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調侃的福建話,到底是華夏正音,還是南蠻夷語?

2020-12-23 浦江史地

福建話自從榮登春晚小品之後,便成了全國各地民眾的話題。

人們調侃著福建人"F"、"H"不分,調侃著福建話獨有的腔調。

而在這背後,另有一場爭端持續已久。

即,福建話到底是華夏正音,還是南蠻夷語?眾說紛紜。

但今日,我們可以很確切地說,福建話就是華夏正音!

這其中根本沒有任何可以質疑的地方。

福建話真不是南蠻夷語

這裡的"福建話"專指閩語,在國內並無某個福建內部的方言被公認為福建話一說。

閩語覆蓋了福建的絕大部分地區,唯獨閩西南的客家地區被排除在外。

與此同時,廣東潮汕、雷州半島和浙江溫州的局部地區,以及臺灣,都有閩語的身影存在。

以此可見,"福建人未必說福建話,不是福建人未必不說福建話"。

挺多的廣東人、海南人、浙江人、臺灣人,也都會說福建話(閩語)。

福建話只是一個大的語言分支概念,落到實處,由於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極端地理屬性,福建境內方言林立,有時候甚至隔一座山,就說不同方言了。

大體可以劃分為閩北,閩東,閩南,閩中,莆仙,客家話這幾個範疇,而這些範疇下面又可以劃分出許多個地方性小片,數量繁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很多人在認知上存在一個誤區,他們把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福建話"劃歸為南蠻夷語,而拒絕承認福建話作為華夏古音這一學說的確鑿證據。

我們要澄清一點,福建話從來就不是什麼南蠻夷語。

很多人會從"福建話"內部紛繁複雜的方言分支角度出發否認"福建話"作為保存中華古音的活化石的說法。

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正是論證福建話為華夏正音的絕佳證據。

以此為根基,追本溯源,我們大致可以從這三方面來論證福建話之所以作為華夏正音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福建特殊的地理構造,當代福建人的歷史淵源,福建人獨特的文化傳統。

被山脈隔斷的語言

我們今日能夠感受到的紛繁複雜的"福建話",其實有著共同的源頭,我們不妨把它暫且稱為"原始閩語",至於原始閩語的來源問題,我們先按下不表。

在古代,操著同樣一口"原始閩語"的人們不斷地遷徙,並最後定居於福建的各個角落,從此在當地繁衍生息。

而由於福建特殊的地形構造——正所謂"八山一水一分田"。這些地理構造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時期成為了阻礙交通的最大困難,使得居住在福建不同區域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相較其他地區而言更為艱難。

而交流的缺失,則使得人們很難能夠獲知其他區域的人們語言方面形成的新變化,這便是"福建話"分化的開端。

但不僅僅如此,在福建,受到外來移民等各種因素影響,每個地區的方言又發生著堪稱極速的變化。

這種變化進一步加速了福建話分支分化的進程,加之時間的力量,便將原本統一的"原始閩語"演化成了今日"四分五裂"的局面。

河洛話,原始閩語的主體

事實上,現如今的福建人絕大多數並非原住民,而是通過一次次的南遷,從北方遷徙而來的

這不僅僅有著現代科學的分析,更有著福建宗族的族譜為證。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便是閩南人自己建樓之時往往會在門楣處點名自己來歷。

比如敦煌衍派、太原衍派或者開閩傳芳、萬安傳芳等等。

"十八姓入閩"則更是福建興起的前奏。

縱觀八閩歷史,凡是提及福建人的歷史來源問題便從來繞不過開閩三王。

他們分別是王潮、王審邽、王審之,其中王審之又被世人尊稱為"開閩第一"。

在唐末年間,河南王緒和開閩三王率光、壽兩州五千義軍渡江南下入閩,史稱"十八姓隨王"。

雖然號稱五千義軍,但隊伍裡夾雜著許許多多的難民、家眷和前來相應義軍的各路好漢,零零碎碎算起來統共將近萬餘人。

"十八姓入閩"中的"十八姓"也並非只有十八姓,只是一個約數。

它象徵的是約有十八個姓氏的有功之人隨王緒和開閩三王率領的義軍進入福建。

其後,開閩三王先是立足閩南,而後逐漸統一八閩,對福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其中影響最為深刻的便是將原本的河洛話帶到了福建,並使之成為"原始閩語"的主體,最終演變成為我們今日所看到聽到的"福建話"。

而之後數次的移民,則在不同的程度上分別影響了福建不同地區的方言,成為了"原始閩語"裂變分化過程的"催化劑"。

數次的福建移民大部分處於唐宋時期。因此,"原始閩語"天然地將唐宋時期的華夏正音保存便傳承了下來。我們今日的"福建話"之中也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大量的唐宋古音。

初心不改,大步向前

"閩字,一個門一個蟲,說的便是福建人在家裡為蟲,走出家門就是條龍,因此福建人是註定要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由於人口的大量遷入,使得福建的生態平衡日益難以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使得人們迫不得已將眼光再次投向了遠方——曠闊的大海。

