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告訴我們,私域流量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2020-12-2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疫情之下,「管理在線+業務在線」是必然選擇,要想業務上線,絕不是把產品或服務掛到線上那麼簡單,好多企業做了無數場直播,不僅獲客成本高企,還轉化不成訂單。關鍵在於,企業缺乏私域流量的護城河。

在過去流量紅利時代,用低價流量來獲取購買是所有企業的不二選擇,這種邏輯也幾乎被所有入局網際網路的玩家視為真理。

但現在,流量紅利開始消失,不僅是流量成本迅速增加,而且流量能夠換取的購買也急劇下降。這讓所有人對於流量的歸屬都異常敏感。在消費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公域和私域之間的流量公域和私域之間的流量爭奪是毫無疑問的熱點。

一、公域流量之困

公域流量,即大平臺上的公共流量,它對所有商家開放,但如果需要利用這些流量,就必須按次向大平臺購買,每次導流都需要付出成本。

典型的公域流量存在於淘寶、京東、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各平臺的收費方式也是林林總總、無孔不入。流量費持續上升,又被大平臺反覆收割,商家自然不安。

從平臺的角度看,公域流量顯然是個好生意。但從整個生態的角度看,公域流量的玩法不見得是長久之計,私域流量天然有存在的空間。

一方面,公域流量大多採用競價機制,必然越來越貴,如果企業繼續陷入這種流量戰爭,最後的贏家就不得不承擔過高的流量費用。流量費在上漲的同時,產品一定會降低成本,變得越來越同質化,甚至出現假貨橫行,導致生態崩塌。

而私域流量都留存在社群圈層裡,有自己的獨特需求,商家在幾乎不用支付流量費的情況下,可以基於圈層需求專注於打造獨特產品或服務,通過提升用戶體驗獲得高溢價,最後達成雙贏效果。

另一方面,即使不考慮對於平臺上企業的承受能力,一味將流量留在公域,也不見得是好事。

即使輔以強大的數據和人工智慧,平臺能夠給流量提供的體驗,始終不可能做到極致(即做到千人千面),流量的留存和激活,依然需要一些社群運營的溫度。

一個個KOL或大V,就是平臺上優質內容的原發地,是平臺流量的樞紐和粘性的來源,他們對於生態的繁榮是有貢獻的。最終,任何平臺都不得不激活私域的創造力。

平臺能不能壓抑自己收割的衝動,不要讓流量費持續上漲?

這也不大可能。大平臺的流量不是無源之水,它們付出的流量成本也越來越高。

阿里巴巴2015財年的獲客成本和單客成本還分別是58.31元/人和24.32元/人,到了2019財年,這組數字已經暴漲到了187.29元/人和60.83元/人,分別上漲了221.2%和150.1%。

而騰訊的廣告費用近些年長期維持在銷售費用的75%和營業收入的5%左右,並未出現收縮。這個固定投入的比例應該是來自其全面預算體系年初的設定,也與其在市場上的擴張姿態有關。流量大戶尚且需要持續投入,更何況其他的平臺了。

二、私域流量興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私域流量開始興起,成為幾乎所有企業都需要面對的問題(除了擁有流量的大平臺)。

私域流量,即品牌或個人自主擁有、自由控制、免費、可多次利用的流量。這類流量或是從公域導入,或是自主建立,都沉澱在了商家的「流量池」裡。典型的私域流量留存在個人微信號、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說白了,就是商家可以反覆「騷擾」的那群用戶。

圖1:私域流量發展時間軸

資料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

1. 萌芽期

2009年至2012年是私域流量的萌芽期。彼時大家還沒有私域流量的概念,只是下意識地做了一些現在看起來和私域流量有關的動作。

2009年,從新浪微博上線開始,藍V就是標配的功能,只不過打造藍V的趨勢,是在隨後興起的。那個時候,大多企業並沒有流量運營的意識,僅將這種界面看作是一種新型的PR或CRM(客戶關係管理)工具。

