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馬皇后:不育不孕卻成皇后,搶了外甥女的兒子當太子,被兩任...

2021-01-15 騰訊網

漢明帝劉莊是陰麗華和劉秀的長子,前太子劉疆退位後,劉莊成為東漢的第二任太子,公元57年劉秀去世,劉莊又成東漢的第二任皇帝。

相較於漢光武帝劉秀廢掉郭聖通改立陰麗華為新皇后的騷操作,劉莊的後宮也同樣不尋常:

也許是偏愛,也許是彌補陰麗華因無子而落選皇后寶座的遺憾,漢明帝劉莊登基時,不僅立無子的馬氏為皇后,還把同為貴人的賈氏生的兒子劉炟交給馬氏撫養,一手促成了馬皇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無子卻享盡子孫福的皇太后。

皇帝的偏愛,有時就是可以這樣為所欲為。馬皇后幾乎是瑪麗蘇大女主文裡的瑪麗蘇本蘇了。

01、幼年家道中落,未婚夫落井下石,一氣之下馬家把她送入了宮

馬氏的出身不錯,她的父親是東漢開國功臣伏波將軍馬援。但馬援64歲時死在了戰場上,失去家族的中梁砥柱,馬家因此被權貴們欺負,馬氏自小定下的親家竇家在馬家落難時不僅沒有伸出援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詆毀馬援。

馬氏自小喪父,親生兄長又早夭,生母藺夫人喪夫又喪子,導致精神恍惚患上心病。因此10歲的馬氏就幫忙打理家務,管御僕人,負責內外對接等,承擔了她這個年齡不應該承擔的責任。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明德馬皇后諱某,伏波將軍援之小女也。少喪父母。兄客卿惠敏早夭,母藺夫人悲傷發疾慌惚。後時年十歲,幹理家事,敕制僮御,內外諮稟,事同成人。」

因為擔心馬氏嫁入竇家會受到欺負,馬氏的堂兄馬嚴憂憤不已,最後經藺夫人同意後,做主解除了馬氏和竇氏的婚約,上書漢光武帝劉秀,請求皇室看在馬援的情面上從他的三個女兒中挑選一個入宮。彼時,馬援有三個女兒未嫁,長女十五歲、次女十四歲、馬氏最小十三歲。(漢朝女子15歲以上不嫁人就要加稅,所以漢朝女子結婚都很早。)

俗話說,命中若有終須有,最小的馬氏被選中,成為太子劉莊眾多妃嬪之一。馬氏因禍得福,剛退了親就被選入了太子宮中,成為皇室妃嬪,人生就是這樣起落不定。

(此處猜測,馬氏的異母兄長對她可能不太好,否則怎麼輪得到她的堂兄出面為她主持公道和竇氏解除婚約,並上書將她送入宮中呢?馬援死時六十多歲,馬廖三兄弟卻讓10歲的妹妹打理家務,實在不好理解。)

馬氏入宮後,在陰麗華身邊奉承,因為舉止有禮、與人為善,深受陰麗華和太子劉莊的好感,劉莊對她更是寵愛有加,馬氏也應有寵而經常居住在劉莊寢宮的後堂。

在馬氏進宮之前,馬氏的異母姐姐的女兒——即她的外甥女賈氏就已經在太子宮中,而且有寵,可自從馬氏進宮後,她的外甥女賈氏的恩寵就被瓜分了,逐漸不那麼受寵於太子劉莊了。

公元57年劉秀去世,劉莊登基,同年,賈氏生下劉莊的第五個兒子——漢章帝劉炟。馬氏和賈氏都被立為貴人,但漢明帝劉莊卻把賈氏的兒子交給馬氏撫養,這波操作下來,感動了一批人,賈氏卻成了不敢動的那個人了。

