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五十六篇:射鵰時代五絕修為並非天下第一

2021-01-17 憐幽居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五十六篇:射鵰時代五絕修為並非天下第一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提出了五絕系統的武功體系,小說中這個體系延續很久,前後歷經一百多年,在後世也有傳人傳世。從小說本身來說,儘管五絕體系並非是一個整體,但他們的傳人大多數都成為朋友、親戚、師徒,因為華山論劍成為小圈子固有活動,所以他們在武學傳承上變為一個系統。在《射鵰英雄傳》中,憑藉王重陽舉辦第一次華山論劍,這種體系就已經促成,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是王重陽促成了五絕體系的發展,對後世江湖有很大的影響。


  第一次華山論劍發生時間大約為宋紹熙四年,金明昌四年,即一一九三年,大致是第一次華山論劍之年。宋淳熙十年,金大定二十三年,即一一八三年,此年或之前數年中,中原江湖突然出現《九陰真經》的蹤跡,各門派高手因搶奪《九陰真經》而進行大混戰,前後死了很多人,中原江湖、江南江湖門派受創極為嚴重。這個時期,平均年齡僅僅二十餘歲的歐陽鋒、洪七、段智興、黃藥師、裘千仞等,皆武功初成,因為門派利益以及個人目標等原因,參與了對《九陰真經》的爭奪。


  通過對《九陰真經》的搶奪,比歐陽鋒、洪七等人武功更高很多的江湖前輩一個個死去,有的門派因為這一系列大戰,甚至還有滅派的情況發生。這一段時期,江湖中發生了很多事情。基於對連載版小說《射鵰英雄傳》背景的解讀與認識,可知道在這一年前後大致的時間範圍內,少林派火工頭陀事件應該也發生於此時。火工頭陀打死達摩堂首座苦智,重傷多位少林派弟子,殺出少林派。因為此事,少林派高層互相推諉,把責任推到同時擔任武學修為評審的羅漢堂首座苦慧身上。苦慧因此氣走,帶領大批少林派中堅弟子,比如羅漢堂、達摩堂,還有其他堂中對此事有看法的弟子,出走少林派前往別處。


  少林派弟子帶走大批少林寺典籍,其中就包括少林派七十二項絕技、《九陰真經》等武學秘籍。最初達摩創《九陰真經》之後,由傳人慧可一直保存在少林寺中,此時因為少林派內訌,才引起少林派弟子偷盜少林派武學秘籍事件。苦慧他們出走少林派,因為本身極少在少林寺外活動,很快便受到一些江湖人物注意,他們略使小計,把一些少林派經書騙走,其中就包括達摩所創《九陰真經》的手抄本,這個手抄本也許不是達摩原抄,但依然是寫有《九陰真經》原本的一些武學。唯一不同的便是此書並無修訂版、新修版小說《射鵰英雄傳》所說黃裳作序的問題,我主張此書為達摩所創,觀點在其他文章,此處從略。


  中原江湖因為少林派突然洩露《九陰真經》秘籍,很快這種事情就席捲中原江湖,三五年之中禍及江南。洪七所處的河南洛陽丐幫,應是首先加入戰團的人,老幫主錢幫主帶著丐幫弟子洪七徵殺在戰團之中,錢幫主最終因為戰事的殘酷,遭受重創。臨死之前把丐幫幫主之位傳給洪七,此時洪七剛學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白駝山莊莊主歐陽鋒蛤蟆功初成,歐陽克也已數歲,歐陽鋒想來到中原以武會友,便遇到《九陰真經》江湖大混戰。此時鐵掌幫幫主上官劍南剛去世,裘千仞鐵掌功夫初成,亦加入戰團。黃藥師、曲靈風從雲南麗江趕到江南,很快便發現了《九陰真經》的事件。段智興剛剛繼位不久,一陽指、段家劍法小有成就,來到中原也遇到此事。