2. 啟蒙期

2013年至2016年是私域流量的啟蒙期。頭部玩家開始在探索「姿勢」,並隨著探索的深入形成了一些這個領域的「常識」。

2013年,微信公眾號推出。此時也是微商火爆的階段,這種路數直接指向流量變現,更接近當前私域流量玩法。

最開始,微商還是運作一些「豐美壯」產品,特點是成本低、定價低、定倍率高,模式是往代理層層壓貨,甚至有傳銷特徵。但到了2016年左右,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大企業進入了微商行業,如立白、舒客、浪莎、仁和藥業等。

在微信公眾號推出的同時,阿里推出了「微淘」,成為其營造私域流量空間的戰略舉措。

其實,追根溯源,首次明確提出「私域流量」概念的也應該是阿里巴巴CEO張勇。在2016年1月召開的阿里巴巴管理者內部會上,張勇表示:「我們既要鼓勵商家去運營他的私域空間,同時我們也應該鼓勵所有業務團隊去創造在無線上的私域空間……」

3. 發展期

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是私域流量的發展期。之所以在這個節點爆發,可能有兩個原因:

  • 其一,阿里的獲客成本在2016年急速攀升,到了2017年依然處於高位;京東的獲客成本也在2017年暴漲。
  • 其二,雲集、拼多多等基於微信的電商平臺開始崛起,社交平臺上的流量紅利肉眼可見。2017年,拼多多的獲客成本依然保持在6.64元的低位,相對2016年的3.68元只是略微上漲(圖2)。

圖2: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獲客成本分析

資料來源: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

一面是流量費上漲的壓力,另一面是微信平臺上依然存在的流量紅利的誘惑,先知先覺的淘系玩家開始入場。

微信有11億用戶,淘系有6億用戶,5億的用戶差額自然是商家必爭之地。另外,對比淘系激烈、透明的商家競爭環境,微信更容易形成封閉的社交群落,更有利於「悶聲發大財」式的品牌孵化。

微信裡的私域流量紅利其實已經被微商收割過一次,淘系玩家的入場是在收割第二波紅利,此時其他流量玩家還沒有覺醒。但好在微信生態的紅利空間夠大,這就為下一個階段的紅利收割留下了機會。

4. 加速期

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私域流量的發展開始加速。這段時間裡,阿里、京東、拼多多三大電商的獲客成本再次出現大幅拉升,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已經無需證明。於是,大廠的布局逐漸激進而步調一致。

2019年開始,以社交電商的興起為契機,私域流量全面爆發。以個人號為核心、以群為輔助的私域流量模式成為商家的主流共識。

一個典型的現象是:虎贊、聚客通、乙店等賦能私域流量運營的工具類項目開始湧現並出現勢頭的爆發。而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阿米巴資本、源碼資本、金沙江創投等知名投資機構也已然入局。

三、真假私域流量

「網際網路思維」如火如荼之際,「用戶思維」被認為是金科玉律。但在浮躁的窗口期,大量企業口中叫喊「用戶思維」,行動上依然是執行「流量思維」。

其實,也不能說就沒有企業希望經營用戶,但是,大多企業建立私域流量的方式相對原始,如打造藍V,做微信服務號(可以綁定會員信息)。這可能是走入了兩個誤區:

  • 一是將「弱連接+信息流的推送方式」誤認為是建立了私域流量。好內容的生產本身就是個難題,再加上圍繞企業和產品,更是一個狹窄命題。所以,這些藍V、公眾號、服務號推送的內容打開率低得讓人尷尬。其實,這相當於在社交平臺裡放了一個「廣告機」,結果可想而知。而且運營這種「廣告機」還需要相當的成本。
  • 二是希望用「中心化」的方式來鎖定流量。消費網際網路時代的初期,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希望用一個實體偶像或虛擬人格來鎖定粉絲。這看似一勞永逸,但其實相當於要打造一個大IP,難度太大了,用戶的心智裡哪能夠容納那麼多的偶像?

