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大謎團:第二篇:楊鐵心實為遼國皇族遺民耶律氏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的一開始,為何要用郭嘯天、楊鐵心來引發劇情?這當然關聯小說中隱含的一個主旨「靖康之恥」,整部小說完全在所謂靖康之變的解釋之下,由金國和大宋兩方面角色通過一定事件,對靖康之亂中一些重要角色進行重新解構。小說多次提起嶽飛以及嶽飛冤案,同時由各種角色闡述有關嶽飛以及靖康之恥的敘述,從而貫穿一體。而郭嘯天、楊鐵心故事的小說開局,更是這部小說中關鍵一環,只要摸清他們的背後之事,也就能解決一些比較重要的隱藏伏線在多部小說中存在的意義。
從推究楊鐵心、郭嘯天在連載版、修訂版以及新修版中不同的出場表現,來說明金庸先生修改作品之後,一般會重新對小說整體內容進行重新編排,有些增刪是有關於人物性格,有些是角色互動關係,有些是說明背景的重要元素,有些是重建人物背景。《射鵰英雄傳》小說的早期版本身受中國傳統俠義小說、古典小說影響,比如對於《水滸傳》《嶽飛傳》《楊家將演義》等等民間耳熟能詳的演義小說的引用或借鑑延伸,都極大加強了金庸小說的傳統性辨識度。正是由於金庸在寫作上善於運用傳統思維與新文學的結合,才會把新派武俠小說寫得如此流暢。傳統小說的部分特點,借鑑到新小說的寫作過程之中去,實際像是民國以來中國畫對西方繪畫的借鑑。金庸在傳統小說《嶽飛傳》《楊家將演義》等書的借鑑,正是延續這些小說所要明確的意義,也就是俠義與社會上層之間的矛盾關係。
小說對《水滸傳》的延伸式寫作,不僅僅在小說關鍵的開頭部分借用「郭盛」這個文學虛構人物,在修訂版小說的中部有關《九陰真經》來源問題的一些時候,還會說到歷史上的方臘之亂,小說順便提到「方臘」與本書的一些關係。與實際人物歷史的不同,小說多半是沿用《水滸傳》的人物特點以及世界觀,加以融合想像構建而成。金庸對《水滸傳》世界的借用,我們可以認為《射鵰英雄傳》中所呈現的一部分世界觀或背景,或多或少會加入一些演義小說的具體設定,也就是金庸可能雜糅現實歷史與過去傳統小說世界觀,創建了一個即存在文學歷史觀和現實歷史性的金庸江湖歷史世界。
金庸先生慣用這種對各種傳統小說的化用借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成功的寫作模式,另一方面,金庸本人也比較認同傳統小說帶給原著小說的一些重要的細節方面。這種細節自然包括原著小說的時間點、地點、人物、事件等等,這些影響著再創造的小說,如果單單從金庸小說來判斷角色的作用,則很難推測出完整的脈絡,只有從小說來源入手,方能有效理解這個角色在小說中的作用,以及因為什麼才使得這個角色有這樣的作用。郭盛、方臘只是金庸借鑑傳統小說的其中二例,郭盛還只略略帶過,修訂版以及新修版對方臘的敘述顯然篇幅較大,意義也更為明顯。還有楊再興在《嶽飛傳》中的表現以及身前身後,對《射鵰英雄傳》這部小說也尤為重要,是這部小說存在的重大意義之一。
楊鐵心這個人究竟是什麼人,他有什麼原因成為小說中開篇人物?這樣寫又有什麼重要意義?