  江湖人物爭奪《九陰真經》極為殘酷,用上了很多違背道義的手法,比如欺詐、合謀陷害、暗殺等等。歐陽鋒、洪七、黃藥師、段智興、裘千仞他們都曾用很多殘酷的手段來消滅對手,因此他們的武功修為在這場大戰中不斷提升,也增加了許多交手經驗。四絕人物武功初成的時期大多都是二十歲左右,在這段時期他們通過與江湖大量人物的交手,不僅僅培養的武學經驗,還因為此事創造了很多威望、名聲。如果不是經歷《九陰真經》爭奪大戰創造名聲,他們恐怕也很難在江湖中形成後來所謂的一些名聲。他們不僅心狠手辣,連心腸都遠遠比一般江湖人物冷酷一些。他們能在大戰中生存下來,是證明他們有手段、有謀略。王重陽抗金軍剛剛失敗,便發現了四絕在這些行動中所體現的有別常人的這個秘密,這是他未來舉辦第一次華山論劍的參考條件之一。


  同期在福建建陽,天師派張繼先教主昔年所創《葵花寶典》抄本亦突然現世,在福建等地,圍繞這部《葵花寶典》產生極大的紛爭,但是《葵花寶典》這件事來得快去得也快,《葵花寶典》的事件很快被《九陰真經》所覆蓋,後來大家都把《葵花寶典》搶奪一事認作是《九陰真經》,也有人把《九陰真經》之爭奪,認作是《葵花寶典》。總之,在這一段時間內,《葵花寶典》事件平息非常迅速,但是風波卻與《九陰真經》重合,兩大事件綜合到一處,最終都認為大家都是在爭奪《九陰真經》。


  王重陽多年策劃抗金義軍活動,對於江湖爭鬥之事也充分參考計劃,很快他利用江湖人物爭奪中間的一些漏洞,便奪取了《九陰真經》。這一年正好是第一次華山論劍之前十年。王重陽躲在全真宮修煉《九陰真經》,一邊完成全真派武功體系,比如天罡北鬥陣的雛形正是在此段時間出現,像全真劍法等則是王重陽早期所創。王重陽不甘久敗於林朝英,不斷修煉《九陰真經》,這一年當他回到活死人墓的時候林朝英已經死去,王重陽才把《九陰真經》刻在古墓之中,供古墓派傳人參考。


  在王重陽獲得《九陰真經》同期,有所謂鬥酒僧與王重陽打賭一事,我曾言鬥酒僧此人是虛竹,當虛竹獲知少林派火工頭陀事件之後,他從大理不老長春谷來到嵩山,正遇到王重陽剛獲得《九陰真經》,《九陰真經》本屬於少林派,王重陽此時想把書送還,不料遇到了鬥酒僧,鬥酒僧根據《九陰真經》創作了《九陽真經》,寫在《楞伽經》的夾縫之中,實際上可能是逍遙派某種武功心法的變種。連載版小說《倚天屠龍記》已經敘述,《九陽真經》實際是達摩所創,達摩又必然與逍遙派有關係,早期有很多交流,那麼《九陽真經》曾傳入逍遙派也不足為奇,故此虛竹此番把《九陽真經》傳回少林派,是讓少林派失一物,又得一物,此為一種禪理。


  王重陽為完成舊日的目標,拿《九陰真經》作為誘餌,吸引歐陽鋒、洪七、段智興、黃藥師、裘千仞前來華山論劍,實為利用此事來交好四人,便於讓四位出力出人出錢再次發展義軍對抗金國。但是這次華山論劍中,四人並不相信王重陽真心因為比武較量,四人各懷鬼胎前來,心存芥蒂。比武混戰之中,歐陽鋒用蛤蟆功暗算了王重陽。最初之時王重陽不以為意,當華山論劍結束數月之後,王重陽才發覺如此。


