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在迷惘中試圖理解

2020-12-27 一位書生

《月亮和六便士》雖然是一百年前的作品,但卻一直有著經久不衰的現實價值,這也是它暢銷至今的原因。

書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它的寓意是:月亮高高在上,是我們的理想。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金額最少的錢,象徵著我們的生活。

人生贏家總是能成功地將這兩者結合,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曾嘗試過去平衡月亮與六便士的關係。所幸的是,今時今日,這兩者之間已經不再是水火不容了,起碼已經進步成為貓和狗之間的關係,我們既可以追尋自己的理想,又能夠憑藉理想獲得相應的收入。下面簡單地聊一下書中的故事。

全世界都在追逐夢想,而思特裡克蘭德在追逐他的厄運,因為被夢想俘虜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厄運。當然這裡說的夢想是真的夢想,不是「爸爸媽媽說」、「老師說」、「電視報紙說」裡被勾勒出來的藍圖,也不是藍領白領之上的金領,更加不是獵人給麻雀設的圈套裡的那點兒米粒。

思特裡克蘭德疾步如飛,如願以償地追上了他的厄運。五年後,他在巴黎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裡面奄奄一息,要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後來,他淪落街頭,成了碼頭工人。又過了幾年,他自我流放到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身患麻風病,雙目失明,臨死之前讓人把他的巔峰之作付之一炬。

十五年之內,這個倫敦的股票員風馳電掣,越過城市、越過文明、越過中產階級、越過太平洋、越過人性,終於追上了命運這匹烈馬。

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思特裡克蘭德拒絕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了一個又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了一層又一層衣服,最後一抬腳,赤身裸體,踏入內心召喚出的冰窖中去。

小說中的「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說:「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或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當他拿起畫筆的時候,卻認為自己是一個君王。

這樣的人很可惡,他的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與「社會」發生任何關係。但他又是無辜的,因為他的眼裡豈止是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他說:

「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若說他與別人有什麼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加信服宿命。夢想多麼妖冶,多麼鋒利,人們在驚慌之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與利祿,或是求功名利祿不得的怨恨。但思特裡克蘭德拒絕成為「人們」裡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一個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裡,一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牆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湧的顏色。因為他已經失明,只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此時此刻,我的心中唯有敬畏。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我開始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想法,變得膽小,不認為會有什麼事情會讓自己不顧一切地去投入。我會考慮周圍人的想法,父母、朋友,甚至會毫無追求,平淡地過此一生,不會去思考需要冒險的事情。

如果我遇見書中那個痴迷畫畫、為了藝術拋棄一切、在孤島上一身膿瘡兩眼失明仍然作畫的人,會怎麼樣?會羨慕,還是嫉妒。

這個世界本就是不可思議的,有些人就是以你不理解也無所謂的姿態活著,只憑藉理性和腦子,人與人之間是不可能互相理解的。就像我們都不明白為什麼有的菜自己就是不喜歡吃,又怎麼能去理解更加深層次的東西。

人為什麼會相互依賴,為什麼會喜歡,為什麼互相在一起,大概是因為有時候我們覺得一個人不夠,一個人挨打會痛,兩個人反而會成為彼此的英雄。年紀越來越大,依賴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需要有人給自己工作,吃飯需要人陪伴,需要有人聊天,需要別人的看法和眼光。

說白了,就兩個字——「意義」。不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在尋找它的意義與價值。如果沒有意義的話,即使在別人的眼中,你的人生多麼精彩,多麼令人羨慕,但是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卻仍然無法掩飾那份不安與懦弱。

我無法理解那個畫家,也無法理解任何一個天才,但這沒關係。有人享受紅綠燈的安逸,有人想尋找亂穿馬路的刺激;有人欣賞偷香竊玉,有人尋覓忠誠與信任;有人工作興奮到夜晚,有人卻因為一片異鄉的落葉掉眼淚。

他們無法互相理解,也無法互相模仿,但是他們都存在這個世界上,高貴也好,平凡也好,庸俗也好。這根本不需要我理不理解,他們就那麼存在著。或許在路上我可以遇見欣賞的靈魂,欣賞就是了。

