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寫了六個人——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卻沒有刺客要離,「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想來要離也應是有名的刺客,為何司馬遷沒有為他做傳?姑且猜猜太史公的心思吧。
春秋時期,公子姬光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自立為王,史稱吳王闔閭。吳王僚死後,吳國陷入大亂,闔閭為鞏固江山不斷派人刺殺僚之子—慶忌。慶忌出身將門,自幼習武,天生神力,勇猛無畏,史書記載其有「足躡麋鹿之勇、手搏兕虎之力」,被稱為「天下第一勇士」。面對這樣可怕的對手,吳王闔閭不知想過多少種刺殺的方式,但是沒有一種奏效。此時,大夫伍子胥見闔閭甚是焦慮,便又推薦一人,此人便是要離。
要離是吳國布衣,身材瘦小,不到五尺,而且相貌醜陋,看似毫無戰鬥能力。但是此人,智勇雙全,是當地的擊劍能手。鴻山十八景之一,東嶺山上的「磨劍石」,相傳就是當年要離磨劍的石塊。
闔閭在見到要離之後,不由得大笑起來,一是感覺要離可笑,二是對伍子胥眼拙的嘲笑。可要離並不在意,而是自告奮勇,希望能夠同吳王闔閭上演一場「苦肉計」。之後,要離在大殿之上出言不遜,揚言闔閭篡權繼位,乃一代昏君,而且,在眾人面前用竹劍刺傷了吳王的手腕。闔閭以叛亂罪判其入獄,在獄中要離斬下右臂。之後,伍子胥按照計劃私放要離,吳王闔閭下令殺掉了要離的妻子兒女。要離逃至衛國之後,希望慶忌能夠為自己報仇,而慶忌看到如此悲慘的要離,再差人打聽一番,得知事實,也就深信不疑,從此要離成為慶忌身邊的親信。
三月之後,慶忌覺得時機成熟,決定揮戈出動,乘船討伐吳王闔閭。在船上,要離有意讓慶忌坐在船頭,此時的慶忌毫無防範之心,端坐船頭,一時風起,慶忌搖擺不定。要離抓準時機用短矛刺進了慶忌的後背。慶忌在身受重傷之後,還能擒過要離,將其頭按入水中,一連三次,之後又將其放在膝蓋之上,仰天大笑,對要離說:「我乃天下之勇士也!爾乃敢加兵刃於我?」此時,慶忌周圍的士兵紛紛想要至要離於死地,但慶忌卻制止其部下,說:「此乃天下勇士也!豈可一日而殺勇士二人?」之後便下令,放掉要離,自己則喋血而死。
要離在回國途中,大徹大悟:慶忌才是真正的英雄,而自己,殺妻殺兒侍君主,非仁;為新君而弒故君之子,非義。原來自己才是一個不仁不義之徒。在見到吳王闔閭後,不求加官進爵,自刎而死。他這麼做似乎是在償還對妻兒的罪孽,更重要的一點,他有愧於慶忌,唯有死可以讓內心得到稍許寬慰。
要離成功了,但是《史記》中沒有他的名字,或許,太史公也覺得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是真英雄,而慶忌才是。
慶忌屢遭命運的作弄,父亡國失,逃亡一生,卻始終告誡自己應為父報仇。在挫折面前慶忌永遠像一個巨人,儘管命途多舛,也要奮起一擊。我們可以想像,當要離用短矛刺穿慶忌心臟的那一刻,他是多麼的憤怒、多麼懊惱,憤怒的是對要離的失望,懊惱的是為父報仇的願望灰飛煙滅。他用他僅存的力量抓起要離,浸入江中,這樣勇武的英雄,即使在生命盡頭也要做最後的掙扎。
他在看著要離時,仰天長笑,他的笑掩蓋了他的痛,這也許是對生命的最後吶喊。在生命結束時,他的寬恕,他「英雄惜英雄」的精神再一次升華了他的人格,最後的一次綻放,讓人唏噓不已。
歷史上的那一天,的確帶給人震撼。也許有時候,死真的是一種力量,它讓你的靈魂上升到最高處,就此成就了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