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英劇有個十分令人費解的名字:為什麼要叫《審訊室:英國》(Criminal: UK),而不直接叫《審訊室》?難道還有其他國家的審訊室嗎?
這是去年《審訊室:英國》,即第一季的海報
好笑的是這不是槓精才有的疑問,而確實是事情的真相。去年在網飛的資金下,英國導演吉姆·費爾德·史密斯和編劇喬治·凱共同創作了這一劇集,將所有故事場景集中於一間審訊室內外的有限空間,著重表現刑偵審訊偵破案件的過程。第一季英國篇只有3集,每集獨立解決一個審訊案件。
然而同一時間,他們也通過網飛,聯絡了德國、法國、西班牙三國的創作團隊,利用同樣的審訊室拍攝場景,以各國編導演為分集的創作主導,拍攝了以各自國家社會背景和語言為基礎的《審訊室》。由此就有了德國篇、西班牙篇和法國篇,加上英國篇,共產生了12集與審訊室相關的劇集。
去年《審訊室:法國》(上)、《審訊室:德國》的海報都有些粗糙,卻又有些風格上的相似
——這個創意,類比到亞洲電視劇圈,就是利用同樣的一片豪華莊園,拍攝出中國版、韓國版、日本版、泰國版的《豪門生死戀》,能盡情展現各國苦情家族虐戀戲的不同風格和製作水準。
在電視劇製作領域,這個創意也許談不上前無來者,卻是全球化進程中一次有趣的藝術嘗試。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覆蓋全球的網絡流媒體網飛,僅憑各國電視臺推動各自的電視劇集製作,那麼觀眾根本不可能在同一時間看到四種故事有別卻又風格相近的劇集。
可惜的是對於影視製作者來說,這次讓人躍躍欲試的跨國合作,卻並沒有激發起觀眾更多的好奇心。在IMDB網站上,去年這四部《審訊室》都只有幾千人評分,算不上引起了多大反響。好在剛剛過去的9月,第二季《審訊室:英國》終於如期上映,算是甲方網飛爸爸追認了創作者們第一季的努力,卻不知道其他三國的《審訊室》日後是否還有下文。
《審訊室:英國》劇照
在這一季中,英國編導顯然吸取了上一季沒有招來更多觀眾的教訓,明白了「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咬牙請來了眼熟的英國演員基特·哈靈頓擔當第二集的「罪犯」。這位老兄就是成功跨越了多年《權力的遊戲》,僅有的幾位從第一集成功活到最後一集的演員之一——「囧斯諾」。由於他的聲名在外,導致這一季《審訊室》的主海報都把他的臉放在了宣傳C位上。而明星效應也是立竿見影:他這一集不僅IMDB評分人數最多,打分竟然也是本季最高——不知編導們看到這個結果,心中是充滿快樂還是哭笑不得。順便一提本集第四集的嫌疑人是《生活大爆炸》裡的印度小哥,他也展現出了換臉式的魔鬼演技——這集獲得了整季第二高的評分。
這似乎驗證了對於全世界各國觀眾來說,明星演員永遠是吸引人去觀看的第一要素——原來全球觀眾都是認臉不認劇。
「囧斯諾」的人物海報,竟然成了今年劇集最大的招牌。這也是全球影視工業宣傳的無奈
其實忘掉種種這些製作創意和明星演員的因素,單看《審訊室》,仍然是有趣而精緻的。它的核心創意——將場景牢牢限制在審訊室內外三處空間,就預示了這部劇的風格並不會花裡胡哨。像是創作格律嚴格的舊體詩,編導必須通過最基礎的戲劇工具來展現故事的美感,這些元素只能回歸到戲劇的本質——編劇的智慧,導演的準確,以及表演的精湛。
這也讓人聯想到近幾年另一部經久不衰的英國劇集《九號密室》,總是通過極度簡約的場景,通過兩位核心演員不斷翻轉劇情和變換表演來吸引觀眾。在他們的故事中,往往集合了荒誕、喜劇、懸疑、幻想等多種類型元素,也有跳躍時間等藝術形式上的創新。相比之下《審訊室》則必須更為寫實,更聚焦於現實環境和案件基礎,顯然創作難度上並不會比《九號密室》來得更容易。
也許只有全世界最熱愛戲劇的英國編導,才敢挑戰這種極似小劇場話劇的電視劇集。特別在全球人民普遍被短視頻洗腦的今日,這種復古的創作行為更像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嘗試。
但確是一種非常嚴肅與認真的嘗試。
這個類似恐怖分子的演員,竟然上一次被人熟知是《生活大爆炸》。誰能想到?