  如果只是看我對小說的邏輯推理,直接讀小說本身,可能並不能完全抓住小說的細節。五絕體系最初在爭奪《九陰真經》的時候,他們還並非是江湖之中的頂尖人物,不然的話,對於《九陰真經》的爭奪大戰就不會如此殘酷,很顯然在這一段時期,江湖中各派高手受創嚴重,只是五絕是這其中的參與者,並不願意對此事多提及,都是裝作並未發生什麼事,也是說明他們各人都有很大的臉面,不願意說自己曾經做過一些違背道義的往事。他們在武學初成不久,便參與了江湖大爭鬥,他們武功不及別人,該怎麼辦?自然要用一些殘酷的辦法,比如暗算、伏擊。等同於黑風雙煞陳玄風、梅超風逃亡的時候,被江湖高手暗算、伏擊。梅超風的回憶篇寫得很清楚,為了《九陰真經》,連名門正派也是冷酷又邪惡。


  五絕在爭奪《九陰真經》期間,武功並不如何高超,但已經有江湖二流高手的水平,比上不如,比下有餘,只要組成一些團隊,還是有和一流高手爭奪的機會。這就可以看出,江湖中並非只有五絕才堪稱天下第一,實際上有很多高手比他們更強。如果不說小說中提到的人物,其實還有沒有出現的人物也在小說故事背景之中。比如逍遙派傳人,在此時期杭州梅莊早已經存在。甚至於獨孤求敗可能還沒有死,正在天下某個地方隱居,還有慕容氏所傳的獨孤九劍傳人等等。


  第一次華山論劍,那只是王重陽個人的一次召集活動,一沒有見證人,二又沒有發江湖英雄帖。參與者就是比武較量者,王重陽在故意保密關於此次事件。比武結束之後,王重陽封五絕稱號,這都是王重陽在華山論劍之前都已經計劃好的事情,為的就是讓四絕與自己交好,自己好利用他們四人背後的資源。四絕都是極為好名聲的人,華山論劍一結束,很快就把自己的封號廣播天下,洪七還直接去了長白山炫耀勢力。王重陽正是看好了四人好名聲臉面的特點,才規劃這麼一出華山論劍。只是王重陽失策在於四人也都是鬼靈精怪之人,沒有那麼好利用,歐陽鋒還暗算了他。在華山論劍之後,裘千仞、歐陽鋒、黃藥師都先後跟蹤王重陽,甚至測算王重陽的死期。王重陽死期一到,歐陽鋒就出現在全真宮中,而黃藥師則出現在全真宮外,很多事情只有把事情放到一起,就能看出不尋常之處。歐陽鋒、黃藥師很可能想裡應外合。


  所有人認為《九陰真經》爭奪戰在華山論劍十年前已經結束,其實在小說當中,前代江湖人物對《九陰真經》的爭奪正是延續到了華山論劍之後,王重陽得到《九陰真經》,依然沒有熄滅江湖人物對《九陰真經》的渴望。第一次華山論劍中,王重陽拿出《九陰真經》正是給當時武功沒有什麼大成的四絕以巨大的吸引力。當時黃藥師的武功修為也不高,基本等同於第三次華山論劍時候,眾人在山上遇到的那幾個江湖小輩,這正是金庸的暗示,在第一次華山論劍的時候,四絕武功體系其實只算是二流水平,王重陽是故意抬高他們。


  正是因為王重陽的死去,周伯通攜《九陰真經》欲藏於深山,剛出終南山便遇到黃藥師、馮蘅。其實周伯通武功此時要超過黃藥師許多,只是不及黃藥師精明。小說寫周伯通的武學修為,有故意壓低的情況。第一次華山論劍,王重陽不讓周伯通參與,是因為王重陽的目的不是比武,如果周伯通參與的話,應當僅次於歐陽鋒,超過洪七、黃藥師、段智興。王重陽不讓周伯通參加第一次華山論劍,更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傳授全真七子武功,很大程度上,全真七子有些人的武功是周伯通傳授的。比如丘處機就是這樣,原本連載版、修訂版小說都沒有這樣的細節,只有新修版小說增加了周伯通傳授丘處機武功的細節,就在黃藥師獲得《九陰真經》的第二年。


