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也成了城裡人丨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中興村龍洞...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遊勝,家住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中興村龍洞組,是精準扶貧搬遷戶。全家5口人,爸爸是老實的農村人,母親患先天性失聲症,兩個妹妹還是義務階段學生。幾畝薄地,買不起雜交種子、肥料,一年辛勤勞作,種不出多少糧食,只能免強解決吃飯問題,一家人的基本開支主要靠我在外地的務工收入,致富就更不敢想了。

在鄉村及包保幹部的動員下,我家從魯礎營回族鄉中興村龍洞組搬到興仁市薏品田園街道辦事處田壩安置點,房子是按每人20個平米。得到100平米,4個臥室、客廳、廚房、還有兩個衛生間;還安有浴霸、地板磚;門前休閒草坪,出門就可以坐公交車,住房條件比老家好了不是一點點。

老家的房子是三間水泥磚平房90個平米,沒設廁所。因為防盜,牛馬佔據了一間,爸爸為了看守,晚上就只有在牛圈邊睡覺,母親和兩個妹妹一間,還得分半間出來做夥房,而我就只能睡後廊了,一到收莊稼時,家裡更是擁擠不堪。

初到城市,開始真不適應,吃一根白菜、蔥蔥、大蒜都要上街買,消費是農村的好幾倍,天天都要用錢,我想這樣還過得下去嗎?

入住不久後,在社區的幫助下,爸爸被安排在農工廠務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戶口遷移到新居住地,低保也從農村低保轉為城市低保,每月可領取670元;現兩個妹妹都在興仁十中讀書,除享受了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外,每人每學期還有625元的困難補助,吃住基本上都在學校;我在外地務工,每月也有5000元左右收入,一家人年收入也有好幾萬元,比在老家的收入高了,生活環境也提高了。

身在他鄉的我,看著窗外燈火通明的縣城投到天空的光輝,也想到新家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讓我不敢信以為真。每當此時,我會掐自己一把,疼痛感讓我相信變化是事實。