能找到為我準備的東西,滿懷感激就可以了。如此,心安。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何妨彎腰撿六便士,再抬頭描摹月亮
    被逼上「烤火架」的斯特裡克蘭夫人告訴我們,借著「月光」撿「六便士」是另一種人生智慧:從小喜歡閱讀的她,婚後依然保持閱讀習慣,並以此衍生了相關的社交,結交文人作家。在變故發生後,她迅速學會了速記和打字,從文人作家朋友中得到了列印文稿的工作,以此謀生,完美渡過了「取月亮舍六便士」的丈夫帶來的無妄之災。
  • 《月亮與六便士》:你願意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嗎?
    花了八天時間,終於看完《月亮與六便士》。掩卷而思,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為了月亮放棄六便士嗎?月亮,指的是遙不可及的理想。
  • 《月亮和六便士》卡司公布 | 第二輪卡司大曝光
    戳上方藍字「關注」一起做個熱愛音樂劇的人❤️成為別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瘋子執迷不悟的傻子冷酷無情的負心漢為的只是不負心中的熱情與理想——《月亮和六便士那就是《月亮和六便士》第二輪卡司正式公布這次加入了不少的新血新血到底會帶來什麼新景象呢?卡司之間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一起密切期待吧!!我們也會緊密報導的!!現在!這一瞬間!right now!卡司要公布啦啦啦!!!!!
  •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西西弗斯與巨石
    因此,儘管提前收尾已是一個很好的故事,毛姆卻試圖以接近神秘主義的臨終場景敘述,將月亮與六便士之間可能存在的曖昧地帶,將現實中的高更與虛構的斯特裡克蘭德,徹底隔絕開來。 關鍵詞:毛姆;斯特裡克蘭德;月亮與;選擇;創作;大溪地島;阿萊克;醫生;故事;內心 作者簡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全歐洲迎來新秩序和希望的時代。當時的毛姆45歲,正值創作巔峰期,《月亮與六便士》是他在全盛期寫下的傑作,亦是其作家生涯的最重要代表作。
  • 舞臺劇《月亮和六便士》即將上演
    今年9月,根據毛姆小說改編的舞臺劇《月亮和六便士》將重返美琪大戲院與上海的觀眾見面。觀眾將在劇場中,跟隨著主人公的歷程,完成一次與理想的對話。 故事以著名畫家高更的經歷為素材,描述了20世紀初,原本在倫敦從事股票經紀的「金領」思特裡克蘭德,突然在年屆不惑時拋妻棄子,放棄了優裕美滿的生活,流浪他鄉,開始從事繪畫創作;從倫敦,到巴黎,再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主人公背棄了所有世俗的倫理和觀念
  • 人生如夢,我們枕著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
    ——言之有詩·紙短情長                                                         人生如夢,我們枕著月亮什麼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什麼?——《月亮與六便士》火車靠站的時候,我剛好看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啞然半天,感慨系之。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裡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 《月亮和六便士》: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光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月亮和六便士》,講的就是一個關於夢想和生活之間,如何抉擇的故事。書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他們是另有所指。月亮象徵著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而六便士作為小面額的貨幣,則代表著世俗的得失成敗。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月亮和六便士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我想許巍的歌詞用來形容《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在分享《月亮和六便士》之前,必須要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豆瓣9.0《月亮與六便士》:理想的追求,是精神和意志的高度支撐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月亮與六便士》《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細細思量,主人公之所以如此「強大」,那是因為他有精神和意志的依託,有著對【理想】追求的那一份狂熱和執著。那麼今天我們就站在【理想】的角度,來一起解讀《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背後隱藏的涵義之一:理想的追求,是精神和意志的高度支撐。01.
  • 《月亮與六便士》月亮並非未竟的鄉愁
    有人只低頭看到了六便士,而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月亮,追求未竟的鄉愁。相濡以沫十七年的溫柔太太和一雙可愛的兒女,以及作為證券事務所經紀人所享有的優厚待遇,有人一生都在追求此般歲月靜好的生活。如果不受幹擾,斯特裡克蘭可以體面地生活,兩個孩子中規中矩,正在健康成長著;而不知不覺間,他會慢慢變老,兒女逐漸長大成人,一個出落成美麗的姑娘,將來會結婚生子;另一個則成為儀表堂堂的男子漢,很可能會成為一名軍人。最後這對夫妻告老隱退,子孫繞膝,過著富足、體面的晚年生活。他們會盡享天年,安詳度過一生。這是世間無數對夫妻的故事。
