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是「花架子」,民生大事系在心︱興仁市波陽...

2020-12-26 天眼新聞

扶貧就是扶志,要扶信心、扶觀念,幫助貧困群眾找到擺脫貧困的鬥志和勇氣。  我叫呂明山,興仁市波陽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組織派我到波陽鎮新寨村參加駐村扶貧工作,我有幸成為了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呂明山(右)與貧困群眾談心

剛駐村不久,有朋友問我:「你們在村裡面扶貧都做了些什麼,有效果嗎?」我頗為猶豫,因為那時我對如何做好扶貧工作還有很多疑惑。但現在我有底氣回答了:我們的扶貧工作不是「花架子」,村裡「水、電、路、信、房」明顯改善,貧困群眾「志、信、觀、勤」等極大轉變都是明證。  駐村以來,我們與當地群眾之間的關係不斷拉近,大家成了朋友、成了親人。  村裡轎子山組的羅正發是人盡皆知的「光棍哥」,一人生活,無妻無業。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他時的場景。  走到他家門前,一棟破舊的老房映入眼帘。屋子周圍雜草叢生,連牆壁都已破損開裂,完全不像是人的居所。  「這是羅正發以前住的老房子,現在他住在他堂弟家。」一個在附近菜地裡摘菜的老人告訴我,我便跟老人打聽羅正發堂弟的住址。在羅正發堂弟家我見到了見到羅正發,他腰板硬朗,看上去很精神,不像是五十多歲的人。一番交談後,羅正發告訴我,因為老屋破舊,他現在暫住堂弟家。「我現在年齡也大了,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沒啥盼頭了。」言語間,能感覺到羅正發頗為沉悶。隨後我便對他講解了扶貧政策,但他對此並不是很關心。  我該怎樣幫助他?我在心裡默默思量。隨後我便把他家房屋情況報告給片區村幹部,按照「一達標兩不愁」工作要求,為他申請了危房改造。此後,我成了羅正發堂弟家的「常客」,工作之餘時長聯繫他。每次我和他談心時都對他說一些正能量的事例,他雖不愛說話,但我還是堅持和他聯繫,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逐漸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  有一天羅正發突然打電話給我說:「小呂,聽說在家搞養殖可以得到補助,我準備在家養兩頭豬,你幫我問一下,能不能申請點補助。」儘管他說話聲音很小,但我心裡卻覺得特別激動,他終於想通了,我終於能幫上他忙了!於是我馬上答應了他,幫助他順利申請到了產業幫扶、滾動資金、脫貧貸款等資金支持。  2018年6月,危房改造完成,羅正發搬進了新房。搬家那天他臉上掛滿了笑容,他拉著我的手說:「現在國家政策那麼好,我也應該要自己去努力去致富。非常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你們對我的幫助!」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方林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我的扶貧故事」一聲「姑媽」溫暖了我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東湖街道...
    我叫郭英英,是興仁市生態移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6年8月,我主動申請到新房子村開展駐村工作。  我與他家在幫扶工作中結下很深的緣份,對他家的關心也頗多,因此,郭成學的孩子便喊我「姑媽」,而我也經常用「姑媽」的身份帶點東西去看孩子們。2018年年底,郭成學夫婦二人因發生口角糾紛,妻子付文義衝動之下就回了娘家。我在走訪中得知消息後,便去他家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拔窮根丨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教師潘琴
    我叫潘琴,是興仁市回龍鎮納壁中學的一名老師。我幫扶對象是回龍鎮納壁村爛田衝組朱明會家,一個單親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在生活中沒有技術,全家人生活收入僅靠家中的那一畝三分地,過得很拮据。也是這一年,她家被正式納入國辦精準扶貧系統,通過各種政策,政府給予了很多的幫助。  2017年,我開始包保朱明會家,她們一家有通過教育脫貧改變家庭命運的願望,我就從教育扶貧入手,積極向當地教育部門諮詢教育扶貧政策,利用上門宣傳、電話等方式向他們宣傳教育資助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個不能少」丨興仁市鳳凰中學校長周維
    崔應海是我包保的貧困戶,家住興仁市巴鈴鎮小寨村,由於患有間歇性精神疾病,不能正常與人交往,沒有收入,兩個孩子在讀大學,致使家庭貧困,我們也因此結緣。回想起2016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訪崔應海家,在村幹部幫助下,我們穿過雜草叢林,在半山腰的一個土洞裡找到他「家」,看到他們的生活狀況,我心裡酸酸的,有說不出的滋味。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嫂子」住上了新房子|興仁市人民檢察院張...
