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小學語文教材也多有收錄。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收錄李商隱《嫦娥》詩,人教版六年級語文《千裡夢圓在今朝》提到「嫦娥奔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在「奔」bēn的義項①「奔走;急跑:~馳|狂~」後新增了「嫦娥~月」例。不少人認為,「嫦娥奔月」中的「月」是嫦娥的目的地,「奔」對應於《現代漢語詞典》「奔」bèn的義項①「直向目的地走去」,應讀bèn,據此斷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處理有誤,質疑聲不斷。筆者對「奔」的語義以及「奔月」「奔夢」的讀音進行了考辨。
「奔」的語義發展
「奔」bēn的基本義為「奔走;急跑」。「奔」的字形從三止,即三隻腳板,身體前傾,大步騰空奔跑。《詩·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維足伎伎」,「伎伎」是行步舒展的樣子,「奔」就是普通意義上的奔走。因發生變故、躲避危險而奔走就是「逃跑」,逃走流亡到別的地方就是「逃亡」。如《左傳》「師噪而從之,三國奔,楚師大奔。」(昭公二十三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隱公元年)
上面前一例說的是吳軍擂鼓吶喊追殺上去,三國的軍隊逃跑,楚國的軍隊拼命逃跑。這裡的「奔」是「逃跑」義。後一例中的叔段因為圖謀造反,被哥哥鄭莊公打敗,從封地京城出亡到共國,這裡的「奔」是「逃亡」義。
女子私自投奔所愛的人,或跟他一起逃走的「私奔」,如:「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周禮·地官·媒氏》)
根據不同的語境和施事者而形成「奔」的這些特指義,仍讀bēn。
由本義引申出「朝著確定的人、地點急走」,其語義重點放在動作的趨向和所奔的對象,這時「奔」的動作本身被忽視。為了在讀音上區分語義,聲調讀為去聲,這種現象屬於變調構詞。《漢語大詞典》立了這個義項,釋為「直趨;投向」,並舉《史記》的例子:「吳糧絕,卒飢,數挑戰,遂夜奔條侯壁,驚東南。」(《史記·吳王濞列傳》)
北京大學孫玉文教授指出,「奔」的去聲讀音較早就有著錄,唐代《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一》逋悶反:「奔,急赴。」元代文獻中去聲「奔」已經運用得很普遍,如「方信將軍不下馬,也須各自奔前程。」(《元曲選·正報恩》楔子)
上述用例「奔」的賓語目的地語義很明確,「奔」均應讀bèn。
「奔月」的讀音考辨
「奔月」的「奔」爭論的焦點是現代漢語中當「奔」後接處所詞時是否都必須讀bèn。我們先來分析《現代漢語詞典》「奔」bèn音項下的義項為:
奔①(動)直向目的地走去:投~|直~工地|他順著小道直~那山頭◇~向小康。②(介)朝;向:~這邊看|漁輪~漁場開去。③(動)年紀接近(四十歲、五十歲等):他是~六十的人了。④(動)為某事奔走:~球票|你們生產上還缺什麼材料,我去~。
「奔」bèn義項①舉例中「工地、山頭」是「奔」的目的地,「小康」是「奔」的目的,語義發生虛化,因此,在該例前面加上「◇」提示這是比喻用法。當「奔+目的地」的組合後面另有動詞時,引申為義項②;當「奔」後接的是年齡段時,引申為義項③;當「奔」後接的是某項要去做的事情時,引申為義項④。所有這4個義項,均含有指向目的這一核心語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奔」bèn組成的詞語有:「逃奔」「投奔」「奔命」「各奔東西」「奔頭兒」。「逃奔、投奔」後面必須接目的地,「奔命、各奔東西」中的「奔」後接的「命、東西」就是「奔」的目的,「奔頭兒」是「奔」的轉指義,即所指的對象。與單字「奔」bèn相同,上述詞語也均含指向目的這一語義。
下面接著看《現代漢語詞典》「奔」bēn組成的後面能接處所的詞語:「奔赴」「奔逃」「出奔」。以上「奔赴」的「向(一定目的地)」義源自「赴」的語義,「奔」仍為「奔走」義。「奔逃、出奔」包含著「奔走」義,後面不一定接目的地。由於「奔」bēn也可以接處所詞,因此,單純用「奔」接處所詞來判斷讀bèn是片面的。
嫦娥奔月的傳說雖有不同版本,但嫦娥吃不死藥後離家出奔,飄然飛到月宮的情節是一致的。「奔月」的「奔」側重在動作本身,嫦娥吞食不死藥前並非把月亮作為目的地,因此「奔」宜讀bēn。《漢語大詞典》收錄了「奔月」條,「奔」讀bēn。另外,從唐詩平仄情況來看,「奔月」的「奔」應為平聲。如崔備《中秋夜聽歌聯句》:「此夕來奔月,何時去上天。」對應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奔夢」的讀音歧異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夢的提出,「奔夢」成為熱詞,如「朝夕奔夢」「奔夢路上,不畏艱難」。「夢」為中國夢,是「奔」的目的。根據上文分析,「奔」的兩個音項均可接處所詞,但是音項bèn還可接抽象名詞作為行動的目的。與「奔小康、奔向好日子」等「奔」後接抽象名詞的情況相類似,「奔夢」的「奔」應讀bèn。
「奔」bēn和bèn兩個音項反映了語義引申脈絡,bèn音項是為特殊語義用變調方式專立的。「望」與「奔」有相同的語義引申脈絡,《現代漢語詞典》收錄了觀看義(含目的義)、介詞義和年齡接近義:
望①(動)向遠處看:登山遠~|一~無際的稻田。……⑨(介)對著;朝著:~我點點頭|~他笑了笑。⑩〈書〉(年齡)接近:~六之年(指年近六十)。
語義引申是一個連續統,「望」在語義引申中未做變調區分,而「奔」劃為兩個音項,中間狀態下難以截然劃開,存在讀音兩可的情況。以「奔向」為例,與「奔赴」一樣,「奔向」後接目的地是由「赴、向」的語義決定的,「奔」的讀音仍應由自身語義情況來判斷,如:
「南來北往的貨船通過長江,奔向大海,駛向世界。」(《光明日報》2014年8月20日2版)
「黃河水從我面前汩汩東瀉,奔向大海。」(《光明日報》2018年1月12日14版)
前一例「奔」與「駛」對舉,動作義很明顯,無疑應讀bēn;後一例「奔」的語義側重動作還是目的難於判斷,如不特別強調指向目的地的語義,仍可讀bēn。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辭書編纂研究中心秘書長、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