02、無子卻被立為皇后,被她擊敗的還有陰麗華的侄女

史書中,劉莊有記錄的兒子有9個,女兒12個。沒有一個是馬氏生的。

也不知道有什麼內情,劉莊登基時,馬氏應該才十幾歲,漢明帝劉莊就從賈氏的手中把新生兒劉炟交給馬氏撫養,劉莊卻對她說出:「人不一定要自己生兒子,只怕不能精心愛護養育而已。」仿佛預料到馬氏一生都無法生育似的。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帝以後無子,命令養之。謂曰「人未必當自生子,但患愛養不至耳」。後於是盡心撫育,勞悴過於所生。」

公元57年,劉莊的後宮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劉莊預感到馬氏不一定會有親生子女?又發生了什麼事,讓劉莊覺得賈氏待親兒子會「愛養不至」呢?誰也不知道。

我們就當做劉莊僅是單純的偏心吧。

就這樣,賈氏的新生兒劉炟成了馬氏的養子,而賈氏從此再未育有皇子。

當然,在古代,一切不好理解的事情都能用鬼神之說代替。據說在馬氏很小的時候曾久病不愈,她的生母藺夫人便為她請來佔卜師為她佔卜,根據卦象佔卜師曾預言,馬氏將「貴而少子」,如果養育他人之子得力,福報會勝過養育自己生的兒子。

古人迷信,我們也無從得知這是後人為了讓事情合理化編的,還是真有其事。但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來看,馬氏和劉炟這對養母養子,確實都彼此成全了對方。如果沒有馬氏,皇五子劉炟不一定會成為太子,如果沒有劉炟,馬氏不一定會成為皇太后。

自從被漢明帝要求養育劉炟後,馬氏養育劉炟非常盡心,母慈子孝,羨煞旁人。而劉炟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真的一輩子都僅認馬氏為母,對自己的親生母親賈氏反而很冷落,劉炟登基後也僅尊馬氏為皇太后,認馬廖等三兄弟為舅舅,對賈氏無更多的關照。(此處可供無數小說家展開無限的想像力。)

漢明帝登基後並沒有馬上立皇后。直到皇五子劉炟三歲那年,漢明帝登基三年了還沒有立皇后,大臣們上書請求立皇后。

彼時,漢明帝的後宮有子的妃嬪就有好幾位,其中包括陰麗華的侄女陰貴人。陰貴人和她所生的兒子梁王劉暢都極其受寵,但在立誰為皇后時,太后陰麗華卻以「馬貴人德冠後宮」為由,要求漢明帝立馬氏為皇后。

「《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永平三年春,有司奏立長秋宮,帝未有所言。皇太后曰「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遂立為皇后。」

從這個側面來看,馬皇后的婆媳關係處理絕對到位。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規律,大約是從陰麗華開始,中國後宮極度標榜「德」,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以「德」為評價標準,與當時的人才選拔制度「察舉制」遙相呼應,而馬氏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03、開創「起居注」新史書體裁,是中國第一位女史學家

馬皇后從10歲起就把將軍府的大小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在陰麗華身邊奉承的時候,也因為舉止得禮宛如成人而得到婆婆陰麗華、丈夫劉莊的寵愛。

漢明帝劉莊的嬪妃,凡有記錄的幾乎都能得到「有寵」兩個字,但值得引人注意的只有馬皇后和陰貴人兩個,她們所得到的恩寵都異於常理。一個無子卻立為皇后,另一個無論是自己還是兒子所得到的的皇室賞賜都超越他人。

《後漢書》極度推崇馬皇后的人品,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讓馬皇后走上人生贏家之路最重要的原因也許是她的情商和管理/政治才能。

首先,她很明白當時的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是什麼。

馬皇后讀書的時候就有所選擇的誦讀當時文人士子們所推崇的《易》《春秋》《董仲舒書》等,漢朝從漢武帝時期就採用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如果沒記錯的話,馬皇后應該是第一個被史書記載喜歡董仲舒著作的后妃。

在她還不是皇后的時候,就以「皇嗣未廣」為理由,喜歡給漢明帝推薦美人。每位被漢明帝臨幸過的宮人都能得到她的安慰和接納,如果被漢明帝多臨幸幾次,還能得到額外的待遇。

在皇后人選未立的時候,馬氏卻做了皇后該做的事情,相信這給太后陰麗華帶來極大的便利。而如此做法,那些想爬上龍床的宮人、漢明帝、太后陰麗華、大臣們怎麼可能不喜歡呢?