當羅列了連載版、修訂版、新修版三版書中楊鐵心的出場身世描述之後,大致能看出楊鐵心來到南宋統治下的江南地區的整個過程。楊鐵心在連載版小說記載中,出場背景描述就是楊再興的後代。修訂版與新修版小說都是通過角色個人語言敘述與側面描寫來建立人物角色身世經歷。連載版與修訂版和新修版三個版本小說呈現的楊鐵心角色完全不是一種類型模本,也就是說三個版本小說中寫出的楊鐵心角色,在金庸最初設定的時候,有過一定的矛盾心理,金庸必然考慮過要在楊鐵心身上構建一個伏線,這個伏線可能貫穿金庸多部小說,金庸可能同時構思多部小說,而楊鐵心的身世背景則與這些構思有很大關聯。
多數人不很清楚傳統小說《楊家將》或《楊家將演義》體現出來的一些小說細節,《射鵰英雄傳》在寫作中還摻雜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楊鐵心曾經改名換姓叫做木易。楊鐵心在牛家村一戰中重傷,後來與義女穆念慈相依為命,在江湖賣藝為生,楊鐵心怕有人認出他是牛家村逃犯,才從大宋臨安府跑到了大金國首都中都。楊鐵心當初在山東穿越金國防禦最堅固的中原地區,直下江南臨安府,這不是尋常人所能辦到之事。當時宋金對峙多年,互有戰爭,對與南北二地來往之人防範最嚴,如果楊鐵心順利從山東來到大宋是金國疏於防範的問題,反過來從大宋首都來到金國首都,這又是一種極難辦到之事,又相當於是硬從防禦極強的一處來到又一防禦穩固的地區。宋、金兩方對楊鐵心這等人都如此疏於防範,怎麼能抵擋江湖異人?還是說楊鐵心在金國、大宋兩地活動,本就有其神秘的背景?楊鐵心從山東過黃河到杭州這是很難完成的事,而楊鐵心從杭州返回中原再過黃河直達北京,這又是一種難以完成的事。楊鐵心如果只是泛泛之輩,又怎麼能突破兩國京畿要地?
是的,楊鐵心在牛家村之戰之後便改名木易生活,這個改名過程對於深通傳統小說的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那就是《楊家將演義》以及有關《楊家將》一系列話本小說和現代評書作品。在各種小說敘述都曾寫到,金沙灘之戰之後,楊四郎楊延輝隱跡(逃遁)於遼國,經歷一系列事件後,娶了蕭太后之女遼國公主耶律金娥為妻,生下兒子耶律宗原等。當時楊四郎在遼國用的名字就是木易,後來楊四郎探親回家,其子耶律宗原或者回到宋國,或者未歸,多種楊家將演義故事並不一同,但是有關於楊四郎改名為木易之事,應該是一種共同擁有的故事橋段,楊四郎與楊鐵心都為避禍才把自己的姓氏拆開。
從改名換姓之意義共同點,以及修訂版、新修版小說《射鵰英雄傳》楊鐵心自稱楊再興後代,莫不如說楊鐵心實際是楊四郎後代。楊四郎逃到遼國之後,改名換姓成為遼國駙馬,楊四郎這樣的經歷與作為,在《楊家將》等有關楊家將小說,是表達一種背叛和歸屬的矛盾。小說《天龍八部》記載蕭峰事跡,就用到了這種寫法,蕭峰用自刎的方式表明自己背叛與歸屬的矛盾心情,所以有的版本的楊家將中,楊四郎探母之後,自刎於天波楊府以表明自己的心跡。楊鐵心的結局自殺來結束,其實也有為自己兒子的背叛而自殺之心情,這寫故事首尾相顧,都是來自有關《楊家將》小說楊四郎之事跡的借鑑。不如說,楊鐵心其實是楊四郎後裔,為了說明楊家楊鐵心、楊康、楊過這一血脈的身份歸屬過程,才會再次陷入楊四郎血脈傳承的怪圈。
而楊再興是《嶽飛傳》以來大大的英雄,《射鵰英雄傳》中秉承《嶽飛傳》的精忠報國思想,一併也把楊再興這個人物神化,一個是嶽爺爺,一個是楊英雄,小說的寓意立即表達出來。可是,楊家七子之後再到宗字輩在到楊文廣之後支脈眾多,怎見得楊再興一系就是楊鐵心之祖?有關楊再興的傳統小說中,《說嶽》或《嶽家將》裡楊再興死後槍法絕傳,其子楊繼周由於幼年時期與楊再興分別,故不會楊家槍法。
