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之子鄭經,雖名為「正經」,卻演繹了極為「不正經」的一生

2021-02-13 歷史劇場

一提到鄭成功,相信所有的人都會為之肅然起敬。正是他率領軍隊,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維護了民族尊嚴與領土完整,因此一直以來,他都是倍受人們敬仰的民族英雄,為後世所緬懷與推崇。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當時以及對於後世都有著極強影響力的英雄人物,卻是以一種近乎於被「活活氣死」的方式憋屈收場,不免讓人倍感惋惜。而令人在遺憾之餘更加感到極度氣憤的是,給予鄭成功內心以「致命一擊」的並不是外人,恰恰是他一直都非常信任與器重的長子鄭經。

縱觀鄭經的一生,他「坑」過自己的父親,「坑」過自己的戰友與盟友,對於敵人則更表現出的是「毫無底線」,雖然他的名字叫做鄭經,諧音即為「正經」,可他卻是將人生的「不正經」演繹到了極致。

(圖片來源於網絡)

鄭經的不倫行為,致使鄭成功被「活活氣死」。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安排自己的長子鄭經留守廈門、金門,自己親率兩萬五千名將士以及數百艘軍艦,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打敗了荷蘭侵略者,讓被荷蘭人佔領三十餘年的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這之後,鄭成功又積極組織開墾、恢復生產,全力發展臺灣經濟,為臺灣地區的開發也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貢獻。

然而,鄭成功的身體狀態與精神狀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每況愈下。這其中,有水土不服的原因,同時也有著過於操勞、缺乏休息的緣故,但最為重要的是,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前後,他接連遭受了三次非常重大的精神打擊。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就是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被下令處死。

鄭芝龍在順治三年(1646年)投降清朝後,順治皇帝就一直希望通過鄭芝龍招降鄭成功,但是鄭成功非但沒有投降清朝,反而就此與鄭芝龍斷絕了父子關係,積極堅持抗清,期間還率兵北伐南京,攪得整個東南沿海地區是不得安寧。

而這次,鄭成功又拿下了臺灣,隔著臺灣海峽,藉助其海軍實力上的優勢,繼續與清朝繼續對峙,而清軍則對鄭成功只能望洋興嘆,無可奈何。

於是,鄭芝龍就此失去了其應有的政治價值,而清朝朝廷這面對於鄭芝龍也徹底失去了信心。順治十八年(1661年),也就是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同一年,順治皇帝去世,繼位的康熙皇帝,在鰲拜等輔政大臣的主張下,下旨將鄭芝龍處死,此後更是將鄭成功家的祖墳進行了破壞。

鄭成功聽聞後是氣血攻心,憤怒不已。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就是清朝頒布「禁海令」,從此東南沿海是「片板不得入海」。

此舉這相當於就直接切斷臺灣與東南沿海各地的貿易往來,讓地處臺灣和金夏的鄭氏集團在經濟發展上,受到了沉重打擊,也讓島內人心開始浮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次便是鄭成功長子鄭經不倫事件的發生,對於鄭成功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前文中也說到了,就在鄭成功率領大軍收復臺灣的時候,鄭經被安排留守大陸的金廈地區。

而就在鄭經留守期間,鄭經與其幼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還生下了一個兒子,並且鄭經是主動告知了鄭成功,更是大言不慚的問其討要封賞。

鄭成功雖然出身海盜世家,又是常年行走於行伍之列,但是他畢竟是跟隨名儒錢謙益學習《四書》《五經》,深知「禮義廉恥」,不然他也不會在自己父親已然投降的情況下,繼續堅守「忠君愛國」之道,進而奉明朝為正朔與清軍對抗。