筆者總結了一個「AIE標準」,也許更容易精準定義私域流量。

1)可自由觸達(Accessibility),意味著私域流量的擁有者可以直接接觸到流量。

從這個意義上說,微信公眾號和服務號、微博、抖音等平臺上的粉絲都不能算作是私域流量。就微信公眾號和服務號來說,其打開率太低,而且不能主動互動(除非用戶留言),顯然不能「自由觸達」;就微博、抖音等平臺來說,其內容的分發是由平臺的算法決定的,顯然也不能「自由觸達」。這些流量載體都不能算作私域,最多算作「半私域」。

真正的私域流量,還是主要存在於微信個人號。基於微信的IM屬性,一對一的信息推送、一對多的社群運營(群控),都是私域流量運營的天然手段。抖音等平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增加其作為社交平臺的屬性。例如,抖音也幾乎複製了微信的建群和發送圖文、語音、視頻、表情等文本內容的功能。

同樣的事情微博也努力過,但最終沒有形成勢能,足見平臺基因的重要性。

2)聚集流量的方式是「IP化」的,意味著企業連接流量的方式是一個對用戶足以形成影響的IP。

過去,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企圖將品牌人格化,杜蕾斯、海爾等藍V都是成功的運營典範。但這更多取決於它們超高的運營水平,在一般的運營水平下,是很難產生人際連接的。而缺乏連接的流量,自然不能稱為私域流量。

現實一點的方式是做「品牌人格的實體化(形成個人IP)」,變成有溫度的專家滲透到社交圈。這種角色可能是購物助手(了解貨品)、專家(了解領域)、KOL(文化引領)、KOC(行為引領)……甚至是能夠與用戶深度交流、有溫度的個人夥伴。

沒有人希望微信朋友圈裡有一個「功能化」的品牌客服,只有個人IP才是社交網絡裡的有效節點。

對企業來說,現在一個比較經濟的玩法是,製造或依附一個個KOC(Key Opinion Customer,素人博主)滲透到用戶的社交圈。

KOC不像KOL有很大的流量,但卻可以被品牌企業量產出來或者大量進行廣告投放,其更像是用戶信任的朋友,同樣可以影響購買行為。

3)具有耐受性(Endurance),意味著流量不會輕易離開。

這一條標準是檢驗連接的穩固性。

流量之所以不會離開,一方面是因為連接是基於強關係社交平臺,只要有人際連接就有「人情世故」,關係就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因為連接必須給對方提供價值,即使在朋友圈裡發貨品廣告,也需要流量(用戶)認可這些信息的價值。

其實,現代社會,所有人都有消費需求,而廣告對於信息傳遞的功能不可替代,只不過用戶需要的不是「硬廣」,而是那種有溫度、包裹在信息流中的「軟廣」。幾乎所有人都會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留下幾個「賣貨的」,當然,前提是他們的貨和他們的表達方式是你需要的。

如果按照上述三個標準,除了自主App的有限流量,深入社交圈、依賴個人IP形成連接的流量,才是私域流量。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騰訊和阿里都強調了以「人」為中心的運營,阿里甚至還提出從「貨」到「人」的轉移。

四、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

前面說過私域流量對於一個平臺的重要性,但如果一個平臺任由私域流量無限發展,極有可能會影響到平臺的體驗和商業利益。

所以,未來私域流量的經營空間應該是有邊界的。其實,這個邊界就是類似微信的平臺規制範圍。下面,我們以微信等平臺為例進行解讀。

1. 設置行為紅線

1)控制傳銷

一個微信號能加滿5 000個好友,不少企業利用微信的龐大社交網絡形成輻射。

一個多層金字塔的結構中,如果一個人發展5000個下線,一個企業能控制的私域流量就是驚人的天文數字。但是,微信會嚴格控制這種「類傳銷」的多層分銷結構。

其做法簡單粗暴而有效,無論是否有入會費、拉人頭、團隊計酬這些特徵,只要有分銷層級,都不許超過兩層,將出問題的可能性限制在最低。小黑裙(騰訊投資)和雲集先後被處罰,都是觸犯了這種平臺規制的紅線。

2)禁止裂變

早在幾年前,微信就曾打擊過美麗說、蘑菇街等企業的誘導分享行為。

2019年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又發布了一篇《關於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禁止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傳播外鏈內容或者微信公眾帳號文章。

裂變是2018年紅極一時的「增長黑客」主張的模式,但微信已經明確了態度,不會給出這種空間。

3)打擊外掛

用外掛養號已經是私域流量江湖中公開的秘密,這也是被微信平臺禁止的。外掛不僅產生了大量惡意營銷行為,還產生了詐騙等犯罪風險,更影響了用戶的社交體驗。

2019年6月18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關於打擊「微信營銷」外掛的公告》,再次申明了微信嚴厲打擊外掛行為的態度。換句話說,要做私域流量,可以,但必須是真真正正的「活人」。

