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臺北老字號

2021-02-14 新民好吃

說到美食,很少有城市能如同臺北一樣包羅萬象:從傳統中式小點到吮指滷味,從咖啡店到火鍋店,從高級餐廳到夜市排檔,山間、街邊、樓頂,都藏著經過歲月考驗的世間美味。

一碗驚豔的面  

百年歷史的「度小月」在臺北赫赫有名。它家的擔仔麵,精緻小碗,沒有肥肉的肉臊鮮香濃鬱,配以甜蝦頭熬成的高湯,上桌前先以熱水熱碗,面稍燙一下即撈起,撒上豆芽、香菜,再佐以蒜泥、烏醋、蝦仁,熱氣騰騰端到你面前。

  

「度小月」源於南部漁家在無魚可打的小月裡謀生的麵攤,湯、料、面都無比美味,還有酥炸花枝丸、南瓜冰以及招牌肉圓,幾乎人人必點。尤其在夜半的忠孝路店內,還能吃到熱騰騰的肉臊面,真是讓人感動到哭——還總能巧遇住在忠孝東路附近的大小明星們呢!

  

「永康牛肉麵」則最早發跡於永康公園旁的小麵攤,老闆是一名退伍老兵,用家常調製的豆瓣醬搭配熬煮牛肉麵,川味道地,人們爭相品嘗,陪伴臺北人成長,成為最懷舊的老味道。

  

還有「林東芳牛肉麵」,在八德路2段274號,這家店的火爆無法用語言形容,反正下午兩點過去還是要排長隊,不過速度蠻快,很快就排到。大碗的半筋半肉麵,點的人最多,真的是非常好吃,牛肉和牛筋燒得恰到好處,已經酥爛但又不至於爛得一塌糊塗,仍舊嚼勁十足。

  

至於大同區天水路20號的春發牛肉炒麵,也是許多老臺北做夢都會流口水的念想。雖是平價老店,但對於學生還是很奢侈的,總要存好一陣子錢才會去大快朵頤一番,從此一輩子念念不忘。

  

吃不夠的面線和米粉湯 

  

阿宗面線在西門町開了40年,實在太出名,一天到晚都是人潮長龍。它家只賣大腸面線,分大小碗,不提供座位,食客只能端著碗吃。一邊是沿街排隊的,一邊是捧著燙口面線場面相當壯觀。

  

艋舺公園邊有家隱身巷弄裡的大腸面線店,連名字都沒有,就在「福州元祖胡椒餅」旁邊,也是近半世紀老店,不僅古早味出名,最大特色是大腸包在魚漿裡。一般店家只將大腸滷熟,再剪一剪放到羹湯裡,而他家則遵循古法,放涼後還得用新鮮魚漿包好,再放進大鍋裡小火慢煮,沒有一點腥臭味,還多了魚漿的鮮甜。

  

這家店除了大腸面線,另一招牌就是魷魚羹。上等魷魚,同樣包進魚漿裡小火煮熟,Q嫩彈牙,與濃稠湯頭形成絕美滋味。

  

板橋文化路致理商專對面的油庫口面線,大腸入味,蚵仔肥碩鮮嫩,羹湯味正——一碗好的面線還能怎樣?這些已經足以成為常來油庫口的理由。有多少人是大老遠趕過來,只為一碗超好吃的面線喔,看著門口大排長龍的計程車就知道這裡的好味道不是蓋的,永遠的人潮人海啊!

對了,大同區民樂街3號(永樂市場旁)民樂旗魚米粉湯得順便提一下。據從小吃到大的人說,中午12點以前一定要去吃,要不然就不是正宗的了,因為一家店面分成上午跟下午兩家店在經營喔!三層肉跟新鮮的旗魚米粉都是必點的!當然還有炸甜不辣和外皮薄而酥脆的炸豆腐!

  

那些人如潮水的街巷小店 

  

萬華區廣州街的周記肉粥店,肉粥採用大骨熬的高湯,加上生米煮成粒粒分明的飯,撒上油蔥酥,並附上一塊肉羹,組成一碗完美的臺式肉粥,只要15新臺幣(約人民幣3元!)這種粒粒分明的粥,在很多外鄉人看來更像湯泡飯,但臺北人喜歡吃,在這裡的老顧客,不少人都是二碗起要,經常能看到剛吃完離開的客人桌上,碼放著高高的一摞碗!

