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可以安放人們靈魂的長安回望

2021-02-06 淺海文苑

點擊關注 | 文學依然神聖


——讀朱文杰文化散文集《長安回望》


文/李星


在三十多年來的長安和陝西文壇上,朱文杰是以詩歌創作名出,並以「詩人」定位的。《哭泉》《靈石》《夢石》三本詩集和上下兩卷的《朱文杰詩選》,承載著他那些將自己「異化」「成石,成夢,成你成我成他,給人以形,以神,給石以靈性」「難辨是石,是人,是夢」「繁而不雜,飄逸而又凝重,深沉而又不艱澀,有憤怒的火焰,有憂患的血淚」,有著莊周寓言般的質地和心靈漫遊神韻的「詩壇獨步」的詩歌創作成果,今天讀來,仍不失強烈的思想和靈魂衝擊力。(以上引文見沙陵:《夢石》讀後)


或許是應了「人到老年詩更少」這句古語,比我小几歲的文杰也即將跨向七十歲的年齡段,並被聘為西安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與年齡更長的費秉勳、佘樹聲等先生為伍。不經意間,我常常在報刊上見到他寫的關於西安歷史、文化、地理、文物的回憶及研究性散文,似乎走的是前輩學人武伯綸先生晚年專注於西安城歷史的路子。



退休之後的文杰,聽他說,八年之間已創作出近二百萬字文學作品,其中以散文為主。呈井噴現象,真乃聊發少年狂。


他的一些發在報刊上的專欄和零散文章,隨手翻了,也讀了,在佩服他豐富的雜學知識之外,更驚訝於他超常的記憶力。私下也想,如果能將這些雜學系統化出一本書就好了。果然,在西安文史研究館的幫助下,文杰系統化的雜學文集,以《長安回望》這樣貼切、響亮,熱烈回應著城市化、現代化潮流以及人們渴望了解城市的前世今生、尋找城市記憶的心理需要,文學性、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兼具的書出版了。


用「雜學」來定論文杰的書,一是因為它確實雜,既回望了如司馬遷、李白、杜甫、顏真卿、柳公權這些作為漢風、唐韻的標誌性人物,在長安的活動與著作,及對中國和世界的偉大貢獻;又回望了長安老街的風情、建築、歷史遺蹟、人物故事;回望了長安的自然、物產及與之相關的傳說;而壓軸的《難相忘,在長安》則呈現了曾與作者為師、為友的已逝也或健在的文學及書畫界的大家。



文杰他從詩人到散文家,他的散文明顯具有一種詩性之美,尤其是其在語言上的空靈鮮活,飄逸雋永和知性思維結合,呈現出的那種厚重紮實文史功底,確實讓不少行家稱道。


朱文杰也寫遊記,例如他散文集《清平樂》中的《霧中金佛山》《雨中貴清山》,散文集《拾穗集》中的《啊,太白山》,他對所涉及自然景物審美上的文化追溯和理性思考,相比於那些浮皮了草的遊記式散文,那可不知高了幾個檔次。


相對於那些逞才顯智、大而化之的大文化、泛文化散文,文杰的《長安回望》給人以視野集中,言之有物的堅實感及親切的家園感。

「雜文」 「雜花」


「駁雜」等等與雜相綴的名詞、形容詞說明了「雜」並無貶的意思。尤其是雜與學綴成「雜學」,雖然有龐雜、微末之學的含意,但卻也指向了一個人學問、知識的廣與博。《長安回望》所涉及的知識之多、之雜,固然讓我驚羨不已,但更讓我佩服的卻是書中所涉之人與物不僅門類廣泛,而且對所涉之人和事、器與物知識的確切、具體。香港鳳凰衛視文化主持人王魯湘曾謙稱自己知識不多,對許多領域也只是知道而已,不配稱「知識分子」,只是個「知道分子」,實際上也泛指如我之類的文化人。而朱文杰之書給予讀者和我的卻常是既有確切的學問、所本的知識,又有由年齡形成的豐富的經歷和體驗得來的人生的智慧和見解。


