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食桌習俗

2020-12-24 人在潮汕文字坊

文 、圖 / 周建苗

住在潮汕,一個人隨著年紀的遞增,輩分也隨之遞增,便接觸了一些長輩待遇的習俗禮俗,例如「食桌」等。在正式的潮汕公眾場合,作為長輩,「食桌」這一潮汕習俗禮儀,不能不懂,否則便會出醜、失禮儀,那是十分尷尬的。因為,這可能影響宗族、親戚的關係和諧,也很失面子。畢竟「食桌」這事,對輩分十分講究,屬於公眾的場合有如社交,一絲一毫的疏忽,也是要不得的。

食桌,食為「吃」,桌為桌子,食「桌子」?按字眼的解釋,似乎解釋不通。其實,食為「吃」,桌為「餐桌」,寓意為「用餐」,即以用餐的桌子寓意用餐。不僅在潮汕地區的「食桌」,還有在河南地方的土話「吃桌」,本意都為赴大宴,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因為在我國,用餐都在桌子上用餐的,桌子為餐桌,桌上擺滿了美味佳餚,人們便習慣用「食桌」、「吃桌」等,用於形容赴大宴,形象生動。

我國是禮儀之邦,餐桌也十分講究禮俗。據文獻記載,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民以食為天,可見飲食在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地位。餐桌禮儀則是用餐時非常重要的一項,需尊重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餐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所以,潮汕人的「食桌」,也十分的講究。

潮汕的宴席,即是「食桌」,也是禮儀飲食。「食桌」分新婚桌、生日桌、入內桌(進宅宴席)、丁桌(生男孩慶祝的宴席)、仔婿桌(新女婿正式到女方家的宴席)等。「食桌」繼承了古代的「飲和食德」,其主客、長幼、尊卑、親疏等排序,在餐桌的座次上等級分明,位置嚴謹。一般地,能坐在正式桌上位置的,都是長輩。潮汕人正式的食桌都採用我國傳統的紅漆的八仙桌,即大四方桌,四邊各擺一長板凳,各坐二人,八人一桌。按規矩男眷和女眷分開,年長的和年輕的分開,各桌又按輩分、年齡大小來安排座位。

潮汕「食桌」席中德高望重者或輩分高者坐上首位、大位。大位的區分很嚴格,座次分上、下、左、右,「食桌」時通常以面對著大門、靠著內牆的這一邊為大位,其中又以這一邊的左側為最大位,名為「東一位」,必定留給本桌的最長輩;其次是「正位」的左一,左二,再次是右一,右二,本桌輩分最小者坐在最長輩的對面。主人方則謙坐最小位或第六位置(陪位)。

如果僅擺一桌,則以面向正門的一方即上方東一位為主座。如果同時並排二桌,大位略有變更,即左桌的東一位為大位,右桌的西一位為第二位。如排品字形三桌,則合併而位置不變,三桌以最上桌的東一位為最尊。每桌坐於最次位者為「官房位」,負責篩酒、上菜。正式開宴前,由主人(或主人邀請理事者)示意入席,而後按念碰上名字大位坐定之後,其他人再按順序指定位置入席。所以,「食桌」者不能隨便亂坐座位,都站著叫到名字時,才坐於桌上。開席時,坐大位者先動箸,餘才可動箸,吃畢坐大位者起身宣布禮成,餘者方可散席。

潮汕「食桌」的菜式,一般有十二菜、十六菜以至十八、廿四菜,最多的有三十六菜,包括湯菜和盤上菜,也包括鹹和甜的。菜餚有高低檔的等級,等級由主菜或頭菜決定,常見的有「燕窩桌」、「魚翅桌」、「鮑魚桌」、「海參桌」、「龍蝦桌」、「常菜桌」等,菜式視主人的經濟能力,一般都會準備得很豐盛。

潮汕近海,海產品豐富,所以上桌的菜以海鮮為主,有紅燉魚翅、燜蘆筍鮑、鴛鴦膏蟹、蒸鳳尾蝦、潮汕魚丸等,講究清爽、清甜、清新,鮮而不濃、清而不淡、鬱而不膩,菜餚的數目以偶數居多,意為「好事成雙」。一般頭道菜為甜食,尾道菜為「炒青菜」,上了青菜意味著菜已上完。現在流行「甜頭甜尾」,即第一道菜和最後一道菜都是甜食,且工夫茶也可以在第六道菜起穿插其間端上給客人喝。

