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 周建苗
住在潮汕,一個人隨著年紀的遞增,輩分也隨之遞增,便接觸了一些長輩待遇的習俗禮俗,例如「食桌」等。在正式的潮汕公眾場合,作為長輩,「食桌」這一潮汕習俗禮儀,不能不懂,否則便會出醜、失禮儀,那是十分尷尬的。因為,這可能影響宗族、親戚的關係和諧,也很失面子。畢竟「食桌」這事,對輩分十分講究,屬於公眾的場合有如社交,一絲一毫的疏忽,也是要不得的。
食桌,食為「吃」,桌為桌子,食「桌子」?按字眼的解釋,似乎解釋不通。其實,食為「吃」,桌為「餐桌」,寓意為「用餐」,即以用餐的桌子寓意用餐。不僅在潮汕地區的「食桌」,還有在河南地方的土話「吃桌」,本意都為赴大宴,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因為在我國,用餐都在桌子上用餐的,桌子為餐桌,桌上擺滿了美味佳餚,人們便習慣用「食桌」、「吃桌」等,用於形容赴大宴,形象生動。
我國是禮儀之邦,餐桌也十分講究禮俗。據文獻記載,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餐桌禮儀則是用餐時非常重要的一項,需尊重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餐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所以,潮汕人的「食桌」,也十分的講究。
潮汕的宴席,即是「食桌」,也是禮儀飲食。「食桌」分新婚桌、生日桌、入內桌(進宅宴席)、丁桌(生男孩慶祝的宴席)、仔婿桌(新女婿正式到女方家的宴席)等。「食桌」繼承了古代的「飲和食德」,其主客、長幼、尊卑、親疏等排序,在餐桌的座次上等級分明,位置嚴謹。一般地,能坐在正式桌上位置的,都是長輩。潮汕人正式的食桌都採用我國傳統的紅漆的八仙桌,即大四方桌,四邊各擺一長板凳,各坐二人,八人一桌。按規矩男眷和女眷分開,年長的和年輕的分開,各桌又按輩分、年齡大小來安排座位。
潮汕「食桌」席中德高望重者或輩分高者坐上首位、大位。大位的區分很嚴格,座次分上、下、左、右,「食桌」時通常以面對著大門、靠著內牆的這一邊為大位,其中又以這一邊的左側為最大位,名為「東一位」,必定留給本桌的最長輩;其次是「正位」的左一,左二,再次是右一,右二,本桌輩分最小者坐在最長輩的對面。主人方則謙坐最小位或第六位置(陪位)。
如果僅擺一桌,則以面向正門的一方即上方東一位為主座。如果同時並排二桌,大位略有變更,即左桌的東一位為大位,右桌的西一位為第二位。如排品字形三桌,則合併而位置不變,三桌以最上桌的東一位為最尊。每桌坐於最次位者為「官房位」,負責篩酒、上菜。正式開宴前,由主人(或主人邀請理事者)示意入席,而後按念碰上名字大位坐定之後,其他人再按順序指定位置入席。所以,「食桌」者不能隨便亂坐座位,都站著叫到名字時,才坐於桌上。開席時,坐大位者先動箸,餘才可動箸,吃畢坐大位者起身宣布禮成,餘者方可散席。
潮汕「食桌」的菜式,一般有十二菜、十六菜以至十八、廿四菜,最多的有三十六菜,包括湯菜和盤上菜,也包括鹹和甜的。菜餚有高低檔的等級,等級由主菜或頭菜決定,常見的有「燕窩桌」、「魚翅桌」、「鮑魚桌」、「海參桌」、「龍蝦桌」、「常菜桌」等,菜式視主人的經濟能力,一般都會準備得很豐盛。
潮汕近海,海產品豐富,所以上桌的菜以海鮮為主,有紅燉魚翅、燜蘆筍鮑、鴛鴦膏蟹、蒸鳳尾蝦、潮汕魚丸等,講究清爽、清甜、清新,鮮而不濃、清而不淡、鬱而不膩,菜餚的數目以偶數居多,意為「好事成雙」。一般頭道菜為甜食,尾道菜為「炒青菜」,上了青菜意味著菜已上完。現在流行「甜頭甜尾」,即第一道菜和最後一道菜都是甜食,且工夫茶也可以在第六道菜起穿插其間端上給客人喝。
每桌坐於最次位者為稱為「酒房位」(酒房,潮語,即酒壺),負責篩酒、上菜,負責一要幫廚師接菜上桌,不時為人添酒。添酒時僅站起來,不準離開座位,一手拿住酒壺把,另一手扶著壺身,表示敬意。先從「大位」開始,緩緩斟酒,其次第二位;然後換手,再斟第三位,繼之第四位,依此類推,最後才輪到自己,次序絕對不能混亂。而且,在斟酒過程中,酒壺把永遠向著自己,否則會被視為失禮。
至於同「食桌」者,言談舉止都必須文質彬彬,如果用箸尖指向別人,或高呼大叫,或搶食,或蹲坐,或吞咽動作不雅觀,或盤問廚師出菜情況,都謂之失禮。如果並非被主請的客人,酒桌上最好不要滔滔不絕,避免譁眾取寵或喧賓奪主之嫌,但也不可以不說話,不然人家會以為你是身體不舒服或心裡不高興。如果是身為主陪客人,則注意要處處幫主人圓場。年輕若是處身這種磨練的場合,為了不讓人誤解為這些菜不合你意,最好是每道菜都嘗試一些,但舉筷不宜太快太頻繁。酒也不能恃量多喝,更不可找人鬥酒。
潮汕「食桌」,有一套近乎繁文褥節的禮儀。但人們仍樂於通過這一傳統習俗,敦睦鄉誼,聯絡感情,溝通關係,營造氛圍,並且已形成了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在潮汕城鎮或農村正規的宴席,食桌時的座次的禮儀還是相當講究,只不過現在已沒有從前那麼等級森嚴了。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摘編,只認可一種轉載模式:分享方式。法律顧問王文林律師。歡迎關注「人在潮汕文字坊」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