於是鄭成功在得知此事後非常的氣憤,借著派自己的弟弟鄭泰帶著自己的旨意前往金廈地區處決自己的這個「不孝之子」。

然而,此前一貫服從聽命於自己的鄭泰,竟然選擇袒護鄭經,並且在此之後,鄭成功再次下令要處死鄭經的時候,更是無人願意前往。這樣一來鄭經依舊可以逍遙存世,而鄭成功卻是怒不可遏。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終於,在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也就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僅僅半年之後,鄭成功暴斃身亡,年僅39歲。據《臺灣縣誌》記載:

「當國姓公臥病的當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狂風大作,初三更風雨交加,臺江及安平外海波浪沖天,繼而雷震電閃,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國姓爺歸天。」

可以說,鄭成功的英年早逝,鄭經是要承擔非常重要的責任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就在鄭成功死後,鄭經馬上加入到了權力的爭奪戰之中,而為了奪取臺灣的控制權,他不惜將駐守金廈地區的主力全部調走,進而讓清軍非常輕易的就佔領了金廈。

揮師回臺的鄭經,也打敗了在暫攝臺灣事務的鄭襲,並對其黨羽進行了清算,與此同時除掉了包括鄭泰在內的一眾反對者,最終以武力奪權的方式,襲承了鄭成功延平王的爵位。

只是,經過這次內部的動蕩,鄭氏集團的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並且臺灣朝堂上長時間處於人心惶惶、朝不保夕的狀態,內部已然是嚴重缺乏向心力。而在金廈地區的丟失後,鄭經失去了鄭氏集團在大陸的最後據點,只得困守臺灣孤島,戰略生存空間也被進一步壓縮。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三藩之亂」中,鄭經又將盟友「坑」了個遍。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亂」就此爆發。叛亂之初,吳三桂趁著清軍疏於防備、立足未穩,迅速攻佔了貴州、湖南以及湖北部分地區,與清軍隔長江對峙。康熙十三年(1674年),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率先相應吳三桂,並且迅速佔領了福建全境,同時出兵攻打浙江與江西。

此時對於吳三桂等叛軍來說,可謂是形勢一片大好,而這也無疑讓在臺灣的鄭經看到了「反清復明」的希望,於是,他接受耿精忠的邀請,親率全部主力,越過臺灣海峽,計劃與耿精忠兵和一處、將打一方,從而實現並肩作戰。

然而,耿精忠先是沒有答應鄭經在金夏地區以及漳州、泉州等地建立據點的要求,隨後更是直接拒絕了鄭經索要糧餉的請求,這也就直接激怒了鄭經。

於是,還未與清軍進行交手的鄭經,先和耿精忠較上了勁兒。他先是切斷了耿精忠的貿易往來,讓其遭受巨大的損失,之後又直接出兵與之交戰,迫使耿精忠不得不派兵救援迎戰,極大的限制了其在前線的作戰。直到耿精忠主動做出了讓步,鄭經這才罷手,雙方重新握手言和。

可就是經過鄭經這麼一鬧,讓耿精忠錯失了最佳的戰略時機,也使得康熙派遣而來的康親王傑書得以組織兵力進行抵抗,並就此開始反攻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軍攻克仙霞關,攻入福建境內,之後又接連重創耿精忠的軍隊,最終在清軍大兵壓境的局面下,耿精忠選擇了投降,而鄭經也要就此面對康親王傑書統領的清軍與耿精忠軍隊的雙重打擊。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經選擇了開闢「第二戰場」,就此轉戰廣東,開始找另外一藩,尚之信的麻煩,給其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儘管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並且佔領了包括潮州在內的一些沿海據點,可鄭經在戰爭中的消耗也是極為巨大,並且其想要從海上「支援」吳三桂,進而與之進行會師戰略目標也從未實現。

就這樣,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在沿海的所有據點全部被拔掉,而他也只能帶著殘軍敗將回到臺灣。

