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去臺灣之前,從來對「吃」沒有太大講究,認為三餐吃飽就行了,至於吃什麼也不會多想,因而也被我的那些「吃貨」朋友屬為異類。但自從生活在臺北,感覺自己漸漸會細究食材、褒貶優劣起來。剛來臺灣那會兒,師大的志願者小吳和隊長李叔叔就帶我們將臺灣美食吃了遍。那段時候,每每正吃著滷肉飯,便討論接下來是否應去吃芒果冰做飯後甜點;剛坐下晚飯的餐桌,又問明天去哪家豆漿店吃早餐……我問小吳:「你怎麼三句話不離一個吃呀!」答曰:「因為呆丸郎(臺灣人)是吃貨呀!」
臺北好似世界美食的聚集地,流行各色佳餚。既流行我們這裡的江浙淮揚菜還有四川重慶火鍋,又充斥著日本料理店、西餐館咖啡廳,還有極具異域風情的泰式餐館、緬甸小吃以及自家的臺灣美食夜市。
一.清晨的豆漿鋪
臺灣人愛豆漿。從我的住所到學校經過一條居民街,街邊五六家豆漿鋪。我獨愛去一家四海豆漿,在臺師大主校區附近。這家很大,位於街的拐角處,生意興隆,常常未轉角便看到顧客排的隊伍溢出店門。豆漿店早餐賣的最多的除了豆漿、米漿,還有飯糰、蘿蔔糕和起司蛋餅(蛋餅中夾一片起司的式樣)。有一回我們幾個交換生一起吃早餐,一學姐點了一個「甜豆漿加雞蛋」,取餐發現是豆漿裡放進煎雞蛋,讓我們都直直地「傻眼」。
招呼客人的是四十歲左右的老闆娘,她必須高效率地根據客人的外貌快速判斷對其稱呼,若是學生族,則稱之「弟弟」「妹妹」(念第三聲);稍年長的上班族,稱之「先生」「小姐」;中年人則是「大哥」「大姐」。一次店內客人多,老闆娘將做好的蛋餅一擺,大聲喊道:「大姐,你的荷包蛋好了!」顧客過來取餐時說:「在家他們都叫我小姐。」周圍人都笑了。
(永和豆漿早餐,和志願者小吳同學)
二.和食與壽司
日本菜在臺灣很流行,二者風格俱偏甜、偏清淡,造型精緻,集欣賞、品嘗功能於一體。在臺北,隨處可見迴轉壽司餐廳,還有各種賣丼飯的定食餐廳。
在迴轉壽司餐廳,進門就被服務員用日語集體問候一聲「歡迎」,然後找位置坐下,服務員就跑來問要不要味增湯還是手卷。總是在店裡看到日本人光顧,所以服務員還需要會幾句日語來與之交流。關於壽司種類,臺灣多鮭魚,鯛魚,旗魚的種類,魚子醬和海蝦也很熱門。在臺灣的吃飯節奏相對是比較慢的,很多人獨自來吃,看著轉盤上的菜式,總思索半天,才決定吃不吃它,這樣的慢節奏在我們大陸人眼裡是很令人著急的。
(迴轉壽司店)
關於定食餐廳,從住家到學校路上一家剛開業倆仨月的Sukiya餐廳,似乎每次路過都是在門口排至少十人的隊伍,有時排在末尾的等我回家拿了東西走回學校時還是在排著隊。日本同學說這個餐廳是日本人開的,保留原滋原味的風格;且價格相對便宜地多。餐廳多賣丼飯,牛丼,豚丼,親子丼(雞肉加雞蛋)等。這樣的丼飯,我來到臺灣才知道有,是日本日常的米飯類型。丼在日文念「懂」音,原為古漢字,自唐傳入日本後引用為「蓋飯」之意。
(牛丼和壽司)
三.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起源於臺灣,是臺灣「泡沫紅茶」文化之一。不論在街頭巷尾,在書店裡,在校園裡,奶茶店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剛來臺灣沒幾天,貓叔來接待我們時問「來臺灣有沒有喝過珍珠奶茶」,我們說「還沒」,貓叔作驚訝狀,來臺灣都不喝珍珠奶茶,什麼道理啊。