2. 收編私域流量

當品牌建立了私域流量,就達到了去中介化的效果,這相當於在平臺上做了一個OTT(over the top,過頂傳球),直接導致靠販賣流量為生的平臺喪失利益。

這類案例在微博經營的初期就曾出現過,有個說法是:微博還沒賺到錢,大V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於是,面對私域流量的興起,平臺開始反制,主要的手段是收編私域流量。小紅書主推MCN模式,實際上就是對於私域流量的清洗。

2019年5月10日,小紅書官方發布的《品牌合作人平臺升級說明》,新規不僅提高了品牌合作人(可以接廣告)的標準,還要求這些符合條件的品牌合作人必須與官方內容合作機構(MCN)進行實名制籤約,否則將無法接單。

一些沒有籤約的個人博主在登錄小紅書時會看到系統的跳出提示,要求及時完成MCN機構籤約,而提示中提到的MCN機構只有小紅書官方的「泓文」。

同時,新規也加大了對私下接單的打擊力度。所有這些舉措,都是想要形成一種狀態——私域流量依然存在,但經濟利益重回公域。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涵、茉莉等大MCN必然會迎來一個更大的風口。

3. 公私域的流量穿透

一些大平臺早就設計了一種更加大氣的「玩法」。他們允許、助推流量進入私域,但又會設計一種機制,讓私域流量回流公域,實現兩個域的穿透。

其實,壟斷流量並不是公域的價值,公域滿足不了的個性化需求,自然會流向私域;但公域依然有其獨特價值,私域也替代不了。

公域真正的價值體現在:

  • 其控貨範疇更大,能夠滿足用戶的一站式需求,推動「上規模」的事。好比商場的大促,如果沒有阿里大平臺的支持,哪個品牌商可以做個「雙11」出來」?
  • 是其數據沉澱更深,算法更先進。這也是基於控貨實現的。私域裡掌握的只可能是用戶的有限標籤,原因在於,用戶的標籤不是自動形成的,而是在與貨的互動過程中形成的。

比如用戶對於貨品的瀏覽、選擇、復購等行為痕跡,就暴露了用戶的消費能力、偏好、興趣、決策風格等。而且有了大量的數據沉澱,平臺算法也會通過機器學習變得更加先進,這將使公域和私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其實,品牌商也應該清楚,自己的私域流量池除非有源源不斷的流入,否則只會越來越封閉。私域流量池被收割幾次後,可能就會慢慢失去活性,轉化為弱社交關係。

好比一個池子,如果水不進也不出,就會變成死水,必須要和外界的水源實現聯通,才能萬世不竭。所以,私域流量還需要回到大平臺的公域中促活,開發出新的用戶需求,因為,平臺始終在控貨。

