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成了羅貫中先生筆下的救世英雄

2020-12-24 騰訊網

劉備成了羅貫中先生筆下的救世英雄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三人中以劉備最有賢名。

至於是真的賢名還是假的,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世人都說曹操是奸雄,而劉備仁德,他們二人對待養子的態度就非常有意思了。曹操有三個養子,他們全都受到曹操的禮遇和重用,就連最不聽他話的養子,曹操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觀劉備,劉備只有一個養子,他一手撫養他長大,最後卻將他殺死。

很多人提到劉備的時候,都會聯想到劉備的兒子「阿鬥」,也就是蜀漢後主劉禪。實際上早在劉禪出生之前,以為自己這輩子都生不出兒子的劉備,就已經收養了羅侯寇氏之子、長沙郡劉姓人家的外甥為兒子了,他為這個孩子起名劉封。眾所周知,劉備的親兒子劉禪是個扶不起的阿鬥,而他這位養子劉封卻是個難得的人才。劉封自幼習武,他性格剛猛,力氣過人,二十出頭的時候就跟隨趙雲、張飛掃蕩西川,所到之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軍功卓著。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正面槓上了曹操,他自己不敢出戰,便派出了他的好兒子劉封向曹操挑戰。曹操氣得破口大罵:「賣鞋的小子,只會叫你的假兒子來擋你家太公麼?等我叫我家真兒子來打你!」於是,曹操就派人召他武藝最厲害的兒子曹彰來迎戰劉封,只不過曹彰還沒到,曹操就已經灰溜溜的撤軍了。

仁義初顯——平原縣與民同苦少年時期的劉備,也曾崇尚遊俠,也曾怒鞭督郵。這時候的劉備,還是有著血性在的。但當他前往平原縣為官之時,他就徹底變成了一個老好人。

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魏略》記載:「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到劉備這樣,真正的與民同吃同住。正因如此,劉備這樣的人才會成為老百姓眼中的香餑餑。曾有這麼一個刺客,受到同郡劉平指使,前去行刺劉備。但見了後者所作所為,亦是不忍下手。可見劉備在平原縣的威望和民心,到底達到了一個怎麼樣的高度。這也是劉備宣揚仁義之名的第一步,也是他日後四處逃竄卻沒人敢加害的保命符。

咱們先從劉表說起,曹操進攻劉表的時候。劉表已經快不行了在,這時就要靠看以後誰當這個荊州之主了。本來從自己的兒子中選擇一個,然後讓劉備去輔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劉表沒有這樣做,反而與劉備保持距離,劉表作為一個諸侯肯定是要考慮好的,最終還是沒有讓劉備輔佐,從這裡看劉表還是不放心的。

劉琮在歸降曹操後,沒多長時間就被曹操給殺了,這個也讓人不解,殺了劉琮是一點好處沒有,反而給了劉備的機會。最後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劉備得到了荊州,雖說是部下的百般勸解。還有就是書中說到,劉備為了掩護百姓撤退,不僅行軍速度放慢了,還是和百姓們一起撤退的。我們仔細看一下,如果劉備只帶著自己的人和老小一起跑路,目標會很清晰,被敵人追上的概率也很大。所以帶上老百姓一起逃跑,勝算機率更大。

