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射鵰到底射的什麼雕,英雄到底是誰?
《射鵰英雄傳》講述的是宋朝靖康之變後,郭靖輾轉其間,在江湖歷練中逐漸從無名小卒成長為國之大俠的故事。其中融武俠鬥爭、男女之情和家國情懷為一體,氣勢恢宏,內涵豐富,又把"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交織其中,暗藏著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相生相剋的獨特內涵,為全書增色不少。射鵰英雄傳以"射鵰"和"英雄"為題,而不禁讓人疑惑,何為"射鵰"?誰是英雄?全書"射鵰"的情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郭靖射鵰博得華箏(鐵木真之女)好感,後又因幫鐵木真平定叛亂而被封為金刀駙馬。第二次的主人公是成吉思汗。這時郭靖從中原回到蒙古,決定和屠戮成性的成吉思汗決裂,而成吉思汗堅持己見,尚不服老,彎弓射鵰之後就含恨而死。
其實"射鵰"二字由來已久,在古代詩歌中處處可見。比較出名的是蘇軾的《密州出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首詞以"射鵰"為喻,展現了作者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慷慨之情。我們可以看到射鵰其實是一種抱負,而非實質意義上的彎弓射箭,金庸的這種筆法尤為傳神。我們回看郭靖的起伏跌宕,為何大段篇幅都是描繪中原的江湖經歷,而不是大漠之上的彎弓射箭呢?自古亂世出英雄。郭靖出生亂世,從呱呱墜地起就背負著血海深仇,而江湖的經歷才是他真正的人生蛻變。他從中精進了武功,收穫了愛情,也逐漸在這種漂泊中確立了自己的家國情懷。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大俠郭靖的理想抱負。江湖恰恰是一個人生的縮影,抱負即是飛天大雕。畢力躬行,君子終日乾乾,這才是射鵰英雄。
二、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射鵰英雄傳》以成吉思汗之死和郭靖、黃蓉的歸隱做結局,的確意味深長。重回蒙古的郭靖日漸對窮兵黷武的成吉思汗產生了反感,於是對其勸誡。而成吉思汗全然不聽,為了展現自己老當益壯,他取下鐵弓準備射鵰。原文這樣寫到:「郭靖暗暗叫苦,他素知成吉思汗膂力過人,箭無虛發,這一箭愛雕必致斃命,豈知那雌雕側過身子,左翼橫掃,竟將長箭拍落,原來成吉思汗氣力衰了,這一箭已不如何勁急。雄雕大怒,縱聲長唳,向成吉思汗頭頂撲擊下來。成吉思汗神色黯然,將弓箭拋在地下,說道:『十年來,今日第一次射鵰不中,想來的確是死期到了。『郭靖待要勸慰,卻不知道說什麼好。」
一語成讖,成吉思汗就這樣抱憾而死,全書再無下文。這種情節的設置很類似《封神演義》中的比幹之死,比幹被商紂王掏心之後,居然還騎馬行了數十裡,而途中遇到一菜販。比幹問:"人無心可活嗎?"菜販言:"菜無心可活,人無心必死。"比幹聽後落馬而亡。《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沒有什麼比心如死灰更讓人悲哀。故事中的比幹和成吉思汗很像,他們在彌留之際都喪失了對世界僅存的念想。只不過比幹想的是昏君無道,百姓疾苦。而成吉思汗自知頹然老矣,一統天下全然無望。日暮窮途,英雄遲暮,似乎是誰也逃不過的結局。然而射鵰英雄傳的意蘊並不停留於這種英雄遲暮的悲傷,而是在思考一種更為雋永的家國之情。書中這樣描述:靖沉吟片刻,說道:「大汗武功之盛,古來無人能及。只大汗一人威風赫赫,天下卻不知積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兒寡婦之淚。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的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我突然想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只識彎弓射大雕"這是對成吉思汗重武功輕文治的極大諷刺。而全書的主旨也體現在此處。比起成吉思汗,郭靖更具英雄風度,這恰恰體現在他的為國為民之上。這樣看,成吉思汗之死的情節是必然,老英雄成吉思汗倏然而去,新英雄郭靖悄然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誰贏得人民誰就是真英雄,這或許才是射鵰英雄傳中「射鵰」的真正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