例如他論杜甫的籍貫、故裡,從其十三世祖杜預始《晉書·杜預傳》所明確記載的「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到《唐才子傳》所載的其祖父杜審言,到其父杜閒,再到明代所見的杜公祠碑文,到清代翻修杜公祠的記載……從古到今,尋根刨底,確鑿無誤地證明了讓「京兆杜陵人」的籍貫,有著不容置辯的說服力。他關於柳宗元生於長安,歸葬長安,墓在長安的論證和表述,也充分說明河東(今山西芮城、運城一帶)柳宗元與長安的密切。因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知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鮮有人知道,卻是京兆長安人。文杰從前人所著的《寒山子身世考》與《北史》《隋書》的史料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並梳理出他由不得志的學子,出家為僧的僧俗裡程,並有「腸斷憶鹹京」



「浪行朱雀街」的詩作留世。賴得朱氏之文,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將給陝西人以特別的感受和意味。即使是純然的傳說故事,文杰的文章也從未妄斷,而是將各種版本的故事並列,供人們參讀,學風的嚴謹,由此可見一斑。詩人文杰的文品、學風、人品也因此令人看重。


多年以前,老作家王蒙曾經呼喚文壇出見「學者型作家」,他自己作了典範,而朱文杰可謂後繼之人。他關於歷來多被認為漢賦「四大家」之一的揚雄的文章,旁徵博引,以大量無可辯駁的史料證明了宋代司馬光關於他是孔子之後,「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的根據,並得出了:「失意,以窮居讀書的揚雄,實為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大家,大哲學、語言學、文字學、文學等方面對中國文化貢獻甚巨」的結論。文杰還從郭沫若說的司馬遷的「功業追尼父」,談到就是這樣一個文化巨人在歷史上卻如生前一樣,受到了統治者的不公平待遇。尼父孔子被歷代帝王尊奉、追封到無以復加的地位,但司馬遷的卻因「秉筆直書,藐視皇權,不為尊者隱的史家風骨」,而從未被中國的皇帝們追封過,即使韓城的司馬遷祠,也僅有元朝和清朝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修繕過,「任誰也能看透其中的玄妙」。如此之論、之識固然為時論所罕見,他更引東漢司徒王允視《史記》為「謗書」,班固說《史記》「其是非頗謬於聖人」



「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 「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的「此其所蔽也」的史料、史實,從另一面確切了司馬遷及《史記》的文化意義和史學價值。就在這篇《高山仰止司馬遷》的文章中,文杰還據理據情考證了太史公自序中「藏之名山,副在京師」的確切含意,駁斥了牽強附會的「藏室圖」之說。


其實,不僅為主流學術所關注的文學藝術、詩歌繪畫、六經之學,文杰多有獨到的觀察和發現,即使僧一行、扁鵲等,及天文、星相、宗教、陶藝,鐘樓、城牆等西安的古建築,中國槐、石榴、杜鵑、桂花、玉蘭花,及各種地方風味吃食的演變,他都有著直追專業人士的積識和見解。時下,知識空前爆炸,傳播業空前發達,專家、學者的頭銜似乎人人都可戴在頭上,如朱文杰者,在詩人、作家之外,稱他為「文化學者」


「史志專家」 「民俗學家」,正可名實相副。並有他以一人之力所著的五十萬字,以福、祿、壽、喜、財、龍、鳳、門神、祥禽瑞獸、嘉木奇卉等陝西民間吉祥文化尋根溯源一書為證。


除了當年,特別是漢、唐時期齊聚長安的一代風流人物,《回望長安》最有趣、也最值得關注的文章當屬「老街風情錄」中的《西南城角的四知村》《東西甜水井街》《白鷺灣》《梁家牌樓》等非虛構的紀實散文了。


「四知村,是西安城中『都市裡的村莊』,是城牆圈圈裡唯一以村命名的老街巷。也是一個有點神秘的容易被人遺忘的老街巷。」



「一聽白鷺灣的名字,就讓你聯想到詩聖杜甫的:『一行白鷺上青天』。白羽之飛的空靈,讓你有了一種穿越唐朝的愜意。這白鷺灣是西安的一條老街巷的名字,也無疑是西安最中聽、最漂亮、最有味、最有詩意的街巷名了。」


