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臺北

2021-02-07 遇見臺灣

  在我去臺灣之前,從來對「吃」沒有太大講究,認為三餐吃飽就行了,至於吃什麼也不會多想,因而也被我的那些「吃貨」朋友屬為異類。但自從生活在臺北,感覺自己漸漸會細究食材、褒貶優劣起來。剛來臺灣那會兒,師大的志願者小吳和隊長李叔叔就帶我們將臺灣美食吃了遍。那段時候,每每正吃著滷肉飯,便討論接下來是否應去吃芒果冰做飯後甜點;剛坐下晚飯的餐桌,又問明天去哪家豆漿店吃早餐……我問小吳:「你怎麼三句話不離一個吃呀!」答曰:「因為呆丸郎(臺灣人)是吃貨呀!」

  臺北好似世界美食的聚集地,流行各色佳餚。既流行我們這裡的江浙淮揚菜還有四川重慶火鍋,又充斥著日本料理店、西餐館咖啡廳,還有極具異域風情的泰式餐館、緬甸小吃以及自家的臺灣美食夜市。

一.清晨的豆漿鋪

  臺灣人愛豆漿。從我的住所到學校經過一條居民街,街邊五六家豆漿鋪。我獨愛去一家四海豆漿,在臺師大主校區附近。這家很大,位於街的拐角處,生意興隆,常常未轉角便看到顧客排的隊伍溢出店門。豆漿店早餐賣的最多的除了豆漿、米漿,還有飯糰、蘿蔔糕和起司蛋餅(蛋餅中夾一片起司的式樣)。有一回我們幾個交換生一起吃早餐,一學姐點了一個「甜豆漿加雞蛋」,取餐發現是豆漿裡放進煎雞蛋,讓我們都直直地「傻眼」。

  招呼客人的是四十歲左右的老闆娘,她必須高效率地根據客人的外貌快速判斷對其稱呼,若是學生族,則稱之「弟弟」「妹妹」(念第三聲);稍年長的上班族,稱之「先生」「小姐」;中年人則是「大哥」「大姐」。一次店內客人多,老闆娘將做好的蛋餅一擺,大聲喊道:「大姐,你的荷包蛋好了!」顧客過來取餐時說:「在家他們都叫我小姐。」周圍人都笑了。

(永和豆漿早餐,和志願者小吳同學)

二.和食與壽司

  日本菜在臺灣很流行,二者風格俱偏甜、偏清淡,造型精緻,集欣賞、品嘗功能於一體。在臺北,隨處可見迴轉壽司餐廳,還有各種賣丼飯的定食餐廳。

在迴轉壽司餐廳,進門就被服務員用日語集體問候一聲「歡迎」,然後找位置坐下,服務員就跑來問要不要味增湯還是手卷。總是在店裡看到日本人光顧,所以服務員還需要會幾句日語來與之交流。關於壽司種類,臺灣多鮭魚,鯛魚,旗魚的種類,魚子醬和海蝦也很熱門。在臺灣的吃飯節奏相對是比較慢的,很多人獨自來吃,看著轉盤上的菜式,總思索半天,才決定吃不吃它,這樣的慢節奏在我們大陸人眼裡是很令人著急的。


(迴轉壽司店)

  關於定食餐廳,從住家到學校路上一家剛開業倆仨月的Sukiya餐廳,似乎每次路過都是在門口排至少十人的隊伍,有時排在末尾的等我回家拿了東西走回學校時還是在排著隊。日本同學說這個餐廳是日本人開的,保留原滋原味的風格;且價格相對便宜地多。餐廳多賣丼飯,牛丼,豚丼,親子丼(雞肉加雞蛋)等。這樣的丼飯,我來到臺灣才知道有,是日本日常的米飯類型。丼在日文念「懂」音,原為古漢字,自唐傳入日本後引用為「蓋飯」之意。

(牛丼和壽司)

三.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起源於臺灣,是臺灣「泡沫紅茶」文化之一。不論在街頭巷尾,在書店裡,在校園裡,奶茶店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剛來臺灣沒幾天,貓叔來接待我們時問「來臺灣有沒有喝過珍珠奶茶」,我們說「還沒」,貓叔作驚訝狀,來臺灣都不喝珍珠奶茶,什麼道理啊。