    在我看來,扶貧,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情懷,也是一次全新的出發。我叫張忠鈺,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人民檢察院一名檢察人員,一名普通的幫扶幹部。但慢慢熟悉後,她便會講起家庭的情況,看到她孤獨、無助的樣子,我心中可謂是五味雜陳,我想我一定要想辦法幫助她,讓她能從陰影中走出來,好好生活。  一次次的走訪,溝通,我試著了解潘和米的生活經歷,想要知道她們需要什麼。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地努力,潘和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話語也逐漸多了起來。「我男人姓張,以後我喊你二叔,你叫我嫂子吧。」
  • 「我的扶貧故事」真誠相待 做群眾的知心人丨興仁市馬馬崖鎮阿藏村...
    我叫朱國盛,是保利久聯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貴陽久聯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第一車間黨支部書記,2018年3月被省委組織部派到黔西南州興仁市馬馬崖鎮阿藏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由於在省機關工作,對農村工作不太了解,方法不多,經驗不足。
  • 「我的扶貧故事」老有所依 難有所助丨興仁市城北街道工作人員袁冬梅
    我叫袁冬梅,是興仁市城北街道一名工作人員。我的幫扶對象是興仁市城北社區敖選明戶,建檔在冊2人,均是年老體弱,年俞70歲的古稀老人,兒子早逝,女兒外嫁。這樣的人家,在我的想像中應該算是比較困難了。然而來到敖伯家,出乎意料,我看見的卻是安全整潔的住房,笑容洋溢的臉龐。
  • 「我的扶貧故事」米糧有米也有糧 養殖覆蓋貧困戶丨興仁市馬馬崖鎮...
    我叫齊陽,是興仁市馬馬崖鎮米糧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我到包保的貧困戶楊榮秀家中走訪時,看到她正在餵牛,她高興地對我說:「我二月間花了9200元買了對子母牛,才2個多月,現在管一萬五六了,現在國家的扶貧政策就是好!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實幹助脫貧丨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趙...
    我叫趙福友,是興仁市巴鈴鎮大普村第一書記,也是興仁市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2015年8月,我來到大普村,五年多的脫貧攻堅工作,最讓我放心不下的就是大普村白水衝組劉明倫家,劉明倫老人現在70多歲了,由於二兒子因為意外事故去世了,三個孫子只能跟著爺爺一塊兒生活。  2018年,我幫助他家爭取到了危房改造項目,他的住房給解決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我叫曾洪波,2018年底我主動請纓,爭取到為人民服務的最基層去、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去、到決勝全面小康的第一線去。看望慰問重病貧困戶(中)2019年1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任朝陽鎮洪江村第一書記。到洪江後,我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文軍扶貧」路子,積極呼籲社會各類「文軍」關注洪江、關愛洪江,紮根當地全心全力辦實事。
  • 「我的脫貧故事」我也成了城裡人丨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中興村龍洞...
