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州通草花,傳承350多年的非遺文化,免費收徒卻無人願學

2020-12-19 寒殘一葉

看到這張照片,很多人或許會說:「嗯,很漂亮。只是這樣的菊花還是很常見的,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不過如果我說,這是用天然植物製作的一盆仿真花,你可能會驚訝不已。沒錯,這就是傳承了350多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揚州通草花」。然而在塑料製品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草花似乎已經失去了它的市場,全國會此技藝的師傅也只有兩個人,傳承後繼無人,讓人感到擔擾與惋惜。

寒殘一葉拍攝於江蘇揚州。

揚州,擁有著24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相比於揚州玉器、揚州漆器、揚州刺繡等更為人所知的傳統手藝,揚州通草花技藝明顯變得那麼不起眼,甚至有些垂垂老矣,氣若遊絲的狀態。

為留存稍縱即逝的美好事物,聰慧的古人用巧手製作出了「永生花」揚州通草花,清朝時揚州通草花更成為貢品。此行揚州之行,有幸了解通草花,目睹在大師級傳承人手裡,從無到有的全過程,感嘆古人的知慧。

他叫戴春富,江蘇揚州人,目前全國僅有的兩位通草花技藝傳承人之一。從17歲開始做學徒,從事通草花製作已有六十餘年。戴大師製作的通草花作品屢獲國內外大獎,許多還被國家收藏。

通草,原是一味中藥。外圈銀白色,縱剖可見有層層隔膜,無臭無味,以色潔白為佳,有通乳、通尿的功效。分布於江蘇、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它也是製作通草花的唯一材料。

通草花製作工序相當繁瑣複雜,有漂白、切片、裱草、剪花、捏花瓣、粘瓣、做葉、傳杆、塑形、著色、栽盆、裝框等多道工序。經過純手工的模擬自然界中的花卉,那可真是絕活。

從簡單的材料,在戴大師手裡一點點地開出花來,除了技巧和經驗,更多的是耐心。大師說:「製作通草花並不難,三年便可出師,但要做到精那就看你的耐心和對這個行當的喜歡。」對於大師而言,他現在做通草花更多的是一種修行。

做一盆通草花少則半月,多則個把月,在塑料製品和機器製作當道的今天,純天然材料純手工製作的藝術品,越來越淡出了人們的審美和欣賞視線,其價值很難被人認可,這或許是沒人願意傳承此技藝的主要原因。大師免費收過一些徒弟,但最終都被純手工的繁瑣打敗。對於後繼無人,戴大師表示很擔擾。