  

因為歷史上被日本佔據過,飲食或多或少受到影響,臺北還有挺多經營日式料理的小店。「肥前屋」是中山區中山北路上值得推薦的一家鰻魚飯店,價格不算便宜,但經常遇到排長隊,就是為了那麼簡單卻銷魂的一碗鰻魚飯,十五年來吸引了無數人。醬汁入味,魚肉鮮香,不膩不鹹不油但很回味,一口鰻魚一口米飯,簡直停不下來。

  

忠孝東路四段216巷那裡,還有一家經營了三十多年的關東煮鋪子,沒有招牌、店面,單憑簡單攤位,每晚卻吸引如水人潮來此報到,想吃,還得排隊,才有可能輪到點餐。 因為沒有菜單,全憑客人看著鍋裡想著碗裡,在種類繁多的煮料裡挑選,從軟Q豬血糕、蒟蒻,到高麗菜卷,還有老闆娘親手炸的牛蒡天婦羅,即使經過熱湯熬煮仍能保持爽脆口感,更成為一大招牌。

  

同樣在忠孝東路上,「東區粉圓店」也是人潮洶湧,出沒的個個都是甜食動物。招牌粉圓很像珍珠奶茶中的珍珠,Q彈軟糯,再配上黃瓤甜地瓜、紅豆、芋頭,深深擄獲人心。

  

越夜越吃得歡 

  

到了晚上,臺北大大小小的夜市簡直是大胃王的福地,西式牛排、鐵板燒、紅油抄手、大餅包小餅、刀削麵、豬肝湯、花枝羹、蚵仔煎……明明剛吃過晚飯,夜市一逛,又食慾大開。

  

在寧夏夜市擺攤已有15年的感恩東山鴨頭,老闆每日採購食材,並經過細心處理後,才放入特製陳年老滷汁中燉煮入味4到5個小時之久,經過高溫油炸後更是香氣撲鼻,每咬一口都充滿香甜滷汁的濃鬱。

  

而饒河夜市,從八德路這頭的牌樓進去,走到底就是清代創建的松山慈佑宮,你會發現一個胡椒餅攤子人氣超級旺,許多人即使下雨打著傘也要排隊吃到;然後會經過三家藥燉排骨,生意最好的是中間的「陳董」,許多新的夜市美食如雨後春筍:「爆漿雞腿卷」、「焗烤起司洋芋」……當然,超級老字號的巷弄小吃永遠都不會讓人失望。

  

至於大名鼎鼎的士林夜市,從捷運劍潭站出來的那一片實為幾年前新起的市場,而老夜市在劍潭站斜對面往前不遠處。新市場遊客比較多,而老夜市才是臺北人心目中更原汁原味的,那裡尤其老字號多,忠誠號花枝羹和豪大大雞排,還有蚵仔面線、蚵仔煎、珍珠奶茶、廣東粥、日式壽司、炸雞排、生煎包、鹽水雞、蔥油餅、大香腸、甩餅、藥燉排骨、馬鈴薯片、青蛙下蛋……數都數不過來。

  

