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話自從榮登春晚小品之後,便成了全國各地民眾的話題。
人們調侃著福建人"F"、"H"不分,調侃著福建話獨有的腔調。
而在這背後,另有一場爭端持續已久。
即,福建話到底是華夏正音,還是南蠻夷語?眾說紛紜。
但今日,我們可以很確切地說,福建話就是華夏正音!
這其中根本沒有任何可以質疑的地方。
福建話真不是南蠻夷語
這裡的"福建話"專指閩語,在國內並無某個福建內部的方言被公認為福建話一說。
閩語覆蓋了福建的絕大部分地區,唯獨閩西南的客家地區被排除在外。
與此同時,廣東潮汕、雷州半島和浙江溫州的局部地區,以及臺灣,都有閩語的身影存在。
以此可見,"福建人未必說福建話,不是福建人未必不說福建話"。
挺多的廣東人、海南人、浙江人、臺灣人,也都會說福建話(閩語)。
福建話只是一個大的語言分支概念,落到實處,由於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極端地理屬性,福建境內方言林立,有時候甚至隔一座山,就說不同方言了。
大體可以劃分為閩北,閩東,閩南,閩中,莆仙,客家話這幾個範疇,而這些範疇下面又可以劃分出許多個地方性小片,數量繁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很多人在認知上存在一個誤區,他們把我們一般意義上的"福建話"劃歸為南蠻夷語,而拒絕承認福建話作為華夏古音這一學說的確鑿證據。
我們要澄清一點,福建話從來就不是什麼南蠻夷語。
很多人會從"福建話"內部紛繁複雜的方言分支角度出發否認"福建話"作為保存中華古音的活化石的說法。
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正是論證福建話為華夏正音的絕佳證據。
以此為根基,追本溯源,我們大致可以從這三方面來論證福建話之所以作為華夏正音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福建特殊的地理構造,當代福建人的歷史淵源,福建人獨特的文化傳統。
被山脈隔斷的語言
我們今日能夠感受到的紛繁複雜的"福建話",其實有著共同的源頭,我們不妨把它暫且稱為"原始閩語",至於原始閩語的來源問題,我們先按下不表。
在古代,操著同樣一口"原始閩語"的人們不斷地遷徙,並最後定居於福建的各個角落,從此在當地繁衍生息。
而由於福建特殊的地形構造——正所謂"八山一水一分田"。這些地理構造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時期成為了阻礙交通的最大困難,使得居住在福建不同區域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相較其他地區而言更為艱難。
而交流的缺失,則使得人們很難能夠獲知其他區域的人們語言方面形成的新變化,這便是"福建話"分化的開端。
但不僅僅如此,在福建,受到外來移民等各種因素影響,每個地區的方言又發生著堪稱極速的變化。
這種變化進一步加速了福建話分支分化的進程,加之時間的力量,便將原本統一的"原始閩語"演化成了今日"四分五裂"的局面。
河洛話,原始閩語的主體
事實上,現如今的福建人絕大多數並非原住民,而是通過一次次的南遷,從北方遷徙而來的。
這不僅僅有著現代科學的分析,更有著福建宗族的族譜為證。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便是閩南人自己建樓之時往往會在門楣處點名自己來歷。
比如敦煌衍派、太原衍派或者開閩傳芳、萬安傳芳等等。
"十八姓入閩"則更是福建興起的前奏。
縱觀八閩歷史,凡是提及福建人的歷史來源問題便從來繞不過開閩三王。
他們分別是王潮、王審邽、王審之,其中王審之又被世人尊稱為"開閩第一"。
在唐末年間,河南王緒和開閩三王率光、壽兩州五千義軍渡江南下入閩,史稱"十八姓隨王"。
雖然號稱五千義軍,但隊伍裡夾雜著許許多多的難民、家眷和前來相應義軍的各路好漢,零零碎碎算起來統共將近萬餘人。
"十八姓入閩"中的"十八姓"也並非只有十八姓,只是一個約數。
它象徵的是約有十八個姓氏的有功之人隨王緒和開閩三王率領的義軍進入福建。
其後,開閩三王先是立足閩南,而後逐漸統一八閩,對福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其中影響最為深刻的便是將原本的河洛話帶到了福建,並使之成為"原始閩語"的主體,最終演變成為我們今日所看到聽到的"福建話"。
而之後數次的移民,則在不同的程度上分別影響了福建不同地區的方言,成為了"原始閩語"裂變分化過程的"催化劑"。
數次的福建移民大部分處於唐宋時期。因此,"原始閩語"天然地將唐宋時期的華夏正音保存便傳承了下來。我們今日的"福建話"之中也可以很明顯地發現大量的唐宋古音。
初心不改,大步向前
"閩字,一個門一個蟲,說的便是福建人在家裡為蟲,走出家門就是條龍,因此福建人是註定要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由於人口的大量遷入,使得福建的生態平衡日益難以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使得人們迫不得已將眼光再次投向了遠方——曠闊的大海。
早在唐宋時期,福建的海洋文化便已經蔚然成風。出海入海帶來的巨額利潤和傳統在土地上討生活的生存方式已不足以維生刺激之下催生了一大批早期的福建海商。他們,即使在海禁時期也去到過那時能到達的最遙遠的遠方。
任他世事千回萬轉,我自初心不變,這是福建人最好的寫照
福建人是念家的,不論是千年以前的家園,還是如今遠離的故土。
福建人不願意忘記家鄉,於是在族譜裡面一筆一划,規規整整地記下自己自何而來,甚至於直接把自己曾經的家園標註於自家的門楣。
福建人不願意遺忘故土,於是即使在外做出多大的"功業",打下多大的"江山",他們都要回到自己的故土壘起小樓,在外也要團結一心。
福建人卻更是漂泊的,從千裡之外的北方一路遷徙到當時的蠻荒之地,再從被建設成新家園的故土四處播散到天涯四處,全球各地。
而福建人所懷揣著的語言,也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從最初的地方出發,灑向了四方。
從河洛話到"原始閩語",再從"原始閩語"到今天的"福建話",懷揣著這一口方言的人即使在天涯海角,在遠隔重洋的異國他鄉,都在眷念著自己的根,從來不敢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