每桌坐於最次位者為稱為「酒房位」(酒房,潮語,即酒壺),負責篩酒、上菜,負責一要幫廚師接菜上桌,不時為人添酒。添酒時僅站起來,不準離開座位,一手拿住酒壺把,另一手扶著壺身,表示敬意。先從「大位」開始,緩緩斟酒,其次第二位;然後換手,再斟第三位,繼之第四位,依此類推,最後才輪到自己,次序絕對不能混亂。而且,在斟酒過程中,酒壺把永遠向著自己,否則會被視為失禮。

至於同「食桌」者,言談舉止都必須文質彬彬,如果用箸尖指向別人,或高呼大叫,或搶食,或蹲坐,或吞咽動作不雅觀,或盤問廚師出菜情況,都謂之失禮。如果並非被主請的客人,酒桌上最好不要滔滔不絕,避免譁眾取寵或喧賓奪主之嫌,但也不可以不說話,不然人家會以為你是身體不舒服或心裡不高興。如果是身為主陪客人,則注意要處處幫主人圓場。年輕若是處身這種磨練的場合,為了不讓人誤解為這些菜不合你意,最好是每道菜都嘗試一些,但舉筷不宜太快太頻繁。酒也不能恃量多喝,更不可找人鬥酒。

潮汕「食桌」,有一套近乎繁文褥節的禮儀。但人們仍樂於通過這一傳統習俗,敦睦鄉誼,聯絡感情,溝通關係,營造氛圍,並且已形成了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在潮汕城鎮或農村正規的宴席,食桌時的座次的禮儀還是相當講究,只不過現在已沒有從前那麼等級森嚴了。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嚴禁擅自轉載、複製、摘編,只認可一種轉載模式:分享方式。法律顧問王文林律師。歡迎關注「人在潮汕文字坊」百家號。