搬出來只是起步,穩得住、能致富才是目標。看著眼前整齊排列的棟棟樓房,我暗自下決心要乘黨的扶貧政策東風,依靠雙手致富,奔向更好的日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老百姓臉上的笑容就是我工作動力丨興仁市統計局工作人員聶福秀
    根據組織安排,2017年9月,我到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清水河村三海組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恰逢此時,我有幸懷上了扶貧寶寶。開啟了一段脫貧攻堅的難忘歲月,留下最美的身影及一串串值得回憶的腳印。我包保的四戶貧困戶中,其中一戶叫王國良,近80高齡。肢體二級殘疾。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城裡有了一個家丨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
    我叫周玉福,是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的新市民,搬遷前,我們全家住在波陽鎮普茶村波秧二組,現在住上了乾淨整潔的房子,享受著現代城市的方便、快捷,我真的就像大家常說的,睡著都會笑醒。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我二女兒不滿兩歲時,妻子離家出走了,對我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我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風裡雨裡蹣跚前行……說實話,那時感覺真累,內心無比煎熬,望著生我養我的波秧河,我感覺無助。正在這時,市裡和鎮、村幹部來到我家了解情況後,按照程序,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困境中的我看到了希望之光。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讓我的求學之路更寬了丨興仁市馬馬崖鎮田邊...
    我叫文興智,是興仁市馬馬崖鎮田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4口人,爸媽在浙江永康打工,我和弟弟讀書,我家是因學致貧,於2017年脫了貧。田邊村以前,上學路上,布滿荊棘,坎坷不平,穿越田地,深一腳淺一腳……後來,串戶路、生產路建起來了,讀書路變得輕鬆了、平坦寬闊了,我和弟弟的求學之路曙光無限。讀書難是我家無法繞開的難題。
  • 「我的扶貧故事」老有所依 難有所助丨興仁市城北街道工作人員袁冬梅
    我叫袁冬梅,是興仁市城北街道一名工作人員。我的幫扶對象是興仁市城北社區敖選明戶,建檔在冊2人,均是年老體弱,年俞70歲的古稀老人,兒子早逝,女兒外嫁。這樣的人家,在我的想像中應該算是比較困難了。然而來到敖伯家,出乎意料,我看見的卻是安全整潔的住房,笑容洋溢的臉龐。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實幹助脫貧丨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趙...
    我叫趙福友,是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也是興仁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2015年8月,我來到大普村,五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大普村白水衝組劉明倫家,劉明倫老人現在70多歲了,由於二兒子因為意外事故去世了,三個孫子只能跟著爺爺一塊兒生活。  2018年,我幫助他家爭取到了危房改造項目,他的住房給解決了。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拔窮根丨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教師潘琴
    我叫潘琴,是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的一名老師。我幫扶對象是回龍鎮納壁村爛田衝組朱明會家,一個單親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在生活中沒有技術,全家人生活收入僅靠家中的那一畝三分地,過得很拮据。  2017年,我開始包保朱明會家,她們一家有通過教育脫貧改變家庭命運的願望,我就從教育扶貧入手,積極向當地教育部門諮詢教育扶貧政策,利用上門宣傳、電話等方式向他們宣傳教育資助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好政策 就沒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丨興仁市屯...
    我叫蔣玉凱,是興仁市屯腳鎮九頭村人。2013年,我家因學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無私幫扶下,我通過大力發展竹蓀產業,於2015年順利脫貧,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蔣玉凱種植的竹蓀我和妻子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常年依靠農業和打零工為生。家裡兩個孩子很成器,學習成績都很好,大兒子還是在興義八中就讀。為了給兩個孩子提供好的學習條件,家庭困難時我們不得不向親友借款,以保障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隨著大兒子即將高考,全家人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經濟壓力。
  • 「我的扶貧故事」真誠相待 做群眾的知心人丨興仁市馬馬崖鎮阿藏村...
    我叫朱國盛,是保利久聯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貴陽久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第一車間黨支部書記,2018年3月被省委組織部派到黔西南州興仁市馬馬崖鎮阿藏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由於在省機關工作,對農村工作不太了解,方法不多,經驗不足。
  • 「我的脫貧故事」「辣椒麵」助我脫貧致富丨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
    我叫劉羊全,是興仁市屯腳鎮鯉魚村大凹組的村民。2014年,我因缺資金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中有六口人,除了我們夫妻二人和三個小孩外,我還有一個身患殘疾的兄弟,所以家裡一直很貧困,吃飯都是很大的問題。  一天,我突然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問我還有沒有辣椒麵賣,原來顧客因為吃了牛肉粉館的辣椒麵,覺得很好吃,所以就問粉館老闆要了我的電話。也是那時候,我從粉館老闆那裡得知,很多人都覺得我家辣椒好吃。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要是我能夠把「辣椒麵」這個事情做好做大,讓大家都能吃上我家的辣椒,那多好啊!