  其實後來在街頭,校園裡走著,總是看著人們手裡提著袋子,裝著一杯奶茶或者紅茶,但多半年輕人更為熱衷。另外,若是在大陸看見男生常常奶茶不離手,就得說他很「娘」了;而在臺灣,愛奶茶並非只是女生的特權,男生結伴喝奶茶的現象常常有。仿佛就是這樣對奶茶的鐘愛,加上輕聲細語的臺灣腔,讓大家對臺灣男生產生如同臺灣偶像劇男主角那般小清新風格的印象。


(珍珠奶茶)

四.夜市

  臺灣另一著名舌尖文化當屬夜市。主要有臺北的士林夜市,西門町夜市和臺中的逢甲夜市等。作為平民生活重要的消遣娛樂去處,夜市集結了吃喝,購物,旅遊買紀念品的服務和場所。而在這裡,主要談談夜市裡充斥的臺灣特色美食小吃吧——紅豆餅,北港豆花,臺中太陽餅,章魚小丸子,大腸面線,蚵仔煎,淡水阿給,滷肉飯,麻糬等集結於一處,共同呈給遊客一種美食盛宴。

  紅豆餅,又叫車輪餅,形似小小車輪,內夾紅豆餡料(除了紅豆還有綠豆,奶油,香芋口味)。豆花,也就是豆腐花了,在臺灣做成不同種類,而味道都是甜的,這點很新奇;在豆花中一般加入配料如粉圓,湯圓,紅豆,芋頭等由顧客自由選擇。配合豆花一起賣的通常還有燒仙草(多生於廣東福建臺灣等南方的植物),薏仁湯,紅綠豆湯等。太陽餅為臺中特產,是種甜陷薄冰,餡料為麥芽糖,味道香甜,不黏不粘。蚵仔煎,是牡蠣加上雞蛋煎制而成的美食,它起初是臺灣閩南地區的人民在無法飽食下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而今卻作為最有名的特色小吃,衍生出其他如蝦仁煎,大腸蚵仔面線一系列的食物。阿給,是淡水特色,是日文「油豆腐」一詞的直接音譯——將油豆腐中間挖空,填充入冬粉,浸泡滷汁,以魚漿封口加以蒸熟,後撒上甜酸醬。滷肉飯,是米飯蓋上豬五花肉的特色飯類美食,路口常有滷肉飯打包店,而著名的金峰滷肉飯店更是遊客光顧頻繁,下午兩三點去依舊需要排隊等候。麻糬,是糯米類食物,類似於北方的年糕,在臺灣以客家人做法最為地道,而臺灣南部的民眾都習慣中秋節吃麻糬。

(紅豆餅,豆花,烤肉串,章魚小丸子)

五.排隊文化

  同為民國初年戰亂時期的學者,臺灣人推崇的梁實秋先生作《雅舍談吃》將餐桌、舌尖之妙趣描寫得淋漓盡致,較之大陸欣賞的同時代魯迅先生針砭時弊、憂國憂民,更多幾分對現世光景的享受和閒適悠然之心。排隊文化也是臺北的舌尖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你會發現,凡是熱門的美食前,就是人們排隊等候的身影。

  常常下了晚班的人們,三五人結伴在附近的日式料理店或奶茶店前排隊點一份美味。這時候擺脫一天的勞累,站在美食店前等候,和周圍朋友聊聊天談談一天發生的事,就相當於放鬆和享受了。


(排隊文化)

  小吳說,人生兩大樂趣,是美食和拍照。在臺灣,我深深認同這句說法。在交換的短短一百四十天裡,通過拍照,我留下2000張美妙獨有的回憶;通過美食,我感受到臺灣如此豐富多樣的舌尖文化,品嘗了各種臺灣人引以為豪的美食。回到陝師大的食堂,吃改良成西安口味的手抓餅和滷肉飯,覺得味道和臺灣本土的大不一樣了。在感慨沒有了原汁原味之餘,不禁想想我以後在我所要走的每一片土地,都要儘可能嘗嘗它們本土的風味。畢竟離開後,那味道不會在另一處完全一致的。遂僅以此文懷念和介紹一下這獨具一格的「舌尖上的臺北」。