馬氏日常積攢的口碑,都是她雀屏中選成為皇后的利器。當時,漢朝還沒有科舉制度,選拔人才靠的是「察舉制度」。要當官,首先要有個好名聲。所以在官場,擁有好名聲就是最有利的武器。因此,哪怕是為了宣揚人才選拔制度,把馬氏立為皇后,也是皇家最明智的選擇。

其次,她開創了皇后著布衣的先例。

《後漢書》中極度讚譽馬氏的人品,對她的外貌描寫卻僅有「身長七尺二寸,方口,美發。」寥寥幾字。但馬氏的容貌應該不俗。

從諸姬看到她穿布衣卻以為穿著的是綾羅綢緞這點來看,馬皇后的容貌儀態應該是屬於穿麻袋也好看的類型。

東漢初期百廢待興,節儉絕對是皇室所推崇的美好品德,馬皇后自己穿布衣,卻不強制其他妃嬪穿布衣,這不僅昭顯她的與眾不同,也昭顯了她寬容大度的個性,即使有人想說她壞話也不好開口。

從馬皇后和漢明帝的相處模式也可以看出一點端倪。馬皇后也極少和漢明帝遊玩,卻從不禁止漢明帝和其他妃嬪玩樂。漢明帝說她「家志不好樂,雖來無歡」(不喜歡玩樂,即使來了也感覺不到歡喜),所以每次出遊娛樂都很少讓她隨從。

夫妻之間彼此成全,賢后配明君,其樂融融。在此,也點明了,馬皇后和漢明帝相處的時候,遊玩娛樂從來不是他們的話題主題,他們之間擁有脫離低級趣味的共同話題。

最後,也是馬皇后一生得寵的最重要原因:她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我們都知道,無論一個人的容貌、情商有多好,想要以色侍人永遠得寵,是遠遠不夠的。漢成帝劉驁在班婕妤辭攆的時候,也曾大肆讚揚她的美德,但隨著國事上的無能為力,劉驁選擇了逃避現實沉迷美色。

馬皇后能讓她始終得到漢明帝信任和寵愛的,一是夫唱婦隨,馬皇后的所作所為恰好是漢明帝喜歡的;二是馬皇后把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三是在國家大事上也能給予得當的輔助,這也是她和漢明帝相處時的共同話題,和那些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妃子擁有質的飛躍。

漢明帝經常把「諸將」「公卿」都難以評定的事情,拿來詢問馬皇后的意見,由她來決斷國家政策。最重要的是,馬皇后給意見的時候,能做到「分解趣理,各得其情。」

也就是說,馬皇后不僅能給出極好的建議,還能採用讓漢明帝感到有趣的方式來提出意見,從來不打擊漢明帝的自尊心。這比喜歡用「忠言逆耳」來掩飾不良勸諫技巧的人不知高明多少倍。

正因為她知情知趣又有學識,才能得到「始終無衰」的寵愛。但馬皇后又不是白蓮花聖母,從她養育漢章帝劉炟後,劉炟絲毫不眷顧生母賈氏這點來看,馬皇后其實很懂得什麼該讓什麼不該讓。

04、大公無私,開創了「起居注」新史書體裁,是中國第一位女史學家

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公元57年,劉莊登基,公元59年就整治了曾經對馬氏落井下石的竇氏家族。不過,這應該是竇氏自作孽不可活,彼時竇氏是功臣子弟,又是外戚之家(西漢竇太后的外戚),常依仗權勢作威作福,成為了漢明帝整頓朝綱殺雞儆猴的「雞」。

相較於漢明帝劉莊對外戚的嚴苛,馬皇后在對待外戚的態度上也不遑多讓:

馬援死後,馬氏家族曾一度被其他權貴欺凌,馬氏做了皇后之後,卻從不以私事相求,相較於陰麗華娘家的「一門五侯」,馬氏家族沒有一個封侯的,在史書上也沒有馬家得到大肆的封賞的記錄。

公元75年,漢明帝劉莊駕崩,漢章帝劉炟繼位。馬皇后也從長秋宮搬到長樂宮,成為了皇太后。當時漢章帝劉炟就想封馬太后的3個兄長為侯,但馬太后拒絕了。

成為皇太后之後,她做了三件讓人稱讚不已的事情:

1、 對漢明帝的其他妃嬪:每位貴人都「賜王赤綬,加安車駟馬,白越三千端,雜帛二千匹,黃金十斤。」

一句話,就是丈夫死了,正妻給小妾們送爵位、送車、送物資、送錢。我分析,主要是為了照顧漢章帝的生母賈貴人,為了一視同仁,才每個貴人都有同等賞賜。

東漢時期,皇后之下,就是貴人。漢明帝是有名的專心事業的皇帝,他的後宮,除了馬皇后,能找到蛛絲馬跡且得到貴人封號的僅5人。馬皇后的賞賜雖然豐厚,但因為對象是「貴人」,人數其實非常少,否則,國庫也支撐不起。

2、撰寫《顯宗起居注》,這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馬皇后是皇帝起居注的開創者,雖然初衷可能是為了弘揚漢明帝的美名,記錄她丈夫漢明帝的起居日常,但卻開創了「起居注」這一文學體裁,此後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起居注」,成為寶貴的史學資料。

「起居注」是中國第一個女性開創的史書體裁,馬皇后所撰寫的《顯宗起居注》比班昭的《女誡》早了二十幾年,因此馬皇后也被譽為是中國第一位女史學家。

3、 堅決防範外戚爭權,對自己的家人也不容情

從衛子夫到陰麗華,但凡是受寵的後宮妃嬪,娘家幾乎都是鯉魚躍龍門,一飛沖天。就以陰麗華為例,陰氏父子一門五侯、牧守數十,從地方富戶一躍成為東漢權勢最大的外戚世家,連廢后郭聖通的五皇子都敢欺負。

按理說,有陰麗華做榜樣,馬皇后的外戚哪怕達不到「一門五侯」的繁盛,也應該得到不差的賞賜。但是馬皇后卻極力反對厚賞自己的娘家。

漢明帝時,她的三個兄長:馬廖,衛尉;馬防,城門校尉;馬光,越騎校尉。對比其他皇親國戚,職位低到令人垂淚。漢明帝去世後,漢章帝劉炟想給3個舅舅封侯,馬太后以前朝外戚貴寵之禍為由,堅決反對。

但趨炎附勢的人到處都有,公元77年,夏季大旱,有大臣上書,說這是因為沒有封外戚的緣故。馬太后大怒,直接下詔說斥責這些大臣趨炎附勢,堅決不許漢章帝加封馬氏外戚。

馬太后的詔書中明確指出三點:

1、 大臣們趨炎附勢,想從中獲得政治好處,是諂媚之輩;

2、 漢明帝給自己的兒子的待遇尚且要比漢光武帝的兒子差,避免王侯爭權鬥利,如果大肆封賞馬氏外戚,「欲以馬氏比陰氏乎?」,必然會與陰氏外戚有利益衝突,她不允許外戚爭權的情況發生;

3、 馬氏外戚在沒有封侯的情況下就已經生活驕奢,無論是品行還是才幹都不足以封侯。

成語「車水馬龍」便是馬太后的詔書中簡化而來的。詔書提到太后出宮時看到馬氏外戚車如流水、馬若遊龍、奴僕衣飾華美,回宮後,她就下令停止每年按慣例賞賜馬家外戚的錢財。她希望藉此使馬家有所警惕,改過從儉。但大臣們請封馬氏的行為簡直是把她的良苦用心都糟蹋了。