此時,「三藩之亂」中,只有吳三桂之孫吳世璠還在苟延殘喘,另外兩位尚之信與耿精忠,早已選擇了臣服。而這兩位,都曾經鄭經作為自己的盟友,可無一例外的皆遭受到了這位盟友的「背後一刀」,勢力大損,硬生生的被鄭經所「坑」慘。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康熙的談判中,鄭經不斷的出爾反爾,險些成為「民族罪人」。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鰲拜,開始真正掌握大權,同時也將解決臺灣問題,收復臺灣擺上了議事日程。

然而,朝中不少大臣對於收復臺灣持反對意見,他們更傾向於就此放棄臺灣。

一來,鄭氏集團以海軍見長,而清軍的海軍勢力薄弱,完全無法與之一戰,臺灣海峽成為了當時清朝這面不可逾越的「鴻溝」,特別是此前三次武力徵討臺灣皆以失敗告終,給清朝以極大打擊與震撼。

二來,臺灣不僅地方小,人口有限,並且是孤懸於海外,於是朝中眾多的滿洲大臣都將臺灣視為「雞肋」般的存在。

三來,清朝剛剛入駐中原,定鼎天下,許多人都覺得,應該以鞏固基業為首要重任,臺灣問題就是解決也是要暫緩處置。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康熙皇帝對於收復臺灣,卻表現出了極強的決心。

一方面,孤懸海外的臺灣給大清王朝的東南沿海地區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特別是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是大清王朝的錢糧稅賦重地,關乎著整個國家和朝廷的財政命脈,不能不重視。

另一方面,這個時候的鄭氏集團不僅是武裝割據的政權,更是「反清復明」人士的希望,所以,康熙皇帝也需要通過蕩平鄭氏集團,以達到徹底清除「反清復明」勢力,維繫江山穩定的目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起初,康熙是一直奉行「和談」政策,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

為此,康熙皇帝也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他「允許鄭氏封藩,世守臺灣」,保留其延平王的爵位,同時派遣同樣主張與臺灣鄭氏集團的進行和談的上書房大臣明珠前去進行談判。實際上,這是給予了鄭經同吳三桂、尚可喜等人一樣的「待遇」。

可鄭經在看到康熙皇帝做出了讓步,進而又「得寸進尺」的提出了新的條件。

「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

鄭經主張按照朝鮮之例解決臺灣問題,以造成臺灣事實上的「獨立」局面,而這也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極力反對。

「若鄭經留戀臺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於比朝鮮不剃髮,願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

也正是因為鄭經的「得寸進尺」,使得康熙「和平統一」的計劃就此泡湯。

(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這之後,「三藩之亂」爆發,這便有了前文中的鄭經率兵出徵,「三藩之亂」結束後,鄭經再度退守臺灣。

直到此時,康熙仍希望通過「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並且再次派遣明珠與鄭經進行談判,可鄭經依舊堅持之前仿照朝鮮之例的主張,使得和談再一次破裂,和平統一也就此再無可能。

伴隨著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臺灣鄭氏集團內部再度陷入權勢爭奪之中,最終由鄭經之子鄭克塽接位,然而,內部的爭鬥再一次削弱了鄭氏集團的力量,進而使得康熙皇帝最終通過武力,迫使鄭克塽投降,最終將臺灣收復。

(圖片來源於網絡)

鄭經,雖名為「正經」,可他卻恰恰上演了極為「不正經」的一生。

因為他作風上的「不正經」,進而做出了與幼弟乳母私通生子這樣的不倫之事,直接令其父親、民族英雄鄭成功含恨而死。

因為他品格上的「不正經」,使得其對於三位盟友,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幾次三番的背信棄義,不僅不能成為其幫手,反而成為了牽制與掣肘,不斷地在「幫倒忙」。

而也是因為他在道義上的「不正經」,一心想要割據自立,不僅「毫無底線」的數次出爾反爾,不斷抬升和談價碼,甚至是一再妄圖製造臺灣割據的局面,阻礙臺海統一,險些成為了民族的罪人。

