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是位忠臣,一生忠於明朝時刻以反清復明為己任。
鄭成功自幼跟隨母親在日本,父親鄭芝龍被詔安後回國。鄭成功十五歲中秀才,在國子監讀書。
後來,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以死殉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明朝遺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改元弘光。南明建立後,無休止內亂,讓清軍看準時機,迅速拿下弘光政權。
隆武帝時期:
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定都福州,改元隆武,鄭芝龍成為隆武朝第一重臣。
隆武政權建立後,隆武帝見鄭成功才華橫溢,頗為器重,賜姓朱,國姓爺由此而來。
隆武帝頗有明君風範,安撫難民、整頓軍務,籌劃北伐。鄭芝龍無意北伐,乾脆了當拒絕隆武帝北伐之舉。
鄭芝龍深知不敵清軍,若北伐易造成自己全軍覆沒,保存實力和清廷談判。
1646年6月,清軍進攻福建,清軍大將博洛誘降鄭芝龍,思考再三後降清。鄭成功聞知父親降清,力勸父親回心轉意,奈何鄭芝龍心意已決,鄭成功只能同父親斷絕關係,堅決抗清。隆武帝被清軍俘獲後絕食而亡,隆武朝滅亡。
永曆時期:
永曆政權建立後,鄭成功奉其為正統。永曆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讓鄭成功廣納賢才,壯大自己力量。
1654年,鄭成功和李定國達成共識,為南明開疆擴土,鄭成功因故未配合李定國,導致兵敗。
後來,清軍拿下雲南,永曆帝狼狽逃往緬甸,吳三桂攻入緬甸,俘獲永曆帝。幾年後,鄭成功率部橫渡臺灣海峽,收復臺灣。1662年6月1日,吳三桂絞殺永曆帝於雲南。鄭成功聞知永曆之死悲憤交加而亡。
鄭成功、鄭經不另立宗室原因:
其一、臺灣有不少宗室成員,可這些人聲望、知名度不足以號召全國。魯王朱以海當過監國,本有望繼承皇位,可他和隆武帝爭過皇位,鄭成功深惡痛絕,至死不讓他上臺灣,最後,死於金門島。
其二、明室宗親不是省油燈,一旦掌權,互相攻伐難於避免,臺灣本就弱小,經不起這些祖宗瞎搞,鄭成功乾脆不立皇帝。
其三、鄭成功家族本為軍閥,隆武、永曆死後,沒必然給自己搞個上級,讓自己不自在。在說了,另立新君會讓清廷找到進攻臺灣藉口。
清廷全面掌控局面,鄭經反清復明無望,不如守著一畝三分地,當個一方霸主。
清廷本不願在有人以前明口號鬧事,鄭經立下皇帝,會讓臺灣陷入十分被動局面。鄭經不另立新帝,對外以「延平郡王」相稱,對內自稱「東寧國王」,妄圖讓清廷找不到進攻藉口。
鄭經深知自己力量不足於抗清,
其四、鄭經認為只有和清廷止戰,才能讓家族長久統治臺灣。鄭經以「延平郡王」之稱和清廷展開多年談判,雙方在剃髮易服、登岸、稱臣納貢、經濟等問題進行多輪談判。
康熙早已看透鄭經小算盤,拒絕其提議。籌備幾年後,派施琅率兵收復臺灣。
綜合所述:
鄭成功本是重感情之人,隆武、永曆兩帝對其有知遇之恩,兩人駕崩後,在臺灣明朝宗室並無足夠威望繼承大統,鄭成功不立新君。
鄭經不立新君在於其本有打算讓家族長久統治臺灣,若給自己找個上級,會讓臺灣陷入無休止內輪,也不利於鄭氏家族長久統治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