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宮 上一堂思辨式研學課

2020-12-27 中國經濟網

11月28日,冬日的周末,上午8:45,北京故宮博物院教育中心的教室裡,一群身著青綠中式小坎肩、10~15歲的孩子五六個人圍坐一桌,每個人面前都有一本學習探究手冊,好奇與渴求寫滿他們的臉龐。

「故宮,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天子的家是什麼樣的?」老師的問題剛出,孩子們便紛紛舉手,「莊嚴」「巍峨」「陰冷」……「那麼,皇帝的母親是怎樣的人呢?」老師又拋出一個問題。「皇帝的母親肯定特別雍容華貴」「皇帝母親是威嚴的,不像我們媽媽對我們那樣親和」「皇帝母親有時挺可憐的,有可能很長時間見不到孩子」……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

這是「我要去故宮,萬物來啟蒙」思辨式研學課程中的一幕。

「我要去故宮,萬物來啟蒙」是故宮博物院宣教部與萬物啟蒙課程研究院聯手共同研發的思辨式研學課程,以故宮宣教部出版的「我要去故宮系列」叢書為藍本,提煉出「天、地、君、親、師、仁、義、禮、智、信」10個中國文化母命題,巧妙對應紫禁城內10座最具代表性的宮殿。研學不僅在教室中進行,還將課堂「搬」到了室外,帶領孩子們參觀對應的宮殿。28日的研學主題為「親」,核心問題是「探討發生在帝王身上的親情冷暖,觀察紫禁城內母親這一角色的選擇與責任」,對應的宮殿就選在慈寧宮。

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方式,在這一研學課程中,老師們只輸出基本信息,對事物的判斷則需要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探究和交流,結合不同的視角,「問-思-辨」相結合,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並勇敢地表達出來。

故宮博物院宣教部主任果美俠介紹,研學課程於2020年10月底開始,在每個周末進行,每期招募學生30人,共同感受故宮六百年的壯美與深邃。活動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泛關注和追捧,不僅有北京本地的孩子,更有專程從雲南、重慶、浙江、內蒙古、天津、河北等地趕來的故宮小粉絲們。萬物啟蒙課程研究院院長錢鋒表示,從目前得到的反饋情況來看,兩個小時的研學活動,孩子們不僅學到了故宮的知識,而且在無形中培養了多方面的能力,包括閱讀和信息提取能力、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批判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等。這些學習能力可以應用到校園的課業中去,與課內知識的教學形成一種互補。

故宮博物院的這種思辨式研學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熱烈歡迎。有些孩子參加了前幾期,最後一期沒「搶」到名額,跟院方軟磨硬泡;有的孩子聽完課後直呼長大了想到故宮工作。北京市自忠小學六年級的郝重雨萱是故宮的「鐵粉」,幾乎每周都要進故宮參觀,為此,媽媽買了年票,還說:「要不是畢業班,她巴不得每期都參加呢。」有位家長對記者說:「我們培養孩子不能光從應試的角度,更希望孩子從小把傳統文化的基礎打好。現在孩子們真的非常幸運,可以獲得這麼好的資源。希望故宮可以常常舉辦這樣的活動。」

