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遊勝,家住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中興村龍洞組,是精準扶貧搬遷戶。全家5口人,爸爸是老實的農村人,母親患先天性失聲症,兩個妹妹還是義務階段學生。幾畝薄地,買不起雜交種子、肥料,一年辛勤勞作,種不出多少糧食,只能免強解決吃飯問題,一家人的基本開支主要靠我在外地的務工收入,致富就更不敢想了。
在鄉村及包保幹部的動員下,我家從魯礎營回族鄉中興村龍洞組搬到興仁市薏品田園街道辦事處田壩安置點,房子是按每人20個平米。得到100平米,4個臥室、客廳、廚房、還有兩個衛生間;還安有浴霸、地板磚;門前休閒草坪,出門就可以坐公交車,住房條件比老家好了不是一點點。
老家的房子是三間水泥磚平房90個平米,沒設廁所。因為防盜,牛馬佔據了一間,爸爸為了看守,晚上就只有在牛圈邊睡覺,母親和兩個妹妹一間,還得分半間出來做夥房,而我就只能睡後廊了,一到收莊稼時,家裡更是擁擠不堪。
初到城市,開始真不適應,吃一根白菜、蔥蔥、大蒜都要上街買,消費是農村的好幾倍,天天都要用錢,我想這樣還過得下去嗎?
入住不久後,在社區的幫助下,爸爸被安排在農工廠務工,每月收入在2500元左右;戶口遷移到新居住地,低保也從農村低保轉為城市低保,每月可領取670元;現兩個妹妹都在興仁十中讀書,除享受了國家的義務教育政策外,每人每學期還有625元的困難補助,吃住基本上都在學校;我在外地務工,每月也有5000元左右收入,一家人年收入也有好幾萬元,比在老家的收入高了,生活環境也提高了。
身在他鄉的我,看著窗外燈火通明的縣城投到天空的光輝,也想到新家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讓我不敢信以為真。每當此時,我會掐自己一把,疼痛感讓我相信變化是事實。
搬出來只是起步,穩得住、能致富才是目標。看著眼前整齊排列的棟棟樓房,我暗自下決心要乘黨的扶貧政策東風,依靠雙手致富,奔向更好的日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段源興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