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如何處理日本戰俘?皇帝只說兩個字,就讓日本膽顫了

2021-01-11 慕楓歌歌

在近現代史上,日本對我們的大肆侵略行徑,給中國民眾帶來了沉重的傷害。除去滿清王朝不說,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一雪國恥,取得了抗戰的偉大勝利。

抗戰結束後,在對待日軍戰俘的問題上,我們表現出了泱泱大國的風度,對於在抗戰結束後主動投降的日軍,除了罪大惡極的主犯之外,一律寬大處理。這一點連當時的侵華日軍最高司令崗村寧次也在回憶錄中感嘆地說:「停戰後,中國官民對我等日人態度,總的來看出乎意料的良好。」

但眾所周知的原因,日本圖謀中國的領土,絕非一天兩天的事情,歷史上的日本,就先後數次和我們發生摩擦,其中明朝是深受其害的一個王朝。

在萬曆皇帝當政的時期,日本這裡是權臣豐臣秀吉的人生巔峰時期。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一位很有名氣的權臣,他在掌握了權力之後,感到了小小的日本難以滿足日後國家的發展,所以就把目光盯在了朝鮮半島,妄圖通過侵佔朝鮮而實現他們進一步擴張的野心。

根據豐臣秀吉的構想,侵佔了朝鮮後,然後以朝鮮為跳板徵服中國,最終統一東亞,實現他們稱霸亞洲的野心。豐臣秀吉的擴張計劃看起來很不錯,可惜他遇到了對手,一個戰鬥力足以碾壓日本的明王朝。

等到豐臣秀吉的日軍攻打朝鮮之後,明王朝也為此召開了御前會議。平時萬曆皇帝一般不上朝,但這一次,他破例出席了內閣首輔的會議,並最終作出反擊日軍的決定,派遼東總兵李如松率軍馳援朝鮮。

明王朝軍隊加入了之後,日軍立即知道了什麼叫做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滋味,將近二十萬的日軍,被明朝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連主戰的豐臣秀吉都因為此戰而羞憤而死。

當然戰爭結束後,免不了會產生戰俘的問題。當時的明朝軍隊,自然也抓獲了很多戰俘,為了彰顯大明帝國的國威,其中一部分戰俘就被帶回了明朝京城,然後由皇帝親自出面主持「獻俘大典」。

獻俘大典的儀式在紫禁城的午門舉行。萬曆皇帝親臨現場,至於儀式的流程,簡單地說,先是由兵部尚書高喊:「獻俘!」這喊聲嗓門要足,氣勢要強,畢竟古代沒有擴音器一類的設備,至少要讓周圍的人聽清楚。

兵部尚書做了開場白之後,鼓樂齊鳴,以展示大明帝國的國威。在鼓樂停止了之後,接下來便是「行禮」的環節,也就是讓這些戰俘們集體跪倒,表示心悅誠服。等到這些繁瑣的儀式舉行完畢之後,萬曆皇帝舉行總結性的發言,他只是簡單地說兩個字就可以了:「拿去。」

拿去的意思是按照規定開刀問斬,這也是整個儀式的高潮。當然這些日軍戰俘,也不是全部殺掉,還要留下一部分釋放回國,以顯示明帝國的皇恩浩蕩。顯然經過這麼一番處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懾敵膽的作用。

