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樣本:從「垃圾圍城」到「綠色傾城」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圖為高能環境垃圾車整裝待發。

圖為垃圾在壓縮中轉站進行壓縮。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我國始終不渝,毫不動搖,牢牢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不動搖。如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綠色引擎」,是每一個城市面臨的巨大挑戰。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國家建設美麗中國的大背景下,高能環境(股票代碼:603588)瞄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大市場需求,在環境修復、危廢處理處置、生活垃圾處理等核心業務上重點發揮投資、建設和運營等全產業鏈服務優勢,提供一體化的城市環境託管服務,讓諸多城市成為山清水秀的詩意棲居之地,四川省內江市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內江,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綠色發展正當時。

  緊抓城市綠色發展的「牛鼻子」

  城市環境衛生是衡量一個城市現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城市的亮麗名片和「形象廣告」。

  與城市環境衛生息息相關,垃圾處理越來越成為阻礙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內江也不例外。

  內江市的垃圾收集點,也曾給市民帶來困擾,如經開區號青路垃圾圈。據號青路居民吳先生介紹,這一地段的露天垃圾圈僅有10餘平方米的佔地面積,卻承擔著道路沿線及周邊企業、小區巨大的垃圾轉運量。

  提起號青路的垃圾圈,吳先生連連搖頭,「空間太小,垃圾常常溢出來。特別是天氣炎熱的時候,汙水橫流,臭氣燻天。」

  「以往每天我們都要將城區內的生活垃圾運到幾十公裡外的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不僅耗時,且未經壓縮的垃圾在運輸過程中時常出現垃圾拋灑、滲瀝液滴漏等現象,容易造成二次汙染……」內江清運隊工作人員如是說。

  內江鄉鎮垃圾處理模式主要採用「垃圾池(庫)+垃圾收集運輸車+垃圾填埋場」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城鎮垃圾雖以密閉式生活垃圾收集箱為主,但是未做到完全覆蓋,加上部分生活垃圾量較大的居民區,雖設有垃圾庫,用生活垃圾普通密閉清運車進行運輸,但要做到全密閉、無臭味、車容整潔不掛帶,運輸過程中垃圾不落地、不暴露、不遺灑、不擾民,難度太大,垃圾擾民時有發生。

  近年來,內江市大力推進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世代工程」,把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根據內江總體規劃要求,要在「十三五」期間建立健全生態文明體制,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內江城鄉生活垃圾處理PPP項目由此而生。

  這是內江實施城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的一項重大舉措,對內江市加快垃圾治理步伐、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深入整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攻堅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難點具有重要意義。

  織就城市環境整治的「一張網」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城市的綠色發展不但需要政府的推動,也需要企業、社會和公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形成持久的綠色內生增長動力。

  以內江為例,為實現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打通城市發展「經絡」,內江打出一套環境綜合治理「組合拳」,並積極探尋與業內環境企業的深度合作。

  作為脫胎於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企業,高能環境的全產業鏈和技術優勢,使其在生態治理板塊處於全國行業領先地位。在優越基因及行業地位的帶動下,高能環境與內江政府政企聯合,開啟了內江市城鄉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的序幕。

  這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實現從垃圾收集、壓縮、轉運到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環衛一體化。為織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這張「大網」,內江市投資22.56億元,啟動了內江市市本級項目以及內江市現轄管理的1市3區2縣在內的30個子項目,並出臺了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辦法,積極推進全域化、全程化環境整治機制。

  在點上,全面推行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建立垃圾壓縮及轉運站,用「正規軍」規範城鄉垃圾轉運,提高垃圾的運轉能力,解決垃圾車沿途汙水滴漏的問題,提高垃圾的日均處理數量,推進新一輪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在線上,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填埋場、有機垃圾處理廠等處理終端,逐步實現城市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並配套安置房建設,從源頭到終端,將固廢問題全面解決。

  在面上,採用集鎮、幹道、鄉村「三位一體」定點全機械全封閉收運方案,其主要特點為鎮鉤臂收運、幹道收集預壓、鄉村收集轉運,同時實施定時上門收集和應急收集等輔助手段,做到日產日清,及時有效地對內江城鄉垃圾進行全面收集處理。