最終,又是因為他權謀上的「不正經」,過度的猜忌,進而導致了在他去世之後,整個鄭氏集團是一盤散沙,而先後兩次皆與鄭經密切相關的內鬥,極大的削弱了臺灣的勢力,最終導致了整個鄭氏集團的覆亡。

就這樣,鄭經,用他的「不正經」,「坑」慘了幾乎所有與他相關的人,直至「坑」掉了他自己,以及整個鄭氏集團。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鄭成功為何要殺死妻子和兒子?只因鄭經做了一件「不正經」的事
    鄭成功臨終前要殺的兒子正是其長子鄭經,究其原因,則是因為鄭經幹了一件「及不正經」的事情,他和自己弟弟的乳母陳氏私通,還生了個兒子鄭克臧。鄭成功知道後下令誅殺陳氏,卻沒想到被鄭經藏了起來,鄭成功一怒之下下令將妻子董氏、長子鄭經及剛生下來的孫子鄭克臧全部處死,結果諸將抗命不遵,加之此時其父鄭芝龍和永曆帝朱由榔遇害消息傳來,鄭成功急火攻心之下一命嗚呼。
  • 民族英雄鄭成功:三個打擊導致他暴斃而亡,尤其是鄭經做的荒唐事
    鄭成功一生致力於收復臺灣,反清復明,是一位民族英雄。在清朝順治十八年的時候,他趕走了荷蘭侵略者,收復了臺灣,為我國領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人們對於鄭成功功績肅然起敬的同時,也為他的離世感到無比的惋惜,而他之所以年僅三十九歲就去世,和他有個「不正經」的荒唐兒子有著莫大的關係。
  • 不正經的「鄭經亂倫」
    鄭成功一共有10個兒子,鄭成功18歲的時候有了嫡長子鄭經。
  • 鄭成功的夫人董酉姑,因長子鄭經與乳母私通,差一點被丈夫處死
    整整一天,鄭經「心不能主,如痴如醉」,好不容易挨到下午,二人終於得以如願。有了第一次,以後二人愈發不可收拾,「後愈狎暱,恍如佳偶」,弄得整個鄭府上下都知道了,卻「惟瞞成功一人而已」。所以鄭成功起初並不知曉兒子鄭經做的這件不「正經」的醜事,後來陳昭娘為鄭經生下一子,取名鄭克臧,卻告訴鄭成功說是鄭經的小妾所生。
  • 深得鄭成功疼愛,又差點被鄭成功殺掉的鄭經,究竟是怎樣的人
    (鄭成功劇照)鄭經出生的時候,正是明末。不光起義四起,還有後金在關外虎視眈眈。他的父親鄭成功正是熱血之年,懷著滿腔報國之心,在他出生不久,便前往南京國子監就讀,希冀早日通過科考,入仕為國效力。(鄭經劇照)1664年,鄭經向鄭成功匯報,稱侍妾生下了一子,名鄭克臧。初做祖父的鄭成功,自然樂不可支,於是差人送了些金銀器物給這個尚未謀面的長孫。可是,鄭成功的行為,卻遭到士大夫們的反對。
  • 39歲鄭成功為何臨終前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兒?兒子鄭經做錯了一件事
    「我鄭成功,三生有幸得先帝恩寵,封國姓爺、延平王,一生徵戰無數,精忠報國,可還是沒能復明啊!雖我收復臺灣,可永曆帝遇害,父親降清被斬,我心如刀絞。我兒鄭經又與乳母陳昭娘私通,如此失德,有辱我家門,有辱我一生清譽啊!我下令:吾妻管教無力,殺之;子鄭經通姦,杖斃;昭娘通姦,沉海;孫同昭娘沉海!手下竟然不聽我的命令,我軍威何在?蒼天啊,我堂堂七尺男兒,國姓爺,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 鄭經:另類的臺灣統治者
    因為他的寶貝兒子喜歡搞亂倫搞私通,亂倫誰也不要緊,就是居然把鄭成功的秘密情人給上了,能讓鄭成功不惱火麼?這還需要從鄭經的母親董酉姑說起,因為董酉姑喜歡幹政,於是她的關注點都在鄭成功的軍事、當時的局勢以及出謀劃策上,對鄭經的關愛和教育是少之又少。於是19歲的鄭經就做出了當時大逆不道的亂倫事件,和自己四弟的奶媽私通,而這個奶媽更是給鄭經生下了鄭經人生中的第一個兒子。這個奶媽也就成了鄭經的小妾。要普及一下知識,並不是所有女人都可以成為奶媽的,只有剛剛生過小孩的女子才可以成為奶媽。