為了踐行故宮博物院「活力故宮」的理念,「我要去故宮,萬物來啟蒙」思辨式研學課程是博物館教育的一次新嘗試。果美俠表示,宏大的宮殿可能是教條的、冰冷的,但屋簷下的人、發生的故事卻是鮮活的,這些細節往往會給孩子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種以人為本的授課角度,打破了曾經以「物」為主的教學方式,為博物館教育課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發展方向。「這些課程和活動,正是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的生動實踐。」果美俠說。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閻崇年:讀懂故宮600年
    它是人性,是思辨,是努爾哈赤的堅毅果敢,皇太極的勇猛進取,袁崇煥的忠烈正氣,魏忠賢的狡詐奸猾……說這些,並非是我對故宮有多了解,而是從這位叫閻崇年的老人身上學到的。那時,閻崇年每天去故宮讀檔案,因為保存明清兩朝大量檔案的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就在故宮內——他每天過去看檔案,帶個窩頭,喝著白開水,就當午飯了。最後,連故宮的看門人都認識他了,看到閻崇年過去,大老遠就跑過去迎他。為了對內閣大學士有一個感性的了解,他親到張英、張廷玉這對父子宰相的家鄉考察。
  • 閻崇年 | 大故宮的六百年風雲史
    它是人性,是思辨,是努爾哈赤的堅毅果敢,皇太極的勇猛進取,袁崇煥的忠烈正氣,魏忠賢的狡詐奸猾……說這些,並非是我對故宮有多了解,而是從這位叫閻崇年的老人身上學到的。那時,閻崇年每天去故宮讀檔案,因為保存明清兩朝大量檔案的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就在故宮內——他每天過去看檔案,帶個窩頭,喝著白開水,就當午飯了。最後,連故宮的看門人都認識他了,看到閻崇年過去,大老遠就跑過去迎他。為了對內閣大學士有一個感性的了解,他親到張英、張廷玉這對父子宰相的家鄉考察。
  • 故宮,上新了!不急,等你,等春暖花開!
    毛嘉為我們講述了《上新了,故宮》製作的幕後故事,讓我們看到青年團隊的熱血和衝勁:鑽研故宮的學術問題,相互討論、分享,把學習到的知識消化成年輕人能夠理解的語言,並找到合適的方式進行調整和輸出。 如果生活給了我們一些謎團,我們需要更有耐心去解這些謎,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是永遠不能停歇的,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職場。
  • 僅次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皇宮建築,瀋陽故宮值得打卡嗎?同是後宮卻...
    首先是規模,北京故宮總佔地72萬平方,而瀋陽故宮僅佔地約6萬平方,僅是北京故宮的12分之1。在建築藝術上,北京故宮加入了許多漢族文化,而瀋陽故宮更多則是滿族文化的代表。 瀋陽故宮始建於1625年,耗時11年才建成,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建造和使用的宮殿。經乾隆等皇帝數年維護、擴建,慢慢形成了如今的規模。
  • 《上新了·故宮》:上心了,文創!
    朗讀、還原、沉浸式體驗……如何用新穎的形式呈現文化內涵,成為此類節目的主要研發方向。《上新了·故宮》並未將內容主線限定於文化呈現本身,而是將「文創」作為貫穿節目始終的明線。對此,已經致力於故宮文創產品研發5年,截至2017年年底已經開發了1萬餘種文創產品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節目中直言,做文創不簡單,做故宮文創更不簡單。
  •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日月談)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只因其中的20餘萬件館藏寶物和30餘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臺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
  • 故宮人物與文物的前世今生
    10月22日,在故宮博物院舉行了首發式上,作者向故宮博物院贈送該書90套,以此祝賀故宮博物院90周年院慶。孫家正、單霽翔、何建明、仲呈祥等領導和學者參加了首發儀式和座談會。就在這個秋天,北京故宮,即使在正午驕陽下,也有安靜地排長隊人群,等候六七小時,只為親見「石渠寶笈特展」中的《清明上河圖》《伯遠帖》真跡。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首次全景式地呈現了故宮的前世與今生,在這個秋天,把故宮之「國寶」、「人文傳奇」,捧上讀者的書案,窸窣翻動的書頁間,翻捲起一幕幕有關故宮的歷史劇。
  • 鄧倫與故宮再續前緣!又上新了,故宮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啦!我們的故宮倫又回來了。作為第一檔在故宮博物院拍攝的綜藝,在第一季的時候便引爆了話題。每一期都會由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走進故宮,通過不同的主題來感受這座神秘而又莊重的古老皇城,尋找文創靈感,跟設計師們一起設計出故宮的文創新品,讓故宮文化「活」起來。
  • 故宮,又上新華章-《上新了·故宮》第三季
    《上新了·故宮》不僅要展現故宮強大的文化生命力,更要以年輕視角和文化創意載體,融合充滿創意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全民大開腦洞,徵集各類設計Idea,挖掘每個人心目中的「故宮」,讓年輕力量賦予故宮新生的文化活力。