食物飄香,夜夜人聲鼎沸。吃完小吃,再來一份冰品吧:雪花冰、仙草冰、愛玉冰、泡泡冰、綿綿冰……

好內容與盆友一起分享!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臺北
    但自從生活在臺北,感覺自己漸漸會細究食材、褒貶優劣起來。剛來臺灣那會兒,師大的志願者小吳和隊長李叔叔就帶我們將臺灣美食吃了遍。那段時候,每每正吃著滷肉飯,便討論接下來是否應去吃芒果冰做飯後甜點;剛坐下晚飯的餐桌,又問明天去哪家豆漿店吃早餐……我問小吳:「你怎麼三句話不離一個吃呀!」答曰:「因為呆丸郎(臺灣人)是吃貨呀!」  臺北好似世界美食的聚集地,流行各色佳餚。
  • 舌尖上的老字號
    老吃客們都知道,老字號要儘量挑吃中飯的時候去。一些老飯店的頭牌師傅都是上了歲數的,保留了早報導早下班的習慣,下午就要收勺走人的,所以能吃中飯就別等到晚飯。如果是要外帶回家「孝敬」爹爹姆媽的,也要留出充足的排隊時間,名氣響點的老字號外賣部幾乎都是要排隊的,如果碰到逢年過節排隊時間更不會短。當然,要是買到了帶回家,那肯定是對長輩的超級馬屁了。
  • 臺北老字號麵館,六十年只做一碗麵
    這麵館在寶島臺灣開了六十年,不僅擁有臺北「面中之王」的美譽,還吸引了成龍、徐克、張惠妹等明星頻頻打卡,並且被《舌尖上的中國》收納在其中。臺灣的滷味更接近於潮汕滷味,但是從工藝和味道上,還是有些差別的。比如臺式滷蛋,顏色雖然比茶葉蛋要深,但口味偏清淡,蛋清倒是很筋道的。
  • 臺北RAW:舌尖上的環島之旅
    當我在越來越多的美食書上看到他寫的推薦序,才真正敬佩。每篇序言都寫得言之有物,篇篇語氣一致,絕非寫手操刀的流水線成品。他應是名廚裡最會寫的,比另一位以人類學家身份轉戰廚界的美女廚師更滿腹詩書的樣子。他的自傳《初心》被我列入我女兒的書單。2012年,有朋友去新加坡拜訪了他的餐廳Restaurant ANDRE,回來大呼過癮。
  • 景氣蕭條 臺北東區「老字號」永福樓將歇業
    臺北市東區商圈的名店永福樓傳出即將歇業的消息,凸顯出東區商圈沒落、景氣蕭條的現況。(鄭任南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市老字號江浙餐廳「永福樓」27日傳因不敵租金壓力,春節後熄燈打烊,2月24日預計為最後營業日。「永福樓」位於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營運40年,曾經風光一時,只是,美好的過往卻因每個月至少得收入超過300萬(新臺幣,下同)才能打平的營業額,長期的虧損讓經營者忍痛收攤。該店官網上打出的「老師傅的手藝,新時代的質量」字樣,格外讓人感傷。
  • 99/3人【臺北吳記老鍋底麻辣火鍋】鴨血豆腐暢吃鍋底+嫩牛肉…風靡臺北30年,引爆魔都美食圈的地道老字號火鍋!
    「火了36年的地道老字號火鍋」現在☞帶著心愛的她來吳記吃一頓浪漫的臺北火鍋!不但排隊叫號到晚上十點,更是明星常常打卡的美食店,風靡臺北30年,並相繼引爆魔都美食圈的臺北吳記老鍋底麻辣火鍋臺灣火鍋講究「1分油9分湯」所以店內主打的麻辣鴨血豆腐鍋底,都要用上每天熬的骨湯煮製,再配上
  • 臺北美食地圖:用舌尖感受臺灣
    如果問臺北人吃中式早餐去哪家?大多數都會推薦阜杭豆漿,不論是老道饕客還是居民區的婆婆,都愛這個味道。全開放式的作坊讓店外排隊的客人看到從揉面到燒餅出爐的過程,熱騰騰的燒餅拿到手,再配上一杯醇厚豆漿,立刻讓人精神十足。
  • 8個值得收藏的臺北夜宵老字號
    在臺北,美食24小時不打烊。不肯睡覺的夜貓們,再不用擔心餓肚子啦!◢ 竹村居酒屋這家小巷中的居酒屋不僅有地道的日式燒烤和清酒,抬頭便能看見臺北101的炫目夜景,果然是喝酒談心事的好地方呢。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53巷1弄2號◢ 阿華海鮮
  • 舌尖上的春天到了!北京老字號春菜小吃扎堆兒上市
    蒲公英、魚腥草、涼拌三葉香、野菜窩頭……3月20日一大早,同和居門口的外擺攤位上,新上市的春菜整齊地碼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一盒盒野菜顏色翠綠、透著新鮮。「老話講應時而食,不時不食。開春吃野菜好處多著吶!」張大爺說著就選上了5盒。
  • 8個值得收藏的臺北夜宵老字號,不是當地人不知道
    >在臺北,美食24小時不打烊。有些美味,隱藏在深巷裡,卻不容錯過,本期我們盤點8家臺北最值得一去的深夜食堂,即便現在不能前往,但收藏著總有一天能用得上。這家小巷中的居酒屋不僅有地道的日式燒烤和清酒,抬頭便能看見臺北101的炫目夜景,果然是喝酒談心事的好地方呢。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53巷1弄2號◢ 阿華海鮮