漢章帝無奈,在馬太后有生之年,都未實現為舅舅們加封爵位的心意。

公元79年,馬太后染疾,病死,和漢明帝合葬於顯節陵。同年,漢章帝劉炟才如願給三個舅舅封侯。不過受馬太后的影響,馬廖三兄弟受爵後辭官歸第了。

05、總結一下:

馬太后可以說是封建皇朝第一個遏制自己娘家保全政治局面的皇后。也正因為她的大公無私,陰麗華、漢明帝、漢章帝均對她寵敬有加,在後世的口碑也如日中天。她幾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全符合儒家理想的皇后了。

可惜的是,她一生節儉,以身作則,卻始終無法避免東漢走向外戚幹政的結果。因為識人不清,她喜歡的兒媳婦竇氏不僅把外戚幹政鬧得如火如荼,還直接導致了東漢從外戚幹政走向宦官弄權的局面。真是時也,命也。

——————

我是紅顏日記,原創不易,請多關注~

相關焦點

  • 漢明帝為何不立陰氏為後?馬皇后無子而立的背後,滿是悲愴與智慧
    一句話,不容置疑地將馬氏推上皇后寶座。後宮女子爭寵,既是天性使然,也是利益訴求的必然,可是馬皇后卻主動與其她嬪妃分享恩寵。她時常嘆息,皇帝的子嗣不夠多,所以不斷給漢明帝推薦妃嬪,誰得到皇帝招幸次數越多,馬氏就對誰待遇越優厚。要知道,馬皇后自己一輩子沒有生育,只領養了賈貴人的兒子劉炟。劉炟就是後來的漢章帝,馬皇后對他視如己出,傾心撫育,母子倆一輩子沒有生過半點嫌隙。
  • 兩位馬氏美女:一位是長孫皇后的偶像,另一位與長孫皇后齊名
    古代的時候,女性地位低下,即便是貴如皇后之人,史書也是只記載她的姓氏,不記載她的名字。《新舊兩唐書》沒有記載長孫皇后的名字,《後漢書》也只記載說:」明德馬皇后諱某,伏波將軍援之小女也。「劉莊要冊封皇后,去徵求太后陰麗華的意見。陰太后一錘定音:」馬貴人德冠後宮,即其人也。「陰太后要立馬皇后,劉莊只能照辦。古代的時候,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能有一個正妻,但是可以有若干個小妾。只有正妻的娘家,才能被稱為」妻族「。小妾的娘家連親戚都算不上。馬氏成了皇后,馬氏家族就成了漢明帝劉莊的妻族。漢明帝按照慣例要封賞妻族,馬皇后卻百般謙讓推辭。馬皇后的謙讓,被正史傳為美談。
  • 為什麼朱元璋的兒子朱標,並非馬皇后親生子嗣,還是被立為太子
    朱標是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據史料記載,因朱元璋常年徵戰,朱元璋一直沒有子嗣,多少年後已經擁兵數萬的朱元璋連年徵戰,這一年正在攻打一座城池,也就是後來的明朝都城「南京」。就在大戰正酣之時,接到後方消息一個已經懷孕都是個妻妾,為自己生了一個兒子,這就是後來的太子「朱標」,當時朱元璋以經27歲了。在古代這算是很晚才有子嗣的年齡了(現在也是晚了一點)。
  • 馬皇后:賢德的皇后,死後百官一律落淚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於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氏為皇后。朱元璋對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對她的建議也往往能認真聽取和採納。朱元璋幾次要尋訪她的親族封官加賞,都被馬皇后勸止。對於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將,馬皇后總是婉言規勸,使朱元璋有所節制。馬氏保持節儉樸實的生活作風,冊後以後,仍親自帶領公主、嬪妃刺繡和紡織。
  • 明德皇后榮耀下的悲哀:終身無子沒家族支撐,成為皇帝的制衡工具
    比如漢文帝的竇皇后、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明太祖的馬皇后、明成祖的徐皇后等。這些有名的賢后多是與皇帝感情深厚,且胸襟廣闊、心繫天下的奇女子,她們的事跡因此千古流傳。而今天要說的這位同樣是一位馬皇后,她是漢明帝的皇后——明德皇后,雖然沒有上面列舉的皇后出名,但她的賢德絲毫不輸給任何一位皇后。