  馮蘅是一位神秘的超一流高手,來歷莫測,她在新修版小說中有不同的解讀,梅超風、周伯通都認為她不會武功,但他們都是在馮蘅大肚子的時候才見的馮蘅,懷孕的女人自然不能動用真氣,所以他們見到的馮蘅,是馮蘅不用掩飾就可以表現得毫無武功的跡象。在黃藥師這一邊則又是一種情況,馮蘅、黃藥師二人精研《九陰真經》並探討破解之法,這可是新修版小說裡增添的新內容,如果馮蘅不會武功,她怎麼懂得武學義理,她又跟梅超風說過桃花島武學的威力等等,這些都能說明馮蘅應當是一位超一流武學高手,她表現得很高深莫測,甚至掩蓋了身上的武學修為。


  馮蘅雖然掩蓋了修為,但是經驗、見識卻沒有掩蓋,在馮蘅的推敲之下,黃藥師的武功在一年之內飛漲,馮蘅難產去世之後,周伯通上桃花島與黃藥師理論《九陰真經》之事,還被黃藥師打斷雙腿,周伯通與歐陽鋒交手還沒有輸得如此之慘,在黃藥師這裡輸得很徹底,顯然是因為馮蘅解讀《九陰真經》的原因,黃藥師武學修為大漲,就是在這一年之中。這是一個邏輯問題,可以證明到周伯通的修為僅次於歐陽鋒,王重陽又視歐陽鋒為勁敵,至少說華山論劍之中黃藥師比歐陽鋒在武學修為上還差很多。周伯通在二年之中,先後與歐陽鋒、黃藥師比武,可以確定黃藥師的武功進展有很大原因是因為與馮蘅精研《九陰真經》的結果。新修版小說之中,馮蘅默寫的是全本《九陰真經》,他們精研的也是全本《九陰真經》。


  馮蘅的武功修為深淺是個謎,但還是能證明她促使了黃藥師武功修為的進一步增長。但這還是不能說五絕體系是江湖之中最頂尖的存在,就像我前面所言,五絕體系是自封的稱號,江湖流傳的名聲是各自故意散播出去的,在此之前他們幾位也只是江湖門派的傳人弟子,後接任掌門或門主,江湖之中最重要的是名聲,名聲響亮,仿佛武學修為也是如此一樣的高強,實際這種說法就是錯誤的。在北宋年間,有南慕容、北喬峰之說,實際上慕容復在小說《天龍八部》中差蕭峰修為一截,正是名不副實的一個典型。華山論劍給四絕以名聲,但是修為與名聲不一樣,別人不知道他們有什麼修為,一些江湖門派恐怕也沒有與他們交手過。


  這樣的事情在《神鵰俠侶》之中便顯露出來,金輪法王的出現,再一次證明五絕系統之外還有更厲害的高人存在,只是五絕都愛惜名聲,樂於別人稱頌自己,這個名號遠比他們的修為正重要。就比如裘千仞的兄長裘千丈,也是愛借用兄弟鐵掌水上漂的名聲四處招搖撞騙,這都是與四絕相對比的例子,這都是極大諷刺四絕體系修為高低,正是一山更比一山高。雖然他們已經步入老年,但是他們只是在五絕體系中比較,並未放大到整個江湖大背景之中,這也可以說明《射鵰英雄傳》是小江湖的特點,也能說明五絕人物根本不敢與江湖之中其他大高手比武的現實,而比武又非是江湖門派體現名聲的唯一途徑,別人也沒有必要和五絕爭論高低,說白了這都是小道。《神鵰俠侶》中,第三次華山論劍前遇到的幾個江湖小輩,正是這場比武諷刺的極頂點之處。