  • 看完第一期《月亮與六便士》對節目的整體感受
    沒看過《月亮與六便士》只看過木魚水心介紹這本書的視頻,看紙質書對我來說就像寫作業一樣容易睡著,這不是個好習慣需要慢慢改進,但喜歡看電影,電影可以讓我直接地看到人物不用去想像,當然人物都是演員扮演的,一個演員不可能扮演出眾多讀者心中不同的哈姆雷特,所以看過原著的人再看改編電影大都不太滿意。
  • 悅讀|「月亮」的選擇與「六便士」的選擇|餘啟紅專欄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陷入了沉思。為什麼一個描述在40歲時放棄「六便士」、選擇仰望「月亮」追求夢想的藝術家生活的小說,會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並歷經100多年依然不衰?我想這大抵是因為在浮躁的社會裡,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看到了抬頭仰望月亮、追逐理想的珍貴。得到眾多人的關注,書就會暢銷,得到不同時期的人的關注,書就會長銷。
  •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中年男性的人性救贖
    最求月亮的人最求月亮的人如果荒誕不經的故事出自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是個在倫敦做事的證券經紀人,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愛慕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
  • 瘋狂追夢人:以存在主義視角解讀《月亮與六便士》
    「故事聖手」《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毛姆是世紀之交傑出的社會觀察家和深邃犀利的人性觀察家,幾乎每一位讀者都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自己,這也讓毛姆成為20世紀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被譽為「故事聖手」。
  • 《月亮和六便士》: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為你自己
    01月亮和六便士,孰輕孰重?《月亮和六便士》裡的男主人公斯特裡克蘭德就是這樣一個怪咖,他的前四十年循規蹈矩,和大部分人一樣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看似美滿的家庭。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已經不惑之年的他,在某天拋棄了一切失蹤了。這個瘋狂的舉動,讓別人誤以為他有了外遇,和另外一個女人私奔了。
  •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上一篇文章中,懵董菌剛剛解讀了毛姆的《刀鋒》,刀鋒之外,《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影響了千千萬萬各個年齡段讀者的作品。小說原型據說《月亮與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書名用「六便士」比喻世俗所認同的安穩生活,而「月亮」則代表那些遙遠而不切實際的夢想。我們或許不會像斯特克裡蘭德那麼極端,突然離家出走去追尋一個如月亮般遙遠的夢想,但想要堅持自己人生理念、生活方式、夢想與愛情,也會像斯特克裡蘭德一樣遭遇現實的壁壘。
  • 比丟掉六便士更難的,是一直望著月亮
    他以前的一個採訪中說過,自己是瞞著所有人,偷偷的辭職,然後到處打聽哪裡有表演培訓班的。甚至他不知道去哪問,自己打114查詢的。不覺得很可笑嗎?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我覺得他是從茫茫的混沌當中,看到一點點的光,然後走了過來,走到了我們的面前。我感覺出了一點兒《月亮與六便士》的意思。月亮與六便士裡面,斯特裡克蘭德也是這樣啊。
  • 六便士代表物質需要,月亮代表精神追求,如果可以誰不想只看月亮
    書名叫《月亮與六便士》,書中對月亮這樣的字眼隻字未提,讀著讀著就明白了,六便士便是物質生活,月亮是一種擺脫了六便士的精神世界。查爾斯·思特裡克蘭德有著穩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按照平常既定的軌跡,他會這樣一直安靜地活到老,可是他突然拋妻棄子。他離家的時候,我覺著他是個自私的,沒有責任感的人。
  • 重讀《月亮與六便士》:原諒與背叛,失衡的天平稱不出愛的分量
    愛是有輕重之分的,重讀了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後,我開始並不理解德克·斯特羅夫面對妻子背叛所採取的方式,但是後來我發現,在面對月亮與六便士的人生選擇題,不管是做了怎樣的選擇,其實與個人高貴的自我追求息息相關。這個選擇無關對錯,只有對愛是否看重!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月亮與六便士》書中的主人公思特裡克蘭德,真的是一個很脫俗的人,他是作者筆下的偉人。人到中年,放棄了安穩舒適的生活,拋棄了處事八面玲瓏的妻子、一雙可愛的兒女,遠離故土,悽苦漂泊在異鄉。但《月亮和六便士》所討論的問題更為深刻與極端。六便士象徵著世俗,包括事業、愛情、家庭、婚姻、道德約束等。對於思特裡克蘭德來說還包括那些所謂的普世價值,甚至人性;而月亮則代表了「詩和遠方」,也就是理想,是人生存在的價值或本來面目。除此以外的一切,說白了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人生的枷鎖」。我們的生命,如盧梭說過的那樣:「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