  • 朱元璋和馬皇后生了那麼多兒子,為什麼朱元璋最喜歡朱標?
    像馬皇后一樣,朱標總是喜歡直言勸說,並在朱元璋即將被殺害時試圖制止他。朱標經常遭到明太祖的譴責甚至毆打,但他從未因為恐懼而退縮。三、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他認為,如果君主是明智的,臣民自然會是明智的。如果君主不明智,他又如何要求臣民明智?朱標指責朱元璋自給自足,將所有問題歸咎於其官員,盲目說他們是壞蛋,該死,但沒有考慮自己的問題。這就是朱標的寬容和見識。
  • 馬皇后與明太祖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當上皇后之後更加體諒百姓
    當災區的老百姓啼飢號寒、衣食不繼時候,作為一個整日生活在深宮內院中的皇后,不能直接去賑濟災民,她只有以這麼一種辦法,來表達自己對黎民百姓的關心。有時,水災很大,連續幾十天都有當地官員上報災情,馬皇后就連續幾十天不沾一絲一毫的油腥。朱元璋知道後,就勸說她:救濟糧早已發往那些受災地區了,皇后你就不必太優心啦。你也應該注意下身體,加強營養。
  • 劉彊是劉秀皇長子,母親郭聖通是皇后,為何要主動辭去太子之位?
    劉彊是皇長子,母親是皇后郭聖通,因此劉彊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子,在公元26年被封為太子,於光武帝駕崩第二年去世。劉莊(漢明帝)是第四子,母親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美女陰麗華。既然劉彊是嫡長子,且又未英年早逝,劉秀還為何傳位於第四子劉莊?如果劉彊太子不稱職被廢,為何劉秀不傳位第二子、第三子……而偏偏傳位第四子劉莊?
  • 唐玄宗立楊貴嬪的兒子當太子,為何不立貞順皇后的兒子當太子?
    昨天晚上,有網友問我:「唐玄宗的武惠妃,死後被追封為貞順皇后,她的兒子李瑁為什麼沒以嫡子的身份立為太子,反而立了庶三子李亨?唐代宗也一樣,追封了獨孤氏為皇后,她的兒子韓王沒能立為太子,反而是立庶長子李适當了太子。」這是兩個問題,自媒體篇幅有限,我先回答李瑁和李亨的問題。
  • 朱元璋和馬皇后有那麼多兒子,為什麼朱元璋偏偏最喜歡朱標?
    歷代帝王父子之間,確實只有朱元璋與他的太子朱標是真情實感的父子情,一點沒摻雜進去君臣間的猜忌,相處非常融洽。 朱元璋為何最喜歡朱標,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朱標是嫡長子,與馬皇后關係密切 在《明史》記載中,朱元璋的前五個兒子,都是馬皇后所生,但根據考證(《南京太常寺志》),這段記載可能是被朱棣動過手腳的,目的是為解決朱棣生母身份微賤的問題。
  • 馬氏歷史名人——馬皇后
    嬪妃皆敬服,都將她比擬為東漢時的明德皇后。1382年(洪武十五年)農曆四月,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歲。同年農曆九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1403年(永樂元年)上尊諡號: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聖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 )加上尊諡號: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聖至德高皇后。馬皇后病逝後,朱元璋非常傷心,從此再也沒有立過一個皇后。
  • 光武帝劉秀皇后郭聖通幾個兒子結局如何?
    郭聖通曾得光武帝寵愛,劉秀的前五個兒子全部都是郭皇后所生,郭皇后也算是歷史上罕見的高產皇后,只可惜最終郭氏被廢黜為王太后,五個兒子也都沒能繼承大統。只是,在郭聖通入主椒房殿十六年之後,最終還是被光武帝廢黜,貶為王太后,而由其原配陰麗華升任為繼後,而郭皇后五個終究都沒能繼承大統的兒子們,結局卻都挺好。長子劉彊,東海恭王,得以善終的廢太子劉彊是劉秀與郭聖通所生的嫡長子,郭聖通得以封后之後,作為嫡長子的劉彊也自然成為了大漢朝的儲君,如果歷史順著這條線走下去,那麼劉彊就是劉秀之後的東漢第二位皇帝。
