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女兒早戀,你會怎麼處理?
知乎上一位媽媽的求助,讓人特別不適。
她無意中撞見女兒和一個男生牽手,回去就把女兒打了一頓。
也許在氣頭上,打著打著,她竟然扒了女兒的褲子,用雞毛撣子抽打屁股,打私處。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她一邊打,還一邊用不堪入耳的話謾罵女兒:「你是那裡發騷,是吧!」
腦補一下這個場面,你能相信這是孩子最愛,最信任的親媽所為嗎?
恨不得挑最噁心的話,最齷齪的手段來摧殘女兒,如果說,身體上的痛是暫時的,那么女孩精神上的痛也許會一輩子伴隨吧。
最終,女兒眼神呆滯,麻木地趴在床上……
縱然早戀不可取,但僅僅因為女兒和男生牽個手,媽媽就上綱上線,上升到觀念層面:戀愛就等同發騷,未免過分了。
而一位網友的回答卻讓人絕望而心疼:「如果我是你的女兒,我已經在想哪種死法最好了!」
是啊!簡單粗暴的懲罰不僅讓孩子對父母失望,更是對生命也失去了希望。
現實中,孩子犯錯了,很多父母都用打罵懲罰過孩子。
似乎罵幾句,孩子就不敢犯錯了,打一頓,孩子就變乖變好了。
看似有效,實則危機四伏。
尹健莉老師說:「兒童成長只需要鼓勵,不需要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處理方式決定你的層次,也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01
棍棒教育只會讓孩子偏離父母的期待
有一類家長,面對孩子犯錯,不問緣由,就火冒三丈,輕則一頓苛責,重則一頓暴打,試圖用這種身心刺激的方式讓孩子改邪歸正。
老家一對夫妻倆,常年熱衷賭博,對兒子學習更是無暇顧及。
當有一次,孩子在校和同學打架,被班主任找家長時,正在麻將桌上的父親,氣勢洶洶跑回家,二話不說,直接將剛放學的兒子雙手反綁,用繩子吊在房屋梁上,一頓鞭子伺候後,兒子虛弱地耷拉著頭。
當發現情況不妙時,在一旁一直觀戰的母親趕緊將孩子放下來,孩子直挺挺躺地上,臉色蒼白,沒了呼吸,父母嚇壞了,緊急送往醫院,好在搶救及時,孩子屬於暫時性休克。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有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佔80%的家長都會用體罰管教孩子。
尹健莉老師也曾說:「打罵孩子,是無恥教育和無能教育。成年人收拾孩子,誰不會?既威脅不到自己,又省時省力,痛快淋漓。」
追捧打罵教育的家長認為,「乖」孩子都是打出來的,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暴力懲罰,容易引發孩子的恐懼和憤怒,這些情緒又會惡化親子關係,甚至還會帶來比行為本身更嚴重的問題。如心理問題、性格問題。
樊登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說,家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殺手。孩子在被家暴時,往往不敢反抗,被迫忍受,這樣容易導致人的腎上腺素的上升,很容易導致形成易怒性格。
孩子被嚴懲,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是千瘡百孔,孩子不會發自內心變好,卻更容易衍生其他問題,還有可能怨恨父母,傷人傷己。
02
無底線的縱容
是讓孩子一步步墜入深淵的推手
如果說,打罵可怕,比這更可怕的卻是父母無底線的縱容。
前不久,陝西藍田一名13歲的女孩在校園內被4名未成年學生引誘拖至廁所性侵。
事發當天,因課堂沒有老師看管,4名學生竟然膽大妄為打起歪主意,完事後才被校內一名男老師上廁所發現。
可接下來的處理結果是,學校相關責任人給予相應處分,受害女生給予心理輔導,而大家關心的那4個小惡魔,除了不滿14周歲不予立案,逃過法律懲制外,竟然不痛不癢被家長順利轉到工讀學校。
而所謂的工讀學校,對他們而言,不過是換個地方為非作歹,對於他們的學習、生活,包括今後的就業和發展沒有任何影響。
男孩們無底線的性行為,孩子不懂,作為成人的父母不懂嗎?