相關焦點

  • 臺北RAW:舌尖上的環島之旅
    當我在越來越多的美食書上看到他寫的推薦序,才真正敬佩。每篇序言都寫得言之有物,篇篇語氣一致,絕非寫手操刀的流水線成品。他應是名廚裡最會寫的,比另一位以人類學家身份轉戰廚界的美女廚師更滿腹詩書的樣子。他的自傳《初心》被我列入我女兒的書單。2012年,有朋友去新加坡拜訪了他的餐廳Restaurant ANDRE,回來大呼過癮。
  • 臺北美食地圖:用舌尖感受臺灣
    如果問臺北人吃中式早餐去哪家?大多數都會推薦阜杭豆漿,不論是老道饕客還是居民區的婆婆,都愛這個味道。全開放式的作坊讓店外排隊的客人看到從揉面到燒餅出爐的過程,熱騰騰的燒餅拿到手,再配上一杯醇厚豆漿,立刻讓人精神十足。
  • 舌尖上的臺北老字號
    一碗驚豔的面  百年歷史的「度小月」在臺北赫赫有名。它家的擔仔麵,精緻小碗,沒有肥肉的肉臊鮮香濃鬱,配以甜蝦頭熬成的高湯,上桌前先以熱水熱碗,面稍燙一下即撈起,撒上豆芽、香菜,再佐以蒜泥、烏醋、蝦仁,熱氣騰騰端到你面前。
  • 用舌尖感受城市之美 7間臺北必訪的精緻甜點店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7家臺北必訪的甜點店,用舌尖品味屬於大城市小人物的魅力!Le Ruban Pâtisserie 法朋烘焙甜點坊開店已滿三周年的法朋一直都是心中屬一屬二的甜點店,簡約的小店面總是有滿滿的人潮,這裡的甜點外觀簡單吃來口感卻豐富有層次,除了最知名的「老奶奶檸檬蛋糕」,綿密不乾澀的瑪德蓮也深得我心!
  • 舌尖上的臺北士林夜市,跟咱們大陸比到底怎麼樣?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吃,其實臺灣美食我已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但總覺著有一個地方必須單獨寫一下,那就是臺北的士林夜市,仿佛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夜市。除了在國內,我個人的真實經歷是在新加坡和吉隆坡都和當地的華人聊起過這個夜市,好似大家不約而同地對這個臺北的夜市極為推崇。
  • 舌尖上的臺北士林夜市,跟您想的還真有點不一樣
    今天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吃,其實臺灣美食我已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但總覺著有一個地方必須單獨寫一下,那就是臺北的士林夜市,仿佛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夜市。除了在國內,我個人的真實經歷是在新加坡和吉隆坡都和當地的華人聊起過這個夜市,好似大家不約而同地對這個臺北的夜市極為推崇。
  • 新書推薦丨舌尖上的臺北:一份詳盡的寶島美食地圖
    如果你來到臺北,了解這個城市最好的入口是什麼?
  • 【五星推薦】舌尖上的臺灣
    仍然用扁擔檜木桶作為豆花容器,可以最大程度保存豆花的古早口感。製作和調味依循傳統做法:生石膏用木炭加熱後,加入豆漿中製成豆花。每天清晨現做。建議可以這樣品嘗它:先來一口原味,用舌尖吸收豆香;再加上秘制紅糖水,香甜和順滑一起入喉;最後加上紅豆或地瓜、蓮子、地瓜、湯圓、 然用扁擔檜木桶作為豆花容器,愛玉等配料,體驗咀嚼豆花的趣味。
  • 舌尖上的安徽
    紅遍大江南北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中國」等詞迅速走紅,不少人也開始點評或懷念起「舌尖上的安徽」
  • 《舌尖上的樂子》之二:挑剔著,吃遍中國
    2012年,領銜製作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後引起廣泛關注,後陸續在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年度話題。《舌尖上的樂子》之二:挑剔著,吃遍中國陳曉卿因為工作性質,馬不停蹄各處流竄,常常兩個月的時間,在北京加在一起還不到倆禮拜。
  • 舌尖上的牛肉麵
    2012年和2014年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爆全國,激起了國人對美食的空前熱情,