  • 盡職盡責 任勞任怨 做實做好基層工作 興仁市魯礎營村支書馬德友
    「馬支書,我家的房子修好了,已經搬進去了,你們抽時間去驗收一下吧,真是太感謝政府的好政策了,要不是你們親自到我家裡看,幫我爭取政策,我們現在還住在那間破瓦房裡。」興仁市魯礎營鄉魯礎營村水井灣組但公祥跑到村委會找到馬德友支書,感謝村裡幫他申報了危房改造。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姑媽」溫暖了我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東湖街道...
    我叫郭英英,是興仁市生態移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新房子村開展駐村工作。  我與他家在幫扶工作中結下很深的緣份,對他家的關心也頗多,因此,郭成學的孩子便喊我「姑媽」,而我也經常用「姑媽」的身份帶點東西去看孩子們。2018年年底,郭成學夫婦二人因發生口角糾紛,妻子付文義衝動之下就回了娘家。我在走訪中得知消息後,便去他家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張家界脫貧故事」羅潭村:「築巢引鳳」富鄉民
    一羅潭村:「築巢引鳳」富鄉民走進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羅潭村,60餘米的磚結構煙囪、簡約復古的瓦窯餐廳搶先進入視線。2015年,市政府辦公室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了這裡,他們在精準扶貧一線衝鋒陷陣,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一支攻堅勁旅。幾年來,駐村幫扶工作隊同村支兩委通過精準制定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扶貧方案,一步步將羅潭村變為省脫貧攻堅示範村、省鄉村旅遊名村、省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讓「窮鄉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並探索總結出「強基礎、迎企業、建產業、促脫貧」的旅遊扶貧「羅潭模式」。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我的脫貧故事」勇當致富帶頭人丨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韋世忠
    韋世忠換上裝備,準備進山巡查從此,在扶貧政策扶持和幹部們的傾力幫助下,我家進入了脫貧的快車道,先後獲得生豬養殖、茶葉加工、綠殼蛋雞、創業車間等扶貧項目入股分紅,還分到了3箱蜜蜂自養。2017年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同年進行易地扶貧搬遷,全家從大山深處搬到縣城了的安置區,成為了「城裡人」。
  • 「我的脫貧故事」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丨望謨縣油邁鄉打寒村...
    我叫楊通華,是望謨縣油邁瑤族鄉打寒村樂饒組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三口靠著耕種一畝三分地維持生活,收入經常入不敷出,苦於沒有發展門路。就在我最絕望的時候,人生迎來了轉機。黨和國家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偉大號召,2014年,村裡進行貧困人口動態調整,經過「五查五看」、「三評四定」、「兩公示一公告」,我家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我也清晰地記住了這幾個詞,還有那些經常來家裡填表問情況的扶貧幹部,從他們的態度中,我能感覺得到,這個扶貧很不一樣。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得到了很多扶貧政策的幫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花架子」,民生大事系在心︱興仁市波陽...
    我叫呂明山,興仁市波陽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組織派我到波陽鎮新寨村參加駐村扶貧工作,我有幸成為了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但現在我有底氣回答了:我們的扶貧工作不是「花架子」,村裡「水、電、路、信、房」明顯改善,貧困群眾「志、信、觀、勤」等極大轉變都是明證。  駐村以來,我們與當地群眾之間的關係不斷拉近,大家成了朋友、成了親人。  村裡轎子山組的羅正發是人盡皆知的「光棍哥」,一人生活,無妻無業。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好政策讓我過上了好日子丨興仁市下山鎮廠頭...
    我叫唐明金,住在興仁市下山鎮廠頭村廠一組。好景不長,我的妻子突然精神失常,一個人都拉不住,於是我就找到我們村的支書喻定祥,他了解情況後立即聯繫鎮政府,政府又聯繫到興仁的一家精神病醫院,然後在鎮派出所的幫助下,一起把我的妻子送到了興仁精神病醫院。我的妻子到醫院後,住在裡面,也在裡面吃,沒有喊我們付錢,我有時間就上去看她。
  • 「我的扶貧故事」米糧有米也有糧 養殖覆蓋貧困戶丨興仁市馬馬崖鎮...
    我叫齊陽,是興仁市馬馬崖鎮米糧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我到包保的貧困戶楊榮秀家中走訪時,看到她正在餵牛,她高興地對我說:「我二月間花了9200元買了對子母牛,才2個多月,現在管一萬五六了,現在國家的扶貧政策就是好!
  • 「我的脫貧故事」從「緊巴巴」到「樂呵呵」丨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
    我叫潘義林,從江縣加勉鄉南燒村人,家裡有7口人,今年35歲。   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村、鄉、縣等多級政府的黨員幹部月月都來我家走訪,有時是宣傳黨的政策,有時是詢問生產生活需求……我積極配合他們的工作,天天盼望著生活問題能解決。漸漸地,家裡的生活還真發生了轉機。
  • 圖集|回族村民脫貧記
    在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潛經村,回族村民白清旺一家正在菜園裡忙著採摘苦瓜,豐收的喜悅寫在臉上。苦瓜豐收,喜上心頭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之前,白家因缺少技術、資金,只能靠家裡的一畝三分地種植水稻獲得微薄的收入,2016年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