我們知道與小說人物郭嘯天先祖郭盛在《水滸傳》中,與其並列的還有青面獸楊志,楊志在《水滸傳》中是正牌的楊家將之後裔,楊業的孫輩。可是在《射鵰英雄傳》中,楊鐵心沒提楊志,倒是提了更大的英雄楊再興。楊再興是大英雄,還是抗金殉國的大英雄,楊志不過是反朝廷的亂賊,如果按照身份意義的歸屬,如果楊鐵心自認為楊家將之後,就不會甘願認落草為寇的楊志為祖,楊志的名聲顯然不如楊再興好。楊鐵心自然不會提身份名聲不佳的楊志,重要的一點是楊再興是抗金的英雄,與當下金國與大宋對峙的局面相符,這一點說出來,讓劇中角色間互動會產生肅然起敬之情。一般人提到祖先,自然是要提名聲好的人,不會提名聲不佳者。《水滸傳》時期距離《射鵰英雄傳》時期,不過七八十年,很顯然梁山賊寇擾亂山東治安,曾被軍隊圍剿,儘管曾有招安之事,亦不能算是大宋官方承認的英雄。
我們如果深刻閱讀《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二部小說會發現許多有趣又匪夷所思的現象。
第一,楊鐵心可能有叛金歸宋的事跡。
楊鐵心從山東地區受金國嚴密控制的地區,來到臨安府牛家村受大宋嚴密控制的地區。楊鐵心這一行為可能是從金國反叛來到大宋,也就是說楊鐵心實際上是遵從《楊家將》中的事跡,楊四郎在遼國偷下邊關,返回大宋天波府楊家。楊鐵心與楊四郎一樣,從金國偷偷跑到大宋,正是拋棄從前在金國有過的一些過去經歷。比如,楊鐵心在年輕時期可能是金國將軍,本應當永遠服務於金國,因為某些事影響,楊鐵心才返回大宋。只是有些背後事跡楊鐵心可能尚未完成,便因為牛家村事件而影響。楊鐵心返回金國,改名為木易,正是為避免金國人有人認出他的底細。如果他曾是金國將軍,只要顯現出真實名字,久而久之自然會有人發覺。小說中他為逃避宋軍追殺,不如說是防備有知他底細之人把他認出。他的楊鐵心之名可能就是假的,多換一個假名更有利於藏身鄉裡,大隱於市。
第二,楊康歸宋又叛宋,歸金又叛金
楊康在小說中曾有過一段時間拋棄自己大金國小王子身份,從金國來到大宋,又因為父親完顏洪烈對自己情深義重,也更由於楊康志向遠大,後來終於想通,又把自己返宋的身份捨棄,再此回到金國,以金國王子或以未來大金國儲君的地位努力。這實際上與楊鐵心所經歷的事情略同,楊康歸宋是因為父親楊鐵心所影響,楊康返回金國,又是受到父親完顏洪烈所影響。楊康的背叛和反背叛,實際上是遵從楊鐵心青年經歷,不看看出父子二人經歷的共同之處,父子二人都有從金國返宋的經歷,實際上又從大宋返回金國,這其中若干細節,又能化繁為簡,提煉出二人背叛中又存在矛盾心理。
第三,楊過叛宋仕元,又叛元歸宋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楊過因為不滿意郭靖對自己身世的隱瞞,在調查自己身世的過程中曾經暗地反叛大宋加入蒙古,因為對自己身份調查的懷疑,也因此對郭靖曾經有過加害之意,並差點陷郭靖於死地。經過一系列的調查,楊過終於確認自己的父親楊康曾經對大宋不利,小說中楊過一直在大宋控制區域成長,所以楊過對大宋的認同顯然比他的祖輩與父輩認同感更強烈,楊過在認清自己的歸屬之後,便毅然幫助大宋來抗擊蒙元,相較於楊康,楊過則完成實際意義上的歸宋行動。
如果我們再加上楊四郎認祖歸宗從遼國返宋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詳細的基因圖譜。
楊四郎——楊鐵心——楊康——楊過
從楊四郎到楊過,這是一個詳細具體的反覆無常,又心思細膩,又滿懷一腔熱血的一個共性血統。幾乎可以認定,從行為模式到性格特徵上看,楊鐵心應是北宋初楊四郎的直系後裔,楊鐵心反金歸宋擁有楊四郎的特點,楊康反金歸宋有楊四郎的特點,楊過反蒙歸宋也有楊四郎的特點,這一完整的家族性格特徵被金庸先生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即是說明從楊四郎再到楊過,這一血統的承接性,也就是說楊鐵心本該是楊四郎直系血脈,反倒在小說中掩蓋這一事實。
楊鐵心自然了解自己的底細,楊鐵心必然知道自己是楊四郎的直系後代,但為什麼他不認楊四郎為自己的祖先,反倒說楊再興這個抗金大英雄為祖先?