早在唐宋時期,福建的海洋文化便已經蔚然成風。出海入海帶來的巨額利潤和傳統在土地上討生活的生存方式已不足以維生刺激之下催生了一大批早期的福建海商。他們,即使在海禁時期也去到過那時能到達的最遙遠的遠方。

任他世事千回萬轉,我自初心不變,這是福建人最好的寫照

福建人是念家的,不論是千年以前的家園,還是如今遠離的故土。

福建人不願意忘記家鄉,於是在族譜裡面一筆一划,規規整整地記下自己自何而來,甚至於直接把自己曾經的家園標註於自家的門楣。

福建人不願意遺忘故土,於是即使在外做出多大的"功業",打下多大的"江山",他們都要回到自己的故土壘起小樓,在外也要團結一心。

福建人卻更是漂泊的,從千裡之外的北方一路遷徙到當時的蠻荒之地,再從被建設成新家園的故土四處播散到天涯四處,全球各地。

而福建人所懷揣著的語言,也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從最初的地方出發,灑向了四方。

從河洛話到"原始閩語",再從"原始閩語"到今天的"福建話",懷揣著這一口方言的人即使在天涯海角,在遠隔重洋的異國他鄉,都在眷念著自己的根,從來不敢忘本。

相關焦點

  • 福建泉州正音書院復建揭牌 啟動「古城悅讀」計劃
    5月30日,復建後的泉州正音書院揭牌。 林楷煜 攝中新網泉州5月30日電 (記者 孫虹)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福建泉州有著超過千年的悠久歷史、海納百川的多元文化。「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30日,位於泉州府文廟朱泗橋西北側的正音書院復建揭牌,別具新穎的「扣門啟院」儀式過後,朗朗的誦讀聲傳來,讓人仿若穿越時空。書童唱起正音童謠。
  • 吳越先民的蛇圖騰:「南蠻蛇種」文化史
    華南土著民族最古老的崇蛇現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陶器裝飾、青銅紋樣與雕塑、巖畫藝術中的蛇形圖像,從大陸的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到臺灣,以及中南半島都有發現,大致分布於漢文史籍所記載的「南蠻」、「百越」地帶,反映了遠古時代「南蠻蛇種」的文化起源。
  • 千年古音「河南話」的前世今生,是華夏文化發展的縮影!
    在提及中原官話歷史之前,還是要再提一遍官話,不過這和上一篇「東北官話」提到的不一樣,這裡更多介紹的是以洛陽話為基礎的官話是怎麼形成的。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最先孕育出文明,這些遠古文明的核心區域大致在今天的黃河中段地區。這片地區被三皇五帝所統治,傳到大禹之時,其子啟開啟了「家天下」的先河,這就是夏朝。
  • 江陰方言90%是華夏漢族的語言正音-雅言
    普通話的前身是滿清官話,其起源,演變和發展,到今天只有300年的歷史,並不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華夏漢語的正宗或分支。  那麼華夏漢族的正音在哪裡?是否現在已經消亡了呢?
  • 為什麼福建話那麼難懂?
    福建省的方言之所以複雜難懂,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在福建省內有超過50個民族生存在這裡。要知道,我們國家的民族總共也就56個。因此,當多個民族在一起混合之後,語言就變異的更為複雜,這也從底層造就了福建話難懂的基礎。當然,人口的遷徙流動也帶來語言的改變。
  • 正音吟誦-詩經鹿鳴
  • 黃帝統一人族,定華夏,造鼎封神
    而後軒轅派人告訴九黎刑天已經身亡,讓九黎部隊不要做無謂的掙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不會驅趕九黎,會繼續把南蠻之地留給九黎當成生存之地,不過九黎從此以後接受人族統一管理。當九黎部落知道軒轅的意思以後,一部分人表示願意接受軒轅的意見,當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服軒轅的管教,但是這部分也不敢在與軒轅戰鬥。
  • 中華民族為什麼叫做「華夏」?有三種說法,你覺得哪種最可靠?
    「華夏」,是中華民族的稱號,關於中華民族為什麼又叫「華夏」,一共有三種說法,各位讀者看過後可以說一說你的看法,看哪種說法最可靠,或者也可以說說你的看法。第一種說法,華夏是民族的名稱。剛開始的時候,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多,但是隨著後來交往的日益加深,到了最後,兩個民族合二為一,便統稱為華夏民族。第二種說法,華夏是以文化標準來定名的。
  • 福建連城冠豸山——唯一經過國家三個部委會專門發文正音的地方名