相關焦點

  • 他活埋八千日本戰俘,戰俘後裔狀告法庭索賠2億,他只回了2個字
    查爾斯·斯韋尼在美國國會發表「原子彈下沒有冤魂」的演說時說,他是唯一一位參加過兩次原子彈轟炸日本的飛行員,他在50年後向日本道歉,他說:「決不後悔,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是有必要的。」另外,我們的一位抗日名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活埋了8000名戰俘,戰爭結束後,當中日友好往來時,戰俘後裔卻以不優待俘虜為由,將這些名將告上法庭,索賠兩億,簡直是天方夜譚。
  • 古代日本天皇制度與古代中國皇帝制有什麼不同?
    不斷改朝換代的古代中國形成鮮明對比,日本形成了絕無古今的「萬世一系」這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特現象。 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是以皇帝為核心的制度。圍繞著這個核心,建立起一套包含有一系列具體內容和措施的皇帝制度,這套制度集中突出個人的權威地位,保證皇帝高踞於國家機器之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制度自秦始皇創立以來,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二千多年的發展,在內容上得到不斷的完善。通觀世界各國封建社會中的皇帝制度,可以說中國的皇帝制度是世界上最完備的。
  • 將軍活埋八千日本戰俘,戰俘後裔狀告法庭索賠2億,他只回了2個字
    日本人一邊參拜靖國神社,一邊又指責美國不人道,往日本境內投放原子彈,對日本無辜百姓造成巨大傷害。此外,我國的一名抗日名將,在二戰期間活埋了八千名戰俘,戰爭結束後,中日友好往來之時,戰俘後裔卻以沒有優待俘虜為由把名將告上了法庭,索賠2億,簡直讓人貽笑大方。
  • 日本發動侵略,中國善待日本戰俘,為何日本人看不起中國人?
    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的抗日戰爭開闢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犧牲最大的一個戰場。那麼中國做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日本為何瞧不起中國呢?
  • 二戰中蘇聯是如何處理日軍60萬俘虜的?返回日本只剩下47萬
    1945年7月,納粹德國戰敗並宣布投降,歐洲戰場的炮火被撲滅,然而,在中國戰場上,日本拒絕投降,仍在抵抗,直到150萬蘇軍出兵中國東北,才分三次進攻日本關東軍,僅一周時間就打死8萬日軍士兵,俘虜60多萬日軍俘虜,這次日軍投降率極高,在此之前,日軍是世界上投降率最低的國家,不久,被原子彈轟炸的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 「日本」兩個字的本義是指什麼?為什麼日本要用這個名字?
    說起「日本」這兩個字的本義,要說簡單,也挺簡單的。「日」就是「太陽」;「本」就是「本源」。言下之意,就是說太陽的本源所在,進而引申為太陽的故鄉。當然,要說複雜也非常複雜。實際上,在古代,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周邊的蠻夷小國,其國名都是由中國皇帝給起的。而且,不能叫「起」,得稱為「賜」。當時,凡得中國皇帝賜名者,無不感激涕零,山呼萬歲。日本最早的名稱「倭奴國」,就是東漢光武帝給賞賜的,這一點,應該是沒什麼爭議的。
  • 電影史上的奇蹟:唯一一部由中國拍攝,日本戰俘出演的電影--《東亞之光》
    所幸,合肥光擔保說:本人曾留學東京一載有餘,對於日本人的短氣、義氣、邪氣、正氣、淫氣等等各種各樣的好壞習氣,都略為體會過一下。 依我個人的見解,若善用方法,大體上不致於發生危險,雖然是不免很麻煩的。要使工作推進到預定的目標,應該耐煩,我想。尤其在今日中國,任何事業都非出以絕大的心和毅力,不能有所成就!
  • 二戰時期,日本是如何對本國受傷的士兵和戰俘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二戰時期,日本是如何對本國受傷的士兵和戰俘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二戰時期,日本對待本國受傷士兵和敵國被俘人員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別看二戰期間,日本鬼子以兇狠殘暴著稱,但是對待本國受傷士兵,還是很在意的。
  • 有一位日本老兵,刺死了中國戰俘,數年後他來到盧溝橋下下跪認錯
    盧溝橋事變,掀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此次事變已經過去了82周年,有些日本民間人士,用自己的方式對此次事變進行懺悔。其中有一位日本老兵叫本多立太郎,他刺死了中國戰俘,91歲高齡時,他來到中國下跪認錯。 本多立太郎,1914年出生於北海道小撙市,他是一個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
  • 歷史上失敗方成為戰俘,他們的命運會是如何呢?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於戰爭,都是非常恐怖的,因為只要上了戰場就要經歷生離死別,對於死亡,大部分人都還怕死亡的,士兵更是如此。什麼是戰俘?戰犯和戰俘有什麼區別?女兵在戰場上被抓,各國都是如何對待的?戰爭中最慘的其實是女兵,女兵在某些方面做的確實是比較好的,比如獲取情報、醫療後勤等,所以戰爭時期許多的國家都訓練了女兵,以期獲得意想不到的功效,但是通常一場戰爭下來,總會有不少的女兵不幸被俘虜,而每個國家在處理這些女兵的時候,都會採用不同的辦法。