首先,楊四郎叛過宋,楊鐵心是從金國腹地來到宋國,在這敏感的時間以及敏感的地理位置而言,自然不能先說祖宗的汙點,這顯然能引起其他人對自己身份的懷疑。如果他說起自己是楊四郎之後,而天下有幾人不知楊四郎曾背叛大宋?楊鐵心從金國來到宋國,很容易讓人覺得楊鐵心必然是金國的奸細,提到楊四郎就必然容易引起別人注意。
其次,道出楊再興符合當前劇情,眾人對嶽飛的懷念,對嶽飛部將的尊敬顯然更高於前代楊家將,小說《射鵰英雄傳》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延續《嶽飛傳》之後對當時背景的評價,金庸在小說中通過角色敘述大量評價嶽飛以及嶽飛時期的事件和人物,對於嶽飛部將楊再興的讚頌,更符合書中人物角色互動關係以嶽飛來展開的實際活動。楊四郎這個角色本身,在有關楊家將演義小說中沒有突出貢獻,他的作為在有關楊家將小說記錄中並不是重要人物。
重要一點,楊鐵心繼承楊四郎的血脈,原本不是楊姓,很可能是遼國耶律氏。
各種楊家將演義中,楊四郎在遼國與公主生的孩子們均隨母姓耶律。在《天龍八部》蕭峰事件多年後,遼國被金國聯合北宋滅國,耶律氏四散,有一部分跟隨耶律大石往西建立西遼,有一部分被金國融合,成為金國臣民監視起來。被女真監視起來的這些遼國貴族,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受到女真族壓迫。亦有耶律氏後裔在不斷反抗金國統治,後來亦有後遼這個耶律氏小政權的產生,後遼事件發生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在蒙古成長的時期。在南宋之後,小說《神鵰俠侶》寫到到了耶律氏的耶律楚才與耶律齊。耶律楚才與歷史上的蒙古時期政治家並不同,《神鵰俠侶》中的耶律楚才家族與歷史上的耶律楚才家族並不一樣,小說甚至改變了耶律楚才兒子的姓名,這一點值得注意。而小說中的耶律楚才家族可能就是遼國滅亡之後,一同被金國監視起來的那些家族之一。
在各種楊家將小說中表述,楊四郎的兒子們在遼國皆為耶律氏,並不姓楊。在楊四郎回宋之後,這些兒子會否改姓為楊?不大可能。作為蕭太后的孫子,日後皇帝的表弟,甚至弟弟,我想他們留在遼國效力的可能性極大。隨著世代改變,也許這一支耶律氏家族永遠保存自己本為楊家將後裔的秘密。遼國被北宋與金國所滅,這一姓人怎麼能回到宋國?也幾乎不大可能。以當時特殊時代關係,這些楊四郎的後裔不被抓去當作細作殺掉就萬幸了。因為他們還是遼國的皇族,自然要受到金國的重點監視。如果他們沒有隨同耶律大石往西而去,那麼就必然歸入金國掌控,成為金國的子民。雖然有關楊家將演義小說中還有個楊八郞,也娶了一個遼國公主,但這個楊八郞並不是楊業的正宗子孫,是乾兒子。楊八郞不是楊家血統,也不用牽扯,這一系人以及後代子孫肯定都是耶律氏了。
血脈血統十分神奇,有些性格特徵可以隔代遺傳,這種奇特的特徵在楊四郎、楊鐵心、楊康、楊過身上顯現,這是一種必然,並不是偶然。可以推定,在遼國被滅國之後,這一支的耶律族人有一部分在山東附近繁衍,這其中就有楊鐵心的祖輩,也就是說楊鐵心的祖輩本姓耶律,是楊四郎在遼國與公主其中一個兒子的後代。《射鵰英雄傳》連載版不論,在修訂版與新修版中,金庸把這種隱藏的故事情節融入到故事背景之中,說是「受不了金國的氣」,如果楊鐵心是普通農民,則根本不會出現此類受氣情況,山東等地屬於金國幾十年,楊鐵心是金國出生成長,早是金國人身份。普通人不會受到什麼閒氣,只能是因為楊鐵心是遼國耶律氏後裔,才會被人監視,金國對遼國皇族後裔的監視還是比較嚴格,小說《神鵰俠侶》中的耶律楚才就是此例。楊鐵心身為遼國皇族後裔,這個事實不能跟外人說,自然產生無法解釋的感慨。他不是「受不了金國的氣」那麼簡單,而是身為遼國皇族後裔,受到不斷監視,自由受到一定限制,這才是重點。如果他受到重點監視,那麼楊鐵心在金國內部的耶律氏皇族中的地位本來不低。
第一,北宋與金國有滅國之恨,所謂「靖康之恥」感同身受。
