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大概是金庸流傳最廣的作品了吧。託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視劇的福,我知道的金庸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射鵰英雄傳》。
郭靖與黃蓉向大汗遺體行過禮後,辭別拖雷,即日南歸。兩人一路上但見骷髏白骨散處長草之間,不禁感慨不已,心想兩人鴛盟雖諧,可稱無憾,但世人苦難方深,不知何日方得太平。正是:兵火有餘燼,貧村才數家。無人爭曉渡,殘月下寒沙!
大巧不工,仁者無敵——郭靖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細看金庸作品,這一種悲天憫人的心情貫穿始終。這種風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脈相承的「仁」。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仁者,愛己愛人愛眾生,願奉獻一己之力,做照亮黑夜的一盞燈。
▲黃日華飾演的郭靖,自帶認真呆萌
從這個意義上說,郭靖是仁者,他有一腔赤誠之心,執著做好每件自己該做的事情。郭靖不聰明機變,能成就一代大俠,全憑實打實的苦練和磨礪。面對國家大廈將傾,不會袖手旁觀,而是放棄小我的安逸和幸福鎮守襄陽數十年,甚至最終付出了生命。古來「殺身成仁」,莫過於此。後來看《神鵰俠侶》,楊過得到的玄鐵劍鐫刻八個字「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當時第一感覺就是,這八字放在郭靖身上同樣適用。
郭靖的對照者不是楊康,楊康是小人,不足以跟郭靖對比。郭靖的對照者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一生,經歷過親人離散、兄弟反目,也經歷過背叛殺戮、王圖霸業,為了成就野心,被人傷害也傷害別人。
▲83版射鵰堪稱是一部寶藏劇。看看配角們,熠熠生輝——成吉思汗扮演者秦沛。
最終,郭靖道:「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道:「難道我一生就沒做過甚麼好事?」郭靖道:「好事自然是有,而且也很大,只是你南徵西伐,積屍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難說得很了。」
功過是非,每個人心中自有一番評定。小說中的成吉思汗著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以至於我總是覺得,成吉思汗臨終前念叨「英雄」的那一幕才是小說的結尾。屍山血海中成就一代天驕的名號,臨終前能放下所有恩怨對郭靖真情流露,在我心中,成吉思汗同樣不愧「英雄」二字。
「富養」的女兒到底有什麼好——黃蓉
黃蓉為人,很難評價,有郭靖的憨厚淳樸的形象襯託,聰明剔透的黃蓉,顯得過於聰明,而過於聰明的人,總會讓人心生警惕。即使她完全沒有壞心,旁人也會對她總是有幾分忌憚和猜疑。
黃蓉給人的第一印象,一是美麗,二是氣度不凡,三就是聰明外露。由於她是真的驚才絕豔,所以她外露的聰明幾乎從不翻車。這樣一個姑娘,是怎樣養成的?直到書中黃藥師出現,一切都有了答案。
▲不評論黃藥師本人,如果有男神,那就該是黃藥師的模樣。但是,極少有人想在他身邊生活吧,請參見他親媳婦、親徒弟的感受。
繼續說,黃蓉的養成,就是富養女兒的典型。黃藥師心痛夫人早逝,從小就對黃蓉寵愛異常,幾乎可以說是無條件的愛。金銀珠玉視為俗物,錦衣玉食只作尋常,更難得對孩子的教育,琴棋書畫、文韜武略無一不精。父親的愛,是黃蓉強大的心理後盾;父親的教育,是黃蓉行走江湖的能力基礎;父親的信任,是黃蓉快速成長的動因。
▲翁美玲版本的黃蓉,是我小時候心中「blingbling」的存在。怎麼可以這麼美?!這張貼畫,珍藏了很多年。
在黃藥師的教育體系中,言傳身教的見識和學識,以及精神層面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有的孩子,只做到了表面上的富養,缺乏真正的鍛鍊。到了陌生環境、面臨新的考驗,會茫然無措。反觀黃蓉,行走江湖得心應手,燒菜做飯信手拈來。即便是由於她聰明絕頂一點即透,想必在家也得是做過飯的吧。
良好的家庭教養,使得黃蓉雖然有時任性、偏執,但是幾乎是人見人愛。不論是敵是友,就算是被捉弄得團團轉的「黃河四鬼」,好像也沒刻骨仇恨黃蓉;被設計壓斷腿的歐陽克,也難得貢獻了自己真情流露的一面。
從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她面對朱子柳等飽讀詩書之士,能妙語如珠;看到陸乘風的畫,能深刻剖析出他的心事;面對鑽研算數之學一生的瑛姑,仍能揮灑自如破陣答題;僅憑一手好菜,就把洪七公迷得收郭靖為徒。這樣的例子在書中太多了。
最後,也是最難的一點,是放手和信任。想想啊,如果自家十五歲的女兒離家出走、自謀生路、談情說愛、打打殺殺,這任何一條放咱自己家,哪個父母能淡定?
