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的《羅馬》兩生花 雙城記

2021-01-08 北青網

    ◎張中江

    在新作《羅馬》裡,作家虹影構建了一對互成鏡像的城市——一座是她鍾情的羅馬,一座是家鄉重慶。不同文化體系的兩座城市,經由她的文字,產生了奇妙的聯繫,勾連起深層次的相通之處。

    和虹影一樣,書裡的兩位女孩都是出生在重慶南岸。有著相同文化基因的她們,雖然人生境遇迥異,最終都走到了羅馬這座神奇的城市。

    在這部小說裡,虹影更希望寫出80後90後,更年輕一代的重慶女孩內心想要什麼。雙線結構並行推進,現在時的羅馬,與過去時的重慶,拼起了具有「鋼鐵般意志」的重慶女孩完整的心路歷程。

    《飢餓的女兒》中那種對現實的撕裂,在《羅馬》裡依然隱隱作痛。

    走遍世界的虹影,透過羅馬,再次將視線轉回了出生之地。

    北青藝評日前專訪了虹影。採訪當天,虹影親自下廚,只幾分鐘就端上一盤美味的蛋餅。「因為飢餓,我知道怎樣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食物最美味的狀態。我對食物的經驗,就好像我對文字的經驗,是天生的。」

    談羅馬:

    它就像神秘的手指,

    讓我看到另一種可能性

    北青藝評:您和羅馬的淵源很深,在談這本新作《羅馬》之前,想請您談談當年獲羅馬文學獎的情況。

    虹影:這個獎每六年一次,涉及文學、醫學、新聞等領域,出版界特別重視。很多評委讀過我的《飢餓的女兒》。當時想把獎給它,但是已經過了時間,大家就很期待我的新作品。後來我寫了《K-英國情人》。出版社告訴我,幾乎是全票通過。他們想要頒給很特殊的文學作品。

    北青藝評:這本書的體例也很有意思,小說後面是幾篇散文,散文部分又很好地解釋了創作緣起。還想請您談談,為什麼如此鍾情羅馬這個城市?

    虹影:我去了全世界很多城市,對城市的文化、歷史背景特別感興趣。比如倫敦,我最先被這座城市吸引,是因為簡·奧斯汀、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那麼多人吸引我。不過雖然我也曾經漫步倫敦的很多街道,寫過《k-英國情人》,但它並沒有擊中我,沒有真正抓住我的心。我對羅馬則是一直特別嚮往。我對它的神秘,對費裡尼,對義大利電影非常感興趣,幾部我最喜歡的電影都跟羅馬有關。但最關鍵的是在2005年,我去領羅馬文學獎前後,它就像一個神秘的手指,扭轉了我的寫作和生活,讓我看到另外一種可能性。羅馬扮演了這麼重要的一個角色,使我一步步發生了很大變化。

    我就像一個真正的羅馬人一樣,對這座城市的興趣勝過我去過的其他國家的城市,倫敦、哥本哈根、紐約、布拉格……也包括我的家鄉重慶。在我的生命當中,它就代表另外一個空間,意義完全不一樣。

    北青藝評:您提到重慶的城市氣質是陰性的,羅馬是陽性的。這兩個城市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是您書裡感覺更多寫了兩座城市文化相通的地方,比如像傳統中國人一樣,羅馬人也是喜歡一家人住在一起。當地人的生活場景,還有哪些比較觸動您?

    虹影:義大利是男人帶孩子,平時把孩子推到街上,在廣場上聊天。這讓我覺得義大利男人真有意思,在家都聽女人的。

    還有義大利人講話也經常有髒字,重慶人也是這樣。兩個城市的人講話語速都比較快,像一群鳥在吵架,聲音特別大。他們到醫院看病也會走後門,跟我們七十年代的時候很像。

    當然不同的地方也很多,他們為人做事還是比較規範。比如義大利很早開始垃圾分類,我在那裡的時候特別高興。他們不僅讓你分類,還有攝像頭,如果扔得不對,會被檢查到。

    北青藝評:您的作品裡多次提到義大利導演費裡尼和他的作品,您對義大利電影的興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虹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外傳進來開始,就對義大利電影感興趣。那個時候有些高幹或者家裡有海外工作的人會帶進來,大家看得都很激動。那個時候開始知道一些經典的外國片。自己看得最多的時候,是從1991年到英國之後。我是從吸血鬼電影開始,對西方電影補課,也到資料館圖書館去看,歐洲的美國的,新浪潮的,一批批看。我有個習慣,不光看電影還做筆記,看完好像上了一個電影學院的課程。