  • 一場舌尖上的豔遇
    在熱鍋裡滾著的,在鐵板上烤著的,在燙油裡炸著的,很吵鬧卻也很溫暖。正如雅淳預告的那樣,臺南真是一刻都不停歇地吃。最難過的事情大概不是想吃卻不敢吃,而是想吃已經吃不下了。託敬業的「摩託導遊」佳翔同學的福,我在臺南一刻不停歇都吃著,好像把之前旅行中不小心餓到的時刻,1000%地補了回來。
  • 在舌尖上起舞的不僅是美食,還有緬甸的這個!舌尖上的小黑暗
    眾所周知,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食物上面存在著極其大的差距,主要由於受到當地歷史環境的發展影響再加上個人口味追求程度的不一樣每一個地方都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對於食物的處理和烹飪方式存在著自己的見解。
  • 王玉 舌尖上的鄉愁
    文:王玉 | 圖:網絡久居異鄉,想念的不僅是故鄉那片遙遠的土地,更讓人戀戀難忘的還是味蕾上的故鄉。翻出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重溫一遍,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塵封已久,卻一下子都被這部紀錄片喚醒,那些生命中最新鮮的味道以不可阻擋之勢撲鼻而來。
  • 舌尖上的臺灣,藏著一個早餐江湖
    小時候比較常吃傳統中式早餐:燒餅油條、豆漿米漿等等;到了新竹、臺北讀書工作以後,比較常吃西式例如吐司,比較難找到小時候的味道了。就我的感覺,臺灣其實一部分人不吃早餐的,可能是晚睡晚起的習慣。1950年代,幾位退伍老兵在永和路口的街頭擺攤,磨豆漿、炸油條、烤燒餅從此成為臺北地區豆漿店的起始。1955年永和區豆漿大王創立,成為臺式豆漿店的代表。此後的數十年,臺北人想吃早點或宵夜,便來上一句:「走,到永和喝豆漿去」。 直至現在,豆漿店都是不少臺灣人的最愛。豆漿也在臺灣不同地方發展出了不同的味道,臺灣的鹹甜豆漿之爭跟大陸的冬至吃元宵餃子之爭一樣激烈有趣。
  • 在舌尖上品味過年好
    撿了兩部片子看,趙本山的《過年好》,電影版「舌尖」之《舌尖上的春節》。《舌尖上的春節》延續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方式方法,看上去依舊被刺激的唾液分泌,衝動的想吃飯。把一面鏡子打碎,再重新組合,這個過程就是「舌尖」展露的內容。
  • 《舌尖上的中國3》2018年春節開播,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讓您久等了!
    中央電視臺廣告經營管理中心與紀錄頻道在京舉辦《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宣布《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在2018年春節期間暖心回歸,繼續講述人與美食背後的溫情故事
  • 《舌尖上的中國》與《慢食運動》
    難得的是,如今在《舌尖》贏得的諸多讚譽中,分集的結構是其中的重要一點。片子的結構既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或者歷史脈絡展開,也沒有按照食物的地域說起,「說不出來是什麼結構,但你就是覺得有其合理性,並且很科學。」有網友這樣評論。作為《舌尖》的顧問之一,美食家沈宏非參與了最初的分集策劃,在他所提出的原始版本中,《舌尖》被按照「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結構進行分集。
  • 不要睡進2018,有生之年,去臺北跨年!
    臺北市政廣場跨年演唱會臺北跨年演唱會由臺北市政府策劃,也是每年臺北跨年活動的重頭戲,不僅有當紅歌手、明星輪番上演勁歌熱舞,還有101大樓煙火秀將晚會推向高潮,更重要的是——不需要門票為了這次臺北的跨年,川同學製造了兩條不同的跨年線路A.臺北跨年+舌尖上的臺北5天行程B.臺北跨年+ 半環島的7天行程無論你是想體驗臺灣自然風光,還是想要臺北美食吃到飽
  • 武漢美食之【舌尖上的漢街】
    【武漢人的隨身美食】歡迎關注:武漢吃貨爆料 微信號:wuhan-777隨著《舌尖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