  小輩們被趕下華山,他們幾個人又閉門想封號,正是最大的滑稽之處,這叫一本正經無恥。江湖中的大高手,永遠是那些不想爭奪這些虛名的人。比如天師派、逍遙派,甚至還有一些丐幫上代隱居的長老,三十六洞、七十二島的傳人們、天龍寺中存續六脈神劍的高僧們,等等。華山論劍終究淪為家庭聚會,曲終人散,正是各歸去處。


相關焦點

  •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二篇:楊鐵心實為遼國皇族遺民耶律氏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二篇:楊鐵心實為遼國皇族遺民耶律氏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的一開始,為何要用郭嘯天、楊鐵心來引發劇情
  •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三十四篇:仙霞派源流以及慕容博、陸乘風、陸冠英之秘聞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三十四篇:仙霞派源流以及慕容博、陸乘風、陸冠英之秘聞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
  •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十四篇:江南七怪:結義、婚姻與棄徒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十四篇:江南七怪:結義、婚姻與棄徒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有一群體角色
  •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二十五篇:郭嘯天才是楊再興後代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二十五篇:郭嘯天才是楊再興後代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開篇故事引出兩位好漢,楊鐵心與郭嘯天
  • 金庸經典小說!盤點《射鵰英雄傳》電視劇!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的《香港商報》,後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的第一部。《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鬥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四十六篇:談華山論劍成因與火工頭陀事件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四十六篇:談華山論劍成因與火工頭陀事件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所謂華山論劍五絕,是小說中的伏線之一
  • 【文泉薦書】《射鵰英雄傳》及金庸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是香港通俗文學的第一大門類,其它還有言情小說、科幻小說、偵探推理小說、歷史小說、框框雜文(又名:專欄雜文)等。自1954年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的問世後,新派武俠小說迅速興起,贏得了市民和知識分子的共同閱讀愛好。梁羽生也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共出版了35部著作,代表作有《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其作品內容大都有史實依據,又充滿古典詩詞氣息。
  • 《射鵰英雄傳》被《時代周刊》評為有史以來最佳100部奇幻小說
    2020年10月15日,《時代周刊》發布了「有史以來最佳100部奇幻小說」,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位列其中。與其一同入選的有《哈利波特》、《愛麗絲漫遊奇景記》、《魔戒》等著名作品。這並不是什麼值得大吹特吹的事,但也說明金庸先生的作品得到了華人以外之人的認可。前些年,《時代周刊》也評出過「有史以來最佳100部小說」,《紅樓夢》是其中唯一一部中文小說。BBC也曾經評出過類似的100本小說,中文小說無一入選。他們評出的小說,顯然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上評出來的。
  • 原來《射鵰英雄傳》裡的「天下第一」是Ta……
    一部《射鵰英雄傳》,天下英雄競爭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以及郭靖,林朝英,老頑童,皆是數一數二的高手!但論起誰是天下第一,卻是眾說紛紜,頗有爭議。少年啊,來一起看看,誰才是《射鵰英雄傳》中真正的「天下第一」吧~~最廣為人知的天下第一:中神通·王朝陽眾多原著書迷,看過《射鵰英雄傳》原著以後,內心都對中神通··王重陽的武功推崇不已。全真派的創始人,力壓東邪西毒奪得《九陰真經》,一系列光環閃瞎眼,堪稱武俠史上的「龍傲天」。
  • 《射鵰英雄傳》固然經典,但本書有一不合理之處,金庸也承認過
    《射鵰英雄傳》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具傳奇色彩,也是受眾面極廣的一部佳作。本書作者乃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成書時間為1957年至1959年,它也是金庸先生創作的第三篇長篇武俠小說,開啟了"射鵰三部曲"的先河。
  • 盤點幾部模仿金庸《射鵰英雄傳》中五絕設定的名家武俠小說