    那時候就覺得義大利電影非常有意思,《偷自行車的人》我看了不下十遍。我就想,怎麼有這樣生活跟我貼近的,那個窮啊那個可憐。

    費裡尼有意思的是,他是最早涉及到最底層的導演。而且他的音樂,都是一個人做的,故事也基本是他參與的。包括視覺上,我跟他比較貼近。現在我最喜歡的是《絕美之城》的那個導演,真正繼承了費裡尼的衣缽。

    談重慶:

    我想寫城市的記憶,

    當年發生過的,現在還在發生

    北青藝評:在這本書裡您運用了雙線並進的結構,在回憶部分還是能看到您對重慶的很多印象,想請問家鄉重慶的經驗對您寫作的持續性影響。

    虹影:在《飢餓的女兒》之後,2009年,我母親去世,我寫了《好兒女花》,也是寫重慶經驗的。《羅馬》裡涉及重慶的回憶部分,跟我本人的經歷關係不是特別大。只是我對整個城市的記憶,放射到80後90後這代人的成長中去。

    重慶是一個很奇怪的城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包括抗戰時代留下的防空洞,現在也還有。電影《火鍋英雄》裡還使用了。還有很多廢棄的防空洞,當地孩子成長造成的陰影和恐懼,是每一代都沒有削弱過的。現在很多孩子,比如我的侄兒侄女,走過南岸的防空洞,還是特別恐懼。

    這些防空洞在重慶廣大的地形裡,是可以繞山而走的。這個洞通向那個洞。現在的孩子經過那裡,還是會發生我小時候發生的事情,還是會發現女孩子失蹤,也會在防空洞找到被強姦的。我想寫的是一個城市的記憶。女孩子最弱也是最敏感的生長意識,我把它放置到燕燕和露露身上。甚至是她們知道的傳說中的一個故事,或者聽說的鄰居女兒的故事。所以我故意沒有指明這個女孩是誰。

    北青藝評:書裡不只一次提到重慶女人「鋼鐵般的意志」。想請您解釋下為什麼,另外您覺得自己是不是一個鋼鐵般意志的作家?

    虹影:一個人為什麼會有鋼鐵般的意志?是因為她身處的環境,才會使她鍛鍊成鋼鐵意志,不是天生的。如果她不這樣,就會遭到傷害。實際上她是在保護自己。比如說燕燕和露露,她們都是在南岸那樣的環境長大,她們可以成為一個小綿羊,一個小花瓶,或者媽媽爸爸的小棉襖這樣的一個形象。你感覺到她們有鋼鐵般的意志或者重慶女孩子很強,但這不是她們真實的一面。她們內心就像長江一樣,很溫柔很溫柔,對所有人都帶有一種天然的信任、合作的姿態。但環境逼迫她知道,生存之道是自己踩出來的,不是靠別人。重慶女孩會打破一切規矩、傳統、世俗,用自己的能力來創造她想要的世界。

    我是不是這樣具有鋼鐵意志的人?我想我是。但是就像剛才回答你一樣,又不完全是。如果我是這樣一個性格,那我肯定已經碰碎了。一個石頭也會被碰碎的。我本來像水一樣的,知道水滴石可以穿,我是有這樣一個想法的人。

    北青藝評:我們知道您最早是詩人,這本書裡也提到當年重慶詩社的盛況。可以再給我們介紹一些嗎?

    虹影:最盛況的時候就是歡迎顧城、北島到重慶、成都,人山人海。平時你說我是詩人,打個旗號就可以拉個隊伍。重慶人的性格很適合寫詩,很陰性、女性的氣質。血液有要爆裂的那種狀態,對一個詩人的形成是天然的土壤。那個時候你看年輕人五個裡面有三個是詩人,年輕人幾乎都是詩人,非常神奇。用詩歌解脫靈魂,我們都很懷念那個時期。

    有一次在重慶,全國的詩人都來了,那次簡直轟動,全部點著火把,一卡車一卡車地來人,點著火朗讀,特別激情澎湃。

    談創作觀念:

    我的世界觀發生了變化

    北青藝評:這部小說運用雙線結構,在主線的兩個女主人公上,燕燕的著墨似乎更多一些,露露的少一些,但是從整體閱讀的感覺上兩個主人公分量差不多。您在構思結構的時候是怎麼考慮的?