  • 故宮揭露的人性真相,句句扎心,45歲前一定得懂
    乾隆血萌的表情包、雍正御批「朕就是這樣的漢子」、一色號難求的故宮口紅、以及圓滾滾的御貓……在常人眼裡,故宮是「大豬蹄子」乾隆的皇宮,是一場初雪,是北京必玩旅遊景點,是國寶的代言詞。它是人性,是思辨,是努爾哈赤的堅毅果敢,皇太極的勇猛進取,袁崇煥的忠烈正氣,魏忠賢的狡詐奸猾……
  • 《上新了·故宮》皇城內的「秘密」有點上頭
    在這裡有怎麼樣的故事,去揭開那些暫未對公眾開放的秘密。走在故宮裡,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座傳統文化薈萃的古老宮殿裡,有很多西洋元素如新式自行車、陽眼鏡、鋼琴等,這些痕跡都是溥儀這位最後故宮的主人留下的。 在這一集裡,交織著溥儀、婉容、文繡三個人的故事,這集的任務揭秘定格在舊照片上的半邊蘋果上,這也見證了他們三人在紫禁城最後的生活。
  • 上新了,故宮!揭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智慧」建造密碼
    上新了,故宮! 2017年6月29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舉行《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
  • 故宮中唯一一座漢藏混搭式佛教建築的「雨花閣」,為何不開放?
    「雨花閣,並非有雨又有花」這座造型有點獨特的宮殿名叫「雨花閣」,它坐落在故宮內廷的外西路,是西路宮殿建築群中最高的一座,也是故宮內密宗神殿最大的一座。大家可以看看它的建築風格:它採用了單簷攢尖頂,上覆蓋鎏金銅瓦,在其頂部還豎立著鎏金喇嘛塔,屋頂的四脊還裝飾著藏式銅鎏金蹲龍。
  • 《上新了故宮3》首播,清一色好評,鄧倫幫闢謠,故宮中心點位置
    《上新了·故宮》北京衛視播出之後,轉移到正版視頻平臺播放,觀眾在彈幕層面上的反饋,也是清一色的好評。這種毫無爭議的好評狀態,是衛視綜藝節目當中所很少能夠見到的。顯然,觀眾對這檔綜藝的傳統文化色彩非常認可。
  • 蹲守故宮3年,她拍下刷爆全網的故宮四季,狂吸粉100萬,網友直呼:難道之前去的是個假故宮?
    但劉順兒妞的攝影之路源於她對美的佔有欲,她說她上大學的時候,校內網正流行,很多人會在校內網上po好看的照片,所以當時就在想,這麼好看的照片如果是我拍的就好了。「可能區別在於,很多人只是想想就算了,但是我真的會試著拿起相機,去琢磨怎樣才能拍出好看的照片。」也就是從這樣開始,她走上了攝影這條路。霧霾中的故宮,亦如畫▽
  • 漫步青島故宮文創館|沉浸式體驗《清明上河圖》裡的世界
    漫步青島故宮文創館 | 沉浸式體驗《清明上河圖》裡的世界「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青島故宮文創館傾力打造了《清明上河圖》3.0數字主題館,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包括盛世長卷、時空城門、孫羊老店、汴京古巷、汴河碼頭、宋街鬧市、尋找畫中人幾個主要部分,沉浸式互動體驗讓觀者流連忘返
  • 超1億人圍觀,故宮再上熱搜:看了故宮,才懂什麼是文化底氣
    看到故宮,忽然想起我們的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從未中斷過的民族。幾千年來中國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但我們的文明從未被摧毀。 《打開故宮立體書》+《肇建紫禁城》 2020限定版 獻禮故宮600周年 全景式超大規模故宮立體書 原價:416元
  • 《上新了·故宮》同名主題曲 周一圍上新了·故宮完整歌詞介紹
    《上新了·故宮》是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的同名主題曲,以年輕人與故宮打招呼的形式,表達對故宮的友好崇敬以及青春的生活態度。從步入宮門開始,將故宮擬人化塑造成一個與民同樂的高顏值完美派形象。我們要用更多想像力去推廣故宮,讓故宮文化「活」起來。
  • 《上新了·故宮3》首播 詮釋故宮生生不息魅力
    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於近日首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張魯一、聶遠,成功解鎖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記,讓人「大開眼界」的節目內容備受好評。而高校學子打造的兩款個性迥異的文創新品,則延續了故宮六百年的魅力,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
  • 探尋不為人知的故宮寶藏,《上新了·故宮》第二季升級上新
    故宮》第二季「上新」,以更加新鮮、趣味的方式,向觀眾呈現故宮不為人知的故事。春田影視傳媒有限公司CEO、《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2018年11月9日,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開播,在電視觀眾中再次掀起了一陣「故宮熱」。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一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問鼎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等20多個獎項,節目在流量、口碑、話題性等多領域獲得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