從故事主題上看,《審訊室:英國》這一季的四集各有側重。第一集和最後一集都像是傳統的刑偵破案,審訊人員從細節處不斷挖開線索,通過問詢技巧與嫌疑人大打心理戰,最後通過情節翻轉,把「奇案」的細節補全,戳穿嫌疑人的全部謊言,使他們不得不低頭認罪。兩個故事又略有差異,一是嫌疑人假裝無辜,卻無疑中暴露出了更多的作案細節,另一個則是罪犯擺明了一副拒不合作的態度,與審訊人員的對抗在時間壓力下更為針鋒相對。
對於喜好傳統犯罪題材的觀眾來說,這兩集背景都是殘忍的謀殺,「誰是兇手」構成了各自案情揭露的目標,劇情始終通過懸念和緊張感,在不斷推動故事往前深入。
除了審訊室和監控室,這條走廊是劇中僅有的第三空間,難得讓觀眾能透口氣
而第二和第三集的主題則又有了變化,更像是社會話題的延伸。嫌疑人的行為基本確認,但是他們是否觸犯了法律,或是僅僅能在道德上加以譴責,這都是模稜兩可的,充滿了社會學意義上的討論價值。
第二集的故事選擇了難以搜集證據的「強姦案」,「囧斯諾」扮演了自大傲慢的成功商人,承認與女下屬有一夜情,卻矢口否認「違背了女性意志」。相較於傳統的女性受害者立場,本集更多從男性角度,討論了法律對於兩性關係暴力認定的邊界,屬於一般影片中較少涉及,生活中卻很難迴避的一種現實場景。法理和人心在最難以啟齒的「男女性關係」上,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第三集則是通過網絡人肉搜索和曝光,引發了觀眾對於鍵盤「義警」的關注。網民們究竟有多大權力,可以在網上曝光一個人的隱私,同時擔任道德審判的法官,去實現「一個更好的世界」?這像是一堂大學社會學的討論課,使我們不得不去嚴肅思考:社會輿論和道德監督,是否真的有效?在這個觀點越來越分崩離析的世界上,我們又何以能夠確認,自己真正站在了輿論和監督正確的制高點上?
這些話題性故事的引入,通過審訊中不斷的觀點交鋒,就像《奇葩說》中嚴肅的辯論主題,使觀眾在截然不同的立場中不斷變化,進而引發了對社會政治生活的思考——現實基礎的電視劇,總是會讓我們在情節的翻轉刺激之外,更多直面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審訊室:英國》劇照
最後還要提一下演員們的優秀表演。
如果說主題的複雜、場景的封閉、情節的推進節奏,主要看編導精細創作的功力,那麼實際演繹出的劇集每分每秒能否抓人,更多看的是演員們的表演。
隨著《演員請就位》等綜藝秀的熱播,對於演技的討論,成了近期的一大熱點。這正暴露出觀眾對演員大多「演技拙劣」這一問題的長期不滿。
然而演技是什麼,似乎又是個很難解釋的問題,連成名導演演員們都對「演技」的評價莫衷一是。
其實從本質來說,「表演」就是演員能否通過形體動作和臺詞語言等戲劇技術,使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物的情緒狀態、個性特徵、所思所想。「表演」不僅要求呈現出類似現實人物的真實感觸,也時常要帶有一種或醒目或不易察覺的個人風格,使觀眾能夠感受到演員的個人魅力。就像好廚師做的菜,既能滿足大部分人的熟悉口味,又比大部分的常規口味更為深邃。
《審訊室:英國》劇照
在《審訊室:英國》這樣一個簡約的劇集空間內,演員是否具有高超的演技,將呈現得更為明顯。比如「囧斯諾」,在第二集開頭第一個鏡頭就是一段連貫的數分鐘陳詞表演,展現了嫌疑人連續的情緒變換,以及高傲的個性特徵。這種連貫表演的魅力,也是觀眾打出了高分的基礎。
如果你想看精彩與細緻的「表演」,那麼這套劇集絕對不會讓人失望。各種準確的表演細節,要遠遠勝於流行的「修仙」與「愛情」。後者往往是風格浮誇的俗套「小品」集合,與真正的表演相距甚遠。
這就是《審訊室:英國》的特徵。即使豆瓣評分只有千人,分數也算不上英美劇的前列,它卻是嚴肅的精緻戲劇。多看這種劇,可以讓觀眾在娛樂放鬆的同時,繼續保持思維敏捷、頭腦敏銳,而不是大腦退化、審美崩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