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投完簡歷之後都在滿懷期待等回信
但一刷再刷聊天界面
也只是HR的已讀不回
那麼,才哥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那些不回你簡歷的HR
都在想些什麼
就像在收藏夾裡吃灰的學習視頻,馬了就是做了。去年買的健身卡,辦了就是瘦了。
多份簡歷投遞給人的錯覺,就是安全感。
回頭看看一周總結,每天平均投了30個簡歷。雖然還沒有邀約,但是起碼動作到位了,今晚勉強能睡得著。
當然,這也有它的實用性。
投遞多份簡歷可以增加收到面試的機率,這是最直觀的效果。
據統計,在主流招聘網站,每投遞13份簡歷才會獲得一次面試機會,這就是海投的必要性,只有海投才能確保得到最多的面試機會。
就業機會最大化,不錯失每一個合適的企業。求職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永遠不要在一顆樹上吊死,海投可以保證你不錯過優質企業,把自己的簡歷推銷到足夠多的企業HR手裡,量變引起質變。
「你選擇一鍵大範圍海投,我只好針對性將你pass。」
HR篩選簡歷的目標很簡單:為有招聘需求的崗位匹配可選範圍內最適合的候選人。
對專業HR來說,海投簡歷可能暴露以下問題:
1、求職者和崗位不適配
海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求職者準備的通用版簡歷往往缺失針對性。不匹配體現在方方面面:
● 簡歷沒體現崗位需要的技能、經歷、經驗
● 期望薪資和崗位薪資範圍相差過大
● 期望行業/崗位和投遞行業/崗位完全無關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HR,在一位看不出崗位需求特質的簡歷和一份精心準備的定向簡歷之間,會選擇哪份?
2、求職者職業規劃不清晰
選擇太多,常導致無從選擇。反應在簡歷上,個人描述存在許多和崗位無關的信息。
應聘文案策劃,簡歷上卻放了駕駛證、潛水證、營養師資格證等不相關資格證書;
應聘開發人員,簡歷上卻列了校園十佳歌手、徵文比賽獲獎經歷等實踐經歷;
……
對自己未來要開展的工作和擔任的職業角色沒有絲毫想法的人,很難預計TA會在崗位上做出亮眼的成績。
因為迷茫選擇了海投,但無情的事實是:海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迷茫。
在簡歷投遞這件事上,努力很重要,但有方向的努力更重要。
首先我們要了解,HR喜歡什麼。
HR喜歡直觀明了的簡歷
HR喜歡意向明確的簡歷
HR喜歡定位清晰的簡歷
HR喜歡邏輯順暢的簡歷
HR喜歡能夠量化的簡歷
了解了HR的喜好後,我們再來寫簡歷就簡單容易多了。
簡歷能一張紙寫下就一定不要寫兩張紙。
有些人恨不得把過去 N 多年的點點滴滴全部寫進來,生怕面試官無法了解自己,其實這是錯誤的。
因為一方面面試官沒有耐心看,另一方面也表明你這個人不會總結提煉。
所以,簡單直觀,一目了然的內容就足夠了。那些模式化的描述一定要簡略。
比如之前供職的公司介紹,供職崗位的描述和工作職責等,儘量簡化,千萬不要從網上複製一大段然後直接粘貼過來。
另外,在簡歷排版和布局上,也不要花哨,不需要彩色製作,不需要中英文對照(除非應聘公司有要求),也不要在簡歷上貼大頭照(除非應聘公司有要求。
職意向要放在簡歷的醒目位置。
有些人的簡歷,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的看了半天,都沒有看到他到底要應聘什麼崗位。
這樣的話,遇到不耐煩的面試官,可能直接就看下一份簡歷去了。
所以,求職意向最好寫在簡歷的開篇之處,這樣,方便麵試官一眼就看到。
簡歷表達的定位一定要清晰。
有些人的簡歷,通篇看下來,不知道他究竟擅長和專注什麼,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
咋一看,這個他也運作過,那個他也操作過,但就是不清楚他現階段的定位是什麼。如果是這樣,面試官也就不會感冒了。
所以,不要想著一份簡歷打天下,不要應聘什麼崗位都是這一層不變的固化簡歷。
應該有針對性,有側重點,通篇內容要緊扣主題。
簡歷突出亮點且邏輯順暢。
因為簡歷篇幅有限,所以,在填寫的時候,儘量把你認為含金量高,你認為出彩的部分著重突出。
打動面試官的,往往就是這幾句關鍵的描述。
另外,在前後順序,邏輯關係上一定要順暢,千萬不要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時間軸要清晰,工作遞進要有條理。
簡歷用數據說話。
有些崗位,是跟數字打交道,那麼就需要把這些可量化的數據呈現出來。
比如說你是做投融資項目的,簡歷就應該寫清楚你一共做過多少項目,每個項目的規模多大,資金盤面有多少等等。
再比如你做銷售,就可以寫上你曾經的業績情況,不要光說什麼「銷售冠軍」、「業績優異」之類的話。
應該列出完成的實際數據,包括較上一個周期而言,同比、環比的數據,增量數據等等。這樣就會給面試官一種更加具體且生動的感覺。
讓我們來看看《令人心動的offer》裡
教科書級別的簡歷模板
才哥溫馨提示:把廣撒網、碰運氣式的大範圍海投轉變為小範圍「精投」,不僅可以更好集中精力,命中率也會更高。
如果可以提交的一份排版簡潔大方、工作數據詳實、邏輯結構清晰,又能跟目標崗位匹配的簡歷,HR怎麼會不想選擇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