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變果園,閒地成花園,空地作菜園。房前屋後,春有綠、夏生花、秋結果,這樣的庭院經濟「藍本」,既「刻錄」下了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人幸福生活一景,也為守護漠海之南、黃河流域的綠水青山增添了活力。
無定河鎮王窯灣村位於內蒙古最南端,居毛烏素沙地,緊傍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距陝西省靖邊縣不足7公裡,水田林網、阡陌縱橫,饒谷多畜、瓜果豐盈。
無定河邊春色濃。走進王窯灣村,除了春苗正盛、春芽舒展的沃野春色,最惹眼的莫過於每家院裡的一棟小拱棚、一片小果園、一方小花園的「三小園」。
「我這2畝地裡,棗、梨、桃、杏、蘋果樣樣齊全,光蘋果樹就有五六個品種,每年從3月開始,花兒不斷,進入6月,直到9月,各種果子陸續成熟,吃不完就拿出去賣,都是綠色產品,很受歡迎。」4月22日,烏審旗無定河鎮王窯灣村村民王建軍指著門口繁花盈枝的小果園說。園中樹下套種的苜蓿草已萌出濃濃綠意,這是牛羊的上好口糧。旁邊的小拱棚裡,青椒、水蘿蔔、小油菜等綠色時蔬已經代替了去年冬儲的大白菜。院門口,則是一排約5米長的壟溝,村集體育好的免費花苗已在這裡「安家」。
近年來,王窯灣村的蔬菜種植、特色養殖頗具規模,綠色蔬菜、肉類銷往陝西再遠售湖南、廣東等地,成為產業脫貧富民的主路徑,全村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僅有的1戶貧困戶已經穩定脫貧,該村獲評內蒙古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村,可謂是無定河鎮的「首富」。
如何在發展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綠水青山?
無定河鎮以王窯灣村為「試點」,一鍵啟動「三小園」建設,引導村民清理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為村民免費提供果樹苗木和小拱棚,昔日放雜草、堆垃圾的地方「變臉」為100多畝因地制宜的果蔬「銀行」。而一個個林木相掩、瓜果飄香的「美麗庭院」還成功打開了鄉村「美顏」功能。
「夏秋,陝西那邊的親戚朋友都喜歡來這裡轉,他們說村裡空氣好、環境美,出門就有新鮮瓜果蔬菜,吃不完的賣出去也是錢。」王窯灣村黨支部書記朱志中笑著說。
可以沙漠衝浪或水上漂流,聽蒙古族長調或陝北民歌,無定河鎮位於蒙陝交界,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三小園」帶活了村民們另一條致富路。
「客人來了蔬菜可現摘現做,還可以帶動周邊的農戶賣農產品,兒子們準備回來大幹一場呢。」薩拉烏蘇村的李子貴笑著說,他家兩個兒子都是有些名氣的歌手,家門口便是公路,「三小園」成為鄉村旅遊的「活招牌」。
「『三小園』調動起村民的積極性,美化了人居環境,對他們自身脫貧致富有好處,對發展鄉村旅遊和鄉村振興有作用。更重要的是,經濟林可以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對無定河流域的綠色發展有長效。」無定河鎮黨委書記王廣平算了一筆經濟帳和生態帳,還有社會效益帳。
記者手記:
花小錢、辦大事。「三小園」投資小、見效快、效果好,成為村民家門口的「小產業」。這些「點」連成「面」,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實現了零碎土地上收入的「零存整取」。更為重要的是,在綠化、美化家園的同時,為鄉村振興增強了基礎,為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助力添彩。無定河鎮的「三小園」,可謂是「小產業」結出大成果。(記者 王玉琢 實習生 張曉豔)
[責任編輯: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