相關焦點

  • 帶你品嘗舌尖上的潮汕:潮汕宴席,我們一起食桌去
    在很多人眼裡,潮菜就是牛肉火鍋、牛肉丸、腸粉、粿等.各式各樣的潮汕小吃,然而這些並不能代表潮菜的全部潮菜才遠不止這些! 潮菜的風味世界裡最隆重(有逼格)的莫過於 潮汕宴席了,在潮汕,「做桌」和「食桌」,是潮汕地區的一種傳統習俗。
  • 潮汕90後做桌師傅上央視!12道菜桌旁派到你驚!
    傳家本事 待客之道:潮汕做桌廚師郭盛濤 七歲時,90後的郭盛濤跟爺爺參加了人生中第一次「辦桌」,從此,他就與「辦桌」結下了不解之緣。師從潮汕地區的「辦桌」名師學藝多年。「辦桌」文化是閩南、潮汕文化圈所獨有的一種文化形態,上門做桌這種宴席方式在閩臺、潮汕也很流行,通常稱為「辦桌」,有「辦菜桌宴客」的意思,而辦桌的菜餚就稱為「辦桌菜」。那些靠上門替人辦桌的廚師,通常都居無定所,四海為家,做完了東家又做西家,做完了紅事又做白事,所以被蔡瀾先生稱為「流浪的廚子」。到了約定的日子,這些做桌廚師就會在顧主宴客的廳堂附近搭建起臨時廚房,開始準備酒桌。
  • 食桌:潮人進餐的【禮記】
    宴席,潮人稱為桌,赴宴席稱為食桌。有關潮人食桌的種種講究現代人還知道多少呢?  我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位傻子女婿要去食桌。如果是普通的宴席倒也罷了,偏偏赴的是「仔婿桌」。  潮南區的美食家周修展,曾經與寫過《潮汕「食桌禮儀」漫談 》的揭陽名士孫淑彥討論過食桌的座次。按孫先生的說法,面向正門的一方即上方東一位是主座,即東一位是潮人所稱的「大位」(見圖八仙桌座次法一);但周先生卻說按潮陽的習俗,「大位」應在左首第一位(見圖八仙桌座次法二)。而據我的研究,「大位」的這些變化,並非揭陽和潮陽間的風俗迥異,而是源於桌面木紋或木板間接縫與廳門的不同朝向。
  • 食桌,潮汕人進餐的禮記
    宴席,潮陽人稱為桌,赴宴席稱為食桌。潮陽人食桌非常有講究,特別是在鄉下這些還保留八仙桌的家庭,圈哥去到不管兩英、和平、峽山等地的親戚家,如果被挽留下來吃,那麼多多少少會有要注意的地方。下面是圈哥在網上找的相關資料。
  • 潮汕習俗 出花園
    在潮汕地區, 七夕節既沿循中國歷史文脈而又別具地方特點,其中既有包括傳承中華民族尊老重孝美德的「走仔節」,又有潮汕本土特色的「拜公婆」、「出花園」 等習尚風俗。     對於出花園,大四衩印象很深刻,因為媽媽那年給大四衩買的大紅色睡衣現在還在,也還能穿
  • 潮汕大桔習俗,你知道多少?
    潮汕人過年買柑,並非是為了吃,而是潮汕的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潮汕每個家庭的司命公、公婆母、祖先香爐、客廳等的地方,一至過年都會擺著二對柑,上三個上一個分兩層,呈錐形,放於神龕前,至元宵後才拿走,以求一年四季大吉大利、平平安安。
  • 潮汕風俗婚嫁習俗你都知道多少!!
    潮汕結婚習俗大致如下:提親,亦稱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親,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紹女方情況,男方認可再到女方提親。因為從食出嫁桌,男方開箱,拜司命君等,她都能說會道,出口成詩,吉語不絕於口。又有一個中年婦女伴行叫伴房。有的地方,新娘上轎,還要哭嫁,以表示長安雖樂,不如古居。出嫁當天早晨與家裡人同寅姐妹共進早餐,叫食「姐妹飯」,飯後分姐妹錢。就是把銅錢撒在米篩上,然後兄弟姐妹從大到小一次摸取。男方迎娶的前一天,要在紅紙上用硃砂寫「麒麟到此」四個字。眠床、房門、整個院子各間,直至新娘經過的寨門,都要貼上。
  • 潮汕方言中的「食」文化真有趣!
    潮汕話本身有八個聲調,除了潮汕口語、口頭語、俗語之外,就是一字多義,就比如「食」這個字不僅僅是吃的意思,下面來聊聊潮汕方言中的「食」文化。 潮汕方言中的「食」就是沿用古漢語的,食字潮汕發音是[遮8],這個字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我們也能從古籍古詩文中找到諸多食字的語句,比如《詩經》中的「碩鼠碩鼠 無食我黍」,《賣炭翁》中的「賣炭得錢何所營?
  •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可見,潮汕粿的品種繁多,五花八門。「粿」,《康熙字典》釋為:米食也。但是,潮汕粿的概念可遠不止「米食」了。粿的原料除了米,還有面、薯粉等,其次,粿的類別很多,僅就其形式分,分為有皮無皮兩大類。在潮汕,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為「粿」,是潮汕地區獨特的粿食,品種繁多美味爽口花樣百出,很是令人嘆為觀止。而當你走進潮汕人家中,就會發現潮汕的粿,已深深的融入潮汕人四季時節,潮汕人的生活習俗以及靈魂裡的,那是一種難以抹去的傳統鄉味,也是一種大眾的傳統地方美食。