所以劉備的仁義是假的,只是因為當時那個社會他姓劉,而劉姓當時是正統,羅貫中先生為了彰顯正義,把劉備美化了而已。好了,以上只是一家之言,關注我,分享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歷史解密 || 羅貫中和《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有人說是山西太原人,也有人說是山東東平人,他是那裡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寫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有史料記載,《水滸傳》雖是施耐庵先生編寫,可最後部分的添加、修改都是羅貫中整理出版的。羅貫中還寫出了《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等名著,成為明朝初期著名的作家。
  • 惡人廢柴變英雄,英雄成反賊,這就是羅貫中被網友起綽號的原因?
    這個綽號戲謔的成分居多,對羅貫中先生倒是沒有太多不敬之意,因為「灌水」是小說家必備的技能,就像講評書的遺言,包青天包大人喝茶、書僮包興倒茶,也能說上十分鐘,氣得臺下觀眾差點把茶碗飛上臺:沒完沒了,我請你喝一杯吧!
  • 三國惡人廢柴變英雄,英雄成反賊,這就是羅貫中被網友起綽號的原因?
    這個綽號戲謔的成分居多,對羅貫中先生倒是沒有太多不敬之意,因為「灌水」是小說家必備的技能,就像講評書的遺言,包青天包大人喝茶、書僮包興倒茶,也能說上十分鐘,氣得臺下觀眾差點把茶碗飛上臺:沒完沒了,我請你喝一杯吧!
  • 趙云為什麼是羅貫中筆下最完美的蜀漢名將!
    我們品讀《演義》,不難發現,劉備所領導的蜀漢集團,寄予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即理想的君臣關係(明君賢相)、理想的君民關係(民本主義)、理想的良將(忠勇仁智)。前兩個理想筆者在此暫且不述,著重對其良將理想進行論析。理想的良將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體的人物來「擔綱」的。在羅貫中看來,歷史上集忠勇仁智於一身的趙雲,正是他理想中的良將。
  • 羅貫中:我讓水鏡先生說的
    我們翻閱眾多歷史資料,記載司馬徽的史料只有寥寥數筆,說明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並不是什麼舉足輕重的人物,與孔明龐統等人也只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對於水鏡先生所說的孔明不得其時也是沒有史記可尋,很有可能是三國作者羅貫中以上帝視角對孔明出山的評價而已,增加讀者趣味性,那麼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羅貫中為什麼覺得孔明不得其時!
  • 專欄 馬伯庸:羅貫中露出了一個馬腳
    想不到編得太High,筆下一打滑,劉備瞬間矮下去好幾輩,真是太冤吶。馬伯庸 專欄作家,江湖人稱「馬親王」。文學作品和歷史之間,往往有一道奇妙的鴻溝。文學作品總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貼近歷史,描摹出歷史的風貌。可它每次朝真實歷史這邊靠的時候,總會碰到這條鴻溝,從而止步不前。
  • 劉備看人有多準?晚年看中小將成棟梁,羅貫中卻把功勞給了諸葛亮
    在三國時期,蜀漢首領劉備看人的能力一直十分突出,他在臨死提醒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的建議最終應驗,讓我們感嘆他的識人能力。而在真實的三國歷史中,劉備在晚年也發現了一名出色的將領,其後來為蜀國立下了赫赫功勞,不過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功勞卻被羅貫中給了諸葛亮,這才讓他不為人所熟知,他就是蜀漢名將馬忠。馬忠是巴西閬中人,在東漢末年的時候成功入仕,並在家鄉一帶任職,在劉備入蜀之後,他也就成為了蜀漢陣營的一員。當時馬忠並沒有和蜀漢陣營的核心人物見過面,因此他的地位十分低微。
  •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段本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一個鋪墊,為了只是引出諸葛亮和龐統而已,歷史上根本也沒有水鏡先生,更加沒有這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是說,這是羅貫中對諸葛亮和龐統最好的包裝詞和廣告語。等於現在的李寧,金拱門等,要大家知道你賣什麼,你先需要給人留下印象。
  • 「煮酒論英雄」,劉備為什麼不稱曹操為英雄
    席間曹操含情脈脈的對劉備說:「小劉啊,你說世上誰是英雄?」劉備連忙說:「我肉眼凡胎,識不得英雄」。到這裡,劉備的應對還不錯,然後在曹操的再三要求下,劉備說淮南袁術可為英雄,曹操否決,再說冀州袁紹,曹操看不上,劉備又說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益州劉璋、曹操更加鄙視他們,劉備沒辦法,只好把張繡、張魯、韓遂拿來湊數,眼看劉備如此不解風情,曹操真是又好氣又好笑,說:「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
  • 龐統之死,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精妙的一筆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龐統墓坡。鳳雛先生龐統死於徵西川路上,據說那個地方的名字叫做「落鳳坡」。也就是說,他的死是上天早就定好的。當時,龐先生騎著劉備的坐騎。這馬可是大大的有名,辛棄疾的「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 羅貫中:我寫的不是《三國演義》,是哥的人生與夢想