  • 一代梟雄鄭成功被氣死的?長子鄭經與乳母私通,令人唏噓
    事情原委鄭經這個名字雖不如鄭成功如雷貫耳,卻也還算名聲遠揚,鄭經就是鄭成功的長子。趁鄭成功無法顧及到他這邊,他倒開始沉迷於沾花惹草幾度風流。南明前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唐氏是大家閨秀,早在鄭經被鄭成功派去鎮守根據地廈門以前就已經以正妻的身份明媒正娶的嫁進了鄭經的家門,鄭經卻是對她不算親近。本來鄭經身為年輕人又無人管教,風流一些也並無大礙,可壞就壞在,他招惹到了不該招惹的人身上。
  • 鄭成功、鄭經為何不扶逃往臺灣的宗室當皇帝,究竟是何原因
    鄭成功是位忠臣,一生忠於明朝時刻以反清復明為己任。鄭成功自幼跟隨母親在日本,父親鄭芝龍被詔安後回國。鄭成功十五歲中秀才,在國子監讀書。後來,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以死殉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南明建立後,無休止內亂,讓清軍看準時機,迅速拿下弘光政權。
  • 鄭成功39歲猝死,為何臨終前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子、長子和孫子?
    可這還沒高興幾天,第二封信就來了~原來,鄭成功的這個長子阿,名字取得很正經(鄭經),可幹出的事阿,一點都不正經。據說,鄭經17歲的時候就已經娶妻了。正妻唐氏,可是南明前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乃正宗的名門閨秀是也。將門虎子配名門閨秀,絕配呀。可惜,他們夫妻間的感情並不和睦。
  • 鄭成功39歲突然去世,死前為何要下令殺兒子鄭經?原因難以啟齒
    在許多關於清朝時期的古裝劇中,我們都聽過延平王這個稱呼,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鄭經,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鄭經是承襲,並不是皇帝親封,第一任受延平郡王封號的是我們的「國姓爺」—鄭成功,由明皇帝封賜。為什麼臨去世時想要殺死自己的兒子呢?這個原因確實有點讓人不好啟齒。
  • 鄭成功是被兒子鄭經氣死的嗎?真實情況比這複雜多了!
    松浦氏為其在平戶附近的河內浦千裡濱(即今長崎縣松浦郡千裡濱)賜宅地建新居,並介紹平戶藩之家臣田川昱皇之女田川松締婚。雖然家臣田川昱皇是個中國人(華僑),但是田川松是他的養女,是個地地道道的日本女人。鄭芝龍雖然娶了日本女人,還和田川松有了夫妻之實,可是沒過多久鄭芝龍就被李旦派往澎湖擔任荷蘭人的翻譯。
  • 「道德模範」鄭成功
    李忠掀開陳錦的蚊帳,舉刀向其脖頸砍去,恐其不死,又把他的頭割下。臥室內的動靜太大,驚動了童僕陳凱,他醒來大叫,被放哨的李進忠殺死。李進忠等6人見事已成功,拿起陳錦的頭顱就跑了。而李忠在室內搜羅陳錦的靴鞋、印信等,打算帶出投奔鄭成功,但是晚了一步,被陳錦的家人拿獲。
  • 鄭經:通姦弟弟乳母、氣得鄭成功吐血,為何「陳近南」卻輔佐他,成為近代臺灣的奠基人?