這種瞠目結舌的使壞,家長既沒有向受害女孩道歉,也沒有給社會交代,孩子闖禍後,家長第一時間想著怎麼把孩子平安「撈」出來。
無原則的偏袒看似愛,其實對孩子是一種害。
這種是非不分的偏袒,只會讓孩子潛意識裡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不懂反省的孩子就會繼續這種錯誤行為,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著名演員張國立因為婚變,對兒子張默疼愛有加,費盡心思培養。
張默從小性格叛逆,在 2003年因家暴女友被中戲開除後,父親卻說:「張默在我眼裡還是孩子。」
張默因為父親的偏袒和社會的「寬容」,改過自新了嗎?
沒有。
時隔九年,張默就因吸食大麻被抓,張國立又出來向社會聲明致歉,並懇請媒體能夠寬容對待,「請理解一個父親的心情,給年輕人一個改過的機會。」
兒子一次失足,父母不以為然,本以為給予寬容和諒解,孩子的人生就能重頭再來,殊不知,輕易的原諒,換來的不是改正,而是一錯再錯。
2014年,張默再次被曝收留他人吸毒,被判處6個月有期徒刑。
面對媒體,張國立無顏面對,閉口不提,拒絕採訪。
你罩他一時,能罩一世嗎?
這一類不斷為孩子收拾爛攤子,跟後面擦屁股的家長,他們不僅看不到孩子熊行為背後的潛在隱患,反而助紂為虐,讓孩子在罪惡的邊緣反覆試探。
孩子自以為在父母的「守護」下,為所欲為,進而漠視規則,變本加厲,誤入歧途。
03
溫和堅定的自然懲罰
才是教育的初衷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雲曉的女兒,上小學的時候,特別愛睡懶覺。早上,總要三番五次地催她起床,還總是遲到。
後來,孫雲曉給女兒買了一個鬧鐘,告訴她:「從明天開始,該幾點起來,你自己上鬧鐘,鬧鐘響了不起來,你就是睡到中午12點也沒人叫你。」
通過這樣的方法,孩子遲到,是要自己承擔後果的,慢慢地,不出一個星期,女兒再也沒有遲到過。
孩子就是在體驗中長大的,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有意讓孩子體驗到行為過失的後果,以便「吃一塹,長一智」。
這就是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後果懲罰。
針對自然後果懲罰,孩子犯錯後,家長只要做這四步就夠了:
第一步,做好情緒控制,對事不對人,不攻擊孩子身心;
第二步,只針對事件本身提出問題所在,並引導孩子下次如何有效避免重犯;
第三步,對已犯下的錯誤,鼓勵孩子勇於承擔,給予積極補救;
第四步,最後不要忘了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孩子,即使孩子錯了受罰,父母依然是愛他的。
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也是父母傳遞價值觀的好機會。
美國託德·帕爾在《犯錯誤沒關係》一書中所說:「孩子對待錯誤的方式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你怎樣對待錯誤,孩子也會這樣去對待錯誤,當你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時,孩子也會這樣。」
真正懂得愛的父母,是允許孩子犯錯,卻又讓孩子從錯誤中擁有自省,從而進步的人。
家長敢於正視孩子的錯誤,不迴避,不敷衍,教會孩子勇於承擔,這才是給孩子最有力的教育。
04
美國作家珍妮·艾裡姆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孩子涉世未深,認知有限,他們的成長本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可是又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打著「愛孩子」和「為孩子好」的幌子,在一步步摧毀孩子而不自知。
睿智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會給一個溫和而堅定的指導,有原則又有尊重,有懲罰也有關愛。
反之,孩子只會離我們期待的樣子越來越遠,甚至完全背離了父母的初心!
父母多點耐心,多點愛心,再多點智慧,孩子才可能茁壯成長,根深葉茂,孩子每一次的錯誤都將成為成長過程中最美的見證。
作者:蛋蛋媽,育兒有心,關注兒童心理成長,每天分享實用的育兒知識,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