    我叫遊勝,家住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中興村龍洞組,是精準扶貧搬遷戶。全家5口人,爸爸是老實的農村人,母親患先天性失聲症,兩個妹妹還是義務階段學生。幾畝薄地,買不起雜交種子、肥料,一年辛勤勞作,種不出多少糧食,只能免強解決吃飯問題,一家人的基本開支主要靠我在外地的務工收入,致富就更不敢想了。在鄉村及包保幹部的動員下,我家從魯礎營回族鄉中興村龍洞組搬到興仁市薏品田園街道辦事處田壩安置點,房子是按每人20個平米。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
    真心交往  扶貧路上「打夥計」  駐村就要駐到心裏面去,用真心交往才能換來群眾的真心理解。  月光下,火爐邊,我們在飯桌上講孩子的學習,聊飼養的牛羊,談栽種的蔬果,說扶貧的成效,算來年的收入。  「書記,我們管這叫『三同』,就是做同心活、說同心話,吃同心飯。」我無比欣慰,我已經成了他們心中的瑤夥計。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暖心故事丨榕江縣水尾水族鄉林業站...
    我叫潘永光,是榕江縣水尾水族鄉人民政府林業站工作人員。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如今,我可以很肯定、驕傲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當然顯著!」
  • ...的扶貧故事」真心總能換來真情丨興仁市下山鎮黨政辦工作人員王晰
    我叫王晰,是興仁市下山鎮黨政辦一名工作人員。我包保的貧困戶是在下山鎮馬乃營村田邊組和蘑菇組,最開始我只有田邊組的陳三貴、李興禮和李正華戶,後面又增加了蔡啟華、李永榮和李永平3戶,一共6戶貧困戶。還記得第一次走訪是同包保幹部鄭遠倫、王丹去的。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我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餘慶縣構皮灘鎮齊...
    我叫張波,一個在大山裡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貧困生活記憶猶新,那些坑坑窪窪的泥漿路、清貧困苦的勞動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無一不反映在貴州大山裡。在全體扶貧幹部、社會力量和貧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當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我的心裡也由衷高興,也感謝這麼多年來我身後的扶貧人。
  • 「我的扶貧故事」當好扶貧路上的「知心朋友」丨錦屏縣鍾靈鄉鄉長...
    自從脫貧攻堅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之後,我就很清楚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這條道路註定不平凡,只有沉下心,彎下腰,換位思考,把群眾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兌現群眾的想法,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民生工作抓牢抓細抓實,以服務人民為中心,我堅信沒有完不成的任務和做不好的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
    從那天以後,我經常來祝建華家和他聊天,勸他少喝酒,多管家,讓他把打跑的老婆找回來,和他們一家子坐下來商量祝軍琴做手工苗族服飾養家餬口的大事。  就這樣,祝軍琴第一次把一家人湊錢做的服飾背到了市場上賣。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是脫貧攻堅的頭等大事,把許多老人從「麻窩寨」裡搬出來,更是不能等的大事。我幫扶的十組楊國學家,房屋透風,不適宜居住,需要搬遷。  我清楚記得,楊國學當時就提出「要一個面積80平方米的新房」,但是按政策相關規定只能修30平方米的新房,鎮鄉和村委幹部多次做工作,他不願搬。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城裡有了一個家丨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
    我叫周玉福,是興仁市陸官街道鳳凰城社區的新市民,搬遷前,我們全家住在波陽鎮普茶村波秧二組,現在住上了乾淨整潔的房子,享受著現代城市的方便、快捷,我真的就像大家常說的,睡著都會笑醒。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我二女兒不滿兩歲時,妻子離家出走了,對我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我艱難地支撐著這個家,風裡雨裡蹣跚前行……說實話,那時感覺真累,內心無比煎熬,望著生我養我的波秧河,我感覺無助。正在這時,市裡和鎮、村幹部來到我家了解情況後,按照程序,我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困境中的我看到了希望之光。
  • 「我的脫貧故事」幫扶讓我的求學之路更寬了丨興仁市馬馬崖鎮田邊...
    我叫文興智,是興仁市馬馬崖鎮田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4口人,爸媽在浙江永康打工,我和弟弟讀書,我家是因學致貧,於2017年脫了貧。田邊村以前,上學路上,布滿荊棘,坎坷不平,穿越田地,深一腳淺一腳……後來,串戶路、生產路建起來了,讀書路變得輕鬆了、平坦寬闊了,我和弟弟的求學之路曙光無限。讀書難是我家無法繞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