  同時,高能環境還從細節入手,下足「繡花」功夫,力求因地制宜。按照各個區域垃圾特性,以及中轉站選址的實際條件,壓縮中轉站分別選擇了垂直、水平、豎直三種壓縮工藝,站內有寬敞的院壩、漂亮的花園、整潔擺放的鉤臂式垃圾箱……仿若一個現代化工廠。

  內江城管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在建的22個垃圾壓縮及轉運站近期將基本全部建設完成,其中19個已完成主體工程,預計年底前全部完工。在成渝經濟圈範圍內,內江成為較早實現全域垃圾無害化處理的典型中小城市之一。

  打造城市環境「一體化」的環保服務

  在綠色發展的彎道中,新時代的垃圾處理產業日益成為引領未來環保行業發展的重要一環。高能環境成立近三十年來,一直致力於提供值得政府和企業依賴的環保管家服務,成功為300多個城市提供了環境治理服務,不僅承建政府示範以及生態環境應急治理項目,還將很多當地政府頭疼的「垃圾廢棄地」變身成生態公園,打造了城市的綠色發展樣板。

  以內江為例,高能環境量身打造了一個「一體化」環保服務平臺。當22個壓縮中轉站的垃圾壓縮收集裝車後,通過全密閉的專業運輸車輛運送至內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燃燒發電,完成資源化處置。

  垃圾在焚燒廠發光發熱後,部分爐渣可運送至廠外資源綜合利用,不能綜合利用的部分爐渣以及飛灰則被送到旁邊的衛生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據了解,針對長期以來的廚餘、汙泥、糞便等「漏網之魚」,高能環境同期建設了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工程,預計今年年底完成主體結構。

  「未來,這裡不僅僅是處理垃圾的地方,還是一處綠色生態屏障。」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運行後,可減輕「垃圾圍城」壓力,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大幅提升。

  從生活垃圾收集、壓縮、轉運、信息化管理到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置,內江實現了生活垃圾從收運到焚燒再到終端填埋的全流程管控,以及餐廚垃圾、糞便、市政汙泥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高能環境的「一體化」城市環境託管服務將從根本上解決內江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問題,為內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打下堅實基礎。

  綠色內江、生態內江,是內江最大的民生。「建設美麗四川先行區」「建設宜居宜業幸福美麗新甜城」,內江人民的美好願望,正在變為現實。

  積跬步,至千裡。高能環境的城市環境託管運營服務將會使更多城市受益,實現「垃圾圍城」變「綠色傾城」,也將使千千萬萬棲居在城市中的百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相關焦點