以上所引是「老街風情錄」輯中兩篇文章的開頭。這裡洋溢著曾度過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時光的自豪與驕傲,還浸潤著一種深厚綿軟的情意,一種淡淡的憂傷。正是以這些複雜的情懷,文杰將讀者帶入歷史,帶入自己生命和人生的過去,款款講述著一個個家族、家庭,一個個朋友、同學、鄰居的生動故事,揭示著這些今天已被林立的高樓大廈、豪華超市五光十色的霓彩所遮蓋的土地上曾經的秘密。或輝煌得與家國命運相連,或卑微得如螻蟻般苟活,或快樂如天堂,或悲慘如地獄,或驕傲而自豪,或不堪回首……這是歷史的寫照,是時代的背影,是「人」與「靈魂」的生命遺存,更是西安這座城市的根脈所系。然而那些曾經與多少人生活相連的深巷、古宅不見了,甜水井不見了,「我的外婆的白鷺灣」不見了,往昔的多少繁華與虛榮,功名與輝煌,悲歡與離合,都已悄無聲息漸漸隱匿在城市鉛灰色的背影中,如灰似塵般湮沒入了黃土……。如果有些變化是歷史發展進步中難以避免的建設中的破壞,在除舊中的布新,它喚起的僅僅是詩人、學者深切的鄉愁的話,而那些見證著歷史和具有巨大人文價值的院落、建築的被違法強拆,就不能不是一個城市的「悲劇」了。他說:「名人居所被凝固在一座城市的街巷中,這座城市就會被名人照亮……這條巷子有了這樣的人傑英才,這條巷子才有了精氣神」,這個城市才有了自己獨特的記憶和歷史文化,才不會被人所輕視。敦厚如朱文杰者,也不能不對這種發展名義下的破壞產生出強烈的譴責和憤怒!其實,鄉愁和懷戀、追尋和記憶,正是《回望長安》一書充盈著濃厚人文情懷的總主題,它安妥著作者自己的靈魂,也安妥著這個物質無限發達,欲望無限膨脹的時代的人們的靈魂,並給他們一個夢中的心靈家園。它之所以有了學術的價值和文學的色彩,如此生動有趣,只是因為朱文杰這個人不僅是一個作家、文學家,還是一個滿腹詩書、一肚子學問的人,一個充滿生活情趣的人。


讀《回望長安》,想著朱文杰這個與我同輩的兄弟,從歌舞團演奏員到作家、詩人,從西安到銅川,又從銅川回西安,他雖然也有各種頭銜和職務,但似乎從未居於顯赫的權力位置。在我印象中他永遠是個憑一支筆,一雙手生活的文壇「閒人」。但奇怪的是,這個閒人,卻人緣極佳,從未聞他有過投靠了哪門哪派、藉以自大的劣跡,他遠離了文壇的是是非非。他與文壇強者交,也與文壇弱者交,文杰的朋友遍布西安、陝西的文化藝術界,從未有人小瞧過他,也沒有權勢者特別抬舉過他。他就是一個老西安市井陋巷練出來的智者,一個有著深厚家族血緣傳統的尊者、賢者,一個無私無畏、無欲無求的強者,他長發方臉,他的敦實強壯的身體,那似乎永遠半閉半開、半睡半醒的雙眼,讓我想到了非洲肯亞野生動物園裡臥著的獅子。睡獅一般地從容,睡獅一般強大而驕傲,睡獅一般自信而尊嚴!


人高不必自張揚,學高不必在名堂。一本《長安守望》,也足以讓人們對他刮目相看。祝賀文杰,恭喜文杰!



文中所有圖片均為作家朱文杰老師手繪《長安回望》一書的插圖



作者簡介:


李星: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茅盾文學獎評委,原陝西省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小說評論》主編。