總結一下黃藥師的教育秘訣:1.發自心底的愛。2.眼界見識。3.教養學識。4.放手和信任。共勉。
有沒有善惡的分界線
大概從射鵰開始,才體會到個體的善惡不是黑白分明的。比如,歐陽鋒是壞人,可是並不讓人感到猥瑣,而且對於歐陽克來說,他是不錯的叔父(父親)。比如,黃藥師不是壞人,可是他因梅超風盜走《九陰真經》,遷怒於別的徒弟,害的無辜的陸乘風、馮默風、曲靈風等人留下終生殘疾。
自己跨過四十歲的門檻,對善惡有了稍微深入一點的思考和體會。個人感覺,王陽明心學中關於善惡的說法,比較符合自己目前的認知。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粗淺理解,人的本性(內心)開始是沒有善惡觀念的;成長中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組成了我們的善惡觀;只有不斷修煉「致良知」,才會產生對善惡的基本判斷;要想為善去惡,需要探究尊重客觀規律。
按我的價值判斷,射鵰中的人物,楊康是「惡」的代表。拋開「聖母婊」式的同情憐憫,看看楊康這個人:
對愛人,比武招親初見穆念慈,贏了不肯娶,繡鞋還不肯還,輕薄寡情可見一斑。對母親,故意折斷小兔子的腿,讓母親救治小動物,自己扮善良。
對父親,不肯認生父楊鐵心,不是由於感情的疏離,依附完顏洪烈,不是由於養育之恩,而是貪慕榮華富貴。「不由得向楊鐵心看去,只見他衣衫破舊,滿臉風塵,再回頭看父親時,卻是錦衣玉飾,風度俊雅,兩人直有天淵之別。 完顏康心想:難道我要舍卻榮華富貴,跟這窮漢子浪跡江湖,不,萬萬不能!」
對兄弟,屢次對郭靖明槍暗箭,痛下殺手。對師長,欺師另投,辱沒師門。
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寡情無恥,的確令人心寒。如果非說他有一點點善,那可能就是對母親和穆念慈欺騙虛偽面具下那點溫情。
善的代表是誰呢?我覺得還是洪七公吧。
▲劉愷威的老父親,為我們貢獻了經典的洪七公形象。
大節不虧,小節不拘,妙在還有嗜吃的這個小小癖好,簡直是高端大氣接地氣的代表好不好!很喜歡的明朝才子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洪七公的癖,在口腹之慾,洪七公的疵,只有一件:「有一次為了貪吃,誤了一件大事,我一發狠,一刀將指頭給砍了……」這件事到底是什麼事,我從他終身未娶甚至零緋聞上推測,應該是屬於私人感情的。
說完了,善惡哪有分界線,不過是在一念間。願我們能守住內心的良知。
題外話
傳承
以上這些屬於成年人的感受,在我小時候完全不存在的。只記得小兒童的順口溜:西毒西毒歐陽鋒,美麗的公主小華箏,傻郭靖、俏黃蓉,愛打愛鬧的老頑童。後邊還有什麼,想不起來了。
小時候最愛「武打片」,熱鬧好看。也搞不懂家仇國恨,民族大義,更不懂兒女情長、痴纏苦戀。但是,現在回想,潛移默化中,《射鵰英雄傳》對自己的影響在後續N年之內延綿不絕。
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傳承,可能,真的不需要喊口號,在這閃光的人性中,有趣的故事裡,蘊含著更為豐沛的精神力量。
大學
得到金庸逝去的消息當晚,我發了朋友圈,大學同宿舍的老大第一個回復。
上學時老大堪稱「最佳室友」,她在周末的早上,給我們三個賴床的人買飯,三份飯適合各自的口味;還幫我們打水,四個暖水瓶拎著上六樓。
就在前不久,她剛送我一本王憐花的《江湖外史》。書中的引子中第一句話寫道:「1984年的冬天是我的江湖生涯的起點」。
忘不了上學時晚上的臥談會。1995年的好多個晚上,我都在興奮地講武俠小說故事,直到老大、老二、老四無聲無息睡著。
——謝謝你們,從來沒有抱怨我喋喋不休影響大家睡覺。
習武
小學看了83版《射鵰》,我纏著家裡報了武術班,跟著一個紫黑臉膛的殷師傅,開始了每天放學後的「習武」生涯。
殷師傅在我們當地小有名氣,號稱年輕時也曾在江湖闖蕩學藝罕有敵手。殷師傅很威嚴,我上邊師姐師哥約有三十多個人。剛開始練功,主要是壓腿、踢腿、蹲馬步,再之後就是學套路。
記憶深刻的一件事是,某天,殷師傅正在給師哥師姐講某個動作要領,提到了某某使這一招時多麼精妙。我年齡小嘴也欠,馬上跟著說:「師傅你試試。」結果殷師傅把我批了一頓,主要意思的是學武功,不能不敬師傅。我當時覺得很委屈,為什麼我讓你試試就是不敬呢?
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武功的招式我早已「還給」了殷師傅。但他的斥責曾困擾了我很多年。那年,太極大師雷雷迎戰徐曉冬。看了那一場,我知道為什麼在傳統武術界試試就是不敬了。
▲職業和業餘,無論看起來有多麼差不多,試試都不是一件可以隨便說說的事。正如華山論劍,業餘選手想試試的心可以理解,但真不是誰想試試就能試的。
不過,現在回憶起來,殷師傅,非常感謝您帶我練習武術基本功,給了我小學時打架不敗的戰績,給了我好的身體素質,還給了我距離武俠最近的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