  • 蘭州市人大代表曾明——四大舉措解決蘭州「垃圾圍城」難題
    蘭州市人大代表曾明——  四大舉措解決蘭州「垃圾圍城」難題  記者吳少華  每日甘肅網-科技鑫報訊高速發展中的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傾城」之痛如何有效處理垃圾,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此,蘭州市人大代表曾明向召開的蘭州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提交了《關於解決垃圾圍城的幾點建議的議案》。  曾明在議案中提到,2013年12月13日,蘭州市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在皋蘭縣忠和鎮中鋪子正式奠基。這個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之一,對改善環境衛生、改善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國多舉措破解「垃圾圍城」困局
    ,將堆積發酵產生的沼氣收集起來,通過脫水、提純、升壓之後進行燃燒發電,南昌市麥園垃圾發電廠將臭氣燻天的廢氣變成了綠色清潔的電能,不僅減少了廢氣排放,每年還能獲得上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麥園垃圾場建於1997年,是南昌市唯一的一家垃圾處理場。每天從各縣區匯集到這裡的垃圾超過2000噸,遇上節假日高峰更是高達2700噸,大量垃圾長年累月堆積所產生臭氣曾讓附近居民叫苦連天。2007年,南昌新冠億碳能源開發公司進駐這裡,將沼氣收集起來燃燒發電,每年消耗的沼氣達到900萬立方,發電量近2000萬千瓦時,每年電價收益1000多萬元。
  • 王久良的《垃圾圍城》
    這就是紀錄片《垃圾圍城》首映當天的情景。2008年,正在拍攝《鬼神信仰》的王久良為了尋找純淨的自然環境,回到老家山東安丘。在那之前,他對老家的印象還停留在高中以前單純的農村。但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蔬菜生產基地已經遍地都是裝過農藥化肥的袋子。回到北京,王久良開始關注北京的垃圾場。
  • 830億件快遞垃圾圍城,為何綠色回收這麼難?
    來源:AI財經社撰文/劉雪兒編輯/陳芳原標題:830億件快遞垃圾圍城830億件,同比增長30.8%,這是我國快遞業2020年的成績單,作為全球第一大快遞國,我國再一次刷新了紀錄。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發布關於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的報告指出,從2000年到2018年,在中國特大城市,快遞包裝垃圾的增量已經佔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在部分大型城市這一指標也飆升到85%-90%。圖/視覺中國快遞垃圾量猛增背後是快遞包裝使用量的大幅提升。從2000年到2018年,快遞包裝從2.26萬噸增加到941萬噸,其中紙類佔91%,塑膠袋佔9%。
  • 外賣垃圾圍城的鍋該讓平臺背嗎?
    據《新京報》報導,9月初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正式受理重慶市綠色志願者聯合會起訴百度外賣(北京小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美團(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餓了麼(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外賣平臺環境汙染責任糾紛一案。外賣平臺的誕生,的確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解決了很多人的三餐問題。
  • 《垃圾圍城》:對於生存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淺析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在2019年多個地區試行了垃圾分類政策,垃圾分類不僅僅是對於垃圾的一個分類,更是對於中國人民幾十年生活習慣的一個大的轉變。《垃圾圍城》講述的是存在於北京周邊的垃圾填埋場從興起到衰敗的一個過程。在《垃圾圍城》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開發垃圾填埋場砍伐了大量的樹木,造成了該地區每年都會出現小型的沙塵天氣,河水是綠色的、黑色的、白色的。焚燒的濃煙是發臭嗆人的,甚至是帶有致癌物的。
  • 王久良:「垃圾圍城」的發現者
    說起「垃圾圍城」系列攝影作品的拍攝緣起,時間要回溯到2008年。那時,王久良剛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不久,正在拍攝《鬼神信仰》系列攝影作品的他,為了尋找純淨的自然環境,回到老家山東安丘。  然而,在老家拍攝的日子裡,王久良的目光逐漸移位,開始聚焦到田間地頭無處不在的裝農藥的塑膠袋。
  • 洛陽市洛龍區定鼎門街道辦事處:整治「垃圾圍城」提升環境品質
    為切實解決垃圾圍城問題,全面提升環境質量,定鼎門街道迅速行動,召開「垃圾圍城」專項整治工作會議,通過採取科學謀劃、源頭治理、加強督辦等舉措,對工作進行安排部署,著力破解「垃圾圍城」頑疾,清除存量、杜絕增量,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品質。一是科學謀劃。
  • 從垃圾圍城到無廢城市 改變的不僅僅是環境
    目前,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日處理餐廚垃圾40噸,基本覆蓋城區學校、食堂、酒店和中大型飯店,每年產生經濟效益約700萬元。圖為9月15日,新昌縣餐廚垃圾處置中心工作人員在生產線上處理餐廚垃圾。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  全國「11+5」個試點城市和地區完成了高水準的實施方案,涉及資金千億元以上。
  • 「垃圾圍城」,收費能治?