    虹影:這個書很早就寫完了,真正改定是去年。

    我最開始寫露露的時候把她寫得特別可怕,寫到一半覺得不能這麼寫。你看到很多回憶的部分是關於露露的,關於養露露的叔叔,第一個跳河的是露露的爸爸。包括露露從小跟男孩子的經歷,她很吸引男孩子。

    我最關注的一個方面,就是女孩子的成長。寫著寫著我就開始喜歡露露了,才會把露露寫得非常有意思。她本來是完全不幽默的人,但到後面很搞笑。她本來就是一門心思往前走,當她遇到一個人真正欣賞她的時候,這個人就變了。

    北青藝評:您在談到創作構思的時候也提到,這個結構有點想俄羅斯套娃。

    虹影:一個套一個的故事,看起來是一段段的,其實都有聯繫,也可以重新翻出一朵花來。當我寫到其中幾個情節的時候就很激動,包括那些鴿子、動物、道具。包括王侖從開始上飛機就有一隻鴿子,我寫到最後的時候,鴿子又自己出現了,非常有意思。

    北青藝評:確實有一些類似鴿子、靈婆、白袍人這樣的元素反覆出現,您是偏愛在作品中加入一些神秘元素嗎?

    虹影:一個原因是重慶那個城市。現在我的侄兒侄女,他們做什麼都要算算黃道吉日。比如結婚、遠行、上墳這種大事情,他們都要先查一查。重慶是巫文化的一個發源地,人們根深蒂固地相信這些。

    義大利人也一樣。比如我到義大利,羅馬的貓很多,像我們那個鎮,家裡面比較講究的門前都有一個塑料瓶裝水。鄰居就說你放了水,貓不會在你門前撒尿。這個非常神秘。

    街上會有一些吉普賽人,做行為藝術的人。還有一些人就像白袍人,帶有巫術的。他把手放到你的肩上,會感覺經脈仿佛打通了。

    北青藝評:您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看這個小說的時候我也感覺鏡頭感很強。

    虹影:有些讀者也這麼說,情節怎麼那麼像電影。

    我說它確實像電影,但不完全是電影。因為我從小喜歡看電影,本來寫小說就是有鏡頭感,就是像電影的視覺效果。婁燁就說你這個是現成的劇本啊,都不用改了(編者註:婁燁執導的《蘭心大劇院》改編自虹影《上海之死》)。

    在小說裡,我就有意識地設置「戲中戲」這樣的東西。因為生活就跟電影一樣。不同的是,電影把生活發生的場面重新打亂、組合、編輯。

    北青藝評:「父親」的形象在這部小說裡依然還是比較孱弱的。您曾經被認為是女權主義者,但是幾年前您又說自己並不是。想請問您在這方面是怎麼想的?

    虹影:人家說我是的時候,我沒有阻止。人家說我不是的時候,我也無所謂。人家怎樣看,這個都不重要。對我自己來說,女權或者女性主義的東西,是評論者喜歡套上這樣一個符號。我也曾經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天生的女權主義者,生下來就是。因為我什麼都得靠自己,比任何一個男孩子成長都還艱難。漸漸地我發現不是那麼簡而化之,關於女權主義和男權中心主義,有很多的原因。我的書裡面,《k—英國情人》是很女權主義的。那跟當年我自己身處的一些文化事件有關。那現在,我重新看待自己的文學歷程,它有那麼一個過程。我可以看見,可以分析。

    為什麼那個時候我堅定地認為我是女權主義的?為什麼現在我不那麼認定?是因為我整個的生活,還有整個世界觀發生了變化。我認為女性在世界中身處的位置改變了。所以我不覺得極端的方式是解決男女之間衝突或那種緊張關係的鑰匙。

    北青藝評:剛才提到《k—英國情人》,那本書的一些關於兩性的描寫也引發了爭議。您是否覺得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

    虹影:這個差異非常明顯,包括《金瓶梅》《肉蒲團》,都是男性中心主義的。相反,《素女經》、房中術是以女性快悅的角度來寫的。用語言表達性,跟時代也是緊密聯繫的。張愛玲寫到男人女人,都是殘酷無情的。但是賈平凹,甚至蘇童、畢飛宇、李洱,寫得非常優美,但還是男性中心主義來寫性。雖然我寫了《k—英國情人》那樣很女性視角、觀念的作品,但對現在的我來說,性就是性,要寫得美,寫出人性的渴望、掙扎,而並不要以性別來劃分。一個女人的不幸,不在於父親或者某一個男人,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北青藝評:《羅馬》這本書的首發式也很盛大,有很多明星助陣。演藝名人參加作家的新書活動,最近也有一些,但是評價不一。您是怎麼看待這種形式的?