  • 潮汕俗話說「清明食葉」,你知道潮汕清明粿都用的什麼葉嗎?
    明天就是清明了,雖然由於疫情不能上山掃墓,但是潮汕人重孝道,清明節是要祭祀祖先的,不能上山就在家祭祀,這是潮汕人的傳統,所以各家各戶這兩天都在忙著準備粿品。潮汕人講究「時節做時粿」,清明粿用什麼做?
  • 潮汕過中秋,你知道多少?
    以至於中秋前後,往往潮汕地區的高鐵票、車票一票難求,大街小巷常常是車滿為患,到處塞車。中秋,既是潮汕人傳統習俗的美好體現,又有著潮汕人懷抱祖德、飲水思源的親情延續。所以,潮汕地區的中秋,似乎要比別的地方,來得較為熱鬧隆重一些。
  • 潮汕過中秋,不一樣的鬧熱
    中秋,既是潮汕人傳統習俗的美好體現,又有著潮汕人懷抱祖德、飲水思源的親情延續。所以,潮汕地區的中秋,似乎要比別的地方,來得較為熱鬧隆重一些。潮汕地區的中秋,較為熱鬧隆重的是「拜老爺」「拜先祖」「拜月娘」等的傳統地方習俗,以至於中秋的潮汕大地都是熱鬧、歡樂、和諧、祥和的海洋,家家戶戶忙碌,大街小巷歡騰喧譁。
  • 如果沒有在潮汕吃過辦桌,你永遠都是個外人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玩法,但是把鄉宴和做桌做到極致的,還是在廣東,而在廣東,最有代表性的是潮汕。潮汕的確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去許多次也總能見到新東西。比如我去過潮汕很多次,都沒有吃過這種鄉間宴席。但是在這種宴席中,隱藏著一個真實的中國。
  • 潮汕返沙芋頭家庭製作方法,祖傳秘方,吃貨們偷偷學起來~
    「做桌」和「食桌」,是潮汕地區的一種傳統習俗,有著講究的潮汕禮儀和特色飲食文化。主人「做桌」時,必須由本人或親屬提前告知客人。客人要去「食桌」時,必須衣著整齊,帽屐整潔。村中「做桌」和「食桌」還有一種規矩,如「喜桌」,主人要行足禮才顯得夠誠意,特別是請村裡「有身份」的長者,儘管客人答應屆時一定赴宴,但必須等主人請夠三遍才赴宴,這樣才顯得有面子。
  • 潮汕|潮汕人那些事兒:達濠人的這些習俗
    自東晉以降至南宋末年,因中原戰亂頻繁,很多氏族被迫南遷,相當一部分在福建一帶作短暫的停留後越過汾水關,進入廣袤的潮汕平原,紮根「創祖」,成為今日潮人的主體,而原來的潮汕土著則漸趨式微。中原移民帶來了各地不同的行為範式和生活習俗,這些行為範式和生活習俗,在長期的創業鬥爭中經受了考驗和揚棄,經過了融合和同化,形成今天獨特的潮汕民俗。從形式到內涵,都可說是豐富多彩,蔚為大觀。
  • 冬至,潮汕的小過年!重慶辣妹子如此搓潮汕湯圓
    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長輩們會說:「食丸闔家團圓,食糯米餞就有錢,食芹菜蒜有錢算也有錢勸(藏)。」雖然都是由食物名稱引申而來的諧音,卻也體現出潮汕人重視家庭,期盼團圓的美好願望。
  • 潮汕文化習俗,精美展現,就在這些好看又好吃的粿子!
    二、三教諸神崇拜對三教神祗的崇拜,也是潮汕信仰民俗的重要內容,佛教方面,主要崇拜佛祖(即如來佛)和觀音菩薩。在潮汕大小各個廟宇裡面,都供有佛祖法像。三、靈魂崇拜在潮汕,靈魂崇拜的習俗頗流行。(其中的迷信成分太多,這裡就簡單忽略掉。)
  • 「紅色炸彈」來襲,結婚進入旺季,潮汕傳統婚禮習俗壩頭人你知多少?
    作為一個新一代的潮汕人,關於潮汕傳統的婚嫁習俗的了解是越來越少今天小編給大家聊聊關於潮汕人婚嫁的那些事!潮州結婚習俗是有一定講究的,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定親後便行聘禮。行聘,亦稱送聘。過去的聘禮,富有人家是金銀、彩緞、豬羊、酒果;貧者則是檳榔、雞酒而已。
  • 正月習俗大全,在中國臺灣潮汕閩南春節這麼過更有味~嗨翻春節
    臺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臺灣民謠初一早 初二早 初三困到飽初四接神 初五隔開 初六是挹肥初七七完 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日初十吃食 十一請子婿十二請查某子轉來食泔糜仔配芥菜十三關老爺生 十四月光 十五是元宵暝看了之後有沒有內心一種形象間潔地描繪出南部沿海地區過年的習俗對年的盼望和人們祈禱
  • 潮汕首部電影震撼上映,潮汕第一部電影上映啦,快點來看看吧
    8月24日,一部潮汕語言電影 爸,我一定行的 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自上映到現在,該影片目前累計票房已超過4000,這部反映潮汕文化的電影成為了潮汕人朋友圈裡的熱點話題,不少看過該片的網友表示,這部為潮汕人定製的電影的確很有潮汕情懷,看完有滿滿的回憶感。但也有不少觀眾覺得,除了潮汕情懷,這部電影的剪輯、製作還是有明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