相關焦點

  • 八旬工美大師當「主播」推廣通草花非遺文化
    邱凌 攝揚州網訊 (通訊員 董磊 記者 邱凌) 想必大家都很好奇,能擺進人民大會堂的工藝品通草花究竟長啥樣?怎麼才能做出大師級通草花藝術品?昨日下午,年過八旬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戴春富首次嘗試網絡直播,向市民推廣通草花技藝。
  • 大清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兩位八旬老人會做,會傳承下去嗎
    通草也叫寇脫,是通脫木的莖髓,《本草拾遺》中提到:「葉似萆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其實它所作成的飾物就是富察氏佩戴的通草花。通草花的製作技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最早關於它的記載出現在五代時期的《中華古今注》中,書中明確寫道秦始皇時期的嬪妃們就以通草花作為頭飾了。
  • 省工藝美術大師送通草花慰問抗疫一線社區人員
    昨天,徐凝門街社區的工作人員收到轄區居民戴老送來的一盆「花」,工作人員用手摸摸花瓣,不可思議地喊起來,「天哪,不是真的花,怎麼做得這麼像?」原來,今年81歲的戴春富是江蘇省通草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也是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這次送「花」給社區,一是慰勞社區工作人員在抗疫工作中的辛勤付出,二是在社區展示通草花,希望讓更多的人見識通草花,了解通草花。
  • 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聚焦通草花
    邱凌 攝揚州網訊(記者 邱凌) 揚州人愛菊,重陽賞菊是千百年來的傳統。清代,揚州的藝菊更是聞名天下,至現當代張永壽剪菊、吳硯耕畫菊、錢宏才做菊並稱的「揚州三菊」名滿天下。「五一」期間,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在紀錄頻道CCTV-9的20:00檔和綜合頻道CCTV-1的22:30檔播出。在第四集《花開中國·菊花》中,揚州的「菊花」亮相,綻放央視。
  • 嶺美文化攜「嶺南非遺通草畫」入展文交會
    其中,「2020廣州文交會文旅新業態成果展」將聚焦文旅新經濟,引領數位化、文化創意、文化旅遊等新型業態。廣州市嶺美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集文創設計、藝術高仿復刻、3D高清掃描及圖像修復科技、高端印刷等專業服務為一體的文化企業,她是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成功研發復刻嶺南非遺傳統藝術通草畫的文化企業,被推薦入選成為「2020廣州文交會文旅新業態展」參展商。
  • 揚州8旬老人身懷絕技,用通草做假花成國禮,傳授技藝不收費
    其實它是一盆地地道道的假花,也正因為它假的惟妙惟肖,才被更多的人大為讚賞,曾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名人。【拍攝於2018年5月。這位老人叫戴春富,今年80歲,是揚州人。他就是身懷這門絕技的老藝人,每當人們向他討教這門手藝時,老人總是很興奮,平時不怎麼說話的他,像是打開了話匣子。
  • 千位非遺傳承人收徒傳藝
    □記者 王紅軍 報導  本報濟南7月23日訊 為落實省委宣傳部「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2件實事的工作部署,全省「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今天在濟南啟動,濟南形意拳代表性傳承人楊遵利等10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新招收了徒弟。
  • 富察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只剩兩名八旬老人能做,會失傳嗎?
    因此通草花的製作手藝已經快失傳,為了能夠使這門從古流傳至今的手藝保存下來,江蘇省已經將這門技藝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中的一員。皇室貴族所佩戴的通草花一般都是經過手藝人精心編制而成的,那些百姓們所佩戴的大多都是簡單製作的。清朝的時候由於富察皇后對通草花非常的喜愛,因此通草花正式成為了皇室當中的配飾物之一。而在所有製作通常花手藝的地區當中,揚州地區所編織的通草花最為精美。因此在清朝的時候,通草花的大多都有揚州二字為前綴。
  • 非遺文化|揚州磚雕:磚上飛花 逆勢飛揚
    在揚派建築當中,一磚一瓦都很精緻,其中,揚州青磚的精雕細琢更是點睛之筆。吉志剛,揚州磚雕工藝師,從事磚雕行業近20年。揚州磚雕屬於揚州八刻的一個分支,2019年被評為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吉志剛介紹,磚雕是康乾年代興盛的,在康乾年代前,揚州磚雕也很著名,揚州四望亭的磚雕就是明代的。揚州磚雕不似北京磚雕華麗繁複,也不像廣州磚雕鏤雕細密,但它有蘇州磚雕的柔婉細膩,也有徽州磚雕的精巧秀美,兼具了恢宏樸質與柔婉雋秀的美感。
  • 一年就學會製作通草花,還創新技藝!這是哪路「神仙」?
    揚州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眾多,能夠掌握其中一項,已經是十分了不得;從事漆藝工作近30年的屈春美,卻選擇重新當起了
  • 《延禧攻略》團寵富察皇后帶火的通草絨花進來了解一下
    平時,只是採摘一些通草做成通草花,用蠶絲做成絨花戴在頭上作妝飾,從來不戴什麼珠翠寶石。 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草絨花也隨即走紅「通草絨花」是一類假花的總稱,通草花的主要原材料是中藥材通草,絨花的主料是優質蠶絲,把染色加工後的原料,由巧手匠人製成豔麗多姿的簪花,絨花也叫「宮花」諧音「榮華」取其吉利之意,始於唐,清代以揚州產者為最佳。
  • 【魅力江蘇】雕刻歷史傳承文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尋珍
    它肇始於1300年前的中國,開創了人類複印技術的先河,承載了難以計量的歷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傳播史上起著無與倫比的作用。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也是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2009年,以揚州為代表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探營通草花絕美綻放!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為慶祝「5·18」國際博物館日,揚州博物館準備了《一花一世界——清代揚州書畫名家作品展》以及《一捻芳華——揚州通草花作品展》兩個精品展覽。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揚州博物館現代藝術館,走進展廳,仿佛步入一座花園。在館內,紫藤、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競相綻放,蝴蝶、蜻蜓等紛紛落在枝頭上、花瓣上。這麼多不同種類、不同時節的花怎麼會同時開放?其實,這些是由錢宏才、戴春富、王蘊玉製作的通草花。其中一幅《杏花春雨》,杏花上還點綴了些許「水滴」,在燈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
  • 「指尖上的非遺」揚州搓背:名師帶徒技藝傳承後繼有人
    圖為揚州建搓背館,活態傳承揚州搓背技藝。(資料圖) 崔佳明 攝中新網揚州1月15日電 (記者 崔佳明)「揚州傳統搓背術」作為揚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下如何傳承揚州搓背技藝,15日,揚州市休閒文化產業協會會長劉廣明告訴記者,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搓背培訓班已開班,第一批30名學員在揚州搓背館參加現代護理保健知識和揚州搓背技藝的雙師培訓。
  • 北京啟動「名家傳藝」工程 多位非遺傳承人收徒
    中新網北京6月8日電 (記者 尹力)8日,一場特別的「收徒儀式」在國家大劇院內舉行。8位在京劇、北京評書、彩塑等領域卓有建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輪番走上舞臺,接受27名徒弟行拜師大禮。  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在今天第8個「文化遺產日」上,北京市文化局啟動了「名家傳藝」工程,旨在通過拜師學藝,逐漸完成北京非遺產人才隊伍建設上的薪火相傳,逐步建立起一支技藝精湛、結構合理、水準較高的非遺傳承保護隊伍。
  • 體驗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 揚臺大學生開啟「非遺文化之旅」
    學生近距離體驗揚州非遺文化。學生們在參觀中。張玉菁 攝揚州網訊 (通訊員 揚臺軒 記者 張玉菁) 日前,「兩岸同追夢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餘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 封箱演出,紅星社「收徒拜師(謝師)」儀式傳承曲藝文化
    傳承曲藝傳統,弘揚民族文化,1月11日晚,在業內外和相聲觀眾中享有良好聲譽的「紅星曲藝傳承社」在長沙舉行了收徒拜師(謝師)儀式暨己亥年封箱演出,本次「盛典」,將相聲界最為傳統、最為隆重的「拜師儀式」(即「擺知」)與「年度封箱」合為一體,更顯其莊重,現場200多位觀眾朋友見證了這一喜事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清朝皇妃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一位老人會做,百年手藝面臨失傳
    在之前的熱播的宮廷劇《延禧攻略》裡面,有這樣一段劇情:當時後宮的妃子吃穿用度十分奢侈浪費,富察皇后為了節源開流,提出要將宮中的珠寶翠玉用通草花來替代。因為珠寶翠玉消耗快,往往用過一次就擱置了,而用精緻的通草花來代替,不僅不失皇家顏面,還達到了節約的效果。
  • 江蘇揚州: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運河故事
    江蘇揚州: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運河故事 2020-11-19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