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像
鄭成功欲殺原配夫人董氏的理由是「治家不嚴」,而「治家不嚴」指的則是長子鄭經和四弟鄭睿的乳母私通,並且生下一個兒子。鄭成功長年在外徵戰,得知家裡發生了這種情醜事,他「登時氣塞胸膛」,他認為妻子董酉姑應該對這件事情負有主要責任。
董酉姑於崇禎十五年,即1642年春天嫁給鄭成功。歷史上記載及民間都認為,董酉姑是董颺先的女兒,這個結論也已經得到史學界認可。董酉姑的父親董颺先,是明崇禎年間進士,曾任泰州知州,官至東廠按察副使。而據《董氏大成宗譜》記載,董酉姑卻是董颺先的侄女,究竟哪種說法正確,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正史和野史中對董酉姑都有很多富有傳奇色彩的記載。董酉姑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知書達禮,她不僅賢惠有德,舉止方正,而且有勇有謀,深明大義,很有見識。
鄭氏是一個名門望族,由於鄭成功常年在外徵戰,董酉姑自從嫁入鄭家以來,夫妻二人雖然聚少離多,但他們始終相敬如賓。董酉姑深諳治家之道,處處表現出了她的賢淑與貞惠。她對鄭成功的日本母親田川氏非常孝順,對兄弟叔侄十分友好,任勞任怨,處事公正,受到鄭家上下老幼的敬佩。家族中的人們都能和睦相處,使徵戰在外的鄭成功毫無後顧之憂。
更為重要的是,董酉姑是一個非常勤儉的家庭主婦,為支持鄭成功抗清勤儉治家,在家裡始終都是布裙竹釵,而且還常常率領鄭成功的姬妾家人為軍隊日夜趕製衣襪鞋子,被服甲冑,處處為鄭成功分憂解難。鄭成功深為夫人識大體、顧大局的舉動所感動。
更讓鄭成功對董酉姑刮目相看的是,清順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春,清將馬得功乘虛偷襲中左所(今廈門),守將阮引、何德不敵敗退。鄭成功的堂叔鄭芝莞臨危用船載著珍寶遁逃。而董酉姑盡棄財物,只捧著婆母田川氏的神主牌和鄭成功身邊的機要文件出逃,步行至海濱。
鄭芝莞以戰船不便居止為由,勸請董酉姑另移他船。董酉姑知道鄭芝莞貪財怯敵,船上其實裝的都是珍寶。後來,董酉姑歷盡艱辛,回到鄭成功身邊,而鄭芝莞則以貪贓、貽誤戰機等罪論斬。
通過這件事,鄭成功萬分感動,從此對董酉姑更加倚重,凡事都要聽聽夫人的意見。董酉姑為鄭成功生有五個兒子,鄭經是他的長子。鄭經十九歲的時候,迎娶原兵部尚書唐顯悅的孫女唐氏為妻。唐氏名叫和娘,雖然長得「端莊靜正」,但是鄭經並不喜歡他,經常在外面拈花惹草,後來竟與其四弟的乳母陳昭娘有了私情。
對於此事,清代江日升在他的《臺灣外紀》中描述得較為詳實。
據《臺灣外紀》卷五描述,有一天鄭經在母親那裡遇到了四弟鄭睿的乳母陳昭娘,立刻被她「雙眉如遠山淡掃,不施粉黛,光彩可人」的容貌所吸引。這位陳昭娘年齡已經有二十六、七歲,但「窈窕輕佻,語言丰韻」,鄭經看見,竟然「魂消天外」。但鄭經忌憚母親董氏家規嚴厲,這一次連話也沒敢和陳氏搭上一句。
從這以後,鄭經便以向母親請安為由,經常進出於董氏住處,為的是能夠見上陳氏一面。一次陳氏剛剛起來還沒有梳妝,被鄭經看到,在陳氏窗前隨口吟道:「睡起海棠初拭目,醉餘楊柳不勝衣。」那陳氏聽到,也隨即回道:「未曾恩寵先流盼,恐惹夢魂溼淚斑。」
之後,鄭經大著膽子直到陳氏臥房門口,和陳氏約定「下午偷空到書院一話」。整整一天,鄭經「心不能主,如痴如醉」,好不容易挨到下午,二人終於得以如願。
有了第一次,以後二人愈發不可收拾,「後愈狎暱,恍如佳偶」,弄得整個鄭府上下都知道了,卻「惟瞞成功一人而已」。所以鄭成功起初並不知曉兒子鄭經做的這件不「正經」的醜事,後來陳昭娘為鄭經生下一子,取名鄭克臧,卻告訴鄭成功說是鄭經的小妾所生。
鄭成功得知長孫出生,「大喜,加給其妻董氏金六錠,花紅六疋;子經四錠,花紅四疋」。獎賞鄭經小妾(實際為陳氏)「金二錠,花紅二疋」,同時也如數給了長孫鄭克臧很多獎賞。