平臺與品牌商在公私域流量上的爭鬥,看似是進擊與反制,實際上是一對歡喜冤家的日常互動。最終,誰也離不開誰。

#專欄作家#

穆勝,微信公眾號:穆勝事務所(ID:hrm-yu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名管理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後,管理學博士,穆勝企業管理諮詢事務所創始人,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和組織轉型研究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BBC才是私域流量的終極形式
    維護私域,也要從以商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邏輯去轉變。 過去的B2C和B2B邏輯已經不夠用了,BBC才是私域流量的終極形式。這種形式不僅能把過去的信息化數據串聯起來,還能將背後的利益蛋糕分乾淨、分明白,避免讓中間代理商和經銷商覺得數據全被品牌拿走了,而自己卻喪失了競爭力。
  • 為什麼要做私域流量?私域流量池能幫我們解決什麼問題?
    提到「私域流量池」,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太了解一樣,有的人把它理解成一種新的流量方式,有的人把它理解成一個企業用戶池。我們給「私域流量池」做了這樣一個企業比較寬泛的界定:私域流量的本質問題不是流量,而是根據用戶的精細化運營。私域流量池裡的用戶是自己的,可以通過反覆進行利用,可以提供免費觸達。
  • 私域流量裂變怎麼做?分享三種技巧!
    作者:丁麗私域流量一直很火爆,幾乎成為了所有公司築起流量護城河的必要手段。每家企業都在找機會切入,有的靠裂變活動,有的靠乾貨內容,有的靠實物地圖,但私域流量的搭建,始終都離不開裂變。那麼,如何搭建一條高效裂變的道路呢?1. 獲取種子用戶想獲取種子用戶,就要找到有種子用戶存在的地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公域流量。
  • 疫情倒逼商家數位化,有贊:直播帶貨和私域流量是轉型利器
    業內分析師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公域流量的紅利期已過,商家開始逐步挖掘私域流量,其中直播帶貨是新的嘗試。疫情加速商家數位化進程2020年,疫情突然暴發後,大部分線下門店關停,線上經濟呈現爆發式的增長,進而倒逼商家加速了數位化轉型。
  • 私域流量不等於微信流量:今天的生意,都是三度空間的
    我們說私域流量的時候,不是說就不談公域流量了,而是把公域流量變成可以掌控、留下來的量。我們要從公域平臺購買流量,去做私域的深度運營和變現。因為,如果沒有自己的私域流量,就不可能獲得持續的公域流量。如果沒有留下來的量,就意味著產品和服務是沒有復購的,這意味著商業模式本身就不存在,不被支撐。
  • 電聲股份:將線下消費者轉為私域運營的「沃土」
    而今年疫情的發生,加速了公司介入私域運營的步伐。國內某知名美妝品牌嘗到了公司私域運營的「頭啖湯」。受疫情影響,該美妝品牌線下門店業務不佳,希望嘗試開展私域運營。「僅用了兩周時間,公司利用促銷員團隊迅速啟動了私域分銷社群的搭建,為該品牌招募了上千位私域群主,短時間內實現了20萬元的銷量。」
  • luckin coffe瞄準「微信生態私域」,讓APP流量轉向私域流量
    luckin coffee利用企業微信開拓新型營銷模式,讓APP流量轉向私域流量,就是十分典型的企業營銷數位化轉型案例。營銷數位化,是當前企業整體數位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第一站。而私域流量是相對流量池而言的,指的是我們不用付費,可以任意時間,任意頻次,直接觸達到用戶的渠道,比如自媒體、用戶群、微信號等。
  • 盤點那些不適合做私域流量的行業
    」是火出圈兒的熱詞,2020年疫情期間N多企業似乎得到了啟發,並急切地去印證,之前建過粉絲圈的品牌或者渠道火速從線下轉戰線上,私域運營變現的各大技巧直播層出不求,然而,當日曆翻轉到2021年時,敢問還在提私域流量的企業還有幾何?
  • 寶島眼鏡王智民:組織不變革,私域流量運營就是緣木求魚
    2001年寶島眼鏡只有30家門店、年營業額只有3000萬元,他便引入了SAP的ERP系統,而當時年營收在25億元以上的公司才是SAP的目標客戶。事實證明了他的選擇,ERP系統有力地支撐了寶島眼鏡的全國擴張。這一次,王智民「押注」私域流量能否將寶島眼鏡帶入一個新的時代,同樣值得期待。
  • 流量焦慮的解藥,品牌是流量護城河
    作為引領消費升級的源點人群,他們才是天鵝到家的潛在客戶,也是品牌消費的意見領袖和口碑冠軍,具有消費的風向標意義和極強的品牌擴散、滲透能力。第三,線上和線下的界限是什麼?天鵝到家品牌煥新的案例也告訴我們,線上和線下,品牌和流量,從來都不是對立的。以前大家看報紙,看電視,看到的都是同一個廣告,這是「人找廣告」。
  • 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你必須知道的兩種流量獲取策略