    《射鵰英雄傳》連載大獲成功,奠定了金庸在新派武俠小說界的「武林至尊」地位,《射鵰英雄傳》也被奉為武俠小說的「經典之作」,成為武俠小說典型的「英雄史詩」。有人模仿金庸的筆名,有人模仿金庸的書名,當然也有模仿金庸大師射鵰的味道。這裡說說模仿射鵰的味道幾部小說!這裡大多是當時武俠小說名家,模仿射鵰英雄傳中的情節。
  • 盤點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讓人驚豔的名字
    《射鵰英雄傳》《射鵰英雄傳》1、郭靖和楊康郭靖和楊康的名字取自「靖康之恥」。
  • 每天一本好書《金庸-射鵰英雄傳》
    小說這樣開頭,既交代了一個極為鮮明的時代背景,又製造了一種使人憤懣憂思的歷史氛圍。愛民之心、喪國之恥、亂世之痛、英雄之思充斥著整部小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克服了舊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單一、呆板的毛病,著意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思想情感,故臺灣評論界有金庸小說是「武戲文唱」之說。郭靖成了金庸筆下有著巨大的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在《射鵰英雄傳》中,突出了郭靖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乃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寶貴的精神以及「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崇高品格。《射鵰英雄傳》的情節曲折生動。
  • 《射鵰英雄傳》當中洪七公的降龍十八掌是何人所授?會是虛竹嗎?
    不過在說這個之前,我們需要先科普一個金庸小知識,那就是金庸的寫作順序。我們都知道《天龍八部》的故事背景是北宋後期(公元1094年前後),而《射鵰英雄傳》是發生在南宋中後期(公元1206年-1227年)。
  • 金庸先生最經典的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到底能不能入榜?
    金庸先生最經典的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到底能不能入榜?「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加上一部《越女劍》,金庸先生一共創寫出了十五部經典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以其獨特的文筆,勾勒出了一個個武俠江湖,其作品也影響了一代代人,那麼,在金老的十五部經典著作中,最經典的作品究竟是哪三部呢?比較有爭議的《射鵰英雄傳》究竟算不算?縱觀金庸眾多武俠小說中,最讓人喜愛的莫過於如下幾部:《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連城訣》、《雪山飛狐》。
  • 金庸仙逝 |《射鵰英雄傳》是如何被翻譯成英文的?
    昨夜驚聞金庸仙逝,享年94歲。我頗為傷感,前天很多人說,李詠是他們的童年,我沒有特別大的感觸。因為對我來說,金庸才是。我很多年的暑假,都是在金庸的書裡度過。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浙江海寧,於1940年代後期移居香港,其後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
  • 金庸小說英譯版始於《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英譯本被稱「中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寧寧今年2月,金庸先生撰寫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英譯本第一卷《英雄誕生》(Hero Born)由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MacLehose《雪山飛狐》英譯本翻譯難度相當大此前僅三部完整英譯本直到1993年,《雪山飛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由香港城市大學莫錦屏教授翻譯並出版,才打破了當時金庸小說只有中文版的現狀。
  • 五版《射鵰英雄傳》對比,金庸喜歡李亞鵬版,楊旭文版最尊重原著
    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深受全球華人的喜愛,自面世以來曾多次被搬上熒幕,深受觀眾的喜愛。
  •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大謎團:第十篇:《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之間的十三年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大謎團:第十篇:《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之間的十三年  小說《神鵰俠侶》距離《射鵰英雄傳》有十三年的時間
  • 《射鵰英雄傳》開創武俠盛世後,有多少作家模仿金庸的名字與小說
    金庸先生經過《書劍恩仇錄》與《碧血劍》小試牛刀後,在1957到1959年間在《香港商報》連載《射鵰英雄傳》,隨即在港、臺、新、馬引起轟動,從此奠定了金庸在新派武俠小說界的「武林至尊」地位,《射鵰英雄傳》也被奉為武俠小說的「經典之作」,成為武俠小說典型的「英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