    虹影:站臺的演藝明星要跟一本書、一個作家貼才對。我這個正好是一個寫羅馬的小說,這些演員都是我接觸過的,跟這個電影有關的。所以這個是搭的,他們跟我都是好朋友,所以沒有任何問題。他們都讀過我的書,甚至一兩年前就讀過,所以我認為是吻合的。我想,關鍵還是要有靈魂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個模式。如果做一個模式,那還不如直接打廣告。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虹影推薦這兩本書值得好好讀一讀:既有警告預言,也有...
    虹影這其中既有過往著名作家筆下對「疫情」的相關敘述,也有推薦者當下放在枕邊、正在閱讀的作品。今天,首位送出推薦書單的是重慶知名女作家虹影,她力薦的是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鼠疫》和《霍亂時期的愛情》。在虹影看來,自己推薦的這兩部作品各有指向。
  • 虹影:筱月桂是比虹影更真實的我
    虹影:筱月桂是比虹影更真實的我 電影《上海王》海報。 虹影近照。     嘉 賓:著名作家 虹影主持人:本報記者 肖姍姍    《上海王》是著名作家虹影「重寫海上花」三部曲(《
  • 虹影歸來:重慶是我生命裡最重要的角色
    她是虹影一個出生在南岸的重慶女子也是享譽世界的知名作家重慶的這個三月明媚溫潤山城女兒虹影歸來在龍門書院舉辦自己的書迷見面會同時接受《這裡是重慶》欄目專訪 01 當年離家出走的 02 重慶之於虹影,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故鄉,也是創作上的原動力的根,是她情感的安放地。「人是在不斷的學習成長當中,才能知道你自己是誰,你看見的世界是怎樣一個世界,所以,在我的所有作品或者是說我的生活當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是重慶。」 03 走遍了世界,虹影說,自己的靈感源泉依然在長江兩岸。
  • 對話虹影:我內心住著一個小女孩,也住著一個「上海王」
    寫作者大概可分兩大類:一是筆下有劇烈戲劇衝突,但作者過著平順的生活;一是寫作與作者本人的生命狀態,高度咬合。從重慶走出去的女作家虹影,無疑屬於第二種。不局限一己之私 從莎菲女士到「飢餓的女兒」在《飢餓的女兒》、《好兒女花》等自傳體作品,虹影大膽披露非同尋常的身世,贏來巨大聲譽時
  • 年度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央視首播
    該片總監製、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總裁唐世鼎表示,作為一部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全片採用「雙城記」的平行視角,穿越絲綢之路,走進西安與羅馬、展示東西兩大文明古都,帶領觀眾與歷史對話,與文化交流。據介紹,《穿越絲路雙城記》選取內容角度貼近當下生活,從藝術、生活、飲食、建築、法律、商貿等主題切入,講述了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意義,穿越時空,用平行視角的講述方式,描繪兩座城市、更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共鳴、文明互鑑。
  • 最近大眾書局真熱鬧,22號下午2點享譽世界文壇的作家虹影做客正大店,你也來鬧鬧?
    經各方奔走、各種協調、各種溝通以及我們不懈的努力再努力,堅持再堅持,邀請再邀請,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英籍華人女作家、詩人——虹影,終於將在本月22號下午2點,攜她為自己女兒創作的《奧當女孩》來大眾書局正大店做客啦~~虹影的文字是從《飢餓的女兒》開始深入人心。
  • 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央視首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西安廣播電視臺及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成員合作的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12月15日登陸央視科教頻道首播。作為一部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源於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全片50分鐘,從藝術、生活、飲食、建築、法律、商貿等主題切入,講述了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意義,用平行視角的講述方式,描繪西安與羅馬兩座城市,乃至中意兩國之間的文化共鳴、文明互鑑。
  • 虹影的泡菜機密 小紅椒、豇豆、仔姜、蘋果、白酒、老壇水……
    很喜歡的作家虹影回到重慶,為大家做了特別的晚餐,晚餐後分享她的新作《馬蘭花開》。《馬蘭花開》是虹影童書神奇少年桑桑系列的第四部,講述勇敢與犧牲,時間線從過去來到到了現在,大劇院、奧當兵營都出現在了書中。燈影下,虹影用檸檬代替醋的手撕雞和加了紅燒牛肉、薄荷、蘋果絲的涼麵餵飽了好奇又飢餓的我們。
  • 雙城記:從羅馬到威尼斯
    去年我看了這本書後魔怔了似的地想去威尼斯,這次在去羅馬的機場裡候機時又看了一遍。如果說其他的書會給你加深一座城市的厚度和深度,告訴你歷史和故事;那麼這本書會直接給你打開一個新的維度,你觀察城市的不同側面,並且觀察到新的可能性,你在城市漫遊的時候去構建你的城市。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遊人塑造了城市的性格。在她的描述裡,在她的經歷裡,在影響她未來的記憶裡。
  • 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
    (關於長安的文章合集)↓↓↓↓↓許妳一世長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秦人詩意  長安組詩(原創)古代城市價值 | 從長安到洛陽、北京王小波:長安城豔事及相愛的儀式長安與羅馬:雙城記長安十二時辰幻想曲一個人與長安都城的確立