    隨著近年來,流量紅利期的結束,企業對於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討論日趨增多。尤其在2020年初的這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影響下,線下渠道被迫暫停,催化了各大企業線上策略的部署進程,以提升在線實體及社交媒體的運營,無縫對接消費者或客戶;同時由於對節約成本和提高轉化的迫切需求,如何對流量進行更精細的獲取與運營成為了工作重心。那麼,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中的營銷策略和具體手段有哪些?
  • 一分鐘了解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
    私域流量私域流量就是自己或者商家的粉絲,不需要付費、可以反覆利用,並且很穩定。比如我們的微信好友、微博粉絲、QQ好友、抖音粉絲、淘寶店鋪粉絲、美團餓了麼商家的客戶等。私域流量的特點:1、獲取粉絲的難度大,你要發布很多有用的信息才能吸引到粉絲;2、粉絲黏性高,既然能成為你的粉絲那就證明這個粉絲認同你,就不會輕易掉粉。
  • 流量創新時代來臨,人人都說的私域/公域流量到底是啥?
    在這個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時代,運營人對流量是越發關注。那你能分清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嗎?1、公域流量是指一些外部平臺,比如雙微一抖,它們自身就攜帶巨大流量。受到疫情影響,很多企業都對公域流量有了一定概念。於是紛紛開始做起線上生意,在前期公司推廣階段往往都是利用的公域流量。幾乎所有自媒體平臺都可以分為個人號以及機構號,通過發表圖文、圖集或者視頻來吸引公域流量的關注,以達到從公域—私域的轉化。
  • 日本小酒館是如何做私域流量的?
    本文作者就對日本的小酒館是如何做好私域流量進行了分析,看看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吧。如果你去過日本,應該會發現日本當地的居酒屋也就是小酒館文化非常濃厚,很多日本人在下班後,不著急回家,而是三五結隊先到小酒館喝上幾杯酒。
  • 用健康管理的思維運營用戶,薄荷健康的私域流量探索之路
    「我們如今有120個群,每個群的表現都非常好,微信用戶的平均購買金額達到了700塊,我們的目標是讓群數量增長100倍。」在這個人人高舉「私域流量」大旗的時代,擁有120個群的總量其實並不讓人意外,但讓人意外的是,這些群的活躍程度和高復購高轉化率,是極少有企業能夠做到的。
  • 直客通劉華:變局思變,酒店私域流量運營新趨勢
    【環球旅訊】近年來,酒店紛紛投入成本打造私域流量,面對直銷渠道GMV轉化瓶頸、會員用戶復購率低等問題痛點,疫情後酒店如何在不同直銷渠道尋找新的增長突破口?此次我的演講主題的關鍵詞對於大部分酒店來說還比較新,那就是私域流量。我的演講中如果有不當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多理解,我們線下多交流。 我算是在線旅遊行業的老人,大學畢業在藝龍網工作了7年,在直客通工作了6年時間,一共13年。
  • 貳貳網絡許遠東:社交平臺帳號,並非你真正私域
    在這種情況下,「私域流量」的概念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提起。 那麼, 「私域流量」到底是什麼? 早年,我們為什麼會過度依賴平臺,因為早期的平臺確實能夠帶來技術和營銷上的便利,因為我們貪圖一時的便利,付出了一點點代價,也是可以接受的。
  • 有贊白鴉:你的私域流量就是你的產權
    」我相信未來電商的核心是私域流量,是產權。賦予那些內容生產者產權,將是每一個平臺都會爭取和塑造的核心運營模式。"——有贊白鴉過去幾個月,整個中國零售行業開啟了「全面擁抱線上」的進程。有贊財報顯示,在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第一季度,有贊服務商家GMV反而逆勢增長,達到208億元,相較於2019年同期,增長達119%。「某種程度上,疫情促進了整個中國乃至全球的零售行業對於網際網路更快速的擁抱,也加速了新技術和新基建在這些行業快速的應用。」 6月15日,有贊MENLO發布會上,有贊創始人兼CEO白鴉如是說。
  • 秦朔:數字私域顛覆了我們的生意,還有三大趨勢將主導未來十年
    前幾個月我曾經碰見過丁香醫生的創始人之一,他坦然在疫情期間其「新增病例數量統計圖」所帶動的流量是十億級,可見跟大家每個人都相關聯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疫情也啟發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基礎的一個能力。
  • 中國移動旗下泛智能終端直銷系統,「和助力」和私域流量很搭
    當百度、天貓、京東、今日頭條、抖音等公域流量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企業更傾向於通過App、公眾號、微信群等私域留量做用戶運營。那麼是不是只有電商才有私域流量?不是的。梁寧老師在得到上講《增長思維三十講 》,曾舉過化妝品品牌玫琳凱的例子。玫琳凱把缺乏資源,又渴望成就感的女性發展為美容顧問,把化妝品直接賣給一個個美容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