    7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一份文件,還專門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核心內容是要對垃圾處理收費。按照這份名為《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的文件,全國城鎮要在2020年底前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 從偷倒垃圾看亟待解決「垃圾圍城」難題
    蘇州7月1日曝出萬餘噸上海垃圾傾倒案尚未了結,江蘇南通江心沙農場也驚現數千噸來路不明的垃圾。據運載垃圾貨船上的船員透露,這些垃圾也是從上海運來。(7月16日人民網-江蘇視窗) 從去年5月,就出現過從上海到江蘇無錫惠山區偷倒垃圾的現象。而在今年7月的一個月之內,又出現了兩起從上海到江蘇偷倒垃圾的現象。
  • 觀察:「垃圾圍城」的破局之路
    觀察:「垃圾圍城」的破局之路 2019-06-26 21: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從《垃圾圍城》感受影像的力量
    這部尚在後期剪輯製作的紀錄片展示了外國廢舊塑料進口到中國後,因回收處理方式粗放,導致部分地方環境嚴重汙染的狀況。  從愛攝影到追垃圾  1976年出生的王久良還在讀高中時就已經是一名執著的攝影愛好者。為了能在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攝影,他先後三次考入大學,前兩次均因各種原因而退學。
  • 連城縣實驗小學開展「學好垃圾分類 逃離垃圾圍城」主題活動
    義大利著名詩人但丁曾說過:「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既是寶藏,那麼只要放對地方,就能充分挖掘和發揮垃圾最大的價值。為了增強學生們的環保意識,知道資源的可重複利用性,從而培養孩子們綠色、環保、低碳、文明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11月27日,連城縣實驗小學四年段特邀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志願者,開展了一次豐富多彩、意義非凡的垃圾分類主題活動。活動伊始,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志願者們結合PPT和小視頻,讓孩子們對地球目前形勢嚴峻的環境現狀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
  • 「垃圾圍城」「垃圾圍村」 垃圾處理「困」在何處?
    作為一個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社會治理支撐力相對不足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垃圾處理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依然面臨較多挑戰。由於歷史的原因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我國垃圾處理行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為突出,不同發展階段的矛盾同時存在,不同性質的問題複合交織,導致媒體報導和公眾認識垃圾處理困境時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偏頗。客觀認識我國垃圾處理困境,有助於儘快走出困境。
  • 三亞試點建設「無廢城市」:解決「垃圾圍城」 共創美好生活
    >>>點擊查看相關新聞  當前,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城市的環境問題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垃圾圍城」問題突出,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著較大的距離。如何解決「垃圾圍城」問題?既是城市發展的需要,也是市民的呼聲。
  • 廣州基本破解垃圾圍城難題
    「到去年,廣州基本破解垃圾圍城的難題。」1月15日上午,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建華在廣州代表團媒體開放日活動上回答南都記者關於垃圾分類的問題時如上回應。現場分享廣州三個先行做法廣州市2019年第三季度起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其中,推進樓道撤桶、實現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模式成為各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之一。
  • 救救下一代吧,比霧霾更可怕的「垃圾圍城」,正在毀掉我們的城市
    這部電影設想了2700年的「垃圾圍城」,但在2019年的今天,「垃圾圍城」已經提前真實上演,被圍困的遠不只是杭州。在過去很多年裡,人們處理垃圾的方式,就是運到郊區,挖坑填埋或露天堆放,這種做法背後的「指導思想」簡單粗暴——「丟掉了,就跟自己無關了!」其實怎麼可能呢?終於,我們走到了這麼一天,隨著城區的不斷擴大,城區和垃圾堆接壤了。
  • 垃圾圍城成北京「七環」(圖)
    據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記者盧國強、塗銘、李舒)近日,一個名為「垃圾圍城,北京一個攝影師眼中的映像」的網帖引發大量網民「圍觀」。在一張衛星地圖上,長年拍攝「垃圾圍城」的攝影師王久良用黃色標籤將自己拍攝過的非法垃圾填埋場標註出來:在北京中心城區外,密密麻麻的標籤已形成了一個黃色的「七環」。「我自己在地圖上標註出來的就有四五百處。」王久良對「中國網事」記者說,這些非法垃圾填埋場主要分布在北京中心城區外一些區縣的農村地區。
  • 垃圾圍城無解? 專家:明確規定垃圾分類和投放方法
    【原標題:垃圾圍城現象是無解的難題嗎  專家建議,修改法律明確規定城市垃圾分類和投放方法,細化獎懲措施,加大執法力度】  ◇正是看到執法效果不大,公民即使受到生活垃圾汙染侵權損害,也不願意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   ◇完善垃圾收費制度,對城市垃圾衛生填埋場、焚燒廠執行排汙許可證制度,並進行跟蹤管理,進而倒逼源頭分類與減量。   ◇應當將民眾的環境保護教育納入到立法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