鄭成功殺長子鄭經處
但此事又能瞞得住多長時間呢?不久,鄭成功就接到了尚書唐顯悅的一封信,信中有「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飭責,反加賞賚。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乎?」之言。鄭成功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氣急之下,即刻命令都事黃毓手持令箭,到金門與戶官鄭泰(鄭成功的堂兄)會合,以「治家不嚴」的罪名,將正妻董夫人處決,並且要將鄭經、陳昭娘、鄭克臧一併斬首。
但鄭泰和黃毓私下裡只把陳昭娘和其子鄭克臧殺死,提著二人的首級赴臺灣復命。此處與歷史的記載並不一致,陳昭娘不但沒有被殺死,後來反而被鄭經正式納為小妾。而鄭克臧則是在鄭經死後,侍衛馮錫範與鄭經的弟弟鄭聰合謀殺死,並收回了他的監國之印。鄭克臧死的時候年僅十八歲。
鄭成功接到奏報後很生氣,便解下佩劍讓黃毓帶著再赴金門,嚴令鄭泰等人必須執行命令。鄭泰猶豫不決,只好將黃毓送到廈門去見鄭經。黃毓一到廈門,就被鄭經拘禁了起來。
後來的事情,《臺灣外紀》中這樣寫道:。
功接廈門諸將公啟,內有「報恩有日,候闕無期」之句,知金、廈諸將拒命。心大恚(huì)忿,即差洪有鼎持諭與周全斌,令其回師監殺。有鼎到南澳,船上銅山,聞全斌已被執,不敢前。
鄭成功聽說鄭經拘禁了黃毓,氣得暴跳如雷,便派部將洪有鼎攜命赴南澳,命大將周全斌到廈門去執行處決鄭經等人命令。當時周全斌並不在南澳,他剛剛徵討完陳豹回到廈門,鄭經的手黃廷以為周全斌是奉了鄭成功的密令去殺鄭經,擔心有變,先把他抓了起來。結果洪有鼎剛剛到達銅山(今東山縣),便獲悉周全斌已被鄭經拘押的消息,就不敢再去廈門了。
南明永曆十六年,即公元1662年五月初一日,鄭成功因偶感風寒而臥病在床。但他每天仍然掙扎著登上瞭望臺,手持望遠鏡眺望澎湖方向,期待洪有鼎在完成命令後回返,但每天都失望而歸。
這一年,鄭成功先是得到父親鄭芝龍在北京被斬首的消息,不久又聽聞永曆帝在緬甸遇難的噩耗,現在又經受了兒子醜聞和諸將抗命的打擊。他悲憤至極,病情愈發加重。
五月初八日,鄭成功又登臺觀望,然後回書房穿戴整齊,請出太祖祖訓。行禮之後,命左右進酒,一邊喝酒一邊閱覽文書。《臺灣外紀》記載:「折閱一帙,輒飲一杯。」當閱到第三卷文書的時候,鄭成功突然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於是抓破臉面而死,年僅三十九歲。
當初,鄭經與乳娘私通的事發後,董酉姑便和鄭成功之間產生了隔閡,而與鄭經的關係也變得疏遠。董酉姑尤其不能接受自己的兒子鄭經和乳母之間的私情,所以也特別不喜歡鄭克臧,甚至認為他不是自己的親孫子,母子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
鄭成功逝世後,鄭經嗣位,董酉姑率眾東渡臺灣,並由「國母」升為「國太」。據史料記載,董酉姑很喜歡幹政,大有慈禧幹政的風範。所以藩府內外事務,她都要過問,並經常告誡鄭經等人要「撫恤百姓,厚待百姓」。
董酉姑晚年的時候,臺灣鄭氏政治逐漸衰落,鄭經西徵無功,董酉姑十分氣憤,當面斥責鄭經:「福建七個府縣迅速潰敗,廈門、金門兩島也喪失了,這是你做事無謀、不果斷,不能知人善任,導致左右都樹立私黨!」公元1681年,鄭經病逝。鄭氏集團發生內訌,鄭經的長子鄭克臧被殺,年僅十三歲的鄭克塽被為立延平郡王。
同年六月十六日,董酉姑在臺灣安平古城裡去世,時年五十九歲,從而走完了她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她的賢德聰慧之名遠播海外,至今仍與鄭成功一起受到閩臺人民的崇敬。其實,董酉姑單名只有一個「酉」字,名後綴之以「姑」,那是人們對她的尊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