【投稿說明】


歡迎投稿至郵箱:1004961216@qq.com

如有疑問可在後臺留言詢問


歡迎關注「淺海文苑」

相關焦點

  • 在藝術的山河裡回望長安
    從這一批回到長安的畫卷中,可以窺見20世紀領銜中國畫壇一批陝西藝術家筆下名作的風骨氣韻;可以領略陝西美術一部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大半個世紀的斷代史;可以欣賞那個年代氣質各異的人們,在時光洪流中努力用藝術奉獻於時代的人們—— 60年一甲子 回望歷史:「長安畫派」記錄時代經典 山川、湖泊、故鄉、舊人、
  • 讓靈魂有處安放
    可是對於有些人,在家鄉小鎮身體有處安放,但靈魂卻無處安放。有時,對外面世界的嚮往比舒適更令人割捨不下,想去追求。最有觸動的劇情是,她的小鎮相親對象小張主任對她要放棄小鎮的舒適生活還要去上海時的不理解,劇裡小張主任說安逸和幸福不是人們都選擇的嗎?她回答說,那我可以不選擇啊!是啊,人有選擇安逸的權利,也有不選擇安逸的權利。
  • 回答了,自由不羈的靈魂該如何安放
    我認為人的靈魂不能遊蕩,也不能離開軀體。靈魂離開軀體就是死亡,所以,自由不羈的靈魂,如何安放,有待商榷。人的思想和心靈,可以天馬行空,自由不羈。如果說靈魂,是你可以賦予某種物質靈魂,表示給予它生命,沒有靈魂,既沒有生命。比如,文章精彩,等於賦予文章的靈魂。又比如,繪畫作品,色彩豐富,構思巧妙等等。包括所有的藝術品,都是可以賦予靈魂,給予生命的作品。我們看看典籍裡,關於靈魂一詞的應用。
  • 周末好歌 無處安放
    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周末,讀者君將這首白若溪版本的《無處安放》,分享給每一個此時此刻正「無處安放」的你,希望每一個無處安放的心都能在不久的某一天找尋到那個共鳴的永棲之所。總是這樣 這樣無處安放總是這樣 這樣無處安放
  • 超新星全運會李星演過什麼 揭男演員李星詳細資料
    男演員李星,是因為參加了《超新星全運會》被大家剖釋,李星是演員的身份,那麼超新星李星演過頭麼作品呢?關於男演員李星,你又有多少了解,接下來,扒一扒男演員李星的詳盡單方面質料,李星是哪裡人、年齡多大了?超新星全運會李星照片李星,是一名新人演員,來自安徽,1994年11月4日身世,在今年才剛剛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畢業,據悉,李星還在上大學時,就被星探發現,往後被可米經紀籤大約,成為可米旗下1CM領譽的籤大約藝人,從長相看,李星真的非常帥氣,而且非常的高,有顏值有身材,醉心了非常多人。
  • 為什麼選擇流浪,因為靈魂無處安放
    他們沒有穩定收入,也許他們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也許他們沒有體面的職業,沒有一個美好的外表,但他們有靈魂,有清澈透明的眼睛,有助人為樂的擔當,有見義勇為的勇氣。生而為人,不要把什麼高低貴賤放在嘴上,人格是平等的。他們也許曾經十分輝煌,只是遭遇了一些無法改變的變故,沒有地方安放靈魂了,那就只有流浪。
  • 四處漂泊的肉身,無處安放的靈魂。
    四處漂泊的肉身,無處安放的靈魂。正收拾著被褥行李準備搬家,腦海裡突然就冒出來這樣一句話,把我的心給狠狠的刺了一下。近卅載載舟江湖漂泊無定,都記不起曾經搬過多少次住所了。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兩件最寶貴的東西,一個是肉身生命,一個是內心靈魂。讓有限的生命活出精彩,把自己的靈魂給安頓好,這個人才不枉此生。可想想自己,人生已是過半,喧囂落寞歷盡,這生命與靈魂,還依然跋涉在遠行苦修的路上。
  • 李星,不僅僅是根藝師
    40出頭的年紀在根藝界裡還算不上前輩,但李星的根藝作品卻有著和自己的年紀不符的沉穩,被大家稱讚「透著一股子滄桑」。  生在幹部家庭、聰明機靈又極富藝術天賦的李星在鮮花和掌聲中長大。高中畢業,李星離開開遠到宣威一企業的宣傳部工作。適逢改革開放,李星搞起了第二職業。擺地攤,開店鋪,做餐飲酒席,成立經貿公司,他的第二職業做得順風順水。
  • 網紅美女大貨車司機李星的亮麗人生
    在當地人們一提起大貨車美女司機李星
  • 【名家經典】 感言李星先生 程海