楊鐵心如果是遼國後裔,又是正宗楊家將後裔,那麼對於金國而言,都具有徹底的恨。楊鐵心的祖先被金國打敗,自己成為金國的階下囚,或者換句話講,其實是楊鐵心家族在金國早已出仕金國,自己父親可能身居要職,自己也是金國重要人物,他受不了金國對他的不信任,所以才逃離金國。而遼國的滅國之痛,自己本是王孫貴族,變成敵國臣子,正與北宋滅亡之後,所謂靖康之恥一般無二,儘管他早已是金國人多年,但是金國人並未對遼國後裔放鬆警惕。
第二,復國之途,越來越渺茫,本身楊鐵心也不是個有大志的人,只有熱血。
作為大遼國皇族後裔,楊鐵心對楊家將的認同感其實已經降低,可能他對遼國的滅亡更為心痛。當然,這些背後的推理當然不會在小說中呈現。回到大宋的楊鐵心甘願隱居在鄉村之中,他身負絕藝,可以與大宋朝廷的將軍們拼殺佔據上風,說明楊鐵心在陣前殺敵的本領很強,楊鐵心受到過戰場上拼殺的功夫,這不可能是江湖人所擁有的能耐。只有楊鐵心在早年學習過陣前殺敵之技能,才可能在牛家村騎馬對戰大宋將領。從楊鐵心神勇姿態表現來觀察,楊鐵心早年必然出身於兵將之家。故楊鐵心很可能在金國擔任重要將官,來到牛家村隱名埋姓的疑點必然有關他的身世。
第三,其妻是臨安府第一美女,可稱當世第一美女。美女會嫁一個尋常江湖人物?美女配英雄,什麼是英雄,英雄是梟雄。包家肯定不是尋常人家。
連載版小說中包惜弱的身份是臨安府第一美女,其美貌名揚本地,也就是說名揚大宋京城。包惜弱的美貌,再加上楊鐵心不凡的身世,才叫作美女配英雄,這是顯而易見的傳統小說寫法。包惜弱越是美貌,楊鐵心的背後身世也就越讓人起疑。正是楊鐵心來到江南後很快三年內便娶到了臨安府裡出名的大美女,這自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楊鐵心在三年之中究竟做了什麼?或者說楊鐵心有什麼表現,能讓包惜弱的父親隨便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楊鐵心?包惜弱的父親是飽學之士,為何能看中楊鐵心這個來歷不明之人?這兩人的結合本就呈現很多疑問。
第四,給自己添加上一個英雄的祖先,便於日後統領江湖,成為掃蕩諸國的一件有利條件。
如果楊鐵心來到大宋是利用金國與大宋之間的政局,好在亂世中成就一番作為,那麼一切就可以說得通。相對而言,楊四郎歸宋、楊康歸宋、楊過歸宋都是想有一番作為,那麼楊鐵心從千裡之外的金國中心區域來到大宋中心區域,說明這裡邊一定有重要的關係。也就是說,楊鐵心在利用大宋韓侂胄籌措進攻金國這段時間之前,可能作為金國的內應來到大宋尋求一些機會。如果楊鐵心直接以耶律氏的面貌來大宋,必然會被大宋以奸細之名殺死,如果楊鐵心以普通鄉民身份某天參與到韓侂胄的計劃之中,那麼一切事情就好理解。楊鐵心在牛家村邊住下,與臨安城相聚極近,只要能碰上韓侂胄,兩邊把事情一談,很多事就能產生效應。
第五,耶律氏還有人才,甚至還有更多的遼國後裔存在。
楊鐵心只是在錯誤的時間點上,遇到了丘處機這個傢伙,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楊鐵心大事未成,便把重要的時機葬送,就這麼讓丘處機給坑了。楊鐵心和《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不一樣,慕容復有家臣輔佐,而楊鐵心的家臣是誰幾個,還不那麼明顯,其中一個會是包惜弱的爹爹麼?又或有這個冒牌水滸英雄之後的「郭嘯天」?不管如何,楊鐵心在大宋不僅僅是隱居這樣簡單,他來到牛家村這麼重要的地理位置隱居,這是一種象徵。象徵楊鐵心有一種目的,他有意搬到牛家村,就是想接近皇城,至於作什麼,他想要作什麼,則需要邏輯推理來判斷。
如果楊鐵心是楊四郎後代,那麼至少應當稱作耶律鐵心,其人應是耶律氏重要人物,可能在大金國任職,為了某種目的躲避金人耳目,改名換姓從山東或河南渡過黃河防禦,來到大宋境內,藏匿在大宋京城旁邊的牛家村,什麼也不幹就隱居。楊鐵心在等待一個機會,眼看八年抗戰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