在電話裡直罵她……
編輯組負責人周明認真而心細,他是文萃報的編輯部主任,日常工作本來就繁雜,往往是別人早已下班,他還在辦公室統稿、核稿,惟恐出丁點差錯。負責文稿整體把關的劉文老總,以其專業和較真的精神,對每一個年號、每一處史實、每一個生僻字都認真核實。
在稿件採寫的過程中,省商務廳流通業管理處王峰處長多次召集我們團隊進行政策把關和業務指導,副處長戴琳還逐篇分析,力圖把每一個事實每一個情節、每一個詞都拿捏準確。
整理個活動中,老字號企業的掌握門人大都要十分配合支持,但採訪並不都很順利。老總們都很忙,有時一個老總要約上好幾次才能見到人,而有時,明明約好了,老遠跑上門去,他已不在辦公室,說是臨時有要事,得再約時間。讓時間觀念很強的記者們十分無語。
汗水凝結成珠璣文字,文字編織出生動故事。
初稿成型,我們經過幾輪十分細心的校對後,文稿交付給了出版社。誰知,出版社對於書稿的質檢要求極其嚴厲,差錯率一律控制在萬分之一以下。前後三次,我們的文稿質檢未過關。第三次時,我認真將出版社指出的兩處差錯進行比對,發現了問題,認為他們認定的差錯值得商榷,便與劉文老總交流後,寫出了我們的申辯函。
為交流業務,在下面曬曬吧——
關於《湖南老字號故事》圖書兩處差錯的申辯
中國文聯出版社:
通過《湖南老字號故事》圖書的合作,我們感覺到了貴社編輯的專業、嚴謹和敬業精神,獲益匪淺。現對第三次質檢結果作如下申辯:
結果顯示:P19頁「很費了一番工夫」中的「工夫」,應改為「功夫」。
因這一詞反覆改來改去已三次,我們特意請教了湖南校對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劉靜。他認為:「很費了一番工夫」中的「工夫」應是正確的。此語境中的「工夫」,與「得來全不費工夫」中的「工夫」是一樣的。「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一句出自《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後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此處的原文就是「工夫」。
經查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辭典》(第6版)中關於「功夫」的解釋:1,本領、造詣;2,指武術,如中國功夫;3,指做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如下了一番苦功夫。關於「工夫」的解釋:1,指佔用的時間,如三天工夫就學會了遊泳;2,空閒時間;3,(方言)時侯。
綜上,我們又請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校對楊純,她認為:這兩個詞是近義的,只要在同一書中統一使用就不算錯。因此,我們認為,「很費了一番工夫」中的「工夫」應是正確的。
結果顯示:P29頁中,發行股折中的「股折」應為「股份」。經與企業負責人和原作者溝通,他們的一致說法是:股折相當於以前銀行的存摺,是一種紙質的封包,上面寫有「XX商行股折」字樣。
網搜「股折」結果為:「息折」或「息折式」又稱股折式,是股東在購買了股票後從企業領取「官利」、「餘利」等股息的憑證。該折本封麵包有紅色綢布,如上書「湖北布紗絲麻四局應昌有限公司股折」金字,四周飾以金色框,右上角標有「應字第632號」,折內為15開鉛印件,其中9折上有文字等信息。內容為湖北布紗絲麻四局應昌有限公司發給湖北省江夏縣人裕後堂瑞記股折(折1股、平寶紋壹百兩),憑摺可得股息及紅利。折內附有「股折簡章」。
此處,貴社校編人員打有問號,綜上,我們認為,「股折」字面上很容易認為是「股份」的字誤。實則無誤。
以上申辯當否,請批評指正!
好在,出版社認可了我們關於「股折」的申辯,不然我們又要一次折騰到「骨折」。而關於「功夫」,我們存疑地服從了出版社的認定。
2月中旬,《華聲》常德老字號特刊付印。常德市商務山路副長鄧獻友為特刊撰寫了卷首語。出刊後,市商務局流通業管理科科長劉峻贊成不絕口:「想不到文萃傳媒的人那麼專業、那麼敬業,我們點一百個贊!」隨後,《常德日報》記者徐志雄採寫了特稿《留住舌尖上的鄉愁》,整版報導了常德老字號現象。
3月15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的當天,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湖南老字號故事》圖書終於上市發行。
撫卷含笑,墨香醉人。
湖南老字號從此有了自己的傳記。他們從久遠來,向更遠去。
祝願湖南老字號都成國際品牌。
(作者周光曙,原《知音》雜誌編輯部主任,現為湖南日報報業集團《華聲》雜誌副總編輯,《湖南老字號故事》圖書項目負責人之一。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網絡作家協會理事。了解湖南老字號相關情況或商務合作,請關注「新德商」微信公眾號留言,或加微信13787139086)
敬請關注「新德商」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