  • 人物 臺北老字號同志桑拿的傳奇
    位於臺北西門紅樓旁的漢士三溫暖(桑拿),是臺北歷史最久的男同志三溫暖之一,61歲的餘老闆被圈內人暱稱為「阿嬤」,在臺灣戒嚴時代被迫壓抑性傾向結婚生子,與妻子相敬如「冰」十年,終於離婚卸下面具,與朋友開了三溫暖,許多與他有相同遭遇的男同志來此暫時喘息。
  •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顧問來啦,董克平帶你品味「舌尖上的美酒」!
    1985年左右,在一位朋友的竭誠鼓動下,徐小平有機會去北京西四附近一家叫「馬凱餐廳」的老字號餐廳「撮」過一頓飯,他驚奇地品嘗到了終生難忘的「東安子雞」。徐小平回憶說:整整十年後,我從加拿大回到北京創業,還一個人特意去了趟馬凱餐廳,想再體驗一次當年那種銷魂蝕骨舌尖上的快感。
  • 寶島臺灣雙城記臺北、臺中旅遊攻略
    西門町▲ 臺北 的taxi是明亮的橙黃色,停在路邊甚是吸睛。西門町臺北亦是如此,我們住在車水馬龍的萬華區,距離西門町、西門紅樓、總統府等熱門區域都是步行可達的距離。西門町是臺北市人氣最高的商圈,同時人也很多,初到臺北的我們在西門町各式美食的包圍下挑花了眼,恨不得自己能瞬間擁有大胃王的實力,把每家店挨個嘗一遍才好。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上海「米道」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後,觀眾大呼解饞,也有人口水連連。很多人反映,拍攝美食特寫太少,無法滿足大家的口舌之欲。
  • 《舌尖上的中國》裡的魔都餐廳
    看《舌尖上的中國》,各種饞,有些天亮就能去吃,有些則需要收藏起來,哪天去到那裡了,一定要嘗個正宗。其中「八寶鴨」源自蘇錫幫的「八寶雞」,即不把鴨開膛,而是從翅膀下割開一個口子,由此取出內臟,將鴨子洗淨後再從這個口子裡塞進八寶餡料:糯米、蓮心、筍丁、火腿丁、慄子丁、冬菇丁、肉丁,成菜香味濃鬱、肥嫩香酥,成為老飯店一道馳名中外的看家菜。❤回復關鍵字「舌尖」即可獲取餐廳地址。3.
  • 紀錄片《尋味·王家沙》:老字號也可以是"網紅"
    原標題:75年的老字號,也可以是「網紅」 晨報記者 殷 茵 春節的蛋黃肉鬆八寶飯、清明節的馬蘭頭青團、中秋節的榨菜鮮肉月餅……每到傳統佳節,南京西路805號的王家沙門前總是排起長龍,這家中華傳統老字號不知何時起,已經成了「網紅」點心的代名詞。
  • 用舌尖感受城市之美 7間臺北必訪的精緻甜點店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7家臺北必訪的甜點店,用舌尖品味屬於大城市小人物的魅力!Le Ruban Pâtisserie 法朋烘焙甜點坊開店已滿三周年的法朋一直都是心中屬一屬二的甜點店,簡約的小店面總是有滿滿的人潮,這裡的甜點外觀簡單吃來口感卻豐富有層次,除了最知名的「老奶奶檸檬蛋糕」,綿密不乾澀的瑪德蓮也深得我心!
  • 舌尖上的臺北士林夜市,跟咱們大陸比到底怎麼樣?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吃,其實臺灣美食我已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但總覺著有一個地方必須單獨寫一下,那就是臺北的士林夜市,仿佛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夜市。除了在國內,我個人的真實經歷是在新加坡和吉隆坡都和當地的華人聊起過這個夜市,好似大家不約而同地對這個臺北的夜市極為推崇。
  • 我們與「老字號」的故事
    王峰處長(左)、戴琳副處長(右)與本文作者周光曙交流老字號工作。     整理個活動中,老字號企業的掌握門人大都要十分配合支持,但採訪並不都很順利。老總們都很忙,有時一個老總要約上好幾次才能見到人,而有時,明明約好了,老遠跑上門去,他已不在辦公室,說是臨時有要事,得再約時間。讓時間觀念很強的記者們十分無語。    汗水凝結成珠璣文字,文字編織出生動故事。
  • 【美食】泉州小吃麵線糊 潤餅有望亮相央視《舌尖上的中國2》
    牛肉羹 面線糊  兩年前,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牽動著無數人的味蕾與鄉愁。經過一年多的拍攝製作,《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第二季)將於本周五晚開播。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