    不好讀並不是因為作者故弄玄虛,有意設置語言的障礙,而是因為他既不靠曲折離奇的故事來吸引人,又不是客觀地講述生活事件的過程,直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而是將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充分地心靈化、情緒化,也就是高層次地審美化。心靈化的小說,包括散文、詩歌,都不可能供追求感官刺激的人來消遣,它卻可能供具有自覺的精神追求的人去體味,去琢磨。
  • 李星 逆天長腿 鮮肉出圈
    從小他就與運動結緣,從孩童時的打打鬧鬧,到系統性的運動訓練,成長的路上李星學會了努力,他要拼命奔跑,向著更好前進。這是李星第一次拍攝雜誌大片,他從劇組請假趕來攝影棚。2019年的最後一個月他很忙,兩個劇組兩頭跑,從一個角色跳脫到另一個角色。在《八分鐘的溫暖》中李星飾演顏海,讓我們初識了這個高大帥氣的大男孩,去年他多部作品陸續殺青,接下來,我們將在螢屏上看到他詮釋的更多角色。
  • 李星:從小事做起,方有大作為
    李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然而,李星與全球計算機網絡第一次接觸與愛好和專業無關,而是來自對於通信的需求。李星的愛人是北大著名學者申丹,「她在英國留學,我在美國留學,長途電話費非常昂貴」。為了相互通信,李星開始使用全球計算機網絡通信工具UUCP。UUCP需要用戶自己手工設置電子郵件的路由,從此李星開始了網際網路之旅。
  • 直播盛宴丨 雲端共賞千年文脈 回望長安!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西安廣播電視臺與西安市文物局聯合推出直播特別節目千年文脈 回望長安長安是中華文明千年歷史長河中璀璨的字眼今天小編帶您感受西安那些穿越千年的歷史文脈趁著周末小夥伴們可以去古時的匠人們對「美」有著近乎偏執的堅持,這才成就了這些跨越千年依然流光溢彩的藝術珍品。
  • 專訪|海青&李星:烏飛兔走,延續流浪漢與國王的身影
    人們從事各行各業,「做生意上班的都有」。再有,他不喜歡「靈感」這個詞。「牧民可以靠自然尋找靈感,他們可能是上天直接揀選的一批人,能靠環境找到旋律。那些旋律那麼美,一直流傳到今天。但我不是。」海青在城鎮長大,是「城市歷練出的藝術家,思考比靈感重要」。海青和李星是十幾年的朋友。
  • 姚駿驪《小門大院》後記:寫一本安放靈魂的書
    《小門大院》後記:寫一本安放靈魂的書
  • 當上「第一書記」的法醫李星
    駐村第一書記李星回到院機關辦事,大家總會注意他那張臉。李星是四川南江縣人民法院法醫,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還不到23歲,如今已駐村將近兩年,說起脫貧攻堅,他總是滔滔不絕,哪一戶有多少人,享受什麼政策,目前最急需解決什麼問題,他都瞭然於心。石灘鎮鋪埡廟村地處秦巴山區,因長期缺乏支柱產業,不少村民生活比較困難。
  • 人間臉贊—李星和
    人間臉贊—李星和     Hi,我的小夥伴們你們的獨鳥大大我來了。今天這一期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位長的帥還有才華的韓國Rapper李星和吧。(也可以稱為李盛華音譯)    李星和-Rap/Hiphop歌手Gray為Jaypark獨立工作室AOMG旗下優秀藝人、Rapper、R&B與HIP-HOP的音樂製作人。
  • 李星中國烹飪大師
    李星中國烹飪大師李星,男,漢族1981年12月出生。
  • 副關長李星走訪浦江縣政府
    副關長李星走訪浦江縣政府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 10月21日,副關長李星走訪浦江縣政府
  • 【抗疫典型人物四】李星:這個戰「疫」春節陪伴最多的是鍵盤
    2020年是李星她從警的第4年,也是讓她印象深刻的一個春節。從大年初四開始,直到今天,李星已連續工作10天。在做好值勤工作的同時,她白天採訪,晚上寫稿編輯,用手中的筆、肩上的相機,一筆一畫、一幀一秒地記錄著一線民輔警抗擊疫情的工作過程。在2020春節中,她與其他奮戰在一線的民警一樣,成了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狙擊戰中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