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再回到數據上來看,如果說從數據上來講,比如說外地的其他省市,我們叫流出地,如果他到流入地,對於流出地的考生,應該能夠提高他教育的資源水平,您覺得這樣嗎?
阿慶:不是這樣的,我想把剛才那個數據的第二個原因說完,人口基數跟這個有關係,比如說獨生子女90%的跟獨生子女50%的這些年人口基數的變化一直有變化。還有一個原因的形成,北京貌似給的名額多的數字背後,回到最開始的那個話題,眾多的各種方式流入北京的這些人,你們是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到北京來的,那這200個人裡面,這200個名額裡面,可能為這些人,他在一年之前都是各個省市的,這些人佔走了80甚至120個,用一個不太準確的詞形容,就是北京先二次分配一次了,比如山東3,給了河南幾個,因為都是從這些地方來的呀,比如復旦,都是高三那一年來的,那復旦給北京幾個名額呢?就是這樣,雖然不是你,但是你的七大姑八大姨把名額拿走了。北京雖然貌似人數少,但是高端的競爭很激烈,比如安徽、河南,我給你40個名額,打個比方,有競爭力的可能200個,北京我給你這些名額,那有競爭力的可能5千人。所以好多孩子都跟我說,包括家長,來以後就說高端的競爭,是比原來在原籍是激烈的,我不否認,這個事不誇張,也不掩飾,才能客觀討論。京滬上個一本的學校,可能是要比那些地區競爭得壓力小一些,但是高端不是那樣,我們分開來談,並不是像大家認為,你們平時比我們低100多分就能上清華、北大,從來沒有過,清華、北大基本都是650多分,網上都是傳的400多分,不是那樣的,我們要把這些東西認清楚,這些含義裡面的意思是什麼都要認清楚。
主持人:在您做這些高考志願輔導的工作當中,像您剛才談到的,剛才一個是人口基數不同,第二個是二次分配,您的觀點是說,已經進行了二次分配。
阿慶:短期來京的就相當於,他是正當渠道的,人才引進也好、公務員也好,就相當於短期,和隨遷的性質是差不多的,這些不是北京本土的,我說的6年的北京本土的生源,就不是那個群體裡面了。
主持人:第三個,您認為北京的學生,實際上在高端的學校,985的院校的競爭上,不比外校的輕鬆。但是一本、二本院校遠遠要超過外地生嗎?
阿慶:分地區,不能說遠遠,像內蒙古,錄取率也很高,黑龍江也不低,不能說遠遠,只是說跟比如說安徽、河南、山東的考生大省來講,我們的一本率,二本也不低,一本率肯定是要高一些的。
主持人:您剛才一直談到北京的學生,在高端的競爭方面,實際上一直是相對比較激烈的,那北京的學生放眼全國來講,整體的素質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阿慶:不是說北京,大城市的孩子可能都有共性的東西,比如思維比較敏銳,因為見得比較多,聽得比較多,思維比較開闊。但是可能那種,特別刻苦的,傳統上刻苦學習的勁頭要跟其他的一些相對偏僻的地區,要有所差異,可能著眼點不太一樣。比如說這個話題,如果我說北京人就是聰明,北京孩子就是聰明,這也沒有太多的說服力,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好。但是有一個事情能說明問題,比如說港校,所有的港校除了中文和城大參加統招以外,其他的都是自主招生,它在內地招生不按地區劃撥名額,是總數,錄取的時候通過單獨的面試這些程序來確定,但是每年最後確定以後,大家都知道,港校或者是國外的學校,錄取不是完全看分數,非常強調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個體的綜合素質的表現,所以到最後每年都是這樣,比如港大、港科在最後的招生最後的佔比,比如說像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佔絕大多數,這三個地方要佔百分之六七十,這就很說明問題了,為什麼?另外包括像哈佛,國外的名校,比如說斯坦福、麻省,他們在內地,在我們這邊錄取學生,是40%左右吧,這是哈佛去年的數據,這個能說明問題,第一,北京的孩子分數並不低。第二個,分數這個東西用什麼眼光去看,第一試卷不同,北京每年的試卷我都看,看難度,有的時候還預測一下分數線,我覺得北京的試卷,它有一個特點,非常活,它把很多門類的知識融合在一起,比如文綜,歷史裡揉著政治,政治裡揉著地理,是縱深全方位的綜合,對學生分析問題,綜合掌握知識的能力要求非常高,那個要想得分真的不容易,我看了我都覺得,因為我是一個,我老開玩笑,雜家,對各方面都比較感興趣,對歷史、文化這方面的東西我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做起來就覺得很吃力,看似輕鬆,但是含的東西非常多,想得分都不容易,包括英語,都是自己給自己下套。真的表面的東西代表不了。
掌上高招服務號
中國教育在線高考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