    就在明鄭政權與清王朝相互攻殺之時,永曆十八年(1664年),趁明鄭政權風雨飄搖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發動了旨在收復臺灣的「遠徵」,以波特為艦隊司令,率領兩千六百士兵,十六艘戰艦,大舉攻打臺灣基隆港。腹背受敵的明鄭軍不支退去。光復臺灣僅兩年,基隆港就淪陷了。與此同時,荷蘭人在海洋上也發動了對明鄭政權的絞殺戰。
  • 鄭成功因兒子鄭經婚外情:讓中國丟了一個將菲律賓納入版圖的機會
    ''治家都不正,還如何治理國家?''這是唐顯悅走時留下的一句話,也深深刺痛了鄭成功的臉面。 滯緩攻佔,整頓家風 在了解過事情的經過後,鄭成功怒不可遏,兒子鄭經居然和自己弟弟的乳娘陳氏有了婚外情。
  • 鄭成功生前最後一道命令:殺掉兒子鄭經,孫子鄭克臧!
    鄭成功是明清之際著名的軍事將領,同時也是一位民族英雄,他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失地,這是名垂青史的事跡。鄭成功的功績如此卓著,但是他享年不算長,他在39歲時就去世了,而他的死也是非常突然的一件事,可以說是突然病發,突然就不行了。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他父親鄭芝龍的死。
  • 鄭經:一個被「歷史」刻意掩埋的「強者」
    鄭成功的離去,讓偏於一隅的「明鄭政權」再度陷入一層厚厚的陰霾之中。統治地位該向何發展、延平王之位該落入誰之手等一系列丞待解決事務牢牢地纏繞在這一仍奉故明王朝為正朔的年輕政權身上。史料記載,參與延平王位之爭的人員主要有兩大黨派,其一乃鄭成功之弟鄭襲,黨羽主要為後衝鎮黃昭等人;其二乃鄭成功之子鄭經,黨羽主要為左衝鎮黃安、忠振侯洪旭等人。其餘諸臣則基本處於依違觀望的狀態。
  • 很多人都不明白,鄭成功為何要在臨死前,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可惜就在收復臺灣的第二年,鄭成功就英年早逝了,年僅三十九歲,關於他的死亡,史學家一致認為與他去世前下的一道命令有關!這道命令就是處死他的夫人董王妃以及長子鄭經!二、一道奇怪的命令常言道虎毒不食子,鄭成功並非殘忍嗜殺之人,實在是鄭經的所作所為太過「無恥」,令其蒙羞!鄭經是鄭成功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自幼跟隨鄭成功南徵北戰,頗得鄭成功寵愛。
  • 鄭成功英年早逝,臨終前下令連殺三人,為何至親都不放過?
    鄭成功猝死時的歷史背景:1、清廷勢力的步步緊逼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他這一生最大的成就,但是,這並不是鄭成功主動的選擇,而是為了對抗清廷的追擊,屬於退逃臺灣,順便把佔領那裡的荷蘭人驅逐了。清廷入關以後,明朝軍事上節節敗退,崇禎皇帝煤山自裁,基本上標誌著大明王朝的覆滅,但是在南方,鄭氏父子扶植在福州的唐王朱聿鍵稱帝,並於當年七月改國號為「隆武」。
  • 鄭經為什麼在《康熙王朝》中被醜化?真實的鄭經是什麼樣的?
    鄭經在歷史上是鄭氏集團在臺灣地區的第二位統治者,也是鄭氏家族實際治理臺灣的人。鄭成功打下來臺灣不久就去世了,鄭經在鄭氏內亂之後上臺,治理臺灣接近二十年的時間。期間臺灣從一個落後的偏遠地區,變成了農業發達,經濟富饒的地區。就連清朝統治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認,臺灣的物資非常的豐富,足夠支撐長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