其實後來在街頭,校園裡走著,總是看著人們手裡提著袋子,裝著一杯奶茶或者紅茶,但多半年輕人更為熱衷。另外,若是在大陸看見男生常常奶茶不離手,就得說他很「娘」了;而在臺灣,愛奶茶並非只是女生的特權,男生結伴喝奶茶的現象常常有。仿佛就是這樣對奶茶的鐘愛,加上輕聲細語的臺灣腔,讓大家對臺灣男生產生如同臺灣偶像劇男主角那般小清新風格的印象。
(珍珠奶茶)
四.夜市
臺灣另一著名舌尖文化當屬夜市。主要有臺北的士林夜市,西門町夜市和臺中的逢甲夜市等。作為平民生活重要的消遣娛樂去處,夜市集結了吃喝,購物,旅遊買紀念品的服務和場所。而在這裡,主要談談夜市裡充斥的臺灣特色美食小吃吧——紅豆餅,北港豆花,臺中太陽餅,章魚小丸子,大腸面線,蚵仔煎,淡水阿給,滷肉飯,麻糬等集結於一處,共同呈給遊客一種美食盛宴。
紅豆餅,又叫車輪餅,形似小小車輪,內夾紅豆餡料(除了紅豆還有綠豆,奶油,香芋口味)。豆花,也就是豆腐花了,在臺灣做成不同種類,而味道都是甜的,這點很新奇;在豆花中一般加入配料如粉圓,湯圓,紅豆,芋頭等由顧客自由選擇。配合豆花一起賣的通常還有燒仙草(多生於廣東福建臺灣等南方的植物),薏仁湯,紅綠豆湯等。太陽餅為臺中特產,是種甜陷薄冰,餡料為麥芽糖,味道香甜,不黏不粘。蚵仔煎,是牡蠣加上雞蛋煎制而成的美食,它起初是臺灣閩南地區的人民在無法飽食下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而今卻作為最有名的特色小吃,衍生出其他如蝦仁煎,大腸蚵仔面線一系列的食物。阿給,是淡水特色,是日文「油豆腐」一詞的直接音譯——將油豆腐中間挖空,填充入冬粉,浸泡滷汁,以魚漿封口加以蒸熟,後撒上甜酸醬。滷肉飯,是米飯蓋上豬五花肉的特色飯類美食,路口常有滷肉飯打包店,而著名的金峰滷肉飯店更是遊客光顧頻繁,下午兩三點去依舊需要排隊等候。麻糬,是糯米類食物,類似於北方的年糕,在臺灣以客家人做法最為地道,而臺灣南部的民眾都習慣中秋節吃麻糬。
(紅豆餅,豆花,烤肉串,章魚小丸子)
五.排隊文化
同為民國初年戰亂時期的學者,臺灣人推崇的梁實秋先生作《雅舍談吃》將餐桌、舌尖之妙趣描寫得淋漓盡致,較之大陸欣賞的同時代魯迅先生針砭時弊、憂國憂民,更多幾分對現世光景的享受和閒適悠然之心。排隊文化也是臺北的舌尖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你會發現,凡是熱門的美食前,就是人們排隊等候的身影。
常常下了晚班的人們,三五人結伴在附近的日式料理店或奶茶店前排隊點一份美味。這時候擺脫一天的勞累,站在美食店前等候,和周圍朋友聊聊天談談一天發生的事,就相當於放鬆和享受了。
(排隊文化)
小吳說,人生兩大樂趣,是美食和拍照。在臺灣,我深深認同這句說法。在交換的短短一百四十天裡,通過拍照,我留下2000張美妙獨有的回憶;通過美食,我感受到臺灣如此豐富多樣的舌尖文化,品嘗了各種臺灣人引以為豪的美食。回到陝師大的食堂,吃改良成西安口味的手抓餅和滷肉飯,覺得味道和臺灣本土的大不一樣了。在感慨沒有了原汁原味之餘,不禁想想我以後在我所要走的每一片土地,都要儘可能嘗嘗它們本土的風味。畢竟離開後,那味道不會在另一處完全一致的。遂僅以此文懷念和介紹一下這獨具一格的「舌尖上的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