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Angelababy整容鑑定的風波剛過,蔡康永今天下午的一則微博讓網絡世界再度炸開了鍋:「我要和康熙來了道別啦…我說我想做些改變…」小S隨後表態,與康永哥同進退。就這樣,走過十二年的《康熙來了》,竟然也退場在即,臨別的聲音響起,人來人往,相伴一場的道理都懂,但還是難以接受,就這樣不會再有,簡直有些不太真實。
還記得第一次看《康熙來了》是什麼時候嗎?可能是中學時超市裡販售的DVD光碟吧。2004年,康熙還在初始階段,小S沒當上巨星、女神,還是耍寶無下限的人來瘋,人物專訪居多,從連戰馬英九,到李敖陳文茜,紅沙發一張,百無禁忌,又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許純美獨闢蹊徑。後來念大學網絡興起,寢室裡百無聊賴的大把光陰,叫個外賣,泡碗泡麵,對著電腦前的康熙就是一天,節目那麼多期,好像永遠看不完,甚至在工作之後,它仍是辦公室裡小憩時光的下飯菜,是朋友間微信對話的表情包。你可能沒去過臺灣,但借著嘉賓們的眼光,你不可能不知道小S住的帝寶、微風廣場的阿舍乾麵、各大夜市的創意料理、高校附近的銅板美味;你可能戀愛經驗並不豐富,但是你一定熟識嘉賓們的情史,分分合合的愛侶,閃婚被逼問的女嘉賓,誰懷孕,誰劈腿,誰是天兵媽媽,誰是妻管嚴老公;後期節目轉向,邀素人上節目分享,你又知道了從超市店員、到賓館前臺、再到警察與醫生的各行業秘辛。
在節目的開場白中,蔡康永常愛介紹「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儘管你一言我一語間,研究的內容常常離題萬裡,但伴隨著小S的白眼,蔡康永的大笑,康熙起碼提供了認識世界、想像臺灣的一種方式。觀眾當然不是真的想得到結論或答案,介紹美食和甜品,也沒有人介意到底誰是第一名,誰是通告王誰是轉臺王,永遠是藝人比觀眾還要上心。只是它花花綠綠的攝影棚,那熟悉的、嘈雜的開場曲,誇張的音效,像是一盞長明燈,永遠在那裡,讓人洗去一身疲累,短暫地安撫觀眾們或庸庸碌碌、或焦頭爛額的生活。
所以當夏克立帶夏天上《爸爸去哪兒》,康熙粉驕傲地感嘆「就像看到隔壁老王一樣」,所以當安鈞璨肝癌離世,康熙粉唏噓良久的震驚,所以當屠喲喲獲諾貝爾獎,也有眼尖的觀眾一眼認出,這位女科學家年輕時的樣子,頗像「從外太空聊到行天宮」的威廉沈沈玉琳。
《康熙》不僅帶來了一個個茶餘飯後的話題,也帶來了一批批形形色色的人。例如五十歲依然酷炫談情史的火辣教授曲家瑞,幕後轉幕前、專注被小S嘲笑的硬漢趙正平,繼承父親胡瓜的綜藝基因,吐槽一把好手的小禎,嬌滴滴的海歸大小姐Melody,愛罵人「醜八怪」的曹西平,等等等等的通告咖們,單身依然精彩,離婚也能可愛,功成名就之前都挨過苦日子,嬉笑怒罵,好像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兩位主持人對待嘉賓的態度更是可圈可點,例如某期講偽娘變裝,兩位從頭到尾沒使用過這個稱呼,因為覺得不禮貌,蔡康永開場介紹,節目內容是「把愛做女生裝扮的他們恢復成男生裝扮」說到一半就頓一頓,把「恢復」改為「改變」,畢竟「恢復」包含著「做女生裝扮不正確」的價值批判,語言即政治,尊重從細節做起,這樣微妙的化學反應,不嚴肅,也不上綱上線,但唯有他們可以實現,網絡上流傳「有一種友情叫康永小S」,儘管遙遠,但他們還是如同親密的老朋友,從性格到經歷,點點滴滴,如數家珍。
《康熙來了》落幕,儘管臺灣還有許許多多類似的綜藝節目,沒有小S與蔡康永,還有國光幫、吳宗憲、利菁、徐乃麟。不過值得傷感的是,隨著它畫上句點,也許再過兩年,年輕的中學生們說起《康熙》,就像現在的青少年說起當年的《娛樂百分百》一樣隔膜了——在某一期的康熙裡,一位嘉賓提到小S當年掀起潮流的徐老師瘦身操,坐在一旁的十六歲中學生茫然地表示,自己是透過hold住姐在節目裡的模仿才知道,小S節目效果做飆淚狀,現在回想,卻像預言。
它到底是獨一無二的《康熙來了》,是陪伴我們成長背景音。青春記憶裡,有過康與熙。
關於華鼎獎:
華鼎獎,由天下英才傳媒集團主席王堃先生創辦,是一個代表中國娛民意志的獎項。它是當前亞洲最具聲望的重要獎項,包括電影、電視劇、電視綜藝、音樂、明星形象等重要領域。華鼎獎由於秉承至善、至美、至真、至恆的評選理念,能客觀,真實反應觀眾的期望和感知,努力讓每一個獎項都來自13億多中國人的選擇,被中外媒體廣泛譽為「全球觀眾口碑大獎」。
創立於2007年的華鼎獎,其獨立的評選方式幾乎顛覆了使用近百年來的世界傳統評選模式,是唯一通過民調形式產生的榮譽,代表了全球的時尚潮流指標。華鼎獎創辦至今,建立了嚴謹的評選程序: 首先,由專家評審會根據嚴格的入選標準,針對上一年度中國及全球的電影、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和音樂作品進行提名投票,每個獎項列出5~10名候選人。然後,華鼎獎組委會委託本土著名調研機構承辦,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西安、成都、重慶、瀋陽等16個大城市,進行民意調研。華鼎獎最終會將民意測驗結果,即每一獎項的前5名候選人,授權中國主流網絡新媒體公開投票。每屆華鼎獎都能吸引幾千萬年輕網友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