    隨著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義軍領袖張士誠的手下,意圖成就一番事業。於是《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的第一回誕生了!元末農民起義勢力最大的是紅巾軍,而漢末農民起義則是黃巾軍。張士誠是販私鹽出身,劉皇叔是賣草鞋出身。張士誠有張士德、張士信,是骨肉三兄弟。所以羅貫中便給劉皇叔安排了桃園三兄弟。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兒司馬懿給劉備呢
    水鏡先生,本名司馬徽,字德操,東漢末年襄陽名士。約生於公元147年,卒於208年。司馬徽是在《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單福新野遇英主》中才出現的。他出場羅貫中僅用了八個字「松形鶴骨,器宇不凡」,用筆即精道,又有些神秘莫測。
  • 羅貫中《三國演義》(聽書)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羅貫中,由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在其成書前,「三國故事」已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在唐代,三國故事已廣為流傳,連兒童都很熟悉。隨著市民文藝的發展,宋代的「說話」藝人,已有專門說三國故事的,當時稱為「說三分」。元代出現的《三國志平話》,實際上是從說書人使用的本子,雖較簡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國演義》的規模。
  • 你罵曹操是「奸雄」,因你未懂羅貫中
    在羅貫中寫書之前的歷史記載中,曹操都是逆賊的形象,而劉備則是皇家正統。因為在封建王朝,皇權最高,再加上犯上作亂的人是為不忠,是與儒家思想相違背的! 既然要寫小說,勢必典型人物要有對立衝突,羅貫中受封建忠君思想的影響,必須要擁劉反曹。
  • 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論的是什麼?
    在那麼多的英雄人物中,曹操怎麼就能看的出來劉備是一個英雄呢?在看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時,我們可能不由自主的想到另外一個著名的一個歷史故事《鴻門宴》。範增也是在無數反秦英雄中一眼看出,劉邦才是項羽的最大的對手。相對於項羽,曹操一眼就看出劉備的非同尋常,眼光是非常敏銳的。而項羽自始至終都沒有看出劉邦強在哪裡。直到項羽最後死時,還說這是上天的安排,不是他自己的過錯。
  • 河北正定人趙雲被羅貫中獨寵,因為老羅太愛河北人,陳到已經哭暈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和元雜劇,寫出了火了幾百年的長篇巨著《三國演義》,任何人都會有喜好,也會有厭惡。即使小說的作者也不例外。無疑,羅貫中喜歡的蜀漢一方,其實並不是因為蜀漢是正統,要說正統,曹魏皇位來自漢獻帝禪讓,絕對要比蜀漢更加正統。其實羅貫中褒揚劉備一方,是因為太喜歡趙雲,愛屋及烏,才會在三國演義中尊劉抑曹。羅貫中有多喜歡趙雲?
  • 解析羅貫中筆下最無度的四大色男
    只可惜董胖子被權力燻花了雙眼,為美色迷暈了心智,初到洛陽便在目空一切的囂張跋扈中,將天下人心盡失,而他淫宿皇宮的大逆不道之舉,則徹底讓其成為天下英雄的眾矢之的。男人無法抗拒權與色的誘惑,反而沉溺於權力與美色,令他們近乎瘋狂,來獲得最極端的生命體驗。女人對於他們而言是永恆的,不可抗拒的魔力。
  • 羅貫中:多虧有我
    後來有了過五關斬六將,千裡尋劉備的故事。這便是《三國演義》中,關羽忠義的第一處體現。第二處便是關羽報恩,華容道義釋曹操了。赤壁之戰後,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感念當年在曹營中曹操盛情款待的恩情,出於義氣放走了曹操。當然,《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突出故事的精彩性,在人物塑造方面確實有誇張和虛構的成分。
  • 劉備的文學修養
    劉備主要是一個政治人物,有較高的管理和軍事才能。他有文學修養嗎?我們不妨通過《三國演義》這本書來看看作為文學形象的劉備是什麼樣的。在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聽密語,劉皇叔躍馬過檀溪」中,蔡瑁為了嫁禍劉備,冒充劉備於館舍的壁上題寫了一首反詩,劉表看到詩開始是勃然大怒,後來走了幾步,就猛然醒悟,因為寫詩與劉備平時的性情不符:「吾與玄德相處許多時,不曾見他作詩。
  • 羅貫中是歪曲歷史的始作俑者
    這或許是羅貫中原本就不熟悉歷史,加之在成書之前,民間已經有了很多話本之類,故事能不能傳播廣泛,完全是看人們的意願。當然,這不是羅貫中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歷史演義或者小說的通病,他們缺少對歷史的尊重,想當然的將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進行篡改,根據自己或者受眾的喜惡對影響歷史進程的人物進行可以的美化或者醜化,就我國有名的歷史演義類小說成書時間而言,「《三國演義》堪稱始作俑者,而且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