  • 【賞析】狄更斯《雙城記》
    陶丹玉的《論〈雙城記〉中的宗教傾向》則從宗教的角度對《雙城記》進行了重新解讀。文章認為,《雙城記》除了真實反映人民的疾苦和譴責貴族的殘暴之外,還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宣揚、歌頌作家的宗教情感——仁愛和永生。《雙城記》在藝術方面的得失也是諸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 安平印記(曉風虹影)
    安平印記(曉風虹影> 曉風虹影
  • 品味東西日常,講述溫暖的絲路故事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收官
    兩千多年前東西方商人走出一條跨越千裡的絲綢之路,長安與羅馬在東西兩端遙遙相望,譜寫無數動人故事。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意兩國交流日益頻繁。一條新絲路,牽連起兩座古城的新交流和新故事。《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的五個系列分別從品味東西、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治國之道五個主題切入。在中意兩國專家的帶領下,觀眾可跟隨鏡頭,感受兩大文明代表的美食、建築、服飾美妝、經典品牌、汽車家居、藝術精品、制度文明等之間的差異和互通,在「體驗」與專家解讀中邂逅絲路上的日常新事。
  • 品味東西日常,講述溫暖的絲路故事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收官...
    深入中意兩國日常生活,以「雙城記」的平行視角講述古今文明的碰撞與交融,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透過日常體驗場景聯結東西方文明,讓大主題輕落地,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奇妙的文化之旅。  兩千多年前東西方商人走出一條跨越千裡的絲綢之路,長安與羅馬在東西兩端遙遙相望,譜寫無數動人故事。
  • 沙龍 | 兩生花
    電影沙龍103期兩生花
  • 從長安到羅馬——尋找《圖蘭朵》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從長安到羅馬西安網 時間:2020-03-05 14:01 字號:    《從長安到羅馬
  •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在中意兩國同步開播
    為紀念中國和義大利建交50周年,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於11月6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公司等中意兩國媒體同步播出。 作為中意雙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取得的首個影視合作成果,《從長安到羅馬》以國際視野講述中意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與東西文明交融互鑑的傳奇故事,開創了中意國家級電視媒體平臺合作傳播的先河,為中意兩國架起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
  • 狄更斯《雙城記》:好壞並存的時代
    狄更斯的《雙城記》文/葉超英一《雙城記》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小說。雙城,指的是法國的巴黎和英國的倫敦兩座城市。小說中所敘述的時代,就是法國大革命發生的1794年前後。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這個開頭,精確地概括了那個時代。這是一個矛盾交織的時代,泥沙俱下,美醜並存——這是社會的辯證法,也是生活的辯證法。在無法用一句兩句話概括一個時代特點的時候,人們常用《雙城記》的這個開頭來進行概括——這個開頭已經成了人們反覆引用的經典,似乎可以在很多時代套用。很多人也許沒有看過這部小說,但一定看到過這個經典的開頭。
  • 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開播
    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將於11月6日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公司等中意兩國媒體同步播出。作為中意雙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取得的首個影視合作成果,《從長安到羅馬》以國際視野講述中意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與東西文明交融互鑑的傳奇故事,開創了中意國家級電視媒體平臺合作傳播的先河,為中意兩國架起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策劃,總臺所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社教節目中心與西安廣播電視臺、愛奇藝等聯合出品。
  • 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一季》開播
    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一季》昨天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本片首次採用「雙城記」平行視角,中意兩國知名專家學者帶著對經貿、文化、社會、音樂、美術、建築、城市等思考,走進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深入西安和羅馬兩個城市,帶領觀眾一同感受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帶給心靈和思想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