    但福建話,真正是比較難懂的,黃祖湖老師和我也是幾十年的交往了,語速奇快發音奇特,聽不太清,而他話密,大約含糊其辭明白其意。據說,在2011年前所有出版的字詞典中,「豸」字注音為「zhì」。 2006年,國家專門對「冠豸山」的「豸」(zhài)讀音進行過確認,這也是唯一經過國家三個部委會專門發文正音的地方名。
  • 廣府人不可不知的歷史:香港粵語正音運動始末
    他們反對的原因是,被所謂「正音運動」所「正」的音大大減低了廣東話的流暢和靈活性,所謂「正音運動」的「正音」實際是「邪音」、是「病毒音」。反對者指出,語言學家已得出結論,語言會經過時間和歷史因素而慢慢改變。所以以何文匯的說法,用宋朝時期出版的《廣韻》作為粵語發音的依據,實際上並不準確反映粵音實際情況,因為這樣做便忽略了《廣韻》出版後南宋、元、明、清四朝對廣府話的深遠影響。
  • 廣府人不可不知嘅歷史:香港粵語正音運動始末
    他們反對的原因是,被所謂「正音運動」所「正」的音大大減低了廣東話的流暢和靈活性,所謂「正音運動」的「正音」實際是「邪音」、是「病毒音」。反對者指出,語言學家已得出結論,語言會經過時間和歷史因素而慢慢改變。所以以何文匯的說法,用宋朝時期出版的《廣韻》作為粵語發音的依據,實際上並不準確反映粵音實際情況,因為這樣做便忽略了《廣韻》出版後南宋、元、明、清四朝對廣府話的深遠影響。
  • 韓劇:南宮珉、黃正音新劇《訓南正音》,《你也是人類嗎》官方海報,《金秘書》預告
    南宮珉、黃正音主演SBS新劇《訓南正音》將於23日首播!繼2011年的MBC電視劇《你能聽到我的心嗎?》
  • 上海話正音教程第N章:大da與大du
    原創 孔令偉 上海老底子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上海話正音教程第N章再比如這樣一段對話,「這個攤頭上的肉都是蠻新鮮的,你想買大du排骨呢還是小排骨啊?」「阿拉兒子今朝要吃薑蔥大da排,我當然要買大du排骨咯。」四字成語,絕大多數用大da的發音,即使是講上海話,這樣也顯得書卷氣濃重一些。如:大材小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等。
  • 周三節目速遞 殷志源出演《訓man正音》
    殷志源確定出演將在27日首次放送的MBN新藝能節目《超越國境新概念語學堂—訓man正音》。《訓man正音》由韓語實力有2%不足的名人們通過多樣化遊戲,有趣又有益的學習韓語的新概念綜藝節目。MC由金成柱和樸俊亨出演。
  • 正音、表達,讓孩子「會說話」
    其實,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的,許多家長的普通話,帶有福建方言的口音,導致孩子也混淆了一些發音,比如把「福州」說成「胡州」,「老師」發成「老希」。 「這樣的發音不正確,要注意糾正。」趙植老師說,「語訓課是以漢語拼音為基礎,通過正音訓練,孩子是可以達到發音正確,用詞恰當,句子完善,表達清楚、連貫的。」
  • 又黑福建人普通話,我不胡氣!
    而普通話裡的f/f/和h/x/,對福建人來說,是兩種完全陌生的肌動秩序。大部分福建人雖然準備好了f的唇部起始動作,在氣流通過時還是鬆開了唇齒的接觸,發音聽起來更接近閩方言聲母系統裡的/h/,聽感上更像h/x/。尤其在與元音u-結合的時候,福建人民還沒發好/f/就馬上改做圓唇動作,「福(fu)」就變成「胡(hu)」了。
  • 正音先正心
    育心要求正音,正音即正心。用YY語音讀經的朋友,請一定要進行正音,這也是我們與大量讀經的本質區別,他們是不要求正音的。讀經的過程,不僅僅是追求背誦經典,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性格進行全面的塑造:包括良好的讀經習慣,對經典的熱愛,中正平和的性格,以及內化經典的精髓;陽光、積極、樂觀,與社會的相融,與家庭的和諧等。
  • 《全面戰爭:三國》新DLC《南蠻》金三角大亂鬥熱血開打
    《南蠻》DLC本身主要的新內容就是「孟獲」、「祝融夫人」、「木鹿」、「沙摩柯」等4個新勢力互相爭霸南疆,本DLC將會開放以上4個新可玩勢力,以及超過25個新單位,包括老虎、大象等動物單位,新的南蠻科技樹、南蠻人物特殊升級與技能獲取方式等,但沒有製作新的劇本。
  • 南蠻雞塊 同樣的炸雞不同的風味
    點擊圖片上方小字‍「‍‍‍‍‍‍‍‍‍‍‍‍‍‍‍‍喜樂隨意燒‍‍‍‍‍‍‍‍‍‍‍‍‍‍」‍‍‍‍‍‍‍可關注本微信(本微信內容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前幾天和朋友談事約在了一家上海版的深夜食堂,因為是 Brunch的時間,所以最終未能如願吃上他們家的「南蠻雞塊」招牌菜……人就是這樣,沒得到的就特別念,念了一個星期終於明白這個執念只有通過自己動手才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