  • 澳大利亞當時為什麼拒絕日本投降?還處死了19萬日軍戰俘
    而這場由德國,日本,義大利為主導的多個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挑起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最大的一場戰爭,最終也被稱為反法西斯戰爭,而說到戰爭,就會提到犧牲,在這場波及了全球六十餘個國家的戰爭中,世界上有超過20億人被捲入其中,有九千多萬人在其中傷亡,粗略估算下的這場戰爭給世界帶來的損失約為五萬億美元。
  • 60萬日本戰俘的噩夢:比起死亡,他們更怕被送到西伯利亞挖土豆
    ,約有270萬戰俘在中國投降,但他們也沒有過得糟糕 而是被集中到勞改營。20名戰俘擠在一間房間,早上六點起床勞作,晚上10點睡覺 一天還能夠休息八個小時,享有較為友好的飯菜,還有軍醫進行醫治 。生活雖然不舒適,但絕對談不上虐待。所以在美國的調解下,後來這些戰俘被送回日本。也沒有人出來指責中國對待戰俘的殘酷。
  • 日本藝人學中國長嘴壺茶藝,僅用一天!中國師傅說兩個字後就慌了
    中國人喜歡喝茶,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十分的悠久,茶可以說是伴隨著中國人走到了今天,而經過長時間的積澱,中國的茶文化也是十分的深厚,茶藝,漸漸的也是一門學藝,因為中國人喝茶的這個嗜好,還誕生了很多特別厲害的茶藝師,而對於外國人來說,可能看著是感覺中國的茶藝十分的簡單。
  • 中國古代名字好聽的三款冷兵器!其中一把流傳到日本當皇帝佩劍
    一、唐刀:水龍劍雖然水龍劍被叫作劍,實際上,它屬於唐代杖鞘刀的形制,是日本聖武皇帝的佩劍,目前收藏在日本奈良正倉院。水龍劍全長80.2cm,刃長62.3cm。至於為什麼要把刀叫作劍,和日本習慣有關。古代日本常以劍為貴,傳說和歷史裡,神靈或初代天皇大多以劍名著稱,比如草那雲劍。
  • 古代日本向中國朝貢時送了什麼?日本網友稱:這是奇恥大辱
    撇開100多年屈辱的近代史不談,古代中國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唐朝等時期,每年都是「萬國來賀」,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當一個國家強大之後,勢必會有很多國家來巴結、討好該國。更矜持一點的說法是:朝貢,以表達自己想和該國結盟,或者是表示順從。
  • 什麼日本的天皇能夠萬世一系?其實天皇和古代皇帝不一樣!
    今天虎臣要來說一說日本的天皇,為什麼日本的天皇存在了一千多年,都沒有被人推翻。即使是豐臣秀吉這一點諸侯,統一了全日本,都沒有殺掉天皇,這是為什麼呢?下面來帶大家看一看。
  • 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的呢?說出來你別不信
    根據《史記》中記載:「中國名曰赤縣神州」,但是封建時代,各朝各代都有各自的國號,如「漢」、「唐」,還沒有將「中國」正式作為國家的名稱。因此「中國」在古代並不代表華夏民族國家的名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中國」才作為簡稱代表正式的國家名稱。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又被賦予了新時代新的含義。
  • 讓日本人膽顫的戚繼光,日本曾怎麼評價戚繼光?字字讓人感到無奈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稱得上「民族英雄」稱號,並被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在古代史上,戚繼光可謂是大名鼎鼎的一個。 1546年,山東沿海一帶飽受日本倭寇的侵擾。倭寇是13世紀到16世紀侵擾朝鮮半島以及我國沿海地區日本海盜集團的貶稱。當時的日本社會,在九州沿海一帶,那些無業游民和落魄武士聚集在一起,靠海吃海,做起了海盜行徑。嘉靖時期,他們和明王朝的海盜汪直、徐海勾結在一起,在我國沿海地區四處掠奪,引起了明王朝的震動。
  • 這是中國古代皇帝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特殊群體,然而一直學習漢唐文化的古代日本宮廷中卻沒有他們的身影——作者:渤海居士
    「太監化」是中國的知識者最大的特點。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眾所周知,日本歷史上一直仰慕和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隋朝和唐朝時期,日本遣唐使基本上來者不拒。可是很奇怪,中國唐朝宮廷中太監眾多,為什麼沒有被日本借鑑和吸收呢?我們先說說太監的起源。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為了延續血脈維持著數量龐大的後宮。這些美豔的妃嬪作為皇帝的女人,一方面需要有僕從服侍,一方面又不能被男人染指,於是便招納了大批宮女和奴婢。
  • 古代日本女性為何瘋狂來中國借種?背後隱藏著這個秘密
    日本就是其中之一。然而,除了學習文化,日本也非常熱衷於「肉體交流」。當時,幾位日本婦女湧入中國,向宋朝男子獻出了自己的身體。後來直到日本政府同意,他們才懷孕。這背後的目的是實施「人類物種改良」項目。根據宋朝記載的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日本國(日本)漂流在(宋)境內,有三二十個人排成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