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因功高蓋主而被帝王忌憚的,大都是勇猛的武將。這是為何呢?主要是因為他們手握數十萬兵權,隨時會成為帝王的威脅。當年秦將王翦,手握六十萬兵權,為了避免秦始皇的猜忌,在出徵前故意作出貪財的樣子,打消了始皇的顧慮。
在盛世之中,朝廷為了避免外敵入侵,都會派心腹大將前去駐守邊疆。當年秦始皇派蒙恬修築長城,並掌握三十萬大軍,同時也是為了抵抗匈奴入侵。
遠離京城甚遠的邊疆,可謂是「山高皇帝遠」,手握重權的將軍,便是「最高指揮官」。既然如此,為何他們都不願意起兵謀反呢?帶領將士投奔境外部落,或是殺入京城自立為帝,豈不是易如反掌之事?
其實駐守邊疆、起兵謀反,都沒有那般簡單,或者說沒有那個必要。倘若謀權失敗,迎來的必然會是株連九族之罪,何必鋌而走險呢?
邊境將軍不願謀反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身邊有監軍。
即便是最為信任的心腹大將,君王也不會任由其帶領數十萬軍隊在邊疆「自由活動」。畢竟古時沒有視頻通話,將軍的動態無法實時掌握。這種情況下,皇帝會在將軍身邊安排「監軍」,監督將士的動態。如果發現將軍有謀反之意,可以先斬後奏。
有些「聰明」的帝王,會秘密在邊疆軍隊中安插臥底,一方面觀察將軍的動態;另一方面可以伺機打探將軍和士兵有無謀反的意向。他們會不定時將打探的情報秘密送回朝廷。
第二個原因:戰亂不頻繁,謀反沒優勢。
一般戰亂等級低,或是沒有戰事的情況下,皇帝才會派將軍前去邊疆守衛。倘若邊疆戰亂頻繁,沒有抵擋住名利誘惑的將軍,很容易倒戈相向。但安穩盛世,邊疆將士的責任在於完善防禦工事,以及防止外敵入侵。
假如在百姓安穩的盛世帶兵謀反,沒有任何優勢。很多有家室的士兵,不願意鋌而走險,軍心會出現渙散。再者,即便謀反成功,但戰亂讓生活安寧的百姓陷入逃亡之中。縱然奪得王位,也會失去民心,搶來的王位也難以持久。
第三個原因:將軍的家人被控制。
駐守邊疆和外地赴任不同,不需要帶領家人前往。獨自帶領將士守衛邊疆,遠在京城的家人,則成為了皇帝的籌碼。將軍好似天上的風箏,家人便是皇帝握在手中的風箏線。倘若將軍起兵謀反,他的家人便會成為人質,甚至會被立即誅殺。
表面上皇帝會美其名曰「朝廷替你照顧家人」,實則掌握其把柄。有了家人這道防線,將軍又怎會輕易出兵謀反呢?完全是自討苦吃的事情。
第四個原因:將軍的忠君思想。
作為君王的愛將,他們早年都曾為其徵戰四方,建立深厚的「君臣友誼」。統一之後,他們自然會加官進爵。古時人們受「忠君思想」的薰陶,對君王會無條件服從。尤其是跟隨多年,為其出生入死,自己功成名就,又怎麼會謀反呢?
而且武將對自己的英名極為看重,主動起兵謀反便是不忠;家人因此受到牽連,便是不孝。為了保全死後的忠孝之名,他們對謀反也會避而遠之。
起兵謀反的原因無非是皇帝殘暴不仁,百姓苦不堪言,希望能夠取而代之,還百姓安寧的生活。假如皇帝仁義賢明,百姓安居樂業,駐守邊疆的將軍何必要謀反呢?毀了百姓的安寧,和毀掉自己的安寧,又有何異呢?