  • 李世民的嫡女出嫁,長孫皇后卻重賞魏徵,學者:長孫皇后真聰明
    公元613年(隋朝大業九年),唐國公李淵的二公子李世民大婚,新娘子是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這位長孫氏是名將長孫晟的女兒,因為父母雙亡,被異母兄弟所不容,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當年,新郎李世民只有16歲,新娘長孫氏僅有13歲。誰也沒想到,這對年輕的小夫妻,在13年後,會成為大唐帝國的皇帝和皇后。
  • 長孫皇后:史上最完美皇后,千古第一賢后,李世民賢內助
    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舅舅,受到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玄武門之變前夕,高士廉、長孫無忌與李世民密謀,高士廉率獄卒釋放囚犯,發放盔甲兵器,到芳林門助戰,玄武門之變後,秦王當上皇太子,高士廉當上太子右庶子,進封侍中,封義興郡公。
  • 朱元璋薄情,為何卻對馬皇后不離不棄?馬皇后有什麼迷人之處嗎?
    坦白說,朱元璋在對馬皇后的態度上還是讓人尊敬的,儘管他還有很多房嬪妃,但是自打馬皇后去世後,就再也沒有立過皇后,馬皇后走的那天,電閃雷鳴、傾盆大雨,朱元璋哭得很傷心,很傷心。朱元璋對馬皇后是又愛又敬,同時也很感覺馬氏在打天下的初期陪自己共患難。
  • 朱元璋並非無情無義,馬皇后就是他的「剋星」,為何他願意信皇后
    對於官員和百姓們來說,馬皇后絕對是一位賢德的皇后,無形中做了很多人的"保護傘",更為明初的社會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除了皇帝以外,朝中大臣、平民百姓都為皇后祝禱,希望她的病情快速好轉。而馬皇后卻說:"生死有命,不要因為我而怪罪大夫",她的一生都在為別人著想,包括臨終之時,更不希望無辜之人斷送性命。況且,朱元璋是一國之君,馬皇后不想讓朱元璋留下暴君的名聲。
  • 史上的另一位馬皇后,被朱元璋的馬皇后稱為是學習的榜樣!
    說起馬皇后,我們很容易想到,陪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生、傾其所愛並被稱為後宮典範的馬皇后馬秀英(人稱「馬大腳」),其光環鮮耀,稱譽史冊。殊不知,東漢也有一位馬皇后,她因為一生低調節儉,賢德寬厚,母儀天下,堪稱皇后中的佼佼者,但她卻常常被人遺忘。要知道,她可是明朝馬秀英皇后嘴裡稱道和學習的榜樣。她就是東漢時期的明德皇后馬氏。
  • 皇后遭廢,兒子太子之位被奪,為何郭聖通還會是最幸運的廢后
    隨後劉秀利用兩郡兵馬擊敗了他的勁敵,其他豪強看到劉秀的出色表現後紛紛來投,但實力強悍的真定王劉楊沒有來投靠他。劉楊手下有10萬兵馬,所以劉秀不想和劉楊硬碰硬,他派人去遊說劉楊,劉楊為了自身利益,也有意歸順劉秀,但提出要和劉秀聯姻,讓劉秀娶自己的外甥女郭聖通。
  • 朱元璋珍愛的「大腳」馬皇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都說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而一直站在朱元璋背後的就是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民間傳說,馬皇后的腳與其他三寸金蓮的女子不一樣。。馬皇后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將自己的腳裹得嚴嚴實實的,但是在一次遊玩中,她準備上轎的時候一陣風吹來,人們見到了她的大腳。所以,馬皇后還有個別稱——大腳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